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以回去看看,若是那木牌还在,你会知道答案。”

    话至此处,卫庄再没有多说什么,他和眼前的人本就不该有什么话可以多说。

    黑袍卷动,那白发的人抱剑离开。

    ······

    世人受饥而不定,陈中起事,号秦政无道,天亡其命。呼号而起,云集响应。连破二城而具陈县,立为张楚。

    扶苏手中拿着竹简书文,看着那文简之上。

    他的眉宇之间带着点默然,百姓起叛,该是想到了也该是没想到。

    想到是,国中受灾之后,田耕难种,而国中不多的屯粮贮仓根本不足以养活天下人。天下人都吃不饱饭,受饥数月。此般之下被有心人煽鼓,自然会一呼而起。

    没想到是,成势居然会这么快。

    “在世民眼中,我大秦,已经是一个无道之世了吗?”

    座前的扶苏轻轻地将竹简放在了身前,竹简落在桌案上发出一声轻落的声音,他抬起了眼睛问道。

    此事他本应该是先召朝会,聚众臣而议,但是他却是没有这个心思。

    他只是召来了两个人,父王在时,就常对他说遇事可多与这二位先生商议。

    顾楠和李斯坐在扶苏的面前,其实他们来之前就已经对扶苏要问之事有了些许的猜测。

    陈县饥民起事一事已经是传之甚广了。

    扶苏院中的侍者和乐师都已经被他退了下去,此时的院中只有他们三人坐在亭下。

    亭下的公子脸上带着不像是少年人的疲倦和瑟然。

    李斯坐在扶苏的身前,俯下身子说道:“陛下不需如此。”

    “国中行政度务皆有制理,民生不调,是灾祸横行,非政务有失。”

    说道此,李斯身子更倾了一些,衣袖褶在地上。

    顾楠看向他,莫名的觉得他好像是有一些无力。

    抬起了自己的手来,对着扶苏说道。

    “陛下,乱民无度,难成大势。然放任不治,恐为祸患。当速派一军为平,以慑后乱。”

    扶苏点了点头,他明白顾楠的意思,对于这种民乱,只能用强硬的手段。否则,解决的越慢乱事就越大。

    李斯坐在一旁,像是坐下了什么决定,说道:“陛下。”

    “如今国中不安,粮务受紧,如今又有民乱起事,恐六国中有从立为谋者为众。”

    “臣议召回百越雁门之军,固守关中,待关中稳定,再谋外敌。”

    如今秦国国中却是可以说是动荡不安,第一支民乱起事后,少不了响应者。

    而这其中,如果有六国旧爵趁势而谋,到了那时就不是普通的民乱。

    而且如今国中粮草吃紧,很难在支撑大军在外为战,不若以退为守。

    虽然如果此般做,自当会有所舍弃,但是却也是最能稳定国中的办法。大军在侧,必然能让暗中的宵小多有忌惮。

    李斯所做的决定无可厚非,如今国中饥寒。

    民乱已经像是一堆干草,只要一点点火星就会燃起熊熊烈火一发不可收拾,稳固国中当是为上策。

    扶苏听着李斯的上议,却是没有第一时间首肯,而是思量着。

    半响,才面色沉重地问道。

    “丞相,如今匈奴在北要南下行掠,若是将北军撤回,稳固关中,匈奴将无有阻碍。”

    “如此,赵燕之地的百姓会怎般?”

    他虽然是问,但是他的心里应该也知道答案。

    若是蒙军撤回,匈奴自当南下劫掠百姓,首当的就是赵燕之民。如今国中各地本就无粮,再受匈奴劫掠一番,两地之民,恐怕无有活路可走。

    李斯没有回答扶苏沉默了下来。

    “还是莫要撤回北地之军了,我大秦子民以受尽天灾之苦,经不起人祸了。”

    扶苏怔怔地说着:“调集粮草运往北地,助蒙将军大破匈奴凯旋归来。”

    “另命百越之地五十万军回关中固局。”

    叹了口气,李斯没有再坚持,俯身受旨。

    虽然未能召回北地二十万军,但是如今的局势,百越之地的五十万之军回关应当足矣。若是再有生变,届时亦可将北地之军再行召回。

    “至于陈中乱民·····”

    “陛下。”顾楠在一旁低头说道:“臣可领军平叛。”

    “好。那就托于顾将军了。”

    ······

    顾楠和李斯一同走出宫门,站在宫门之外。

    李斯回头看向宫墙的尽处:“顾先生,你说,这国中乱象还有多久才能平复?”

