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李承乾-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呼吸和心跳,但是他们还是没有逃过某的这一双耳朵。”薛礼缓缓的说道,仿佛在陈述一件和他毫不相干的事情。

    张轲顿时明白了,看着前方尚未走远的三个人,疑惑的说道:“那你怎么就能确定就是他们三个人?”

    “每一个人的呼吸都有他特征,而且那三个人都是高手,他们和昨晚神像后面的人调节呼吸的方法相同,这是做不得假的,毕竟一个人的相貌可以改变,但是导引之术一人一生只能习练一套,这些骗不过某。”薛礼笃定的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张轲问道

    “难道张大哥你不觉得他们十分的奇怪吗?长安乃是圣天子脚下,治安极好,而且那三个人又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乃某生平所未见,他们神神秘秘,而且不敢见人,显然是在躲什么人?”薛礼将自己的怀疑说了出来:“在这长安附近他们要躲什么人?”

    张轲也不是傻子,顿时了然道:“他们在躲官府中的人。”

    末了张轲说道:“你想怎么办?”

    薛礼此时仿佛是神探附体,双眼闪烁的睿智的光芒,说道:“跟上他们看个究竟,搞不好咱们能送太子殿下一份见面礼。”

    张轲闻言洒然一笑,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小老弟一旦有了自己的决定很难改变,于是也没出言反对。

    虽然张轲和薛礼两人一边说话一边走但是速度却是不慢,前面三个人的背影始终在他们的目光之中,薛礼的目光虽然平淡,但是少年人自有一股锋芒毕露在其中,胸中自有万丈豪情。

第四十六章 成由勤俭破由奢() 
今天的天气虽然十分的明媚,但是在湛蓝的天空之中时不时的会有一朵灰云飘过,仿佛再昭示这大唐又痛失了一位外交战略人才。

    太极殿中,李世民双手摩挲着裴矩花费一生心血所撰写的《西域图记》,双目不由的一暗,胸中更是有一种发闷的感觉,好似有一口气不吐不快。

    李承乾观看着李世民他已经保持这个姿势很久了,仿佛不如此表达不出对裴矩之死的遗憾。

    就在长孙无忌刚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李世民终于开口了,有些伤感的道:“传诏:弘大(裴矩字)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国之干将,奈何早逝?谥曰····敬。”

    夙夜恭事曰敬,齐庄中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这应该是一个美谥吧!裴矩的一生就在李世民这一句话之中盖棺定论。

    本来若有大臣病故,只要礼部根据其生平经历以及功绩,拟定谥号,而后上报皇帝批复即可,但是这一次李世民亲自拟定也不能说不可以,这就好比突然一个市长有了兴趣想去一个初中的考场之上当一次监考老师,虽说有些不妥但是谁也不能说不对不是?只能说明一点比较重视。

    “裴弘大之子裴兴泽久有贤名,可随侍东宫。”

    接着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等到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进来的时候,李承乾就起身告辞了,因为太极殿显然没有了他什么事。

    回到了东宫,远远地他已经看见东宫的所有人都在内侍王虎的带领之下专门的迎接他,花花绿绿,密密麻麻,场面宏大,而且里面又添置了许多的东西,看起来比李世民在的时候仿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虽然比不上太极殿,但是他毕竟是宫中的二号人物,不对若是算上李渊的应该是三号。

    这时前世的一切仿佛是那么的熟悉,他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沉湎于这种享受的生活之后,于是他挥了挥手让所有的人都下去,而后单独将王虎叫了进去。

    王虎惴惴不安的进来,当他第一眼看见李承乾的时候,就没有从李承乾的脸上看到一丝的笑容,他知道这是太子殿下不满意,他的荣耀可都是靠在太子身上的,一旦失去宠信下场可想而知。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王虎浑身一个激灵,顿时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于是“扑通”一声跪下道:“殿下,臣错了,请殿下责罚。”

