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癃闭与水肿

癃闭与水肿均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量少。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癃闭是由于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导致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伴或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之虚实

实证当辨湿热、肺热、肝郁、浊瘀之偏盛;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

2。辨病之缓急轻重

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者病急;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病缓。由“癃”转“闭”,为病情加重;由“闭”转“癃”,为病情减轻。

二、治疗原则

癃闭的治疗,遵循“腑病以通为用”的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水蓄膀胱之急症,应同时配合针灸、导尿、热敷、取嚏等法急通小便。

三、证治分类

1。膀胱湿热证

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壅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本方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之功,适用于湿热蕴结膀胱之排尿不畅,小便黄赤灼热等症。

常用药:黄柏、山栀、大黄、滑石清热利湿;瞿麦、萹蓄、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肾阴灼伤,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浊毒内陷,而致小便量极少或无,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有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通草、制大黄等,以降浊和胃,清热利湿。

2。肺热壅盛证

症状: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水道不利。

治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本方清肺泄热利水,适用于热壅肺气,气不布津之癃闭。

常用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清肺生津养阴,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通利小便。

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黄精、石斛滋养肺阴;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杏仁以通腑泄热;心烦、舌尖红者,加黄连、竹叶清心火;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3。肝郁气滞证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滞膀胱,水道不利。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本方理气行水,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的癃闭。

常用药:沉香、橘皮、柴胡、郁金、青皮、乌药、香附疏肝理气;当归、王不留行行下焦气血;石韦、车前子、冬葵子、茯苓通利小便。

若肝郁气滞症状严重,可合六磨汤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见舌红、苔薄黄,可加丹皮、山栀以清肝泻火。

4。浊瘀阻塞证

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证机概要:瘀血败精,阻塞尿道,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当丸加减。本方活血化瘀散结,适用于瘀血阻塞尿道所致的癃闭。

常用药:当归尾、山甲片、桃仁、莪术活血化瘀;大黄、芒硝、郁金通瘀散结;肉桂、桂枝助膀胱气化。

若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以增强其活血化瘀作用;若病久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宜益气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当归之类;若尿路结石,可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瞿麦、石韦以通淋排石利尿;若兼见尿血,可吞服三七粉、琥珀粉化瘀止血。

5。脾气不升证

症状: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声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化无权。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前方益气升清,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诸症;后方益气通阳利水,用于气阳虚损,不能化水,口渴而小便不利之证。二方合用,益气升清,通阳利水,适用于中气下陷之癃闭。

常用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若血虚者,加熟地、当归、鸡血藤以养血;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枣仁养心安神;若气虚及阴,气阴两虚,可改用参苓白术散;若脾虚及肾,可合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肾阳衰惫证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本方温肾通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之癃闭。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

若形神委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门火衰,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7。肾阴亏耗证

症状:小便量少或全无,口咽干燥,腰膝酸软,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头昏耳鸣,舌绛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耗,气化无源。治法:滋补肾阴,育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前方补肾滋阴,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盗汗潮热等症。后方养阴清热利水,治水热互结伤阴之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症。二方合用,滋阴补肾利水,适用于肾阴亏耗之癃闭。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祛湿利水,寓泻于补。

若下焦有热,可加知母、黄柏,以清热坚阴;若阴虚及气,可用滋肾通关丸滋阴化气,以利小便。

【预后转归】

癃闭的预后,取决于邪正斗争的结果及治疗是否及时。若病情轻浅,病邪不盛,正气无大伤者,且救治及时、有效,可见尿量逐渐增多,可能获得痊愈。若病情深重,正气衰惫,邪气壅盛者,则可由“癃”至“闭”,甚至产生喘证、心悸、关格、神识昏厥等各种变证,预后多差。

【预防调护】

癃闭患者应消除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各种因素,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憋尿、纵欲过度及劳累等。

癃闭患者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切忌忧思恼怒。积极治疗淋证、水肿等疾患。对于水蓄膀胱证需导尿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避免外邪入侵,当病人能自动解出小便时,尽快拔除导尿管,还应保持会阴部卫生,鼓励病人多饮水。

【临证备要】

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癃闭为临床最为急重的病证之一。水蓄膀胱,欲排不能,小腹胀痛难忍,甚是急迫;小便不通,水毒蓄于内,喘证、心悸、关格、神识昏厥等危重变证相继而生。因此,癃闭的治疗,必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水蓄膀胱之证,内服药缓不济急,可急用导尿、针灸、少腹及会阴部热敷等法,急通小便。

(1)取嚏法:打喷嚏能开肺气,通下焦之气。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也有用皂角末0。3~0。6g,吹鼻取嚏。

(2)外敷法: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也可用食盐2509,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水声,即可有尿意,而随之排出小便。此法适用于情志失调所引起的尿闭。

(4)针灸:实证泻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等穴;虚证补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等穴。

(5)导尿法:小腹胀满特甚者,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对膀胱无尿之证,可用中药灌肠方'生大黄30g(后下),生牡蛎30g(先煎),六月雪30g,丹参30g,浓煎约120m1',高位保留灌肠,约2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本法只能治其标证,病情缓解后,应立即针对不同病因,或排石,或祛瘀,或疏肝,或温补脾肾,缓图其本,防止其旧病复发。

