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权利**也是一步一步增长的,当了乡长就像当个县长,当了县长感觉还是市长威风,当了市长想我要是能当个省长这辈子也值了。
刘武周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省长,他的目标很简单,扩大地盘。
这个计划得到了突厥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就是杀人、抢劫、强奸,干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当然很高兴的就答应了。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形式,刘武周决定对太原动手,突厥表示同意,打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抢劫。
刘武周之所以打太原,不是心血来潮,就和你李渊过不去,而是他认定唐政府对太原的控制是有限的。留守太原的李元吉也是好欺负的。武德二年(619)四月,刘武周集合大军,誓师南征,将他的剑锋指向了太原。
刘武周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打的唐军节节败退。李渊得到消息,命令大将姜宝谊、李仲文带兵迎战,结果唐军大败,姜宝谊、李仲文都被俘虏。
此时李渊的老铁子裴寂同志主动请缨,带兵出征,看到铁哥们能够主动为国家分担忧患。李渊很高兴,那你去吧。临行前,李渊特意嘱咐裴寂:“好好打,不要轻敌别给我丢脸。”
裴寂很臭屁的说:“你就在长安等着我胜利的消息吧。”裴寂信心满满的到了前线,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胜利。没有多长时间。在长安等消息的李渊就听到了裴寂的消息。
不过不是好消息——裴寂大大了败仗,大败仗。姜宝谊败了,裴寂败了,在太原的李元吉心慌了。这个时候刘武周的大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并且在太原周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李元吉知道,太原马上就要成为孤城,现在不走,以后就没机会了。李元吉叫来司马(相当于军政秘书长)刘德威。对他说:“你带老弱残兵守城,我率领精锐部队出城迎战。”
刘德威本以为李元吉叫自己来是商议逃跑的事宜,没想到这位王爷(封齐王)竟然这么有种。我平时小看他了,于是表态:“大王,你去吧,我一定坚守城池,等你回来。”“好好,你真是一位忠臣。我没有看错你。”李元吉一边说话一边拍着刘德威的肩膀,以示鼓励。
在九月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李元吉领着大小老婆趁着月黑风高偷偷溜出了太原,快马加鞭奔向长安。李元吉走了。刘德威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
于是太原被刘武周占领,刘武周索性又将都城迁到了太原,看来要常驻沙家浜。李元吉叫来司马(相当于军政秘书长)刘德威,对他说:“你带老弱残兵守城,我率领精锐部队出城迎战。”
刘德威本以为李元吉叫自己来是商议逃跑的事宜,没想到这位王爷(封齐王)竟然这么有种,我平时小看他了,于是表态:“大王,你去吧,我一定坚守城池,等你回来。”“好好,你真是一位忠臣,我没有看错你。”李元吉一边说话一边拍着刘德威的肩膀,以示鼓励。
在九月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李元吉领着大小老婆趁着月黑风高偷偷溜出了太原,快马加鞭奔向长安。李元吉走了,刘德威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于是太原被刘武周占领,刘武周索性又将都城迁到了太原,看来要常驻沙家浜。
李元吉逃也逃得这么搞笑,真让人哭笑不得。决战对于李元吉弃城逃跑的行为,李渊很气愤。太原不是一般的地方,是李唐王朝的起兵的根据地,说丢就丢了,你小子也太不争气了。可是气愤又有什么用呢?
