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是梦中见过、好像曾经见过的场景在眼前一模一样的出现,又如是一些难免太过凑巧的巧合。

    ······

    那江山里始终有那么一个人一直在走着,带着一个斗笠,背着一个书箱,提着一壶酒水,一身白裳,伫着一把黑剑当手杖。拜访山河,拜访学士。

    偶尔她兴致所起,会立于涛涛的河中饮酒作歌。

    曾不小心被几个路人见到,惊为天人。

    偶尔她走得疲倦,便直接倒在路旁酣睡,直到日暮迟迟。

    遇到过一个落魄的书生,她开始相信缘果,便给了书生一本书,就算是她给的缘。

    偶尔她看倦河山,也会走到市井之间,弄些酒钱,听些人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世人开始叫她百家先生,许多都在找她。若是遇到相缘之人,她会交于一本书,若是遇不到也便是无缘了。

    顾楠走了不知道几年,她只知道她几乎踏过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高山,每一处川河。

    她到过五岳之巅,也曾路过江河之畔。见过浪潮之间的日升日落,也听过山林之间的猿声起伏。

    一路上,她拜访过很多人,有人对她闭门不见,有人与她促膝长谈。

    她所记的文本越来越多,到最后却又开始渐渐变少。

    她的书箱放不下这么多书,所以她开始将这些文本概总。原本每一派的学说她都记有数本书文,被她汇总之后就变成了一本半本。

    在如此之中她才算是真的将这些百家之说开始学了,而不再是只是记下。

    她之人只是中人之姿,为了将这些书文看懂,她用了很多年,却依旧不敢说自己已经学会了。

    很多年是几年,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她看过了许多人生老病死,也看过了这王朝的兴败复起。

    是个她记不得的年间,西汉倾颓,一个叫王莽之人得之大权,推行改革。

    其中改革行制都让顾楠都有一种错觉,这王莽莫非和自己是一个来路?

    无怪呼她,王莽所行的改革除了改革货币和修改地名之外,许多地方都给她熟悉的感觉。

    土为国有,均分于民。

    废除奴婢,修改劳动法制。

    朝政参与的国中经济规划,实行国营专卖,建立贷款体系。

    将一天100刻的古计时法修改为一天120刻的新计时法。

    还有等等,不过他做事似乎是太过于急切了,在许多官职的改革之中未有把控,使得新政不稳。

    而且汉家年间重立了秦朝废除的分封制度,使得外戚世家的势力异常深厚,当年秦时,世家勋贵最薄弱的时候,也不好将这些人聚而灭之,何况是现在。

    王莽的新政很快就出现了问题,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由于他讨伐匈奴和周边之国,大兴土木,大为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

    又是那几年,天降旱灾,饥民遍地,米价从数十钱涨到了两千钱。(这个是历史上有的,真不是我安排的。)

    那段时间顾楠也吃不上饭,这也让她又发现了一件事,她饿不死。

    也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悲哀。

    在顾楠的眼里一切都很熟悉,那些年的秦国亦是如此,改革还未有完全实施,匈奴和百越连连来犯,使得不得不修筑城墙,起兵远征,使得民役加重。

    之后也一样的就是天灾人祸,同样的天灾让国中彻底动荡。

    到了末年,米价上涨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顾楠似乎又是再看了一遍当年的秦国模样,就像是一副如有安排的模样。

    后来的瘟疫盛行,她开始游方各地,她救不了太多人,也不必一定能治好瘟疫,她只能尽她所能。治好了一些人,也看着许多人死去。

    只能说她作为一个穿越之人确实不够合格,没办法通背各朝历史,也不能造出能改变民生的科技。

    她路过一个叫做昆阳的地方,在那里她看到了一场交战。

    听闻是一个叫做刘秀的人领数万人交战前来清剿的数十万人,那几日风雨交加,顾楠远远的见到一道流光划过天侧。

    后听闻是陨石落营,那刘秀带着数万人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敌军。

    或许真有什么定数吧,在那冥冥之中?

