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也有野史记载说,顺治登基之后多番受制于睿亲王多尔衮,有一日看见承天门,略一思索,认为“承”之一字不好,承在天前,他乃是天子,受命于天,岂能让两只手摆布?遂该承天门为*。(依清朝皇帝的尿性,个人认为后者可能性较大。)
承天门更是皇帝举行“外朝”大典之处。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门听政。像唐太宗册李治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等,都在此举行大朝会。
在日后皇权日益增强的明清时期,承天门只有皇帝可走,自宫门正南而入,坐北朝南,南面称孤,取九五至尊之意。
而后世鼎鼎大名的玄武门就更不必说,其地居龙首原余坡,地势较高,俯视宫城,如在掌握,是宫城北面的重要门户。
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贞观十二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之飞骑,后经不断扩充,从百骑、千骑到万骑。
武则天垂拱元年改为左右羽林军,因此,这里成了中央禁军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历次宫廷政变的策源地。神龙元年,张柬之翦除张易之兄弟、景龙三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临淄王李隆基翦除韦后等三次宫廷政变均发生在这里,这与左右羽林军的布设以及争夺禁军主力的较量有很大的关系。
第十四章 册封太子()
当然,在平静之时玄武门仍然是皇帝举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场所,毕竟这里驻扎着大军,安全有保障。
贞观十四年之时,太宗皇帝就曾于玄武门宴群臣及河源王诺曷钵,“奏倡优百戏之乐”。
而李世民的后世子孙唐中宗这位皇帝也曾经在玄武门干过一件得以“载于史册”的事情。
唐景龙三年二月己丑,中宗登玄武门楼观宫女分朋拔河为戏,并“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猬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
······
李承乾等人一路行来,长孙无忌始终伴随他的左右,不停得提点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任何的错误都是致命的。
待到他们走过承天门之后,突然有内侍前来传旨,李世民诏令所有文武大臣于太极殿朝会。
于是众人急忙又朝太极殿走去。
········
李承乾静静的看着自己所站立的太极殿,一千多年了,又一次站立到了这个地方,这个大唐的权力中心,正是在这座大殿,贞观时期的群臣,群力群策,戮力同心,发出一条条的指令,令大唐国富民强,四夷宾服,打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来到这里李承乾的内心充满了自豪,若论历代王朝国力之强,独尊秦汉唐,秦朝以二十等军功爵,在那个大争之世中,以黑色洪流,生生杀出一个大秦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自此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汉朝以强横的实力,痛击匈奴,与民休息,给了一个民族屹立几千年的自信,更是成了一个民族的代号。
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令四方来朝,给了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尊严,纵然是在后世也有许多的华侨聚集之地被称之为“唐人街”。
就在李承乾遐想之际,众臣依然按次序站好。
最先的则分别是尚书左右仆射封德彝、萧瑀,二人身后分别是六部尚书,在其后则是各部侍郎,员外郎等等。
李承乾则是按照前世的记忆站在了六部尚书之后。
突然他还发现,左右两侧分别站着两个小孩,一个是一个小胖子,胖嘟嘟的,另一个虽然只有七岁但是面容俊朗不凡,英气逼人。
熟知前世记忆的他,哪还不知道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同母所生的弟弟李泰,另一个则是杨妃所生的李恪。
