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后大唐到达“开元盛世”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局无关作为亡国之君,隋炀帝常常被后代史家拿其个人品性说事。隋炀帝的个人品格的确一直为后人所不齿,不管他弑父登基的宫廷传闻是真是假,他总是洗脱不了沾血的嫌疑,再加上其**父亲嫔妃的艳闻,以及其奢靡**的性格,就让后人毫不犹豫地给他的品行下了定论,就是道德沦丧,毫无廉耻可言。

    但其实,古代帝王不奢侈**者甚少,而弑亲夺权的也大有人在,在这方面,隋炀帝不算最无耻的一个。就算是一代明君唐太宗,其登基之路也是充满血腥气味的。但这些却极少被后世史家提及,甚至有意回避,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一个帝王,成功与否,要看其政绩,文治武功和对后世的贡献影响,最后才是后世评论。

    杨广就是这样帝王,尽管他是个亡国之君,尽管他谥号为炀(炀是中国皇帝里面谥号最差的),尽管后人把他当做昏君暴君典型,把他与秦二世嬴胡亥比较,但是不可否认,杨广无论政绩,文治武功,后世影响和贡献,都是中国历史皇帝之最,他在位十三年,完成了其他帝王一辈子甚至几代君王都完成不了的伟业,如果杨广生命止步于大业六年,或者他的脚步止步于大业六年,那么他很有可能将会与秦皇汉武,三皇五帝并列。

    杨广是被后人诬陷,乱写,而且野史最多的君王之一,他是一个聪明、热情、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男人。如果在大业五年“及时”去世,隋炀帝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功业最显赫的帝王之一。导致他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是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的雄心催促他把车开得太快,终于车毁人亡。

    说实话,都说盛唐,唐朝是中国最繁华时代,但是毫不客气说,没有隋炀帝,唐朝也起不来,唐朝最鼎盛莫过贞观之治,但是和杨广的大业年间比起来差太多了。连续四年大赦天下,多次普免钱粮,可是财富仍然滚滚而来,人口不断高速增长。

    这一年的统计数字汇报上来,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到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然而1o年后,唐初人口骤降为2oo万户,损失接近7/9。其间社会变化之惨烈,堪称人间地狱。再过2o年,至李世民贞观十三年(639年),人口3o4万户,15万人。再过115年,到李隆基天宝十三年(754年)的时候,全国人口才恢复到9o7万户,5288万人,唐王朝的强盛也达到。而次年,安禄山叛乱,又是人间地狱。安史之乱后,至李豫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仅剩29o万户,169o万人,十年间减少人口36oo万。

    都说杨广残暴,好淫,但是就看实际的,大业难得不必贞观强吗???而且杨广多次减免赋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富强。

    这是经济和社会,在看杨广文治武功方面的作为,杨广2o岁挂帅平陈,要知道陈可以是长江天险做天然屏障,当年苻坚百万大家都未曾拿下,年仅2o岁的杨广凭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并且更加可贵的是在拿下陈以后对国库还陈的资源进行保护。博得隋文帝以及天下百姓的肯定“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手机: 电脑:

第三十章【文治武功】() 
唐朝那些事儿;第三十章【文治武功】

    而杨广即位后,更是为中国版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派军灭了吐谷浑。濠奿榛尚

    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而都说杨广好动,喜欢游玩,但是杨广游玩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也许大家认为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了游玩修建的,那么我告诉你是错误的,隋炀帝在位期间在两都(长安不足2年洛阳不足四年)的时间还不及他在位时间一半,基本都是出巡,但是他可不是像乾隆爷一样下江南游玩啊,杨广去的都是不毛之地的西北部,他去那里干什么?

    开疆拓土啊。最著名的就是大业五年(6o9年)杨广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前往甘肃陇西,西上青海祁连山脉,有点地理常识的都知道祁连山脉海拔平均4ooo米最高时候可达5ooo多米,当然杨广不可能在山尖,要走山谷,隋炀帝选择大斗拔谷,我们知道越是海波高的地方越是气候不稳定这会可能艳阳高照,下一分钟可能就是风雪交加。

    而且路非常窄,最窄地方仅仅容许一个人通过,杨广就是贵为天子也得11号,而且隋炀帝也不会自己一个人通过,他又是带着妃嫔又是卫士一共1o万人走这个山谷,清晨出发走的黑夜也没有走出来,黑夜可就惨了好多小王子小公主都和卫兵抱在一起取暖,大家可想而知隋炀帝是何其狼狈。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皇帝做徒步穿越的恐怕只有隋炀帝,隋炀帝最远走到哪里?