    “待到田埂得耕,户粮得产,这乱象当自会平去。”顾楠说着,看着道路,将抱在手侧的头盔戴在了头上。

    “是啊,有粮可安,乱象也就该去了。”李斯的眼睛没有看着顾楠,依旧落在那宫中,像是自言自语。

    “无有变数,待有粮产,尚需一载。民中以无粮可用,这一载,会死多少人?”

    他像是在问顾楠,又像是在问他自己,又像是再问那天顶之上。

    顾楠系着头盔的手顿了一下,随后将头盔扎紧。

    “国中还有多少粮食?”

    “各地粮仓开仓济民之后所剩无多,些许地方当还够分发月余。”

    李斯的声音不重,但是很清楚。

    “待将北军之粮调集,关中之粮恐怕也无剩几许了。”

    要不了多久,恐怕真的要走到世间无粮的地步了,哪怕是关中之地,到那时,也会饥民遍地。

    顾楠不再问,向着宫外的路上走去,李斯也不再说,立在那宫门之前。

    这一载,会死上很多人,甚至会比那乱世还要多。

第二百四十四章:不会有人理会() 
    咸阳城周地正军不过十余万之众。

    为平民乱,起五万正卒五万更卒,总十万之众,受陷阵所领入于陈郡。剩余的兵力大多调入了咸阳固守。

    乱军所过之处,抢夺各地粮食,未有行乱追随之人受夺失所,落及各地,而成流民。流民无食,窃抢求活,以至流民愈多,郡中各县四乱,民无可过活。

    一地县下的村子里,地上只露着泥土枯黄,草皮草根该是都已经被人拔去吃了。

    破旧的房屋立在黄土上,门框锁着。

    房子里,一个面黄肌瘦的妇人正拿着干柴烧着火,火上放着一口大碗。碗里煮着一瓢浅水,水上漂浮着几片草叶,还有些草根,水下是还煮着一些豆子,几片豆皮漂着。

    该是煮了半响,妇人看着那一碗不知是草汤还是豆汤的东西,咽了一口口水。

    “哇啊啊啊···”

    她身后的床上传来了一阵哭声,哭声不响,或者说已经很弱了。

    妇人惊了一下,连忙起身,擦着自己的手走到了床边。

    看着那床上的孩子,有些慌张地将孩子抱起,轻拍着孩子的后背。

    “不饿不饿,马上就有东西吃了。”

    那妇人轻声说着:“不饿,不饿。”

    眼睛渐渐发红,到最后就连语气都是哽咽的,直到她说不出话来,无声地哭着。

    她怀里的孩子却是不再哭了,妇人抿着嘴巴,将孩子放在床上,拿了一口碗和一只勺子,将火烧着的汤盛了出来,端到了孩子的面前。

    抹了一下自己脸上的泪水,用勺子舀起了被煮得粉烂的豆子,吹温了之后,送到孩子的嘴边。

    笑了一下,轻声说道:“来,吃饭了。”

    孩子张开嘴巴,吃着豆子,妇人一勺一勺地喂给他,直到孩子吃饱了睡去。

    妇人看着手中已经凉了的汤,里面还有几片豆皮和草叶,将那汤喝了个干净。

    她将碗放在放下,看了看家中,四面都已经没有东西了。

    走到一个木柜子边,打开柜子,里面有一个破旧的布袋,手掌大小。妇人把布袋取了出来,里面大概还有小半袋豆子。

    仔细地又看了一遍,妇人终是忍不住,拿着袋子抽泣着。

    已经不够吃了,田里根本种不出粮食,便是能了,她也没有东西可以种了。就是种下去,也还需要数月才能有收,她和孩子根本不可能熬到那个时候了。

    这一些豆子,就是只让她的孩子一个人吃,也不够吃多久的了。

    她不知道怎么办,家里能卖的,能换成粮食的她已经全部卖出去了,她真的没有办法了。

    “砰砰砰!”

