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薄弱、立足未稳之际,冲出城门,直奔唐军营地而来。
高句丽军的突然主动出击,出乎了唐军的意料之外!此时,营里没多少兵力,唐军大骇!几个腿脚快的赶紧跑到张亮帐篷里,告诉张亮:敌军突袭而来了!
张亮这人,胆子很小,乍一听到这一消息,表现的很淡定!淡定?扯吧!是吓得!吓得全身僵硬,坐在床上两眼直视,嘴里也说不出话来了,像一尊雕像,!照理说。主帅都被吓得六神无主,那么没了主心骨的唐军应该很快就会被击败。
可是,这些人慌乱之中竟然误以为张亮是勇敢非凡、临危不乱。顿时军心大稳,士气大增。直接冲出军营,把高句丽军给击退了!這……?只能說唐軍邭夂茫≌庖院螅呔淅鍪鼐凸晁醪怀隽耍凭谡庋礁鼋斓闹富酉拢补ゲ唤ィ托纬山鹤抛刺耍恢背中酱舜味鹘崾
好了,以上就是南路军的概况。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啊!看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张亮不是将帅之才,这点,李世民其实一直都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还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张亮呢?
首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武将也就尉迟敬德、李靖、张亮、程知节、唐俭、李世勣六人了,前面说过。其中尉迟敬德、李靖、唐俭三人都60岁以上了,程知节要留守,李世勣要统帅陆军;所以。资格够老、能够镇得住场子的就李亮了,没得选!
再者,张亮虽不是将帅之才,但是为人善于从细微处发现端倪、有先见之明,更重要的是这人胆小,胆小有时候不是坏事,能够让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戒,而且行事会极为谨慎,让这种人带兵。即使不胜,也不会有败!最後。張亮雖然不是個良將,卻是個忠將。如果洠в兴赡芾钍烂褚不畈坏叫溟T之變。这里还有个人要特别提出一下,程名振!
程名振在这次东征高句丽之后,几乎也没他什么事儿了,但是不要急,他虽然没事了,他却给大唐生了个好儿子——突厥克星:程务挺!这程务挺是个蛮悲剧的人物,克了一辈子突厥,最后却死在了大唐手上!唉!命也?以后再说吧!赶紧回到安市城前线吧,那裡將有一場好戲和一場分歧!好戲很過癮!分歧很嚴重!
戲
连经盖牟、辽东、白岩、驻跸之战后,高句丽真真正正领教了唐军的攻城、野战的能力,也见识了大唐军事将领的霸道之气。
彻底放弃了出城野战的想法,一心一意据城自守了。唐军照单全收,平时的巡逻警戒工作也基本停下了,没战事时,士兵们还可以三三两两、甚至独自一个人到周围去逛逛,那个年代,应该也没啥好逛的,无非就是在附近散散步,完全没当自己是在别国境内,而且还是来打人家的。这其中,有一个人最具代表性——当今圣上李世民,李世民甚至下令,大军营地不但不用修筑防御工事,斥候探马等人也不用出去了。
这也太轻敌了吧,这不,总算出事了!高句丽出动了!高句丽军队虽然不敢出城作战,但是间谍斥候等人渊盖苏文还是要派出来的,毕竟多获取点唐军的情报总是管用的。
於是,就有一个高句丽的间谍史上留名了,此人叫高竹离。渊盖苏文如果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派间谍)将会给他带来莫大的羞辱,想必打死他也不会这样做!课外扩展知识:古代间谍也是个统称,总共有五种,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具体是根据间谍的身份和任务来区分的。其实不管什么间,最终任务都是搜集情报。这个高竹离是个生间,什么是生间呢?
就是行军打仗时,到敌方军营刺探情报的。这岗位对人员的选拔标准蛮有意思,不差这点时间,我给大家讲讲吧,算是普及下知识:标准一,要求看起来很傻、很愚;标准二,长相得丑,越丑越好;标准三,不爱闲扯淡瞎聊天;标准四,能吃苦耐劳!我对着镜子看了看,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你呢?