    玉门关有句诗琅琅上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那么荒僻连春风都过不去,隋炀帝徒步穿越过去。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这次西巡是之后,隋朝就在西边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全部统一青海就是隋炀帝实现的。要知道玉门关可是连汉武帝都没有突破过去的地方呀,杨广做到了,自汉武帝以来,还没有人立过如此辉煌的武功,隋朝疆域扩大到极点。

    但是这些杨广还是不满足,决定干一件凌家秦皇汉武的事情,那就是出兵高句丽。不过,虽然怨声载道,在高丽战争开始前,却没有人扯起造反的大旗。全国臣民对高丽战争的胜利从来没有过怀疑。

    这个精力充沛的皇帝登基以来,所做诸件大事,还没有失手过。所有人都认为,以大隋今日之强盛,平高丽将像平陈战争那样顺利,甚至比平陈还要轻松许多。

    等到杨广凯旋,他们就会迎来期盼已久的休息。可惜,杨广最后就失败在这三征高句丽,使国家资本极大缩水。

    这些是杨广是军事上取得的成绩,厉害吗?太厉害了,穷汉武帝一生,才取得杨广五年的军事成绩,李世民一辈子也没有达到杨广的高度,单单这些还不够。杨广在文治和政绩方面也足以媲美秦皇汉武。

    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华而不实,长城是越修越长,但是缺没有抵挡住长城外的敌人,而隋炀帝的大运河我在上面介绍了,太了不起了,时至今日南北沟通还靠的是大运河,因为大运河南北再也没有分裂,也使得苏杭一带繁盛起来,这些之外,杨广第二大工程,洛阳宫!隋炀帝修建东都的理由在他的诏书中说得已经很充分了。

    这篇全文载于《隋书》的诏书论证充分、言辞得体,十分明确地从地理、经济角度说明了迁都的必要性。可是千余年来,这篇诏书都被视而不见,隋炀帝的高瞻远瞩被后世史家解读为神志昏乱。

    比如《资治通鉴》即采用野史的说法,认为隋炀帝修建东都是因为听信了一个术士的一句胡言乱语:隋炀帝刚刚即位,术士章仇太翼对他说:“陛下是木命,居住在西方不祥。

    谶隋炀帝深以为然。……下诏于伊洛建东京。然而杨广为什么修建洛阳宫,简单来说,因为当时文帝修建的大兴城固然不错,不过太靠北方,一旦南方有变动无法及时抽兵平叛,其实文帝期间不就有南方再起叛乱事件嘛。而且大兴城在地图上不算是中心点,在地理上无法和洛阳媲美,属于南北中心处,这样既可以稳定北方的关陇集团,也起到震慑南方的作用。

    而且就在杨广洛阳城超快速度1o个月建造好,慢慢取代了大兴城,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城市,以至于唐朝武则天直接将都城建立在洛阳。

    太了不起了这构思,然而杨广功劳还不仅仅如此,还有,除了开疆拓土,开凿运河,建造洛阳宫。

    还建立了天朝体质,直到满清的第一次**战争才被打破。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

    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这是举世创举。

    大业三年,启民可汗来朝入贡,尊隋天子圣人可汗大业四年,倭国主多利思比孤第三次遣使入贡大业五年,吐谷浑等西域诸邦向隋帝国称臣进贡从此影响中原王朝一千五百余年的天朝体系就此开始。

    直至清廷甲午战争的失败除了这些,杨广还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科举制,还有杨广个人诗词造诣也是很高,大气磅礴,“修建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可以概括隋炀帝杨广一生所为。

    杨广脚步太快,可是百姓跟不上,慢慢的,原本大隋盛世随着三征高句丽而动乱,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引发了一些列的背叛,外族乱了一些野心家乱了自己最亲信的军队乱了,这个伟大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前面提到的萧贵妃)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仅仅四块木板偷偷葬在雷塘,后来有个诗人叫做罗隐做了一首诗: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杨广毁誉半残的帝王,但是不可否认,他无论文治武功,个人政绩还是后世贡献都可以算是皇帝里面佼佼者,但是很可惜,就这样一位帝王由于后人不断乱写,加上李世民不知道出于那么想法给个“炀”的谥号,就这样被人看成中国历史最荒淫昏庸帝王的表率。

    如果有喜欢隋炀帝的可以看看《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蒙曼说隋》。杨广悲剧也是现在课本化历史,太过诋毁,想起中学历史课,到隋朝时候,基本就几章概况过去了。杨广雄才大略,杨坚和杨广都是很有能力的君王,遗憾的是杨广在摆脱他老子的影响之后,立刻急于表现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个人能力了。

    征辽东从长远战略上来说不可谓不高明,和他老子杨坚一样,看透了朝鲜半岛上那些人的狼子野心以及对中原的威胁性,一句“但使子孙无忧”就确定了征乏辽东的必要性。

    开凿大运河则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庶人寒门中有才有能的学子开启仕途之路,让中原王朝的人才录用机制变得更加开明和科学。