    他不敢辩解,李承乾待人很宽厚,包括内侍、宫女等等,但是同时他也十分反感别人出错了之后推卸责任,没有一点的担当,所以他毫不犹豫的跪下请罪。

    要知道在唐朝就算是大臣、内侍、平民等见了皇帝也不过是行一个长揖即可,只有在十分正式的场合才行跪拜。所以看见王虎的表现,李承乾的脸色顿时好看不少。

    这时门外有人来禀报,内乡侯罗成(就用这个名字吧,别吐槽啊)携其父罗艺求见。

    李承乾于是对跪在地上的王虎淡淡的道:“你起来吧,若有下次东宫你就不用来了。”

    王虎起身擦了一下额头上的细汗,而后急忙去外面将罗艺两人引进东宫。

    罗艺两人进来之后,先对李承乾行了一礼,而后罗艺开口说道:“殿下,俺罗艺多谢您当日在朝堂之上的话语,否则今天俺就没法站在这里了。”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罗将军不必如此,孤没有什么功劳,都是父皇宽宏大度。”

    在称呼罗艺之上,李承乾也有些犯难,直接叫名字?罗公?显然都不合适,只好称呼罗将军了。

    “这位剑眉星目的少年俊郎难道就是令子内乡侯?”

    罗艺因为反叛,爵位被剥夺并降两级,由郡王直接降成了侯,由其子罗成继承,被封为内乡侯,内乡乃是荆州南阳郡下的一个县也算是富裕,既然留了罗艺一命,正是在立牌坊关键时刻的李世民自然也没有再对待他封地的时候为难他。

    “正是犬子。”提到自己的儿子,罗艺十分的自豪,十分卖力的推销自己的儿子道:“殿下别看他年岁不大今年才十一岁,但是犬子的武艺已经超越了俺。”

    这一点李承乾倒是相信,虽然这不是说唐,没有什么冷面寒枪,银枪少保,但是罗成出身将门世家,更有罗艺这一位猛将的父亲,显然他差不到哪里去。

    “虎父无犬子,这一点孤倒是相信罗将军的眼光。”李承乾看着罗成丝毫不掩饰眼中的赞赏之色。

    一表人才,剑眉星目,光看这一副外表就令人生不起讨厌的心思。

    看见李承乾投来的赞赏的目光,罗成仿佛站的更加的笔直了,仿佛不如此不足以表达他的实力。

    “罗将军今日前来不会只是给孤道谢来的吧?”李承乾又说道。

    “这个···当然不是,俺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罗艺吞吞吐吐的道。

    “这可不是孤印象中豪爽的罗将军啊?”李承乾好奇的道。

    罗艺仿佛下定了决心,咬牙说道:“息王旧将前太子右卫率孙达曾经联系过俺,但是被俺拒绝了。”

    李承乾一怔,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而后说道:“什么时候的事?”

    “昨晚。”罗艺道。

    “是孙达本人吗?他们有什么计划?”李承乾问道。

    罗艺摇了摇头,苦涩的说道:“孙达只是派人联系俺,但是什么都没有说,可是他们仿佛在进行一个大计划。”

    “为什么?”

    “因为来人信心满满,甚至答应事成之后封俺一个燕王。”罗艺抬头看了一眼李承乾的表情而后说道。

    “痴心妄想。”李承乾虽然不屑的说道,但是心中还是充满了警惕。

    “难道他们不知道告诉你,万一你泄密了怎么办?就这样他们能成什么大事?”李承乾说道。

    “问题是···就算俺说出去,这满朝的文武没人会信。”罗艺解释道。

    想起罗艺这桀骜不驯的脾气以及刚愎自用的性格,李承乾暗自摇了摇头,他混的还真是够可以的,不过罗艺却是说了一句实在话。

    “不是还有孤吗?”

