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与宇文士及断绝了关系,但南阳与宇文家的孽缘还远远没有结束。窦建章杀了宇文化及后,为了斩草除根要铲除宇文家的余孽,其中就包括了南阳与宇文士及的独子禅师。
尽管舍不得儿子,但只要一想到宇文家与杨家有着血海深仇,曾经最亲密的枕边人如今已经反目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南阳公主最终还是大义凛然地将禅师交了出去。
后来在唐朝成功立足的宇文士及与南阳公主在洛阳城中不期而遇,宇文士及想要与前妻和好,但南阳公主断然拒绝,但宇文士及恋恋不舍,坚持不肯离去,南阳十分愤怒地说道:“你要是想死就进来吧!”宇文士及不得不悻悻离开。
南阳公主虽然是亡国之君的女儿,父亲杨广身前没有留下任何英名,死后还要带给儿女种种羞辱,但南阳公主身为女儿身,却有着不输男儿的一份气节,这份气节就算在一片乱世中也熠熠夺目,连魏征都十分欣赏,宁可在史书中多费笔墨,也要记录下南阳公主的生平事迹。
不过有正面就有反面,与南阳公主烈女般的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那群犹如荡妇一般的荒淫女儿。
这些公主虽然具体封号不详,也无更详细的生平事迹,却完美继承了老爹杨广荒淫无度的特质,更显得她们那节烈的姐妹南阳公主如同基因突变一般与众不同。而这群荒唐的公主们之所以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桩荒唐的****事件所赐。
话说这场****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极品一个,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毕竟要是皇帝作风正派洁身自好的话,当臣子的也绝对不敢这么放肆胡来。
杨广当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乐,不管是下了朝还是在外巡游,经常在林苑山亭间举行大型的宴饮,身边不仅要有**嫔妃相伴,甚至还将父亲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该出家清修的嫔妃一起带出来吃喝玩乐。
正所谓是上行下效,当皇帝的都这么以身作则了,这些臭味相投的宠臣们自然晓得紧跟杨广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备受杨广的宠爱,出入宫廷完全没有限制,于是宇文皛经常到**中与杨广的嫔妃**,甚至还借机**了不少公主,如此嚣张的行为传到萧后的耳里,萧后忍无可忍之下就告诉了杨广,结果杨广完全不当回事,根本没有怪罪宇文皛。
也正因为杨广的默许,这些与宇文皛大胆通奸的公主们一时间相安无事,而且这样一来也有好处,日后跟着萧后去了突厥,这些公主面对突厥最流行的兄终弟及的风俗也能适应得很快。
随着杨广的身死国灭,这群曾经肆意张扬的公主们一夕之间彻底沦为了亡国女,只能跟着嫡母萧后在宇文化及、窦建章等人手中辗转,最后又被掳到了突厥。大唐贞观4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带着嫡孙杨政道回到长安。
去突厥的时候萧后是带着孙子和一群女儿一起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只见孙子不见女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灭亡时,一群嫔妃公主被掳到金朝惨遭众多宗室、将领的**后,绝大部分也是就此杳无音讯。
不过尽管被杨广带在身边的这些女儿身为公主品行不够端正,行为举止也放荡得很,但话又说回来,比起被杨广丢在长安不闻不问的那些女儿,这些公主至少也算是曾经幸福过的
。岑仲勉先生统计过,杨广登基14年,在长安待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就连册封嫡长子杨昭为太子时,杨广也都没回长安,就只派了个使者带诏书回去。
不过好在杨昭是太子,父亲不想见他他可以主动前往洛阳求见父亲,而那些被丢在长安的公主就凄凉了,生母不得宠,自己也没本事跟在父亲身边,嫡母萧后在杨广面前一是说不上话,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乐不思蜀的杨广自己记起还有这么群女儿,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后,这些被丢在长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归为战利品一类,对照一下隋灭陈时隋文帝将一大群陈朝公主进行了欢乐大派送:赏几个给功臣做妾,赏几个去伺候自己的儿子,再留几个伺候自己,李渊也有样学样,处理了这些前朝公主。