    兴建东都坐镇中原,利用地理中心的便利使朝廷对天下的控制极大改善,因交通和路程的缘故导致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度削弱的情况得以改善,同时也加强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交流。

    这些都需要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王朝继承者,而不是杨勇这样一个守成之人。以杨坚的雄才大略,他肯定不甘心自己建立的隋朝只是以他留下的模样维持下去,肯定希望在他之后,他的继承者可以让隋朝更加强大,版图更加壮阔。

    毕竟是他分化了突厥,给继承者留下了和汉武一样击溃北方游牧民族的机会;也是他和巴蜀少数民族建立了友好局面,让隋朝西部无战火之忧。正是在他手下,张镇周率水军威震琉球。

    可以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杨坚把他能为隋朝做的都做到了,做好了。这样一个开国之君,从心理上自然要更倾向于崇尚开拓而不是安于现状只想守成的继承者。

    杨广另外,楼上有位朋友说的到位,假如杨广肯耐下心多花些时间慢慢做那些大事,让天下有一个休养的过程,而不是急于求成的话,杨广绝对可以与秦皇汉武比肩,获得千古一帝的提名奖。甚至于哪怕他一生只做成其中一件,都可以流芳百世成为明君典范。

    手机: 电脑:

第三十一章【文治武功】() 
唐朝那些事儿;第三十一章【文治武功】

    让他和杨坚父子两个一起,站在汉朝文景武三帝一样的高度,给我们留下一个时代传颂的“文炀盛世”。濠奿榛尚

    可惜杨广太急太任性也太好强了,终于踩过了天下百姓的心理底线,令隋朝二世而崩,让李渊白白摘了个水嫩鲜甜的大桃子。有隋朝之时杨坚和杨广父子两代分化瓦解突厥,唐初李靖有那么容易大败**吗?但终唐一代也没有解体突厥的威胁,在68o年前后,突厥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重构其草原霸主地位。

    唐试图征服高丽的行动以惨败告终,在东北东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震(后改称渤海)。”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

    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

    李渊父子为了夺取天下而甘愿成为突厥的儿皇帝:李渊却向突厥称臣,趁机攻取长安。李渊在给突厥信中写道:“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旧唐书》明确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突厥),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赏赐”不符理,下级给上级为进贡,上级给下级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也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他(李渊)幸运地继承了隋王朝这一份大家业。

    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从一定的程度上讲:李渊就是大一号的石敬瑭,李渊当年从太原起兵时向突厥借兵。区别就在于唐朝是一个大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久。

    我个人倒认为,正是隋炀帝的无能才造成了突厥在大业年间的发展壮大。

    虽然都说隋导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隋征服了突厥,但是实际上,隋不曾彻底征服突厥,甚至到了隋炀帝年间,杨广还被始毕可汗围困达一个月之久,直到勤王兵的到来才解围,由此可见突厥当时的实力和对待中原王朝的态度,(你的皇帝人家都敢派兵打)离臣服十万八千里。

    李渊起兵时为了稳定后方,像突厥称臣,不管说了什么,这也是政治姿态罢了,整个李渊时代从造反到立国,突厥都没从李渊那里得到过什么具体的好处(除了起兵是送的那些财宝),以至于突厥还突袭并攻下了晋阳。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原王庭跟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说白了就四个字--此消彼长。中原王庭如果稳定,自己政权内部没有问题,国力强盛,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再怎么强大,也是中原王庭的一道菜。

    但是如果中原王庭自己政治黑暗,吏治**,军队战斗力就差,自然无法抵挡游牧民族的军事入侵,老百姓就遭殃。而唐初时期,突厥成为中原王庭的严重威胁,这个根本就不是唐的过错,如非隋炀帝的错误,突厥不会发展壮大得如此迅速。

    即使是这样,突厥也没能张扬多久,贞观四年,**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

    显庆二年,西突厥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即使是这样,战争也还没完全停止,一直到了李隆基时代,745年唐军再次打败突厥人,这次胜利真正征服了突厥人,而在唐军和唐仆从军的打击下,突厥人并入了他族,在中原王庭的北方,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了。

    从此唐帝国再也没有受到突厥的威胁。但是还有不少突厥人向西迁徙避开唐军打击,西迁的突厥人倒是在阿富汗阿拉伯一带又建立了国家,这是后话了。

    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来,李渊根本就不是石敬瑭,起兵时候向突厥称臣不过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罢了,而从起兵到立国后执政,李渊从未出卖过中原民族的利益。

    隋虽然胜过突厥,但从未给突厥毁灭性打击,而在隋炀帝年间,突厥甚至壮大到成为中原王庭的巨大危险,连隋的皇帝都他们围困一个月,而给突厥毁灭性打击的是唐,几代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