自己始终下不了决心修理修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做为一个父亲李渊很仁慈,不忍心惩罚自己的儿子,更加不忍心在儿子之间进行取舍,于是后来发生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李渊知道遇见问题就得像办法解决问题,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加糟糕,不仅太原被刘武周占领,而且吕崇茂在夏县(今山西夏县)称魏王,隋王朝残将王行本据守河东城(拒不投降),两个人都响应刘武周。黄河以东基本上脱离了唐朝的统治。
刘武周派大将宋金刚继续南侵,准备接应吕崇茂和王行本,攻入浍州,进逼绛州,威胁关中,形式非常不利于李渊。李唐王朝遇到了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困境。
如果那个时候在李唐王朝内部还有人能够战胜刘武周,那个人肯定就是李世民。在这极其凶险的时刻,李渊又一次派李世民出征。
武德二年十月二十日,李渊亲自到长春宫给李世民践行。十一月,李世民率军于龙门乘坚冰渡河,屯兵柏壁(今山西省新绛西南),与宋金刚相持。
将领们一致要求与宋金刚决战,李世民不同意。到了前线的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得到了一个结论,不能够与宋金刚决战,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当将领们提出决战的建议,他为他的将领上了一堂生动的战术分析课。首先他陈述自己的观点,不能决战,紧接着陈述理由:“宋金刚孤军深入,刘武周的精兵强将,全部家当都在这里。
宋金刚军中没有粮食,全靠抢老百姓的粮食维持,所以他盼望速战速决,我们偏偏紧闭营垒,养精蓄锐,对他们的任何挑战都不要理会,可以挫折他们的锐气。等到他们粮食吃完,没有别的法子,自然逃走。
那时我们再全军追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什么叫水平,这就叫水平。不人云亦云,根据当时的情况,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还是对的,这就是水平。
对于一个二十对岁的少年人,能够这么沉住气,也是水平。经过李世民的分析,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能够感觉到秦王(封秦王)是对的,能够追随这样的一位主帅,他们打心里感到高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和宋金刚之间小站不断,但是从来有打过大战,至于决战吗?
宋金刚倒是做梦都想和李世民打一场决战,可是李世民偏偏不答应,慢慢的宋金刚大军原本斗志昂扬的士气衰弱下来,反而唐军的战斗士气不断上升。到了第二年(武德三年,620)四月,宋金刚的粮食快吃光了,他无法继续支撑,于是宋金刚向北撤退。
得到这个消息,李世民很兴奋,果然不出我所料,宋金刚还真能挺,我本以为三月份他的粮食就没了,他硬多撑了一个月。李世民率领骑兵部队追击宋金刚,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多里,交战数十次,大破宋金刚的部队。第二天,与宋金刚军遭遇八次,打了八次胜仗,俘虏数万人。
当天晚上,唐军在雀鼠谷就地扎营,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脱铠甲,营中只剩下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一同煮了来吃,聊以充饥。
在介休(今山西介休)李世民又一次与宋金刚相遇,此时的宋金刚还有两万人马,在介休城外摆开阵势,准备与李世民决战。他的士兵因为战败已经惶恐不安,斗志全无。李世民的情况也好不了哪里去,将士们几天没有吃饭,哪里有力气打仗。
李世民派大将李世勣(即民间传闻的徐茂公,原李密部将,现已归降唐朝)领着士兵稍稍后退,宋金刚以为李世勣害怕,命令大军追击,李世民绕到宋金刚大军背后,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宋金刚大军马上崩溃。
李世民斩杀三千多人,宋金刚轻骑逃走。不久留守介休的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等人向李世民投降。正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唐军大获全胜。
由于全部家当都在宋金刚手里,接到战败消息的刘武周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定决心退出太原,逃向突厥。
历史又一次证明叛徒的日子总是不好过,刘武周在突厥过的并不舒心,也可以理解,毕竟你一个落难的皇帝,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人家凭什么对你客客气气的,少不了得看人家的脸色。
