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李承乾-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一个后世的灵魂横跨千年,来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初唐,外有四夷虎视眈眈,内有世家阀门咄咄逼人,诸子百家也未曾隐匿,伺机而动,看铁血太子李承乾如何厉行国之风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皇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日出东方,四海归唐!!!。。。。。。
 26287

第一章 李承乾() 
大唐贞观十七年,帝都长安。

    四月的天虽然按理说已经到了夏季,但长安的天气还是有些寒冷,又略显干燥,不过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却是昭示着严寒已经过去。然而不知怎地仿佛老天也有意的别苗头,总是天气温暖时,不时的飘来一阵寒风,令人倍感压抑。

    大唐自太宗皇帝至今已经有十七个年头,太宗皇帝李世民雄才大略,平定乱世,东征西讨,开疆扩土,开创贞观之治,使万国来朝,求贤纳谏,宽厚爱民,实乃一代明君。

    大唐皇宫太极殿中。

    此时端坐龙椅的太宗皇帝早已鬓发丛生,垂垂老矣,依稀从那刀削的脸庞以及伟岸的身姿之上看出这位太宗皇帝的不凡,然而此时的他无一丝英雄气概,不停起伏的胸膛以及通红的双眼,无不昭示着这位大唐帝王的心情极度的不好。

    虽然是白天但是太极殿内气氛波云诡诈,静谧之极,只有众多大臣的喘气之声,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等人侍立两旁,尽皆默然不语。

    少顷,太宗皇帝思虑良久,沉声道:“拟诏,赐汉王李元昌自尽,潞国公侯君集并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一众谋反之人立斩无赦。至于皇太子····至于皇太子····至于皇太子····”

    待说到皇太子李承乾时,太宗皇帝一连用了三个至于,由此可见其心思。太子谋反按律当诛,不需商议,但是太宗皇帝对李承乾寄予厚望,感情至深,很明显不想杀他,因为他不仅仅是君主,还是一个父亲。

    然此时众多大臣对太子谋反一事讳莫如深,不敢出言,少顷,通事舍人来济叩阙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卿之所言甚善,就以卿言。”

    ···········

    太极宫,幽禁别院。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咸立上嗣,以守宗祧,·········,皇太子承乾,地惟长嫡,位居明两,训以《诗》、《书》,教以《礼》、《乐》。庶宏日新之德,以永无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义蔑闻,疏远正人。·······,岂可守器纂统,承七庙之重;入监出抚,当四海之寄。承乾宜废为庶人。朕受命上帝,为人父母,凡在苍生,皆存抚育,况乎冢嗣,宁不钟心。一旦至此,深增惭叹。”传旨内侍冰冷的声音在大堂之内抑扬顿挫响起。

    待听到“况乎冢嗣,宁不钟心”八字时,想起李世民的教诲以及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伏在地上的李承乾浑身颤抖,不由自主的流下两行清泪,悔恨之情不用言表。

    接过内侍手中的诏书,李承乾泪流满面,脸色苍白之极,浑身不住的颤抖,朝西方摇拜,难掩双目愧疚自责懊悔之情。

    而后步履蹒跚的走出皇宫,一刹那间仿佛苍老了十几岁,告别了这个他曾经生活二十七年之久的地方,曾经所有的一切都如同过眼烟云,到最后原来自己最在意还是父皇啊!!争来争去又为哪般?只留下一个背对皇宫的驼背的背影。

    ·········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弥留之际,手书一封,写道:“况乎冢嗣,宁不钟心,今生已悔,夙夜难寐,愧对皇考,王以招我。若有来世,不生皇家,但为父子,陆绩怀橘,郭巨奉母,此儿之所愿,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其后卒于黔州,手书一并送于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看完泪流两行,睡梦之中时常梦呼“承乾吾儿”,乃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而后太宗皇帝每每读到“陆绩怀橘,郭巨奉母”后,大哭不止,神思恍惚,后于贞观二十三年病逝。