这群公主沦为了亡国女,曾经好歹也算是皇宫的半个主人,如今却只能给皇宫新的主人三跪九叩,只能低眉顺眼随波逐流,只能任人宰割自己的命运,甚至连正妻也做不了只能沦为小妾。比如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就有这样一位隋炀帝女出身的小妾。
这位公主的前半生虽然不得父亲的宠爱,但好歹也是金枝玉叶的出身,原本怎么说也能下嫁给朝中某个大臣子弟作为正妻,但随着杨广的死去,却只能顶着亡国女的身份伏低做小。
宫殿还是那座宫殿,身份却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妃的内心是否煎熬过,是否挣扎过,是否憎恨过命运的不公,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毕竟身为曾经的皇宫女主人,如今却只能给新的女主人下跪请安,会感到心理不平衡完全是人之常情。
但面对残酷的现实,杨妃只能认清现实甘愿为妾,从此除了因为生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
当然,不会有人因此苛责杨妃不够有南阳公主那样的气节,也不会有人指责杨妃为什么没有像南阳公主那样大义凛然后名垂千古,毕竟杨妃只是做了当时绝大部分人都会做的选择,在历史的洪流面前,这些小人物们为了苟活下来只能随波逐流。
这些如同历史尘埃般的公主们,一生当中没有享受过被人疼爱的滋味,已是可悲,最终只能沦为儿子传记中的寥寥数字,想想更是令人心酸不已。很多人一提起来隋炀帝就是四个字——亡国之君。
诚然,隋炀帝荒淫无道,好大喜功,活活把一个开皇盛世折腾得乱七八糟,最后身死国灭,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还要从多个角度来看。下面且听我来给你说说这位历史上的特殊人物。
隋炀帝能以一个藩王的身份最后成为太子乃至成为皇帝,首先说他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或者说是一个成熟的阴谋家,而不是一点思想没有的单纯的无道昏君。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这就说明了他的能力至少是权谋方面的能力。
再说道德方面,都是杀兄上位的隋炀帝不比唐太宗差到哪里。相反,杨勇昏庸无能,李建成却能力出众。
这说明对待皇位,李世民的野心更大一些,为了皇位明知道他兄长没有错误,父皇也不看好他,他是硬生生抢下了皇位!而杨广虽然也不地道,但是他毕竟采用了正统一些的办法,可以说在明面上是合理的取得了皇位。
对待女人上,隋炀帝不管是为了名声还是别的什么他没有睡了张丽华,但是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就下作的多了,在历史上的知名帝王中唯一可以相提并论的就宋太宗了。
从生活作风看,脏唐臭汉名副其实。个人修养方面,隋炀帝精通文学和音律,一首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古。
虽然这些都被唐人污蔑为淫辞**,作为亡国之君的佐证。而李世民凭喝高了之后吹几个曲跳几下舞的才华实在是比不得隋炀帝。
而且杨广因为自己好学,所以重视科学和教育,在位期间,中国的地理学和水利学有了重大发展,中国的地方志开始成系统编写。
中断多年的中央藏书就是在他手中恢复发展并确定了制度,直到明清。最重要的是他创立了科举制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下层群众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和机会。
科举制今天仍在影响着我们得生活。顺便多说几句,有人说废除高考,我觉得这种人毫无见识,依照中国今天的**程度,没有一个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了。有人说有人学习不好也上了好大学。
我只能说毕竟学习好的也上了啊。如果废除了高考,恐怕人北清师都是冠盖之后了。从军事上,隋炀帝虽然作为统帅平了江南,统一了中国,这场战争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因为隋文帝不信任自己的大将,只好让儿子做最高司令官。
后来他又亲自西巡灭了吐谷浑,恢复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但是三征高丽的失败却说明他虽然比一般的皇帝军事水平高点但不具备过人的军事素养,更比不上号称古往今来最会打仗帝王之一的李世民。
最后我要单拿出来说的就是京杭大运河,人说隋亡有三,征高丽,大运河,还有下江都。但大运河可以说是隋炀帝最具有战略眼光的一个工程,但是连年的劳役,加上下江都的奢侈,成为压倒大隋的最后一根稻草。
让大运河最后成为了一个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这反应出有时候有超越时代的眼光并不是一件好事。上面的这些例子说明了隋炀帝是一位有着汪洋恣意思想的帝王。他对待爱情对待艺术甚至对待政治都有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追求完美,想做一个史上最伟大最全面的帝王,甚至达到了一种病态的浮夸。