时间一长刘武周受不了了,打算逃回马邑(当时的马邑在还在刘武周的部将手里),被突厥人发觉,就把刘武周杀了。
宋金刚的结局和刘武周如出一辙,也是被突厥人干掉的。他们的故事似乎告诉后来人,干什么别干叛徒,当什么别当汉奸。(想知道《唐朝那些事儿》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大唐帝国】()
李世民率领骑兵部队追击宋金刚,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多里,交战数十次,大破宋金刚的部队。第二天,与宋金刚军遭遇八次,打了八次胜仗,俘虏数万人。
当天晚上,唐军在雀鼠谷就地扎营,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脱铠甲,营中只剩下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一同煮了来吃,聊以充饥。在介休(今山西介休)李世民又一次与宋金刚相遇,此时的宋金刚还有两万人马,在介休城外摆开阵势,准备与李世民决战。
他的士兵因为战败已经惶恐不安,斗志全无。李世民的情况也好不了哪里去,将士们几天没有吃饭,哪里有力气打仗。李世民派大将李世勣
(即民间传闻的徐茂公,原李密部将,现已归降唐朝)领着士兵稍稍后退,宋金刚以为李世勣害怕,命令大军追击,李世民绕到宋金刚大军背后,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宋金刚大军马上崩溃。
李世民斩杀三千多人,宋金刚轻骑逃走。不久留守介休的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等人向李世民投降。正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唐军大获全胜。
由于全部家当都在宋金刚手里,接到战败消息的刘武周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定决心退出太原,逃向突厥。
历史又一次证明叛徒的日子总是不好过,刘武周在突厥过的并不舒心,也可以理解,毕竟你一个落难的皇帝,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人家凭什么对你客客气气的,少不了得看人家的脸色。
时间一长刘武周受不了了,打算逃回马邑(当时的马邑在还在刘武周的部将手里),被突厥人发觉,就把刘武周杀了。宋金刚的结局和刘武周如出一辙。也是被突厥人干掉的。他们的故事似乎告诉后来人,干什么别干叛徒,当什么别当汉奸。
谄媚的王世充在那个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时代,王世充不能算做是一个英雄,他也不是一个豪杰。我们称呼他是枭雄应该更加恰当。
王世充,字行满,祖上是西域胡人,他的祖父支颓耨(音nou四声)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支颓耨死后。他的祖母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人,之后他的父亲跟着姓王,他也就因此姓王。隋文帝杨坚的时候,王世充就因为军功当了一个小官。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王世充竭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处处讨好杨广,杨广说东,他都不敢说南。他对杨广唯命是从,一切都看杨广的脸色行事。杨广喜欢什么,他就给杨广找什么。有了稀奇古怪的东西,杨广没有见过的,他就拿来呈现给杨广,以讨杨广的欢心,他又给杨广提各种各样的建议,都是顺从杨广的意思。
他知道杨广荒淫无度。喜欢美女,他就建议杨广大肆征收民间女子;他知道杨广喜欢漂亮的房子。亭台楼阁,他就建议杨广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自己用来享受。渐渐的杨广喜欢上了这个听话的臣子,越看越顺眼,很快便提升王世充为江都通守(当时的江都和长安、洛阳一样都是省级市)。
王世充和别的只会谄媚、溜须杨广的大臣还不一样,别的人,只知道溜须拍马,一有事就躲,王世充之所以和他们不一样,因为王世充有事办事。事实证明,王世充除了拍马屁是一把好手外,打仗也不赖。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江南人朱燮(音xie四声)、管崇起兵响应,声势浩大,杨广命大将吐万绪、鱼俱罗前去征讨,没有搞定。王世充在江都招募了一万多人,挥师征讨,逐一击破,没多久就把朱燮、管崇摆平了。
杨广看到王世充这么神勇,隐隐然有大将之材,心中那个高兴啊,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于是越发信任王世充。之后,王世充没少和黑社会打交道,他的战绩非常好,几乎是没有打过败仗。而且,王世充还很仗义,在那个不怎么把士兵当人看的年代,王世充对他的部下很够意思,有军功,推给部下,有赏赐,分给部下,在战争中缴获的物品也分给部下。