高竹离是个很敬业的间谍,在15万人都被击败的情况下,一个人日夜兼程、食不果腹地直奔唐军营地方向去了,不巧的是,路上碰到了没事出来瞎逛的唐军斥候,斥候的眼力很是厉害,看破了他的身份,毕竟,现在百里之内“无复人烟”,你却逆势北上,“此人必有蹊跷!”(李元芳语录),于是斥候把他五花大绑直接送到李世民那里。
这个时候还敢来刺探情报?李世民挺佩服他的,让人给他松绑了。李世民没有审问高竹离都刺探到什么情报了,却关心的问:怎么瘦成这样儿?高竹离:着急赶路,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李世民马上吩咐人给他拿来了食物。
等他吃完了,李世民:你身为间谍,要及时回去复命。你就告诉渊盖苏文,以后想知道我军情报,直接派人来问我就得了。不要再偷偷摸摸地派间谍了,你们太辛苦了。高竹离惊讶了。带着感激之心转身就走。
刚迈出一只脚。听到身后李世民又说道:等等!“莫不是反悔了?”高竹离的心突然就乱了。“给他拿一双鞋子!”看到高竹离竟然赤着脚,李世民吩咐道。这!就是大唐皇帝!这!就是李世民!渊盖苏文,你感到耻辱了吗?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对了。如果你没感觉到,那也对了。
因为,你是高句丽人,很正常!分歧此次东征高句丽最后一个边防重镇安市已经**裸地呈现在唐军面前。大家不要嫌我啰嗦,之所以一再强调安市。因为这座城池很不一般!不一般在什么地方,这座城池不但接下来要承受唐军的进攻,以前也承受过自己人的攻击。事情是这样子的:三年前,渊盖苏文弑杀高建武,打压异己,夺取高句丽大权,要求各地耨萨、城主都承认他的大莫离支的地位。
但是安市城主却不买他的账,拒绝承认渊盖苏文。渊盖苏文就亲自带兵来到安市,想一举攻克安市,以武力使安市城主屈服。结果呢。渊盖苏文愣是打不下来,就做了个顺水人情,继续任命他为安市城主。(安市城主的名字各种史料都没有记录下来。倒是在野史和后人的小说中,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什么杨万春的。
这里呢,我们还是按照历史来吧,就简称其为城主,大家知道城主说的是这个安市城的就可以了。)这都自己人,知根知底的,也打不下来,说明这个城主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一句话。安市城不好打。不好打,不代表打不下来。只要假以时日,以唐军的攻城能力。也不在话下。但是大唐此次是出国作战,兵法云:兵贵速不贵久。久了,后勤吃不消。
这个情况李世民很清楚。早在白岩城投降之后,就唐军的下一步走向,李世民和李世勣就有过一次短暫的交流,那次交流中,李世民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开放的思路,可惜,被身为行军大总管的李世勣给否决了。
李世民的思路说简单点就是1300年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采用的“蛙跳战术”:越过重兵设防、难以速克的安市,直接攻击建安。但李世勣不同意,他是有原因的,当时唐军的粮草都囤积在辽东,如果直接越过安市,那唐军的后勤线将会受到威胁。
李世民是个相对民主的皇帝,善于倾听臣下的意见,他同意了,毕竟,大军的主帅是李世勣,可惜,李世勣的真正原因另有其他,作为武将,他不敢说也不能说,放心,后面会有人帮他说出来。唐军错失了第一次兵临平壤、消灭高句丽的机会,可见,民主在有些时候还是不如**的。
还好的是,唐军还有第二次大好机会,希望他们能够把握住!于是,唐军就按照李世勣的思路,开始攻打安市,抛石机、撞车、云梯等等都用上了,打了几天,除了把人城墙给砸的一片乌烟瘴气之外,没有任何进展。李世民马上召集了一次所有将领都参加的会议,继续商讨对策。
决定高句丽命运的时候到了。任职原高句丽耨萨时的高延寿和高惠真军事能力一塌糊涂,但是投靠大唐之后,却展现出了其超前的思维,他们两个人的思路和李世民的类同:放弃安市,直接攻击乌骨城,乌骨城城主老弱无能,朝夕可下,而且粮草不用担心,从乌骨城到平壤之间有很多小城,这些小城有一个共同特点兵少粮多易于攻克,可以以战养战!大部分人都赞成这个策略!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驻跸山一战,15万大军毁于一旦,高句丽举国心慌,这个时候,唐军不必再重视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应该趁此势深入敌境,直趋鸭绿江;建安城下的张亮可以统帅水师,渡海到鸭绿江接应陆军并负责后勤补给。两路大军,水陆配合,平壤可指日而下!多数人都赞成这个计划,唐军第二次兵临平壤的机会来了。