2。下病上治,欲降先升。中医认为小便的排泄,除与肾的气化有关外,尚与肺的通调、脾的转输有关。当急性尿潴留,小便涓滴不下时,常可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开宣肺气、升提中气之桔梗、杏仁、紫菀、升麻、柴胡等,此为下病上治,提壶揭盖,升清降浊之法。除了内服药外,应用取嚏法也是取其旨意。

【医案举隅】

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1971年4月12日。

因肠梗阻手术已4日,小便点滴不通,经抗炎、针灸及内服五苓散、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仍不见效,每日依靠导尿,故邀陆老会诊。

诊查见患者小便点滴不通,小腹胀满,口苦咽干,烦渴引饮,舌红少津,舌根苔黄腻,脉沉数。

治以滋肾阴、清湿热、助气化为主。

处方:黄柏12g,知母12g,肉桂5g,地肤子9g,百合30g,沙参18g,丹皮9g,白茅根30g。

服上方药2剂,小便已通,尿量不多,但不需导尿。上方加木通9g,2剂后小便通畅,遂瘥。

编者按:本例患者因肠梗阻手术出现小便点滴不通之症,当属“癃闭”范畴。因湿热蕴结膀胱,故小便点滴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盛,故口苦咽于;热盛伤阴,津不上承,故口渴引饮;舌红少津,苔根黄腻,脉沉数,皆为湿热内盛,灼伤阴津之象。脉证合参,乃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肾阴,膀胱气化失司之故。治当滋养肾阴,清利湿热,方选滋肾通关丸加味。方中知母、黄柏清相火,相火得清则使膀胱免受炎灼;肉桂温补肾元,鼓舞膀胱气化;地肤子、白茅根清湿热,利小便;百合、沙参滋水之上源;因术后故加丹皮凉血活血化瘀。

(张小萍,陈明人主编。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古代文献精选】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

《景岳全书·癃闭》:“凡癃闭之证……惟是气闭之证,则尤为危候,然气闭之义有二焉:有气实而闭者,有气虚而闭者……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否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理本甚明,何知之者不多见也。至若气实而闭者,不过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或破其气,或通其滞,或提其陷,而壅者自无不去,此治实者无难,而治虚者必得其化,为不易也。”

《谢映庐医案·癃闭门》:“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因湿热郁闭而气不化者,用五苓、八正、禹功、舟车之剂,清热导湿而化之;有因上窍闭而下窍之气不化者,用搐鼻法、探吐法,是求北风开南牖之义,通其上窍而化之;有因阴无阳而阴不生者,用八味丸、肾气汤,引入肾命,熏蒸而化之;有因无阴而阳无以化者,用六味丸、滋肾丸,壮水制阳光而化之;有因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补中益气,升举而化之;有因冷结关元而气凝不化,真武汤、苓姜术桂之类,开冰解冻,通阳泄浊而化之;有因脾虚而九窍不和者,理中汤、七味白术散之类,扶士利水而化之。古法森立,难以枚举,总之,治病必求其本。”

第四节关格

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的晚期。

关格之名,始见于《内经》。《灵枢·脉度》日:“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日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日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日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即指关格为阴阳失衡,不能互根互用的严重病理状态。汉·张仲景《伤寒论》正式提出了关格的病名,并指出关格为正气虚弱、邪气闭阻三焦的一种危重证候。《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认为,关格是指大小便不通,其发生机制是“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日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日关格。”由巢氏提出的“二便俱不通为关格”的概念,一直沿用到北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提出了通便利窍开关的方法,倡导应用大黄、芒硝、乌梅、桑白皮、芍药、杏仁、麻仁等药治疗关格。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提出温补与泻下同用,创立了吴茱萸散。金·李杲《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指出关格的病机为邪热所致,并以渴与不渴来辨识病之在气、在血。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了著名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治疗原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明·徐彦纯《玉机微义·淋门》提出关格“但治下焦可愈”,并用滋肾通关丸进行治疗。明·李梃在《医学入门·关格证治》中则提出了关格的一些具体治法,其日:“中虚者,补中益气汤加槟榔以升降之。中虚痰盛者,六君子汤去术,加柏子仁及麝少许。虚甚吐利不得者,既济丸。”此外,清·喻昌《医门法律·关格门》提出了治中焦为主的原则。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提出“急宜通窍开闭,利溺逐毒”的原则,对关格的治疗均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关格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均属于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关格多是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在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弥漫三焦而产生。

一、病因

1。久病伤肾

因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久治不愈,逐渐发展,导致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成为关格发病的主因。

2。外邪侵袭

在脾肾衰败、湿浊毒邪内盛的基础上,又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进一步加重内盛之邪,产生关格。如金·李杲《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云:“关无出之谓,皆邪热为病也。”

3。饮食所伤

因饮食不节,饥饱失调,过食咸味及油腻厚味,进一步损伤脾气,导致关格。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云:“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脾气虚弱,通调失宜者。”

4。劳欲过度

因劳倦、纵欲太过,进一步耗伤脾肾之气,形成关格。正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此则真阳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二、病机

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多因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在此基础上,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进一步损伤正气,嚣张病邪。脾肾之气衰败,湿浊瘀毒弥漫三焦,极易犯胃、阻肾,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形成关格。

关格的病理因素为湿浊、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