前一世就是他们两人对自己群追猛打,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也怪李承乾自己不争气,生生的伤了李世民的心。
李世民从来都没有想到他自己钦定的继承人竟然有一天会反他。
过了不到片刻的功夫,李世民头戴皇冠,身穿龙袍坐在了龙椅之上,众臣高呼万岁,而后分立两旁。
“自朕登基御极以来,不断有人劝朕早立太子,以安天下臣民之心,未免夜长梦多,祸起萧墙,众皇子皆生夺嫡之心,朕与众位宗室外戚,王公大臣商议,今日朝会就是册封皇太子。”李世民说道。
而后不等群臣有什么反应,李世民大手一挥道:“来人,宣旨。”
早有内侍手捧诏书走出,不疾不徐的展开诏书朗声读道:“尚书奏议:以为少阳作贰,元良治本,虔奉宗祏,式固邦家。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允兹守器,养德春宫。朕钦承景业,嗣膺宝位,宪则前王,思隆正绪,宜依众请,以答佥望。可立承乾为皇太子。”
李承乾平复了一下心情,不疾不徐的从后面走出,而后拜道:“儿臣领旨。”旋即起身。
随即内侍又道:“请太子就位。”
李承乾一步一步的走到众臣的右首边,垂拱而立。
内侍又道:“众臣拜太子,定君臣名分。”
众臣在封德彝、萧瑀的带领下,拱手拜道:“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朗声说道:“众位大人免礼,孤德薄材浅,得父皇以及列祖列宗厚爱,被拜为太子,必躬自修身,为天下臣民表率,必通礼明志,为大唐之繁荣献力。”
这一番话说的掷地有声,除了别有用心之人,剩余的所有大臣都是暗自在心中点头。
之后内侍接着宣诏,册封三皇子李恪为汉王,四皇子李泰为魏王等等。
虽然是在谢恩,不过李承乾还是在李恪和李泰等人的眼中看到一丝的不甘,难道皇家的人都早熟吗?李承乾心中不由的想到。
若是你们今生还是如前世一般,就不要怪做哥哥的心狠了,当然若是你们安心的做一个太平王爷,那么保你们一世富贵也无不可。
册封完毕之后,李世民刚想接着宣布事情,突然封德彝走出,对着李世民拜道:“陛下,老臣有些事情想要问问太子殿下,不知可否?”
其实谁都没有想到有这一出,就算是萧瑀,裴寂等人也是十分的惊讶。
李世民一皱眉,仪式尚未完成,封德彝这样做就大大的不妥,按理说之后册封完太子诸王之后就是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但是作为一个帝王,尤其是得位不正的人,所以十分在意朝臣如何评价自己,更加十分的在意后人如何评说自己,于是李世民还是按下心中的不快,而且还用眼神止住了想要说话的魏征,孔颖达,淡淡的道:“尚书左仆射有话可以问,朕又不是桀纣般昏君,容不得你在朝会之上说话。”
在大朝会之上连姓都不称,直接称官职,可见李世民的心中的不快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众臣也是暗自摇头,纵然封德彝将李承乾问倒,弄得他下不来台,他的宰相的位置也做到头了。
封德彝也已经豁出去了,颇有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对着李承乾拱手说道:“太子殿下请恕老臣无礼,老臣有一问题想问太子殿下。”
李承乾和煦的一笑,淡淡的道:“论年纪老大人乃是承乾的长辈,老大人更是朝中硕果仅存的老臣,德高望重,若有问,承乾岂有不答之理?”
第十五章 封德彝你出局了(一)()
“那就请太子殿下恕老臣放肆了,敢问太子殿下,若是有人谋反该当何罪?”封德彝捋着胡须徐徐的说道。
李承乾沉吟一会儿,瞬间就明白封德彝的意思,不过他还是说道:“谋逆之罪,罪大恶极,罪不容诛,还有什么好说的?”
“太子殿下说的极对。”封德彝脸上带着笑意说道,而后又问道:“不知长孙大人以为太子殿下所说如何?”
长孙无忌脸色一黑,而后淡淡的说道:“太子殿下自然说的极是,相信就是这满朝的文武大臣也没有一个不同意的这种说法的?众位大人你们说是吗?”
一众大臣顿时纷纷点头,开什么玩笑,没见李世民就在朝上坐着吗?而且这还是在大唐的皇宫太极殿中,要不是唐朝的大臣还是有些节操,估计这时候已经出来一大堆人唱赞歌了,表忠心,添靴子了。
而杜如晦、房玄龄等一众亲近李承乾的脸上已经有了些许的忧色,若是太子在册立第一天就威严扫地,那么无论是对大唐,还是对李承乾本人都是一件不小的祸事。
封德彝看见众人的表现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又道:“既然如此,那么请问太子殿下,燕郡王罗艺在我大唐与突厥对战之时突然起兵,虽无谋反之名,但却行谋反之实,这件事又该如何处置?”
