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母亲贤慧、勤劳,远近闻名。白天她操持家务,手脚不停;晚上在灯下教孩子识字,讲些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五六岁的汤飞凡,常常被妈妈讲的故事吸引得很晚不能入睡。但是很不幸,汤飞凡不到10岁,妈妈因病去世了。从此,他只和爸爸朝夕相处,艰苦度日。

汤飞凡的家乡传染病格外多,患沙眼的更是到处都有。有时全家,甚至全村子的人轮流着患眼病。小飞凡亲眼见到患沙眼的乡亲,个个都是那样痛苦难熬,心里比患病的人还难受。他的父亲看到小飞凡这样多情善感,便把他叫到跟前说:“小几,要是将来你当个高明的医生能消灭这种眼病该多好啊!”汤飞凡的心里从此刻上了一个当医生的印记。

13岁那年,汤飞凡离开家乡到省城长沙读书,读的是中路师范学部。中学毕业后,他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自己的爱好,便考进了湖南省立甲等工业学校,学习金工科,成天和金属学、机械学、制图学这类课本打交道。汤飞凡觉得,知识就像无边无际的海洋,而自己好比在海洋中觅食的小鸟,对一切都想尝试一下。除学习金工科规定的课目外,他还常向湘雅医学院的同学借医学书籍和讲义看,不管是内科的、外科的、生理方面的,还是细菌学方面的,借来就看,越看越带劲。就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不少爱好医学的朋友,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谈论日后当医生、献身医学事业的志向。两年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工学医,报考了湘雅医学院。

湘雅医学院是一所美国教会办的学校,考试、教学全是使用英语,汤飞凡一度感到压力很大。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说:“有志者,事竟成。既然你已经改行从医,就要下决心学出成绩来。不论干什么,只要用心就成。”

父亲的话犹如春风,吹起了他理想的风帆。恰在这时,家中发生意外事故,全家生活没有了着落。不到17岁的汤飞凡不但得不到家里的接济,还要寄钱帮助家里。他白天听课,晚上去当家庭教师,或在学校药房里干杂务挣些钱,每天要学习工作十几个小时。

不过他有自己的乐趣:显微镜下那千姿百态的微观生命深深地吸引了他。除了上课、做工,其他时间,他都是在显微镜下度过的。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下决心去进一步认识微生物,弄清楚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小东西是怎样生长、生活,怎样对人体进行破坏的。然后,怎样制服它。

1921年,汤飞凡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在细菌大师秦瑟的手下深造。汤飞凡昼夜苦读,博览群书,丰富了细菌学知识,成为学友中的佼佼者。一次,老师当着大家的面半开玩笑地说:“当今世界上,真正认真读书的,除了我,汤飞凡可算一个。”

汤飞凡回国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雷氏德医学研究院教授兼细菌学系主任。

理想是风帆,逆水能行舟。

——佚名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拉·封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北史》

孩子的前程要紧——茅以升的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他刀岁时,仍能准确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一百多位数字。每当他回顾自己的学业时,他总是无限深情的怀念自己深明大义的母亲。

1911年7月,年仅15岁的茅以升听说北京清华学堂招考留美预备生,想去报考。当时有人劝茅以升的母亲说,美国离家很远很远,要漂洋过海,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舍得让孩子离开你呢?

茅以升的母亲回答说:“读书是大事,孩子的前程要紧,让他到外面见见世面,多学些知识,有什么舍不得。”母亲坚决支持儿子去北京报考。

临行前,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准备行装。她勉励儿子说:“孩子,去吧,走后别惦念家里。凡事立则兴,不立则废,古时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大功告成,要学大禹治水的精神!”

茅以升终于考取了清华留美生,后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成为一名桥梁专家。1935年1月,茅以升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当进入灌注桥墩的打桩阶段时,由于技术问题,工程暂时停了下来。正在这时,他的夫人来电要他回家给母亲生日祝寿,茅以升带着满腹心思回到家里。一向关心儿子事业的母亲见到儿子第一句话就问:“工程进行得怎么样了?”

