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健豪(1865…1944)是革命先驱蔡和森和蔡畅同志的妈妈,当时已经50多岁。她这样大的年纪,居然还携儿女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闻。

葛健豪一贯支持子女好学上进的要求。蔡和森从小就酷爱学习。13岁那年,他到酱园当学徒。一次,因为看书被店老板发现,挨了打,他愤然离店回家。他的父亲是个商人,脾气有点古怪。他见蔡和森回家很生气,举着旱烟袋要打蔡和森。妈妈却护着儿子,劝丈夫说:“这孩子不是块做生意的材料,便要他去做也做不好。你自己做生意,结果还不是越做越倒霉,何必叫孩子走这条路呢?”结果,她让孩子上学,为蔡和森争得了求学的机会。

葛健豪妈妈支持男孩子上学,也支持女孩子上学。当时,别的人家都把女孩关在房内,烙守着“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而她却让两个女孩子到外面跟男孩子一块儿玩;人家的女孩几岁就要缠脚,她却硬顶着,不这样做。

1913年,她的丈夫为了五百块银洋的“聘礼”,竟许诺将13岁的女儿蔡畅嫁给一个财主做媳妇,这引起了葛健豪的气愤。她不顾丈夫持刀杀人的威胁,毅然决定带着蔡和森、蔡畅和已经结婚丧夫的大女儿蔡庆熙,一起到长沙求学。这时葛健豪已经年近半百了。她投考的是湖南女子教育养习所,学校当局见她年纪太大了,不肯让她报名。他要蔡和森为她起草了状纸,到县衙门去评理。县官听了她的申诉,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被破格录取。她的这些举动,给儿女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追求真理,让儿女成为栋梁之材,1919年12月,葛健豪携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和儿媳向警予去法国勤工俭学,这对蔡氏兄妹是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到了法国以后,蔡和森因身体不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妈妈葛健豪一面在蒙达尼女子学校求学,一面从事刺绣,帮助子女安排生活,使蔡和森得以专心致志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重要著作。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们接受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国后,他们都成为新民学会的积极参加者和活动者。她在长沙的家,成了蔡和森和毛泽东等同志经常聚会的地方。“新民学会”的成立,就是在她家举行的仪式。后来,蔡和森同志牺牲了,但她不知道这个消息,临终前,她要大女儿给蔡和森等弟妹们写信,说:“母亲已看不到你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

——黄兴

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既纯洁又美丽的感情,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杂念。

——摩路瓦

宁死不当回奸

——马本斋的母亲以身教子

七七事变后,为了保卫家乡,抗日英雄马本斋(1901…1944)带领一批乡亲,组成回民抗日武装,并担任总队长,到处打击敌人。敌人把他看作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他消灭,但抓不到他。

马本斋是个出名的孝子,把他母亲抓起来,他不会不投降。这是敌人想的一计。

一天,敌人真的包围了马本斋家的村子,杀害了许多老百姓,逼他们把马母交出来。眼看敌人又要杀人了,马母从人群中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说:“我就是马本斋的母亲,你们抓我好了,不能杀老百姓!”

马母被抓走了。敌人一方面给马本斋写劝降书,一方面对马母说:“共产党、八路军快完蛋了,你不如给儿子写个信叫他到这边来,在那边做多大官,到这边还做多大官,保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马母气愤地说:“我儿子不图做官,不当回奸卖国贼!”

敌人拔出战刀,“当”的一声摔在桌子上,然后又举起手枪威吓马母。马母拍着胸脯说:“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叫他去的,我儿子打你们是我叫他打的,叫我让他投降万万不能!是杀是剐你们随便吧。”

敌人虽然气得浑身发抖,但又不想杀她,便把她关了起来。

一天,鬼子又来逼她,叫她给儿子写信,劝他投降。马母说:“好,我说,你们写。”

鬼子高兴了,很快拿来纸和笔。马母清了清嗓子说:“你们记着:'本斋,你们打鬼子勇敢。打得好,妈高兴。妈宁可死,也不能叫你投降当回奸。'