    “问题是在他们的心中殿下和俺也是仇敌。”罗艺虽然是在笑但是笑容却十分的苦涩。ps:十万字了,第一卷也马上结束了·······

第四十七章 试问大唐道士哪家强() 
听完罗艺的解释,李承乾顿时愣了,他还是真没有想到这一点。

    现如今在朝中除了罗艺的弟弟利州都督罗寿之外,恐怕其他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和罗艺来往,一个是因为当年罗艺抱上李建成的大腿,本来站错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魏征、薛万彻等后来不是也拨乱反正了吗?但是作为李建成麾下为数不多的武将,而且还是头号武将,又是驻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他是要多跋扈有多跋扈,几乎将所有的人都得罪了遍。

    本来有李建成这个大腿抱着没有什么事,别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曾想一夜之间李建成这个大腿就被李世民连脑袋一块儿割了,罗艺也不甘寂寞,直接开始他的低调造反事业,虽然被李承乾说降了,但是按照孙达等李建成旧将对罗艺的了解,他肯定是不会感激李承乾的,因为他们太熟悉罗艺的性格了。正是因为熟悉,所以才会派人联系罗艺,但是不成想罗艺拒绝了。

    估计这也是为何罗艺的笑容十分苦涩的原因的吧,一个好汉三个帮,就算是蔡京秦桧严嵩那样的奸臣都还有一票小弟呢?罗艺一个堂堂的沙场猛将,大唐燕郡王,竟然没有一个信得过的手下,这说出去估计都没人信。

    连罗艺自己都不信,但是他的心腹赵慈皓和杨岌等人是实实在在的背叛了他,再加上来到长安之后,他的妻子开始吃斋念佛了,常常在罗艺的耳边念叨一些什么因因果果之类的,使得罗艺也受了些影响,于是他去了一个寺庙,结果求了一个上上签。

    但是罗艺又开始暗自嘀咕,他又有些不信佛教了,毕竟他们是外来的,相比于那些念经披着袈裟,光头无发,说话时常打机锋的和尚,显然罗艺还是更喜欢一身道袍,手拿拂尘,头顶发髻,颌下三缕长须仙风道骨的本土道士。

    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试问大唐道士哪家强?

    当然是经过大唐官方承认,现如今的道家代表人物袁天罡和李淳风了,而袁天罡年龄大,又曾经是李淳风的师傅,所以罗艺又专门去了一趟袁天罡那里。

    袁天罡也确实符合罗艺心中高人的形象,等他说明来意之后,袁天罡半眯着双眼,一双手在罗艺面前不停得掐算,捣鼓了半天,袁天罡一举牌子,得出一个结论,罗艺还有翻身的机会,但是需要得到贵人的相助。

    等罗艺又问贵人是谁的时候,袁天罡只是捋着自己的胡须笑而不语。

    看见袁天罡的表情,罗艺顿时表示自己明白了,袁天罡的笑意就更浓了,罗艺顿时感觉自己猜对了,至于他自己脑补了些什么,估计就只有他自己知道。

    等罗艺刚从袁天罡那里回来,晚上孙达就派人联系他,他顿时明白他的机会来了。

    在政治上罗艺的智商估计就比韩信稍微强那么一点,最起码他也造了一次不成功反,韩信可是直接被吕后在未央宫用竹子给杀了,一点浪花都没有翻起来。

    但是有一点就是罗艺他绝不是傻子,更不会认为他的贵人是孙达,那么现如今大唐之中能够找一个信的过他的和他有些交情的人,又能称之为贵人的马上就呼之欲出了,除了李承乾没有第二人。

    更何况当初济阴李氏神婆也曾经说过李承乾是他的贵人,果然李承乾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他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执拗的人,一旦认准那是不会回头的,所以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前来东宫。

    但是一个没有官职又被剥夺了爵位的人显然是没有机会进宫的,除非他阉了自己当太监,很可惜罗艺还没有投身太监事业的打算,于是就打着自己儿子内乡侯的旗号进宫,一个是抱一下李承乾的大腿,另一个则是顺便推销一下自己的儿子。

    而且李承乾刚刚坐上东宫的位子,很需要人支持,虽然有长孙无忌等一大票的人,但是他们都是文官,还没有一个武将,这时候罗艺感觉自己投奔过去,一定会受到重用,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再说他在军中也是有赫赫威名的,最起码这一点罗艺还是有自信的,更何况罗艺现在是一个孤臣,比李承乾都孤家寡人。

    他的燕云十八骑还在府中待命,这是他手中的绝对王牌,现如今侯君集的飞虎军在同颉利对峙时打残了,李世民的嫡系部队玄甲军开始拱卫京师,李靖成了刑部尚书,李绩、苏定方等还没有扬名,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不过是一勇之夫,所以现如今在长安罗艺和他的燕云十八骑颇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不管别人怎么想最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罗艺选择性遗忘了他也不过是一勇之夫,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才会出现前面的一切。

    李承乾开始托着下巴沉思,他不知道孙达等人打着什么算盘,毕竟前世的时候孙达等人是直接冲进皇宫刺杀李世民的,但是有些具体的细节他不是很清楚。

    于是李承乾说道:“罗将军你当初怎么就没有假装答应他们呢?”