    ·············

    李承乾死后魂魄凝聚不散,一直飘忽不定,他的意识来回的飘荡,不知道多久多久,他看见疼爱自己的父皇病逝,看见李治登基为帝,看见长孙无忌被砭赐死,可是他又没有任何的能力阻止这一切,待看到武后乱政,大肆屠杀李唐宗室之时,李承乾气如斗牛,但是他却毫无办法,因为他连眼泪都没有。

    就这样他的魂魄一直的飘荡下去,无依无靠,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等一幕幕的画面从他的面前闪过。

    待看到器貌英奇,英类果敢,沉重寡言的周世宗柴荣时,李承乾喃喃自语道:“父皇····”,转而自嘲一笑,父皇早已不在人世了,他是柴荣只是酷似父皇罢了,然而思念之情一起,就再难忘记,突然李承乾感觉自己眼眶湿润了,流泪了,我竟然能流泪了。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一步步的前进,李承乾就仿佛一个时代的过客,历史的见证者,这所有的事件都只是他调节时间的东西,靖康之耻,蒙古灭宋,朱明建业,靖难之役,满清入关,**战争,甲午海战······

    他又看到了飞机,大炮,导弹,**等等武器装备,高楼大厦,飞月登天,千里传音等不可实现的事情,李承乾十分的惊奇,为了探寻这些奥秘,他的灵魂飘到一家图书馆,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也就是那时的人类谓之科学的东西。

    物理,化学,电子,生物等等学科,李承乾都有所涉猎,当然也仅仅是了解,他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等到了解这些以后,他又感觉索然无味,仿佛鸡肋一般。

    为了打发时间他转而攻读地理,自然之类的东西,待到他走到下一书架时,上面标注着“历史”,李承乾飘过去,陡然看到《新唐书》、《旧唐书》、《全唐文》、《贞观政要》、《唐太宗文集》等等,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又在他的脑中闪现。

    “父皇·····若是您老人家在该多好啊······”李承乾颤抖着手取下所有关于太宗皇帝的书籍,细心研读,带着无比复杂的心情,他将所有关于唐朝的书籍读完,要看看后人如何评说。

    当读到《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况乎冢嗣,宁不钟心”,李承乾失声痛哭,我好恨,我为何要做令父皇伤心的事,他当时想必是伤心了透了吧,为什么,老天你为何如此残酷,让我这时才明白所有的一切,才明白父皇的苦心。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父皇,儿臣知错了,儿臣委实不孝。”读完这首太宗皇帝为他写的《秋日即目》,李承乾心如刀绞,惟见秋菊点缀花丛寂寞冷清,别鹤、离猿不相见,哀愁满房栊。

    原来我才是父皇深爱的儿子,儿臣真的错了·····

    李承乾的的意识不停得消散,他仿佛看见小时候父皇手把手的教他读书写字,册立他为太子,选名师,言传身教,他的一切又在回放,而且随着画面的不断展开,他的魂魄也越发变得虚无缥缈,慢慢的暗淡,直至化成漫天的星光消散。

    “况乎冢嗣,宁不钟心。”天地之间留下两滴悔恨的热泪,也随着时间慢慢的蒸发。

第二章 长孙无忌() 
大唐贞观元年,李世民已然登基为帝,此时玄武门的鲜血尚未干涸,地上尚有一片片的殷红,昭示着此地曾经爆发过一场足以改变大唐历史的政变。

    这一年也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突厥颉利和突利两位可汗趁大唐皇帝禅让之际,亲率十万大军南侵,并沿灵州、原州、泾州、武功东进,声势浩大,兵强马壮,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很快便兵临渭水便桥(今陕西咸阳境内)北岸。

    其偏师渡过泾水,进攻高陵,兵锋直至长安北70里,然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临危受命,在泾阳大破突厥偏师,擒获突厥俟斤阿史德乌没叕,斩首千余级,突厥攻势稍挫。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漏船又与打头风,大唐燕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左翊卫大将军李艺(罗艺)原本乃是隐太子建成死党,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所以其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于是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趁势占据了幽州。

    这一年也正是刚刚稳固的大唐政权最危险的一年,稍有不慎,就有国祚不保,宗庙被除的危险。于是李世民谴长子李承乾为质,送于罗艺处,企图稳住他,而后待解决完突厥问题后,在收拾罗艺,为自己争取时间。