    顾楠之后再也没有听过那朝政之事,只知后来,那刘秀继位,建立东汉,顺治天下,行光武中兴,算是将这破败的天下重立。

    百家先生的传言,在那乱世之中也未有没去,听闻她在瘟疫之时各地行医,救治了无数人。

    后来如何就没人早知道了,只当是她已经在那瘟疫之中故去。

    直到不知又是被谁提起,有人说在一处又见到了此人。

    这百家先生从武帝时期就有,若是活到如今该是有百余岁了,先是没有几多人信。

    奈何常有人说是自己见到了,有的只是摇唇鼓舌,可有的的模样像是真的见过一般。

    说是在山中见到那百家先生采药的,说是在游玩之时见到白衣人过路的。说的皆有根据所依,同行之人也都说是。

    人少有能活百余岁者,人说百家先生已是得道,隐于山中,不问人世。

    盛世不出,逢乱方会入世。

    其传闻如是黄石老人之辈,偶尔被人提起,时间久了也只当是仙玄之谈,无有人当真了。

    顾楠后来也少有去拜访学士了,她背后的书箱里的书被她所写的越来越少,其中内容也是愈加精简了许多。

    再之后,书箱之中的书又开始越写越多,她自己是又在长路之中新写了许多东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是诚不欺她的。

    额,虽然现在应当分不清楚谁是古人。

第二百七十二章:饿不死的人也是会饿的() 
    “喳喳。”

    屋外的小树上两只飞鸟相互鸣叫着飞起,交互着飞着,时不时发出一声婉转的啼鸣。

    春日里总是这般多是生机,两旁都是田耕上面的小苗才是刚刚冒头,将灰黑色的泥土点上了几分绿色。

    一个少年人正拿着锄头在一处还未耕种下的田间开垦,他的相貌端正,带着几分稳重敦厚,穿着一身褐色的短衫身材结实,皮肤被太阳晒得有一些麦色,看起来是很常年务着这田间之事的。

    将地上的土地翻好,那少年人坐在了田边休息,锄头被放在身边,拍了拍手上沾着的泥土。

    日头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不会像夏日那般热,还吹着淡凉的浅风。

    宜人的天气让人不自觉的惬意,少年人悠闲地靠坐在田地土路旁的草棚子下。

    草棚子里放着一个简单的木盒子,打开来里面放着一小碗麦饭,看模样还未有完全凉去,上面还放着两块干菜。

    少年人坐在草棚子下面扒拉了一口饭,用筷子加了一片干菜叶咬了一块。

    田地里除了虫鸣,没有什么别的声音,偶尔传来风吹干草的细索声。

    居于农间偷闲,也算是其中的的乐事了。

    田间的不远处,立着一间草木搭的小屋。

    说是小屋也不算,那屋子有四五间房间,还有一个小院。

    小院中的堂前垂着一个草帘子,隐隐可以透过草帘子看到里面躺着一个人,那人影半躺着,一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轻摇着,另一只手里好像拿着一本书。

    堂里传来不重的读书声,听那声音应该也只是一个少年人,时不时还能听到里面传来一阵自颂和轻歌。

    在小院的另一边该是一间厨房,上面正飘散在这炊烟,想来是有人在煮着什么吃食。

    厨房里传来淡淡的想起,房顶上的轻烟飘向空中,升至半空里散开不见。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是天间开始出现一些暮色,西边的天空微红的时候,屋子间的炊烟停了,堂上的读书声也停了。

    一个十二三岁模样的少女从厨房里轻快地走了出来。

    穿着一件浅红色的衣衫,扎着一个小辫,柳眉明眸,算不得有多好看却有一副邻家小妹的亲切可人。

    走进院子,在水井里打了一些水,洗着自己的手,少女对着院前的堂里叫到:“仲兄,吃饭啦。”

    草帘里的人像是半躺在那摆了摆手,传来了一个有些慵懒的声音。

    “知矣,去唤你叔兄去。”

    “知道啦。”院里的少女无奈地说道,自家的二哥每日总是躺在堂里读书,别的什么也不做,总是这般懒下去,日后若是没人照顾他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办才好了。