    罗艺顿时愣住了,难不成立场坚定也有错误?如果让李承乾知道罗艺心中所想恐怕会嗤之以鼻。

    但是看见罗艺的表情,李承乾顿时明白,罗艺一个是没想到这点,第二个他实在是不敢同他们有过多的接触,毕竟罗艺是有前科的,人心难测,谁也不知道罗艺是不是打算两头下注,万一被人捅出来,估计罗艺浑身是嘴都说不清。

    还有一点就是让罗艺打仗行,但是让他当演员显然他不够格,因为他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脸上,就算是打仗也是硬碰硬的,因为幽燕民风彪悍,有打硬仗的先天条件。

    想通之后李承乾很干脆的放弃了让罗艺当卧底的打算,因为以罗艺的性格和脾气很可能让对方来一次本垒打,不过他很满意罗艺的表现。

    于是李承乾思索了一会儿出口说道:“刚才父皇让前民部尚书裴矩之子裴兴泽随侍东宫,若是内乡侯也愿意的话,东宫也有内乡侯的一席之地。”

    罗艺和罗成闻言顿时大喜,罗艺咧着嘴笑道:“犬子能够得到殿下的垂青,实在是他的荣幸。”

    罗成也急忙表态道:“某愿为太子效犬马之劳,甘为爪牙,附为羽翼,绝无二心。”

    李承乾笑道:“好。”

    “过些日子孤想组建一支幼军,不知道罗将军愿不愿意屈尊在孤的幼军之中当一个教头?”李承乾又想罗艺发出了自己的邀请函。

    罗艺闻言眼睛一亮,虽然是幼军,但是那也是军啊,总比他闲着无事强吧!更何况他本来就是来抱李承乾的大腿的,于是急忙道:“俺当然愿意了,这些日子在长安差点闲出个鸟来。”

    李承乾很愉快的笑了,他就是喜欢这种干脆利索的人,和那些扭扭捏捏的文官不一样。

    组建幼军这是他很久就有的想法,但是他还没有提出来,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准备之中。

    就在宾主尽欢的时候,内侍来报说李世民诏太子前去太极殿。

    于是罗艺和罗成很高兴的就告辞了,他们父子来东宫的目的达到了。

    等到到了太极殿之后,李承乾发现除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之外,里面还坐着两个人,这两个人李承乾十分的熟悉,就是他的老师李纲和张玄素。ps:祝大家元旦快乐!!!

第四十八章 承乾以为易() 
李世民今日诏张玄素和李纲觐见之后,就同他们开始交谈,一番谈论之下,使得李世民深深为二人的学识所折服。尤其是李纲的刚正不阿,张玄素的气节才能。

    在谈论隋亡的原因之时,李纲认为乃是杨广太过好强,做事急功近利,不知道步步为营,体恤黎民,大量的征用民力物力,开凿运河,劳师远征,三征高丽,更不听臣民的劝谏,一意孤行,所以才会使得隋二世而亡。李世民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切勿穷兵黩武,做事不能操之过急,更要开纳谏之风,不以言获罪,不以文获刑,如此方能集众人之力,开创盛世。

    张玄素更是给李世民提了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而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

    听得李世民频频点头,老怀大慰,杜如晦等人也是十分的赞同。

    二人说完之后,李世民感叹道:“昨日裴弘大病逝,朕痛失一良才,大唐痛失一干将,今日听两位之言方知大唐才俊何其多也?若前隋能便用贤良何至于亡国?”

    长孙无忌、杜如晦等纷纷点头称是。

    就在此时管内府的内侍来报言道东宫之中张灯结彩,靡费颇多,李世民听完眉头一皱,心中顿生不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