    此时年仅八岁的李承乾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护送之下,前往罗艺的军中,幼小的身躯可谓一身系大唐安危,突然之间天空中一道白光闪过,而后紫气蔓延,骑在马上的李承乾浑身一震,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和震惊。

    ·········

    看到上天显现出来的异象,远在长安的大唐太史令李淳风皱眉望天,一双手在袖袍之中不停得掐算,越是掐算李淳风心中越是惊骇,突然李淳风的脸色出现一抹妖异的青红,“噗”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而后跌坐于地。

    李淳风擦了一下嘴角的鲜血,刚要站起来,一人风风火火的闯进来,李淳风视之,乃是火山令,也是他的师父袁天罡,看着他急迫的样子,以及一身脏兮兮的衣服和塌陷的双眼,李淳风心中反而好受了些,苦笑道:“师父,您也发现了?”

    “天狼寇边,白虹贯日,紫气北来,紫薇明亮,北极见明。”袁天罡奇道:“命数竟然能改变,这么奇怪的星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奇哉怪哉!!”

    “那以您只见,此次星象是何寓意?”李淳风问道。

    袁天罡诡异的一笑道:“不可说,不可说。不如你我二人各自写下看看是否相同?”

    “此言大善。”李淳风赞同道。

    二人各自背过身去在手上写出一个字,而后转过身来摊开手掌一看,袁天罡写的是“中”字,李淳风写的是“山”字,合起来正是李承乾的封号中山王,二人顿时相视而笑。

    ·········

    此时的李承乾试着叫了一声前面熟悉的身影,“舅舅。”那道熟悉的身影霍然转身,正是长孙无忌。

    看着长孙无忌年轻的面庞,李承乾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前世之中这位舅舅一直为自己殚精竭虑,遮风挡雨,然而最后自己却让他失望了,对了,还有父皇,还有母后,李承乾的心中又是一阵激动,上苍待我何其厚也?

    既然老天让我李承乾重活一世,我一定要弥补上一世的遗憾,我一定不会再让父皇母后失望。

    长孙无忌看着泪珠在眼中打转的李承乾,心中暗叹道到底还是孩子啊,不过还是出言安慰道:“殿下放心,你只要去罗艺军中待几天即可,舅舅绝对会保你平安。”

    李承乾顿时知道长孙无忌误会了,不过他没出言解释。而长孙无忌的话李承乾倒是相信,谈笑之间破罗艺这可是长孙无忌的手笔,不过经过近一千多年的磨练和智慧的熏陶,李承乾熟知罗艺谋反的前因后果,所以他有把握消弭这场尚未打起来的战争,不过这却需要长孙无忌的配合。

    于是李承乾出声说道:“舅舅,我有一事想请您帮忙。”

    “什么事?”长孙无忌奇道。

    “舅舅,请您派心腹之人前往济阴找一位李氏女子,此人自称能通鬼道,能治疗疾病,乃是平叛罗艺的关键。”李承乾徐徐说道:“您派人找到她之后,只需这般言语即可。而后速将此人于罗艺之妻送往罗艺军中。”

    长孙无忌眼中精光一闪,而后说道:“殿下,这是为何?”

    李承乾有些犯难,这些东西有无法解释,只好搪塞道:“舅舅,您放心承乾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承乾只是不忍心看父皇太过劳累,想为他做些事。而且事后承乾自会为舅舅解释。”

    听到这些话,长孙无忌顿时了然,也放下心来。

    “好,这些事就包在舅舅身上,你还有什么事吗?”长孙无忌问道。

    李承乾斟酌了一下说道:“此时父皇想必已经做好了决定,对突厥大军也有了办法,舅舅可否暂缓回京,坐镇程知节军中。”

    听到这些话长孙无忌不由的狐疑的看了李承乾几眼,平日里看他性格懦弱,毫无主见,想不到心思竟然如此的缜密,难不成老李家的人一上了战场都是这样?还是说是我多心?承乾的年纪还小不太可能有如此缜密的心机吧?还是说以前对他的了解太少了?