    摇了摇头,走出了门去,小屋的外面都是田地,少女进了田里,向着一个草棚跑去。

    草棚里坐着那个刚才在耕地的少年人,此时的他也已经吃完了麦饭,坐在草棚子里喝水。

    少女跑到草棚子的田边,挥手叫到:“叔兄,吃饭了。”

    草棚子里的少年人听到了少女的声音早走了出来,看到少女在田边远远的对他挥手,笑了一下,回应道。

    “知道了。”

    说着从田地里拿起了锄头扛在肩上,提着吃完的食盒向着田外走去。

    斜阳照在田间,铺上一层微红,天边云霞有些耀眼,光影分明,将人影拉得斜长。

    却是一副悠然自得的田园景象。

    耕地的少年人走进屋门就闻到了一股饭香,将锄头和食盒放在了门边。

    扭头看见那少女正端着饭菜了桌,一边对着他笑着说道:“叔兄,快洗手吃饭吧。”

    “哎,不急,我还不饿。”少年人抓了抓自己的头发。

    少女疑惑地看向他:“你在田里一天了,怎么会不饿呢?”

    少年人讪笑了一下:“早间带出去的饭食我才刚吃了,所以也不是很饿了。”

    “早间的饭食?”少女一怔,随后两手插在腰间有些生气地说道。

    “我和叔兄说了多少次了,早间的饭菜带出去就要快些吃掉,你留到晚间吃岂不是都凉了?”

    “额。”少年脸上露出一些尴尬的神色,苦笑了一下:“我这不是忘了吗。”

    “总是说,你总是忘了。”少女翻了一个白眼。

    少年的眼睛动了一下,转开话题地问道。

    “仲兄为何还不来?”

    “他?”少女转过身整理着碗筷。

    “还不是和以前一样,在想那个什么朔方女的画,每天的这个时候都这样。”

    说着嘟了一下嘴巴:“我看他啊,魂都被勾去了。”

    “哈哈,话不能这么说。”少年走到井边打水洗手。

    “当年仲兄与从父出游时,偶然在人府上看见那副朔方女,惊为天人,从此就时常在家中临摹。该只是向往先人技艺,而不是那画中女子。”

    “说的好听。”少女嘀咕着。

    院前堂间的草帘里面,那个先前的读书人坐在那里,手中正拿着一卷画布,看着那画布出神。

    在这人也是一个少年,穿着一身白色的长衫,身边放着一把羽扇。

    眉目明朗,眼中总带着一种说不清的气度,样貌算不得俊美,但是也是朗朗少年。

    他看着手中的画,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还是差一分神意。”

    “仲兄,别再看你的朔方女了,出来吃饭了。”

    外面传来小妹的叫声,拿着画的少年摇着头笑了一下:“来了。”

    最后看了一眼画中,小心的卷好,收了起来。

    南阳之中的小庐里,虽然清净,但也总有几分人声笑语。

    东汉末年,此时正值汉家倾颓之际,国中不定,该是烟云将起。

    “踏。”

    路上的一根树枝被踩断,一个人从路边的山林之中走了出来。

    那人穿着一件灰白色的衣衫,看起来衣物是有一些脏了。头顶上带着一个斗笠,手中伫着一柄黑色的“手杖”,背上还背着一个看起来颇为沉重的书箱。

    “咳。”

    那人咳嗽了一声,这林中的灰尘有些多。

    “咕嘟。”

    肚子间叫了一声,那人摸了一下自己的,长出了一口气,靠坐在了路边。

    抬了一下自己的斗笠,有气无力地说道。

    “啊,饿得有些走不动路了啊。”

第二百七十三章:南阳诸葛氏,好为梁父吟() 
    “嗒。”

    吃完的碗筷洗完后,带着水渍被放在桌上。

    穿着浅红色衣衫的少女将手在身上擦了擦。

    一个少年坐在门边摆弄着农具。

    另一个则是靠坐在房前打着哈欠,半响,从自己的怀里拿出了一本书,翻了开来懒洋洋地看着。

    天色有一些沉,但是还没有完全黑去。

    少女抬头看了一眼天色,春天的天黑得慢,想要等天黑下来估计还要一段时间。

    思量了一下,对着屋间的两个少年说道。

    “仲兄,叔兄,我出去捡些柴火来,家里没柴了。”