有人说你把隋炀帝说的这么好,那为什么他亡国了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多,隋炀帝作为帝王当然要负主要责任。
当时的客观现实是,隋朝虽然已经统一了一段时间,但是人心依旧不稳,王侯将相看惯了南北朝的篡弑乱象各怀心思,士族不甘心因为科举退出历史舞台,而老百姓刚刚经历了乱世盼望平稳,加上民族矛盾,陈国的复国势力可以说政治局面十分复杂。
但是隋炀帝这位浪漫主义者看不到深藏在水下的暗流,他想当然的以为天下太平,没有安内就想攘外,三征高丽,隋军精锐损失殆尽,天下黎民怨声载道,这些都导致了隋末的大崩溃。
十八路反王,这样的王朝还能继续下去么!翟让这种农民反了,李渊这种贵戚反了,萧铣这种南朝余孽反了,刘武周这种地方豪强反了……甚至最后他的亲卫也反了……而从个人角度来看,隋炀帝也缺少历史上雄主特有的那种坚韧的作风,他虽然残酷但是他不坚韧,在面对复杂局面的时候这个完美主义者退缩了,他缩在江都醉生梦死,感叹大好头颅谁人拿去。没有积极面对不利的环境,最后导致隋朝彻底的失败。
相比于他,李世民这位曾经跪伏在他脚下的臣子却聪明的多,与民生息的同时屠戮功臣贵戚(李世民也干了不少鸟尽弓藏的事),打击各种势力,稳固了江山。
可以说隋炀帝是多做多错的典型,治大国如烹小鲜,隋炀帝却想一蹴而就,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历史上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只有秦和隋,他们刚刚完成横扫天下的任务就倒在了内部倾轧的斗争中。
而本应成为隋武帝的杨广最后得了隋炀帝的名号,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
我写这本书目的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隋炀帝,不是说一个人政治上的失败这个人就一无是处,比如林元帅。也不应该有了点钱就到处咋欢儿,比如苏联打阿富汗。
动不动就要灭了日本灭了印度灭了美国的这种想法只是想法就好了,千万别付诸实践。最后用皮日休的一首诗作为本章的结束吧: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手机: 电脑:
第二十九章【文治武功】()
唐朝那些事儿;第二十九章【文治武功】
在历史学家那里,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被贴上亡国暴君的标签、遗臭万年的皇帝;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一位顶着千古明君的盛名、为历代歌功颂德的皇帝。濠奿榛尚
两人看似遥不可及,但实际上,隋炀帝曾经离成为唐太宗那样的盛世贤主非常近,在文治武功方面,隋炀帝的能力也并不逊于唐太宗。一样英姿飒爽的青年英主隋炀帝年少时就展露出过人的军政才华。
年仅2o岁时,他被父亲隋文帝杨坚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一举平定偏安江南的南朝陈国,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混乱时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统一,可谓意气风发。
唐太宗也是少年英主,自幼就通晓军政之事,并施计巧逼父亲李渊于晋阳起兵,举起反隋大旗,并一直担当唐军南征北战的主力军,对唐王朝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开创之功。
而且,隋炀帝还有比唐太宗更胜一筹的创举。他刚当上皇帝就不遗余力地开始了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规模巨大的工程。
这些工程虽然有滥用民力、过于奢靡铺张之嫌,但是对中国南北的沟通,对中原统治的巩固,对中国经济重心由关中到中原再到南方的转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力,体现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
影响中国千年的科举制也是隋炀帝的创举。科举制虽有天然弊端,但是其重视才学而不重门第的选官方式,给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极大地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对封建王朝的兴盛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在创举方面就相对有所欠缺。