    李世民刚刚将清河公主许配给程知节的二子程处亮,而清河公主的哥哥正是李恪,也就是李承乾的三弟,那个身份尊贵无比一身集两朝天子血脉的人。要是程知节在同罗艺对峙时,不需要别的只要稍微制造一点紧张的气氛,若是一不小心再来点摩擦,以罗艺暴躁的脾气,很有可能杀李承乾以泄愤,这也正好达到封德彝等隋朝老臣的心思。

    长子李承乾一死,第二子李宽又过继给楚哀王李智云,那么李恪这个隋炀帝的外孙,太宗皇帝第三子,即成皇长子,距离太子之位又近了一步。

    ·······

    长孙无忌走了,带着浓浓的疑惑走了,不过他答应了李承乾的所有要求,他想看看自己这个外甥到底能做出什么事,而且临走之时他还给了李承乾一个蜡丸,让他危急之时打开。

    看着长孙无忌离去的背影,李承乾不假思索的捏开手中的蜡丸,摊开纸条只见上面只写着一个人的名字“杨岌”。

    李承乾望长安冷笑一声,恐怕自己的舅舅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买通杨岌了,封德彝,岑文本等人,你们输的不冤,而后他义无反顾的踏入罗艺的军营。

    ········新人、新书推荐收藏各种求啊!!!!

第三章 燕郡王罗艺() 
果然不出李承乾所料,来到罗艺军中已经三天了,不要说连罗艺的面没见到,就连他自己也被软禁起来,还是和前世一样被关在一个帐篷之中,四周布满士兵,将其围得如同铁通一般,就算是每天如厕也有两个人贴身跟着。

    看着帐篷外,威武雄壮的幽燕将士,李承乾不由的感慨幽燕之地果然多慷慨悲歌之士,民风彪悍,士气可用,怪不得罗艺能够凭借这些人马称雄至今。

    要说罗艺其人,李承乾接触并不是很深,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不过他倒是在后世记载的文献中对他了解颇深。

    《新唐书》中对罗艺的评价是:“艺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

    罗艺隋末任虎贲郎将,驻守涿郡。归唐后,赐其姓李,初封燕公,后晋封燕郡王,助唐击败刘黑闼,统领天节军,镇守泾州。而且他同隐太子李建成交往密切,还曾经无故殴打李世民的亲信,李世民登基之后特进罗艺开府仪同三司,秩比三公。

    结果罗艺害怕李世民秋后算账,于是起兵反唐,谁知被长孙无忌买通其部将,最后意图投降突厥,被部下所杀。可以说罗艺之所以失败与其暴虐的脾气分不开,但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正是李承乾有信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因。

    ·········

    转眼之间时间已经进入三月,现如今天气虽说已经渐渐转暖,但是北方的还是有些寒冷,就在昨夜还下了一场小雪,今天天气放晴,雪也已经开始融化,配上绿意盎然的树木,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景色。

    李承乾用冰冷的水,洗了一把脸,而后简单的吃了些饭,就开始在屋内联系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些动作前世的他从未习练过,一共有十二个动作,他还有个名称叫做“秦家导引术”。

    乃是秦琼家的不传之秘,前世时李承乾身体暗弱,李世民厚着老脸为他求来秦家的绝技,可是李承乾却弃若敝履,这一世的他却不会在犯这样的错误。

    历史上的秦琼可不是说唐中的秦琼,任何阿猫阿狗都可以欺负的。

    真实隋唐历史上的秦琼乃是一员盖世猛将,若说初唐猛将首推秦琼秦叔宝,他就像一杆后人无法超越的旗帜,他在隋唐时的地位,就好比秦末的楚霸王项羽,三国时期的温侯吕布,称之为隋唐第一猛将也不为过。

    史书记载,秦琼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秦琼更是悍勇无敌,持枪跃马,刺敌将于万军之中,莫不如是,一身征战两百余次,失血几斛多。由此可见这套导引之术的厉害。

    李承乾到罗艺军中也已经有快两个月了,每日吃完饭,他就开始习练秦家导引术,渐渐发现他就发现在这些天里,他竟然长高了许多,而且饭量增加了,力气也变大了,所以他每天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