可惜,有一个人反对,此人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皇帝的小舅子、太子太师、司徒、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就说了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任何人都不敢反对且全体赞成的:“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檄幸。”
长孙无忌到底是个文臣,对于战事,眼光很短浅,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奔袭平壤的计划可以派遣一二将军,而皇帝坐镇后方即可!无怪乎一年前,商讨出兵高句丽之际,李世民当着群臣的面对长孙无忌做了一个简短的评价,评价里有一句话“而总兵攻占,非其所长”。如果知道任用长孙无忌为随军侍中就是这个结果,我想,李世民当初无论如何也不会选他。
李世民的弱点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流传百世,我们要知道,他也是个人,也有弱点,个人分析,他最大的弱点来自于“面子”。
面子,误了很多事!想要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历史书写的,就要看起居注;想要树立自己是很善于虚心纳谏的,听从了魏征,没有出兵薛延陀,导致今天养虎为患;……今天,又一次错误地服从民主,导致唐军错失了第二次机会。
接下來,就簡單了,唐軍在李世勣、李道宗等人的統領下,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攻城。
你用拋石機把城牆砸壞了,守軍就用木柵堵上;你筑土為山想爬上牆頭,守軍就把山給奪下來……打着打着,秋天来了,草枯水冻的,粮草也有点跟不上了,现在再采取“蛙跳战术”也晚了,无论你打还是不打,高句丽就在这里,不离不弃!一口吃不完,没事,可以分几次吃嘛,煮熟的鸭子还能飞了不成?(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九章【征战天下】()
自此,苏定方完成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伟大壮举!无人能够超越!苏定方可以回国庆功受赏,可是,留守百济的唐军日子可不是很好过,不但不好过,还过得很艰难!
百济已亡,但是有个问题还没弄清楚,大家可能没在意,但是我还是要点出来。这个问题就是‘百济亡国之时的太子究竟是扶余孝还是扶余隆’。
既然我想用心写,大家捧场用心看,我们就尽量不要留疑问吧。在国内外史料中,百济末代太子到底是谁,史籍上记载有出入,即使同一本史籍,前后也有出入,将我弄迷惑了。之所以在上一篇正文中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出于担心把大家搞混淆的担心。
那就这样,我在这里谨将各种史料中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记载全部拿出来,大家一起分析!1这个问题呢,我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过(其实也没什么角度,因为很乱),但最终分析不出来,或许可能只是金富轼一个人记载的失误吧。
虽然我不能确定他们到底哪个是太子,但是他们现在的身份我们却可以明确——都是大唐的战俘,扶余孝在此以后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了。而扶余隆在664年,百济遗臣的复国运动失败后,被唐高宗李治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
继续治理他的百济故地,虽然他最终没敢去上任!好了,国家都亡了,再争谁是太子也没什么意义了,我们就此切入正题吧。这次我们的目光要远点了,直接落在倭国!
倭国出场公元660年9月,倭国。都城大和州(新旧唐书中都没有明确点名倭国的都城在什么位置,但据记载,倭国先以筑紫城为政治中心。后徙治大和州。)
一个人匆匆走向王宫,向时任倭王的齐明天皇呈上了一份奏章。来人为原百济二品达率沙弥觉从,奏章全文为:“今年七月,新罗恃力作势,不亲于邻,引构唐人,倾覆百济!君臣总俘,略无嚼类(‘不留活口’之意)!