果然如此,李世民的眼中已经出现了怒火,而且众多的大臣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安的骚动。
谁都知道罗艺那是李承乾劝降的,现在在这个庄重,威严的册封仪式之上,处置了罗艺就算是打击了李承乾声誉。
李世民扫过众人,发现李泰这个小胖子的脸上却挂起了淡淡的微笑,反倒是李恪有些愕然,心中不由的有心忧心。
突然一人出列道:“封大人,此时乃是太子殿下的册封大典,您如此为难太子殿下,到底是何居心?”
众人回头视之,乃是吏部主事孙良,不用说现如今的吏部尚书是长孙无忌,那么这位妥妥是为**了。
封德彝愕然的道:“孙大人此言何意?老夫不是很明白,向太子殿下请教问题,陛下是答应了的,难道说孙大人刚才没听到?再说这个问题很正常,怎么能算是为难呢?”
孙良勃然大怒,朝李世民拜了一拜,而后怒道:“封大人,刚刚君臣名分已定,你不是不知道,而且你封大人问这个问题到底是何居心,难道非要下官明说吗?”
“孙大人,你这话是何意?不就是问个问题吗?难道孙大人想要阻塞言路吗?”有一人反驳道。
“孙大人也是就事论事,李大人你这话就有些过?”
“虽说如此,但是封大人不该在此时诘难太子殿下,有失人臣本份。”
“陛下已经同意了,这怎么算是诘难呢?”
一时之间太极殿之中吵吵闹闹的,就给后世的菜市场差不多。
“够了。”一声暴喝打断众人的吵闹,正是李世民,而后他又沉声说道:“你们都是国家大臣,一国柱梁,在这大殿之中吵吵闹闹,成何体统?若是传了出去,岂不是让天下臣民笑话?”
“陛下恕罪。”众人急忙拜道。
李世民无奈的揉着额头,法不责众,他也无法,只好淡淡的说道:“起来吧,下不为例。”
而后又问道:“封大人所说,太子可有想法,若是有的话,下去写个条陈呈上来,让朕看一看。”
此话一出,明显是帮李承乾解围,封德彝只好默默的退了回来,不管李承乾回不回答他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反倒是李泰看见李世民出言帮李承乾解围,眼中丝毫不掩饰的显示出浓浓的嫉妒之色。
“父皇,儿臣倒是有些想法,不过不用写条陈了,就在这里回答封大人吧。”李承乾出言说道:“燕郡王罗艺受我大唐厚恩,不仅获封王爵,更是被赐予李姓,但是他竟然敢在大唐危难之际,没有兵部调令,擅自调兵进入幽州·······”
“太子殿下,怎么是擅自调兵,明明是罗艺谋反?”裴寂忍不住打断李承乾的话说道,若是照这么说下去擅自调兵虽然也是死罪,可比谋反的罪名小多了,到时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承乾看了裴寂一眼,而后淡淡的说道:“裴大人,孤这里有一份奏折,乃是尉迟将军和程将军的联名所奏,里面详细写明了罗艺擅自调兵的全部过程。”
“裴大人可有兴趣一看。”李承乾说着从袖中拿出一个奏折。
裴寂不屑的撇了撇嘴,这还说什么?尉迟敬德和程咬金都是大老粗字都不认识几个能写出什么奏折?还不是按着你的意思的写的?