他做的只是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隋代制度进一步完善,合并州县,整修隋朝荒废的水利事业,力促农业发展等休养生息的事业。旗鼓相当的开疆拓土之功
开疆拓土是隋炀帝一生的事业。他一登基就举兵大败契丹,随后,又攻灭了吐谷浑,向西开拓了数千里疆域,将今天的青海省大部纳入中原王朝的正式行政区划中,完成了以往中原帝王从未实现的事业。
此后,他亲率大军远赴河西走廊的大漠边关张掖郡进行西巡。这次西巡在历史上绝无仅有,隋炀帝也成为历代中原帝王抵达西北最远的一个。这次西巡威震边疆各国,使其纷纷臣服。
直到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仍有为数众多的藩国臣服于隋,可见当时威力之盛。
唐太宗则完成了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不过,唐太宗并没有像隋炀帝那样,一味地采用武力征服,而是对边疆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和亲、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安抚政策。这也使他获得了边疆民族的更大尊崇,并获得了“天可汗”的称号。
这也体现了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区别,虽然唐太宗拓疆不及隋炀帝,但其在政策上的智慧胜出一筹。
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差距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成为受世人景仰的圣君,要从唐太宗最为后人推崇的知人善用、纳谏如流说起。
正因为唐太宗的善于纳谏,他的身边才有大批谏臣、能臣涌现,这也体现了唐太宗作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放宽言路,利于进取。
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的却多是嫉贤妒能的故事。其实,隋朝历经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开明统治之后,能人志士很多,但是隋炀帝对朝中贤臣心怀忌惮,只是一味严防位高大臣的膨胀。
他认为朝中谏臣只是想通过进谏博取政治名声,对其极为反感,稍有不顺就会以各种借口将其治罪。言路的堵塞让皇帝难以准确了解下情,使其种种举措都建立在不适当的民情、民力之上,因此招致民怨沸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难以承受的国力之伤隋炀帝只是隋朝第二代皇帝,虽然经历上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这个刚刚结束几百年大分裂的王朝,还太年轻,虽然隋朝的国库已够丰盈,但是这个王朝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在人力、物力、军力、人心向背上的积累还远远不够。
隋炀帝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期战争对社会带来的破坏力和民众的承受力,就像一个无知的“富二代”一样,仰仗着上一辈积累的巨大社会财富,从一登基就肆无忌惮地进行无休止的战争。
的确,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而来,大隋的江山越来越广阔,但是大隋短暂积累的国力,却难以承受战争之重。
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大隋的子民陷入难以想象的贫困与无比沉重的徭役深渊,动乱的星火随时可燃,而高高在上的隋炀帝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站到了火山的顶端。
随着不堪其苦的百姓揭竿而起,这个还没形成深厚底蕴的年轻王朝,并没有像历史上那些经过几代累积的王朝那样,经历几次危机还能残喘,而是很快就失去了凝聚力,变成一盘散沙。
随着隋炀帝被部下逼死,大隋就二世而终,而逼死隋炀帝的正是从前朝刚转化过来不久的贵族势力。反观唐太宗,同为第二代皇帝,却深刻反思了隋朝短暂而亡的历史教训,领悟到君民的鱼水关系,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恢复隋末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在他执政时期,国家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为日后大唐到达“开元盛世”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局无关作为亡国之君,隋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