于是,西部恩率(百济三品官员)鬼室福信赫然发愤。据任射岐山(倭国称呼任存城为任射岐山),达率(百济二品官员)余自进据中路九麻怒利城,各营一所,诱聚散卒,兵尽前役,故以棓(bang聚集聚拢之意)战,新罗军破,百济夺其兵,继而百济兵蕃锐,唐不敢入。福信等遂鸠集(意为‘聚集’)同国,共保王城,国人尊曰‘佐平福信。佐平自进!’唯福信起神武之权,兴既忘之国。”
这份奏章就我就不细细翻译了,大意就是新罗联合大唐灭了百济,而百济残余势力在各地继续召集人马反对大唐,并击败新罗和大唐的讨伐军队云云。按中国人的说法,这份是一份喜报!为什么要送到倭国来呢?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很快就有答案了!公元660年10月,又一个来自百济的佐平贵智来到倭国,这次来者没有绕弯子,直接跟倭国的齐明天皇说:“唐人率我蟊贼。来荡摇我疆场,覆我社稷。俘我君臣。
而百济国遥赖天皇护念,更(再次)鸠集以成邦。方今谨愿,迎百济国遣侍***王子丰璋(在倭国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将为国主!”现在明白了吧,这是百济遗臣前来搬救兵了。并希望把在倭国作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带回去,以扶余丰之名义召集百济残余势力,以图复国!
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百济王已降,百济国已亡,唐军主力已经回国。这中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百济的使者怎么跑到倭国去了?福信是谁?扶余丰是谁?百济怎么称呼倭王为天皇?……其实,这一切的疑问都因为“百济之烬复炎”
百济之烬复炎大唐平定百济,采用的是猛虎掏心的战略,即长途奔袭,直接沿江深入百济腹地,兵临其都城泗沘,迫使王室投降。但是历史上,每个国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灭亡后,总是有一些不甘心亡国的前朝遗老,在各地继续组织抵抗,妄图(企图)复国。
百济也不例外,在王室投降之后,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地方武装,纠集残余势力,举起反唐大旗,妄图将唐军驱逐出百济。载于史册的一些反唐势力总共有一下这些,大家有兴趣就看看,没兴趣就直接跳过去,因为这些势力在历史上也就是露了下脸,没掀起多大的风浪,只是,苦了倭国,也跟着瞎参合,结果留下了“史上中日第一战”全军覆没的美名!
主要的叛军势力有:聚集于周留城的鬼室福信(时为三品恩率、扶余义慈的侄子)与道琛(和尚);占据任存山的黑齿常之(时为二品达率兼风达郡将。此人是个例外,以后还会多次亮相)与沙吒相如;占据贞岘城的余自进(时为二品达率);占据任存城的迟受信;占据豆尸原岳的正武(时为一品佐平);……百济境内一时间风起云涌
!而此时唐军方面呢?大总管苏定方回国时,只留了一万唐兵给郎将刘仁愿,让他镇守百济故都泗沘城,此外,又拨了由新罗王子金仁泰率领的七千新罗军协助他。就这么多!
对于一个曾经拥有七十六万户人口的百济,只留这点兵力是不够的,但是,只能给这么多了,因为大唐最近很忙:660年5月(百济亡前两个月),唐军讨伐奚、契丹;660年9月(百济亡后两个月),唐军讨伐铁勒;660年12月(百济亡后五个月),唐军讨伐高句丽;661年10月(百济亡后一年余),唐军讨伐回纥;……我们刚认识的几个名将如契苾何力、苏定方、薛仁贵等都在以上的军事行动中带兵征战。那大唐留给百济的是什么人?
这毕竟是一个曾经户口有大唐五分之一强、且远离大陆的国家,必须派一得力干将镇守于此,否则,前功尽弃!诸君放心,我中华从来就不乏能人!随后我们将认识到他们。相信,倭国对他们也有着很深的记忆!
好,回过头来看看去往倭国的百济使者口中的福信。就是鬼室福信,此人在史书上虽然没有立传。但着墨还是不少的。
这个福信和道琛在周留城打起百济的旗号,同时派出使者到倭国去请回在那里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打算再次成立百济王室,以抗衡唐军,从而最终复国!
要复国,就得先把境内的唐军赶走或者歼灭。鬼室福信很幸运,不需要到处找唐军,所有在百济境内的唐军全部驻扎在百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