王世充的名声非常的好,士卒们也都拥护他,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有这样的部队想不打胜仗都难。李密在洛阳折腾的够呛,虽然一直没有攻入洛阳,但是有好几次洛阳都岌岌可危。杨广留下守洛阳的是他的孙子越王杨侗,当时还是个孩子,比代王杨侑还小。
在李密高度的压力下,这个孩子实在承受不住了,不断像杨广求援(这时的杨广在江都)。义宁元年(617)七月,杨广派王世充率领江淮精锐士卒救援东都洛阳。
此后,王世充与李密在中原大战不绝于史书,这两人就像是宿命中的敌人,今天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流人物,他们将为世人上演斗智斗勇的大决战。然而历史似乎很讽刺,他们付出了很多,谋划了很多,流过汗也留过血,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流过很多人的血,自己也没少流血,他们拿生命来做赌注,但是胜利却不属于他们。
难道他们只是一个位无足轻重的配角吗?我想不是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他们后来失败了。李密的实力强大,武器精良,粮食充足,将帅善战,士卒勇猛,相对而言,王世充则逊色的多,幸好有洛阳这个大后方支撑着,时不时给点援助和支持,要不然王世充早晚得被李密打败,而且败的无法翻身。
因此中原大战的第一阶段,二人互有胜败,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武德元年(618)正月,王世充主动攻打李密,反而被李密打的大败,灰溜溜的逃到河阳。不敢会洛阳,怕杨侗小孩子一怒之下,把自己干掉。
很明显,王世充想多了,现在李渊都攻入了关中。还能为隋朝卖命的人已经不多了,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位,杨侗说什么也不会放过的。即使你是一粒花生米,我也要榨出点油来。
杨侗很客气的派人来请王世充,给他加官进爵,赏赐漂亮的美眉、金银、绸缎。希望他能够回洛阳,并且保证他的生命安全。杨侗做的很仁义,你一个打败仗的有什么神奇的,不杀你就不错了,还赏赐你。你就偷着乐去吧。要是一般人早张着大嘴去洛阳谢恩了。
但是,王世充不是一般人,因为他还是没有去洛阳,或者说是去洛阳了,没有见杨侗,收拢收拢残兵败将,大约有一万多人,这个哥们就驻扎在了含嘉城。在洛阳北城内。
自这以后,李密在外边不论是多么的张狂,多么的不可一世。王世充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到,无论如何我也不和你打了。看似王世充是被李密打怕了,实际上,令王世充怕的人还没有出现呢?准确的说,他怕的人还没有和他见面。
王世充不怕李密。一直都是,上次的败仗引发了王世充的反思。却没有令他对李密产生畏惧。
实际上,他一直在等。等待一个可以一举歼灭李密的机会。经过上次的失败,王世充学会了隐忍,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很多他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他相信自己成长了,而且成长的比李密快。
这一点他是对的,李密同志现在不能说是成长,他不退步,就要烧高香了,事实上,最近他在不断的退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对李密也很适用。
李密的成功,因为他谦虚;李密的失败,因为他骄傲。李密其人李密的出身和李渊一样,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嫉妒,继承父亲的爵位就当上了公爵。
不同的是李渊的唐国公,李密的是蒲山郡公。李密,字玄邃,祖上是辽东人,曾祖父李弼在西魏时担任司徒,入北周担任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音yao四声)邢国公,父亲李宽蒲山郡公,李密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是蒲山郡公。下面我讲一个李密挂角读书的故事。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的角上,牛一边向前走,他一边看书。‘‘
杨素(杨玄感之爹,隋朝宰相)正好路过,看见这样的场景很惊诧,大有这么用功很有我当年的风范的意思,于是问李密:“你为什么这么勤奋啊?”李密认识杨素,下牛而拜:“为了勤奋而勤奋”。杨素又问:“你读的什么书啊?”语气温和,似乎在李密身上看到了他当年的影子。李密说回答:“《项羽传》。”
杨素吃惊了一下,心想:和我当年一样。口中说道:“有前途,有前途”,自言自语的走了。李密想:我也知道我有前途,用你说啊。
回到家,杨素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