当茅以升如实地把造桥遇到的困难告诉了母亲后,母亲又用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导他说:“唐僧取经经过八十一难,终于得取真经一百六十多卷。你们造桥,也要经过八十一难的。”

母亲又说:“困难是有的,但只要有孙悟空和他那如意金箍棒,是能渡过难关的,不必发愁。”

母亲的教导,使儿子顿开茅塞。茅以升说:“是的,我们全体造桥人员就是孙悟空。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则——利用自然力克服自然界的障碍。”他坚定地对母亲表示:“我们的桥一定能造成,请你放心。”后来,茅以升和造桥人员终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将钱塘江大桥造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

——达尔文

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次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卡耐基

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才之路

——杨武之、罗孟华夫妇培育儿子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正屋内,降生了一个小生命。按杨家各房议定的家谱“家、邦、克、振”排行,这一辈的孩子该为“振”字辈,又由于他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此时正在安庆(旧名怀宁)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所以他的父亲杨武之就为他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生于1896年,191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第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18年毕业于北师大本科。毕业后,杨武之受老同学蔡荫桥的聘请,回母校省立二中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1923年,杨武之考取省官费留学,辞别了妻儿,踏上了美国国土,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年,攻数学,获学士学位;次年又进芝加哥大学专研数学。

杨武之的夫人名叫罗孟华,他们是早年由双方父母做主,于1919年结为伉俪的。罗孟华是旧式妇女,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她极贤惠,杨武之与她感情纯笃。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丈夫远离他去异乡他国求读的漫长岁月里,罗孟华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儿子杨振宁身上。在她看来,丈夫、儿子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

罗孟华惟一感到欢乐和安慰的,是她的儿子。罗盂华只要看到小振宁那双充满稚气的大眼睛,一切忧愁烦恼也就消失了,信心和力量便从心底升起。她决计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礼貌的读书人。

从小振宁懂事的那一刻起,罗孟华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种种知识。在小振宁4岁那年,罗孟华便开始用方块字纸教他认字了。妈妈教得认真,儿子聪敏好学,在一年多时间里,小振宁就认识了3000多个字。

1928年夏天,杨武之回国。第二年秋,杨武之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于是,全家到了北平。他们在清华园里住了8年。这段宁静快乐的少年生活,给振宁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1937年,正当杨振宁在北京崇德中学读高中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于是他们全家搬回合肥,他就读于安徽省立六中。

1938年初,杨振宁一家又到达昆明,杨振宁进了昆华中学中五年级。杨振宁学习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念过中五年级以后,未上中六,就以同等学力参加了统一招生考试,考进了西南联大。杨振宁投考西南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因为他没有读过高中物理。但是入学之后,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于是转入了物理系。

1942年夏天,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以后进入清华研究生院又读了两年书。在研究生院期间,他又对统计物理发生了浓厚兴趣。

杨振宁确是一个有抱负、事业心非常强的青年,他选择学物理是有他的考虑的。他数学学得很好,但他觉得纯数学太虚,不实用;他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1943年,清华大学考选第六届留美公费生,杨振宁报了名。当时物理方面只取一名公费生,规定为“高电压专业”。1944年夏天,考选留美公费生结果揭晓,杨振宁榜上有名。按考试委员会“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后信”的规定,杨振宁在取得理学硕士学位后的留待期间(从1944年秋至1945年夏),在联大附中教了一年《范氏大代数》,教课之余研究“场论”,这是他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引起的兴趣。后来,杨振宁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开创性贡献。

1945年夏天,杨振宁告别了家人、老师,告别了满目疮痍、悲惨不堪的祖国,乘昆明一加尔各答航机到了印度,然后从印度加尔各答乘美国的轮船前往美国。来到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秋,杨振宁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经长期合作,共同攻关,推翻了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轰动了科技界。为此,杨振宁、李政道同获1957年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海外虽然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大学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他一直怀念着父母亲,怀念着祖国。1971年,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杨振宁终于实现了回国探亲的愿望,在上海看望了父母亲,在北京会见了亲朋好友。之后,他又多次回国,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他被推举为全美华人协会主席。

父母之间道德高尚的爱情是孩子们健康的、生气勃勃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是慈父,也是严师——吴钦秋教子有成

“六十年笔褥舌耕,治学不富,万千卷编残书破,教子有成。”这是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1985年在他举办第四次个人作品展览时,对他父亲辛勤培养他的概括。

吴印咸出生在江苏沐阳一户书香之家。他的父亲吴铁秋毕生从事教育,家境虽然贫寒,但为人率直公正,学问精深广博。吴印咸兄弟五人,他排行居二,与兄弟同在父亲主办的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吴铁秋既是吴印咸弟兄几人的老师,又是父亲。因此,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训育课上既教他们学习文化,又教他们忠实做人,言行一致,持以之恒,以便将来“改变国家社会危弱之面貌”。