鬼子一看不对味,把纸笔朝马母掷去,然后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

马本斋听说母亲被抓,心如刀割。当他知道母亲不仅不写劝降书,还要儿子更加英勇打鬼子,心里更加激动。他想:母亲从小就让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她支持我和弟弟出来打鬼子,我只要英勇杀敌,就是听母亲的话,就是孝顺母亲,宁死也不投降。

他把仇恨化为力量,杀敌更加勇敢、顽强。

马母为了和敌人斗争,决心绝食。临死的时候,她对身边照顾她的一对好心夫妇说:“孩子,我不行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告诉我的儿子本斋,他娘对得起他。叫他狠狠地打鬼子为我报仇,给乡亲们报仇……”

马母壮烈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解放区,成为千千万万母亲的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伊索

望你们以此为戒

——李立三不向子女隐瞒自己的错误

早年参加革命,后来犯“左”倾错误的李立三(1899…1967)共有6个孩子。在那戎马倥偬的时代,6个孩子分别出生在中国和苏联的6个地方。直到建国初期,他们才陆续回到爸爸身边。

待孩子们都找回来了,李立三便问他们:“我曾犯过错误,你们听说了吗?”

孩子们告诉他:“听过一点,只知道什么'立三'路线,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要知道啊!”随后,他便把自己犯路线错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孩子们。李立三认为,父母犯的错误应当告诉子女,这也是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第一,父母不隐瞒错误,不说谎;第二,可以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他把自己的错误告诉孩子们后,深情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讲个人的面子,只讲人民的面子。一个人犯了错误,首先要想到党和人民,不但要承认错误,还要把自己犯错误的教训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胸怀。”

一天,孩子们得到一张李立三和另一个人的合影,照片后面有李立三的题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虽不必有此事实,亦不可无此志气。非敢自负,实自勉也。”

李立三看了,对孩子们说:“照片上的另一个人并没有为革命干什么工作。至于那个题词,充分反映了我少年时期狂妄自大的坏习气。我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后来犯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更是与此有直接关系,思之痛心。望你们千万以此为戒。”

精神上的熏陶对人的个性形成影响很大,这种熏陶来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成年人的全部生活。

——斯·亚·多列茨基

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加里宁

自我批评也就是最严格的批评,而且也是最有益的。

——高尔基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雨果

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彭德怀教育子女的故事

彭德怀(1898…1974)一生没有子女,他把弟弟彭金华烈士的女儿彭梅魁当做亲生女儿,他们长时期生活在一起。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国内形势的不同看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并且被罢了官。

不久,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住到吴家花园。在那里,彭德怀亲自开荒种菜,挖塘养鱼种藕,把一个残墙断壁、草木凋零的荒园,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花园。梅魁看到伯父年纪大了,劳动有些吃力,便劝他说:“你不能这样不顾身体啊!”

彭德怀说:“孩子,劳动对我来说是需要的,再说国家还很困难,我不能为党工作,还可以为人民减轻一点负担啊!”

彭德怀住的地方叫挂甲屯。这儿的老乡世世代代喝土井里的水。他把自己院子里的水接到街上,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老乡们住的房子有的是土坯垒的,遇到下雨,他就戴着草帽,卷起裤腿,走街串户,看看这家屋顶漏不漏,问问那家房子牢不牢,并把房子有危险的人家,搬到自己院里来住。谁家的孩子病了,他总要去看看;谁家的孩子结婚,他就跑去祝贺;谁家老人去世,他也要去悼念……伯伯的行动,使梅魁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一天,伯伯带着梅魁走到院子的墙跟前,指着墙外的一棵树问她:

“梅魁,你看这树为什么没有叶子?”

梅魁知道是因为自然灾害,老乡生活困难,把树叶打下来吃了。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只好望着伯伯,不开口。

走了几步,彭德怀又问:“你们厂里有没有人得浮肿病?”

梅魁说:“没有。”其实,她没照实说。

彭德怀又带她到自己的茄子地里,指着茄棵对她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然后又用手指着自己的前额说:“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子一样不说假话。我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梅魁啊,我希望你长大以后,不要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要做老实人,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到人民的疾苦啊!”