自然有内侍将这份奏折拿给李世民,李世民随便翻了几下就扔桌子上了,谁都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遮羞布罢了。
“擅自调兵也是死罪,大唐律法明确规定,凡是未经兵部调令,若有百人以上兵马离开自己的辖区,当地折冲府卫可将其视为叛军就地剿灭。罗艺可不仅仅是调了百人,他可是直接挥军三万人马入住幽州啊!太子,您可要想清楚,老臣等保的都是大唐的江山啊!”封德彝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的说道。
其实说到这里,李承乾不由的暗骂了一声自己,果然政客是最没有底线的,只要对自己有利,黑的可以变成白的,白的也可以变成黑的,凡是敌人拥护就坚决反对,凡是敌人反对就坚决拥护。
而且对于封德彝这个人,李承乾是一点好感都没有,明明拿着唐朝的俸禄确实时时刻刻惦记着隋朝的好处,颇有一些白眼狼的意思。
还没等李承乾说什么,长孙无忌豁然站出来,凝声说道:“封大人说的对,罗艺擅自调兵也是死罪。”
“微臣,长孙无忌请陛下治罗艺擅自调兵之罪。”长孙无忌说道。
“臣等附议。”接着又有大半的人说道。
直接被长孙无忌抓住封德彝话中的弱点,将罗艺的事情定性为“无兵部调令,擅自调兵”了。
第十六章 封德彝你出局了(二)()
封德彝顿时大怒:“长孙大人,你怎么能信口雌黄?罗艺明明是谋反。”
长孙无忌顿时愕然道:“封大人,这怎么就是信口雌黄,刚刚可是你亲口说的,罗艺擅自调兵也是死罪。众位大臣可是都听到了,你们说是不是啊?”
底下一片符合之声,却是有大半人数。他们不全是长孙无忌一党,因为有许多人看不惯封德彝的所作所为,欺凌储君非人臣之所为。
“你·····”封德彝顿时气得说不出话,裴寂等人也是面色戚然。
李孝恭、李道宗等人身为宗室,不便参与,而且现如今李孝恭恐怕正在愁自己立的功劳太大,避嫌还来不及呢,他怎么可能再擅自插嘴?掺和到这种事情中来。
而武将当中,张公瑾、程咬金、尉迟敬德等人领兵在外,李靖、李绩就算有想法也不会站出来,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问计李靖和李绩,但是二人避而不答,虽说李世民心胸宽广,不计较此事,但是君不看堂堂的一代大唐军神李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你说其中没有李世民的想法谁信啊。可见皇帝的心眼也是十分小的。李绩就更不用说了,这厮压根就是一个老狐狸,日后在李治立武则天为后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全部反对,李绩称病不出,最后李治问计与他,这哥们给了一个“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种不算支持的支持,使得李治下定决心废后,而后立武则天为后,可谓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侯君集、秦琼等人就更没法说了,一者他们是李世民心腹的心腹,就算是对李承乾有好感,也要保持距离,若是他们对李承乾太好,李世民就该没有安全感,到那时候,嘿嘿,就不只是罗艺的事了;二者武将擅自调兵,形同谋反,这种事情在任何朝代都是极其敏感的事,而且罗艺是真的谋反,这可是不争的事实。
更何况这又不是说唐全传,秦琼跟罗艺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犯不着为了他扯上这种事。
至于程咬金和尉迟敬德,这两哥们之所以上书帮李承乾原场,一者李承乾救了尉迟宝林的命,尉迟恭是个直肠子,喜欢感情用事,他当然帮了。而程咬金纯粹就是个滚刀肉,浑人一个。
“罗艺擅自调兵,形同谋反,臣恳请圣上念在罗艺数十年来镇守边关,功勋卓著,劳苦功高,请陛下法外开恩。”杜如晦无奈出列说道,房玄龄则是对他这个铁哥们报以一个同情的目光。
其实杜如晦也是十分的无奈,他是妥妥的李世民一党,他也不想说,更不想掺和进去这种争斗之中,可是别人不发表意见都可以,唯独他不行,谁让他是兵部尚书呢?
而且以杜如晦这种高智商,深谙斗争之道的人,早就看出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在唱双簧,而且他们的打算,杜如晦也能猜个*不离十。正是由于猜到了,所以他更加的不想说话,可是领兵将领出错了,你这个兵部尚书不说话算个什么事?
这时他也正是最好的解围之人,而且他还想到李承乾和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