对吴印咸来说,父亲吴铁秋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都是一位“严师”。

性格内向、性情温和的吴印咸,从小不善言谈交际。但读书做事认真诚实,从不后人。父亲的话对他来说,句句是真理,是鼓舞,是希望。

吴印咸高小毕业那年,正赶上沐阳遭受水灾困扰。吴钦秋无力供吴印咸和其三弟同人中学,便决定让其三弟报考公费的江苏第八师范,让稍大一点的吴印咸去淮阴考进了半工半读的省立第四工厂。这是一家生产棉布和线毯的工厂,吴印咸半日学文化,半日当织毯工人。在掌握了织毯的基本工艺后,吴印咸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查看各种图案设计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设计出了不少新颖图案。厂里的技师十分喜欢他。结业后,他被留在厂里教图画课。这是吴印咸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启蒙期。在这期间,吴印咸边工作,边从艺,学习、自学了全部中学的文化课程。

1919年,父亲吴钦秋根据印咸的爱好和特长,提出让他以“艺”为职业,继续入学深造。这正是吴印咸的希望所在。果然,这一年他在亲戚和朋友的资助下,考取了刘海粟大师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美术系,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

从沐阳县城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常常使吴印咸目不暇接。但当他一旦进入艺术的海洋后,身边这个纷繁喧嚷的世界好像就不存在了。他从大自然的万端变化到人们服饰的千姿百态,总是习惯地用艺术的眼光去追索美好的素材,希望采集到美好的画面,以便运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去。

一次,他偶然路过一个旧货场,见到一架勃朗宁方匣式旧相机,标价3块银元。3块银元虽算不上昂贵,但对一个穷学生,却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决心。最后还是艺术的渴望战胜了困难,父亲资助他买下了这个“洋货”。从此,他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名声显赫。

把美德、善行推介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不是财富。

——贝多芬

拉洋车也要当那个跑得最快的

——教师王希富在母亲关怀下事业有成

看海市蜃楼是千载难逢的事。

据说,海市蜃楼一出现,海空幻出山野街市、车马行人、殿台楼阁……世间一切景物,活龙活现。一会儿,一切又都悄然而逝,留下的依然是一片苍茫的天幕。

这瞬间景象竟然有人运用投影原理使其跃然纸上,戴上一副不过三分钱的特制复合滤色镜,便可一览大海的这一奇景。他就是把世界图学专家困惑了三百多年的“大视野动态体视投影图”变为现实的图学专家王希富。

王希富是北京人。1937年,他出生在安定门外一个小村子里。祖父是车把式,父亲是北京有名的致美楼饭庄的厨师。王希富3岁那年,父亲去世,同年他的小弟弟夭折,接着又传来舅舅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消息。接连的不幸使他的母亲心都要碎了。但是他的母亲是刚强的。她没有怨天尤人,默默地苦撑着这个残缺不全的家。

6岁是上学的年龄,王希富的哥哥、姐姐都因家里穷错过了上学机会,连窝头也吃不上的王希富,当然对念书的事想都不敢想。可奇怪的是,妈妈却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王希富上学。她认为,王家之所以祖辈受穷,受人欺侮,都是因为没有读书人撑持门户的结果。

为了给王希富积攒学费,她让孩子到地里拣掉下的粮食,自己到窑上背砖。那时,王希富的母亲已是40多岁的人了,一天干下来,脚肿得鞋都脱不下来,可她硬是坚持了一秋一冬。第二年春天,王希富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而她的妈妈却扶在门框上掉下了眼泪。

妈妈的泪水流进了王希富的心里,使他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决心好好念书,要给妈妈争气。

妈妈非常关心王希富的学业,常常询问王希富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务活不让王希富插手,处处为王希富的学习提供方便。一天,她把王希富叫到跟前说:“孩子,无论如何,学习上不能拉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拉洋车,也要当那个跑得最快的!”

“拉洋车也要当那个跑得最快的。”这成了王希富奋发向上的座右铭。

1950年,13岁的王希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城市第一中学。这里的学生大都是城里人,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而王希富每顿午饭都是两个窝头伴一碗白开水,学习用具都是最便宜的,穿的是一件早已过时的灰布棉袍。同学们嫌他土气,常常取笑他。当时正在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因为戏里的程疯子穿了一件和他差不多的破衣服,有的同学便追着喊他“程疯子”。王希富感到内心有一种屈辱,便暗暗发誓:比吃穿我比不过你们,咱们比学习,学习得第一才算真本事。果然,王希富从初一到初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担任了学校合唱队的队长。他以自己内在的价值赢得了同学们的友谊。从此,他意识到人生中的屈辱、挫折也会产生一种动力,韩信当年的胯下之辱,不是使他发奋成才了吗?

中学毕业后,王希富考进了一所既管吃又管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