对于伯伯的教导,梅魁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激动地说:“伯伯,我一定向你学习,不说假话。”

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事情上,在你的每一次举动上,每一个眼色上,每一句话上。

——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

定量有恒——徐特立教育孙女成才的故事

徐特立(1877…1968)有两个孩子,先后都为革命牺牲了,身边只留下一个孙女徐禹强。徐家一棵独苗,祖父祖母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可是祖父徐特立有个原则:生活上不准特殊,学习上要刻苦认真。

孙女徐禹强上学的时候,祖父要她住校,过集体生活。那时是供给制,祖父吃“小灶”,孙女只能吃“大灶”。改成薪金制之后,祖父有专门厨师做饭,只准孙女和工作人员一起到食堂吃饭。他对孙女说:“你是革命的后代,不能坐享其成,不能滋长特殊化思想,要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走自己的道路,为社会出力。”

禹强上初中一年级时,因为生病住了院,耽误了半个多月的功课,出院后,得赶紧补课。别的好说,就是补外语困难。祖父看到她流露出畏难的情绪,就教了她一个“定量有恒”的办法。一天,他把孙女叫到身边,伸出手指来说:“你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就可学365个;每天学两个单词,一年就是730个。你又不笨,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拦路虎'自然会让路的。”

为了鼓励孙女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徐特立还对她说:“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已经43岁了,别人都说这么大年纪了,要想学法文,非常困难。可是,我坚持'定量有恒'的办法,经过一年多努力,还是考上了巴黎大学。你才十几岁,记忆力和学习条件比我那时强多了,只要自己肯下工夫,就一定能学好。”

禹强出院后,每天要去医院理疗,正好祖父每天也要到医院去,他就利用路上的时间,帮助孙女复习单词。祖父说一句中文,孙女答一句外文。回来的路上,再换过来,祖父说外文,孙女说中文。

祖父的热情帮助,使孙女越学越有兴趣。很快,拉下的外语课全部补上了。学期结束时,祖父看到孙女的成绩报告单,特别是看到外语成绩那样好,满意地笑了。

性至善,待教而成。

——荀悦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要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陶铸教育女儿的故事

“文革”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陶铸(1908…1969)被软禁以后,他的女儿陶斯亮被允许同他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由于监视很严,他们父女虽然相见,但不能谈论任何情况。尽管这样,陶铸还是利用一切机会,找女儿谈话,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志向。

一次放风,陶铸和女儿在一个池塘边散步。陶铸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四周池水里的荷花,对陶斯亮说:“亮亮,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着一种崇高的品德,你要好好记住它。”

陶铸还给女儿讲历史上忠臣的故事。他讲了东汉末年的范滂。当时宦官擅权祸国,到处是贪官污吏,范滂不畏权势,勇敢斗争,揭发了“深为民害”的权豪之党20余人。贪污的州官听到范滂来,望风解印而去。后来,范滂被诬陷逮捕,县令想放他逃跑。范谤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他挺身就险,死时只有33岁。

江青、陈伯达等人曾无中生有地散布陶铸是“叛徒”的流言蜚语,一时把陶斯亮的思想搞得左右无主。一天,她趁监管的人不注意,问陶铸:“爸爸,你是出卖过同志吗?”听了女儿这样的问话,他愤怒得浑身发抖,然而他并不责怪女儿。他望着女儿的眼睛,深沉地说:“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我是宁愿把自己的鲜血洒在地上,也不会做那对不起党的事。”

过了几天,陶铸同志把自己1935年在国民党监狱里写的咏志诗,抄录给女儿:

“秋来风丽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

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

虞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

我欲问天何聩聩,浸凭热泪哭施罗。”

诗中的施罗指的是邓中夏、罗登贤两位烈士。陶铸同志把自己处在敌人铁窗下的胸襟披露给女儿,不仅是为了回答江青、陈伯达的无耻诬蔑,也是为了使女儿能继承这样一种忠于革命的气节。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

——契诃夫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申涵光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为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循循善诱

——叶圣陶的教子艺术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

说起叶老对孩子的教育,怪有意思的。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眼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至善、至美他们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的训练是严格的,但又是生动活泼的,三个孩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训练。叶圣陶从来不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父亲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多少还有点新意。父亲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

父亲教儿学步,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萼》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我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巴甫洛夫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

严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