    房门被粗暴地敲响,妇人被吓得慌忙将手中的袋子放回了柜子里合好,双手放在自己的衣服上。

    对着门外紧张的问道:“谁啊?”

    “查粮的。”门外一个男人的声音粗暴地大叫着。

    妇人眼里的泪水差一些又流了出来,没有去开门缩在墙边。

    “我,我们家已经没有,没有粮了。”

    陈县叛乱,叛乱之人各地抢粮食,被抢了粮食和屋子的人,要么跟着那乱军领口粮吃。

    要么就成了流民,这些流民不会比乱军好到哪去,为了有口吃的,流落各地四处偷抢砸夺。

    他们抢不过乱军,就抢那些老弱妇孺。

    没可能有人查粮,门外那查粮的无非就是来抢粮食而已。

    妇人躲在墙角里不开门,不出声,但是那破旧的门板也挡不住什么。

    外面的人开始撞起了门,一声又一声撞得沉闷。

    该是吵醒了孩子,床上的孩子大哭了起来。

    妇人跑到床边,将孩子抱在怀里,缩在角落里。

    那门终是被撞开了,一个男人喘着气走了进来,眼睛看向房里,除了一个妇人和一个孩子没看到别人。

    对着那妇人冷笑了一下:“把粮食交出来。”

    妇人缩在那,只是一个劲的摇头,带着哭腔说着:“没了,真的没有了,求求你了,放过我吧······”

    “放过你。”

    男人看着那妇人和孩子,神色像是松了一下,但是很快又沉了下来,低声地说道。

    “放过你,谁放过我?”

    他没再说什么,也没有对妇人做什么,只是在屋里翻找着,将各处都翻了开来。

    到最后他开了木柜,看到木柜里那个干瘪破旧的袋子,将袋子拿了出来。

    男人打开袋子,带中的豆子洒落了几粒,被他捡起了起来,重新将袋口扎紧就准备出去。

    “不行!”妇人哀嚎了一声,放下孩子,冲上前抓着男人的手臂。

    跪在那,用尽力气求道:“那是最后的了,是留给我的孩子的,求你了,真的求你了······”

    妇人一边说着,一边在地上磕着头,磕到额头破开,鲜血从额头上流下来。

    男人没有说什么,推开了妇人的手走出了门。

    妇人追了出去,拽着他的衣角:“还给我吧,还给我吧。”

    村中别的房子的房门都紧锁着,没人出来帮忙。

    他们不抢已经是看在旧日的情面了,没人会想在这个时候出来招惹是非。

    忽然,远远地传来了一阵阵沉闷的声音。

    是一支军队行来,远远的能看见一个白衣白甲的将领提着一杆长矛,身后是看不到头的军伍。

    男人没敢多想,甩开了妇人,拿着那袋子向远处跑去。

    只留下妇人摔在了地上,跪在那黄土上,两手沾染着尘土,衣衫之上脏乱。

    她跪在那,好像是一下子失去了全部的东西,全部的力气,软软地倒了下来,趴在那哭着,泪水滑落,落在尘土之间。

    那大军从村边走过,顾楠侧过眼睛看到一个人跪伏在那痛哭着,身子像是被压垮了一般。

    军队没有停下,只是顺着前路走去,他们一路走来,已经见过了太多太多的活不下去的人。

    他们不会管,也管不了。

    大军走过,妇人跪在那,在那大军一侧的不远处,哭了很久,哭声传荡在大军之中,传进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顾楠走在前面,长矛垂在马侧。

第二百四十五章:人有时候应该看得开一些() 
    公元前217年末,国中受灾,水力不通,田耕无种,粮产难济。世所无食而难活,纷乱得起于陈县。是时各地民生怨起,郡县不定。

    二世以派陷阵定陈地之乱,兼从丞相李斯之议,稳固关中。

    授右尉将王贲副王离戍卒三万,领巴郡之军而固秦南外楚地。

    内使腾领安邑之军以守函谷定汉中。

    少府章邯为左将,领河西更戍内安上郡。

    召百越赵佗五十万之军回关内而踞。

    如此关中驻军而守,是固安内地,以预世乱。

    ······

    月余之后。

    一张宏图挂在墙上之上,一副公子打扮的姬信坐在堂中,他的眉头深锁看着那地图的一处不语。

    该是看得太入神,就连他身后站着一个人,他都未有察觉。

    “公子。”