    “嗯,好。”门边的少年支着脖子,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末了,却还是加了一句。

    “这天快黑了,记得早些回来。”

    对于家人他总还是关心的,不过从那副样子里实在让人看不出来。

    坐在门边摆弄着农具的少年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笑了一下,对着少女说道。

    “听你仲兄的。”

    “知道啦。”少女笑嘻嘻地说着,拿起了一个背篓出门去了。

    晚间的田间小道上是有一些安静的,路上的泥土松散,夹杂着草叶。微枯的青黄混杂着土色,两侧的草丛之间偶尔传来一阵蛙声,随后又随着草间的一阵晃动远去,估摸着是那草间的田蛙跳远了。

    小道上传来了一阵轻歌声,没唱的,只是轻哼。那声音清甜,哼着乡间的小调子。

    调子不知名字,但是倒也有几分悠扬,在傍晚的田野间伴着那远处的蛙声虫鸣。

    随着声音渐近,一个少女脚步蹦跳着走来,背上的背篓里装着些枯枝落叶。

    田野之外就有一片山林,在那总能捡到一些柴火。

    顺着小道走进山林之间,少女的嘴里哼着小调,看着心情不错,捡着落在地上掉落着的枝叶。这几天都没有下过雨,所以这些枝叶都是干燥,当柴火或是当做燃物都是正好。

    “噼啪。”

    是一个雨点打在叶片上的声音,还真是说什么就来什么。

    少女抬起了头,发现天上飘来一层薄薄的雨云。

    山林之间的一场春雨说来就来,细细密密,算不得大,但是也叫得一些人困扰。

    就比如捡着枯枝的少女,如今这枯枝是捡不成了,就连背篓里的估计都要被雨水打湿一时是不能用了。

    “沙沙沙。”

    雨下了起来,下的细密,绵绵地洒向田野之间。

    夕阳余晖里的小雨都带着一些点点的浅金色,那抹辉色在雨珠之间透过。

    从远处看那山间田野里被金红晕染,斜影摇晃,倒是一副惹人沉浸的景象。

    不过此时不是欣赏美景的时候。

    看雨的时候会觉得雨景静好,淋雨的时候就不一定会这么想了。

    乡间小道上的泥土被雨水浸湿变得湿软,草叶和小苗被雨水打的微微晃动,沾着那雨水半垂着头。

    少女用手遮着自己的脑袋,背着身后的竹筐向着家中跑去。

    ······

    “啪嗒啪嗒。”

    一个灰衣人正躺在林间,身旁放在着一个竹箱,斗笠盖在脸上,看模样像是正在那瞌睡。

    也不知道是耳边有些在杂乱的雨声吵醒了她。

    还是那打在身上的雨点把她敲醒了。

    那灰衣人抬起了一些斗笠,帽檐下面有些无力的眼睛向着天上看去,无奈地说道。

    “下雨了?”

    “真是的,屋漏偏逢连夜雨。”灰衣人抓着自己的头发,一边抱怨着一边坐了起来,她本来就饿,现在可能还要淋着雨过上一夜。

    伸手放在了竹箱上,只见那竹箱上似有一阵气息晃动,之后的雨点打在其上都会自然的落开,没有能落入竹箱中的。

    “也不知道湿了没有。”灰衣人自言自语着,打开了竹箱。

    竹箱之中的东西这才露了出来,都是书文,满满得几乎堆满了颇大的竹箱,其中到底有多少本是数不清楚。

    灰衣人简单地翻查了一下其中,发现是所有书都没有被雨水打湿之后才重新准备合上书箱。

    “咦?”

    她突然发出一声疑惑的声音,在两本书之间翻看着。

    “青囊书呢,记得是放在这里的啊。”

    这其中却是少了一本,她找不到了。

    坐在原地回想了半响才抬了一下自己的眉毛,想起了缘由。

    “哦,先前是送给了一个年轻人,倒是忘记了。”

    大概是好几年之前的事情了,不过数年的时间对于她来说,或许真的也就是和先前差不了太多。

    不过那个年轻人的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