    一个不重的声音在他的身后响起,姬信回过了头来。

    是张良,他穿着一袭青衫,双手放在身前,对着姬信拜下。

    “先生。”姬信回过了神来,坐在那低下头说道:“先生无需多礼。”

    张良直起了身,看向姬信挂在墙上的那张图,是国中的地图。

    “公子在想什么?”张良问道。

    姬信回过头去,看着那墙上的图,苦笑了一下。

    “先生,信在想如何可行先生之策。”

    “哦?”张良笑着看着姬信问道:“公子可是有何不解?”

    “是。”姬信黯然地点了一下头。

    “先生,之策可为我谋得大军,亦可谋得屯粮,助我能在乱中得立。”

    “但是先生,这第一步,信就不知该如何施为。”

    说着姬信指向地图上的骊山。

    “骊山之地位于关中咸阳之侧,关中各地关口皆有秦军驻守,是严防密布。而骊山又为皇陵,如此之地,我等起军不过万余如何能破?”

    姬信说的不无道理,先不说骊山为始皇陵,定有兵力把守。

    就是骊山的位置,位于秦国腹地,就根本不是他们这样刚刚起军的乱军能够抵达的地方,又如何能破那骊山将那二十万囚卒放出施为己用?

    张良看向图上的骊山,却是笑着问道。

    “公子,可知如今秦国之策?”

    “秦国之策?”姬信一愣:“何策?”

    张良信步走到了图前,指着那地图:“秦国的平乱之策。”

    说着他用手在地图上圈出了一块地方:“如今秦国兵力四散,难以调聚,对于六国之地的所控皆弱矣。”

    “兵力尚存之处,是在关中。关中正军所余当有十余万,或是二十万。”

    “其中数万于咸阳城中。”

    “数万于函谷领汉中更正卒。”

    “数万领河西驻守上河西郡。”

    “数万领巴地,立巴郡楚地之侧。”

    “数万受陷阵所领于陈地平叛。”

    “如此,关中正军兵力尽分,所驻各地兵力是为更卒。这其中包括这骊山之地,如今的时候秦国有多少兵力看守这支囚卒?”

    “恐怕这其中不过是更卒尚在,受咸阳之中威慑罢了。”

    ······

    张良回过头来看着姬信:“公子,你说,如果此时囚卒暴乱呢?”

    “暴乱?”姬信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下,眼前渐渐亮了起来。

    “如今国中各地民生艰难,这只囚卒该是过着怎般的日子?”张良继续说着。

    “其中之人多为六国降服,又或是重罪处责之人。对秦本就固怨,忌于所威,才是不反。”

    “然此时无有重兵之力,又受饥寒之迫。若安排于人在期间煽鼓,说秦欲将此中之人皆落殉葬,再有人带势而起,叛于秦军。”

    “此二十万人一呼而起,公子认为,骊山可破否,以如今的秦力可有力镇压?”

    姬信的脸上露出了笑意,他好像已经是看到那二十万人一呼而起的模样。

    “到那时,自是秦国关中动乱,可命那煽鼓带势之人在说与囚卒说是韩王旧子欲解救其中,他们可来此处寻于公子,公子会予他们吃食兵甲。”

    张良指在秦国关中通向北地的必经之路上。

    “待与其人会和公子可做惊善之态,言明不知又此多人受秦之苦,未有这般多的粮草养活众人。”

    “于此,带军截秦运北地之辎重,以供军用。受解可温饱,二十万人自也就归于公子所用了。”

    姬信笑着,眉间完全松开,没有了之前那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煽鼓二十万囚卒起乱,他无需又和风险和投入,若是失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若是成功了,就是二十万大军供他所用。

    如此之事他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施为呢?

    突然他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看向张良。

    “先生今日你来找我,便是来为我解惑的吗?”

    “不止如此。”张良摇了一下头。

    “我来找公子,还有一事。”

    说着他的眼睛深深地看着姬信,说不清是什么神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