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信,但是不能全信!要带着怀疑的态度来批判性地发现其中的真相!《三国史记》的不严谨让我产生了怀疑,“斩首二千(百)馀级”。

    到底是二千。还是二百?新罗史料的记载都模棱两可,数字相差十倍,你让我们如何相信?如果四万唐军被斩首2000人,再加上伤残失踪以及溺水而死的“不可胜计”,那么,此战唐军损失不可谓不大,对阵的必定是新罗之主力(至少五万)。

    好问题出来了,唐军损失“不可胜计”,对方又是刚刚获得大胜的新罗主力。这个时候唐军应该撤军休整才对。可是《三国史记》露出了破绽:“冬,唐兵攻高句丽牛岑城。降之。契丹、靺鞨兵攻大杨城、童子城,灭之。”

    遭受重创的唐军随即又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而且降一城、灭两城!答案

    出来了:要么《三国史记》是在胡说,要么唐军全是“天兵天将”!真相揭晓,不过,也不能太绝对,事实真相或许是唐军进攻失利,稍作调整,随即再次发动进攻也不是没有可能性的。

    但绝对不是《三国史记》所说的战败!好了,关于此战的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这一点,新罗史官记载得很清楚“高句丽馀众相率奔新罗”!

    所谓高句丽馀众,其实就是高句丽叛军!高句丽叛军作为大唐的死对头,被击败后,逃到新罗,作为大唐藩属国,新罗理应将其法办或者遣送大唐接受大唐的处分。

    但是金法敏没有这样做,反而“纳高句丽叛众”,而且这只是个开始,

    后面的做法更加印证了金法敏打算与大唐对抗到底的决心。太嚣张了!这分明就是跟我大唐对着干!是可忍孰不可忍!新仇旧恨一起算吧!

    是时候了!大唐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忍无可忍的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决定出兵收拾这个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覆的昔日盟友新罗。

    “上元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发兵讨新罗。”

    皇帝李治下诏罢免金法敏的一切爵位,另立正在大唐为官的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为新的新罗王,随大军一起出征新罗,待征服新罗后,就地为王!

    罢免自己亲封的国王,可见李治还是相当气愤金法敏的所作所为了,你辜负了我的信任,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大唐的愤怒!大唐出兵高句丽的新仇旧恨是什么?新仇“纳高句丽叛众”也,旧恨“据百济故地”也!本来,大唐因精力不足,难以同时应付东西线战事,暂时默认新罗对百济故地的侵占,毕竟,你新罗占再多地盘也逃不了是我大唐藩属国的紧箍咒。

    可是金法敏偏偏是一头贪得无厌、得陇望蜀的狼,一个小小的百济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他还妄想吃下高句丽,实现自己一统朝鲜半岛的伟业!

    高句丽叛众投奔到新罗之后,金法敏不但不处分他们。反而给予厚待,并于当年(公元674年)九月。册封高句丽叛军名义上的首领安舜为报德王!

    作为政治家,作为一国之君,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册封!其目的必定是以安舜为旗帜,继续召集高句丽遗民掀起反唐叛乱!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我大唐本来就在西线被吐蕃牵制了大部分的精力,好不容易把高句丽叛乱运动清剿干净,你金法敏却明目张胆地给我添乱,如果这样还不出兵揍你,那你真当我大唐朝中无人。任你欺辱了?

    大军主帅已经确定,新任国王已经确定,那就出兵吧!但是,在中外史料中都显示,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唐军并没有进攻新罗。

    而是直到第二年(即公元675年)二月,才进入新罗。战前准备要这么长时间?非也!战前准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那其他原因是什么呢?是两个人!这两个人导致了大唐推迟了向新罗发动进攻的时间。

    第一人,张文瓘(瓘,音guan)“新罗外叛。高宗将发兵讨除。张文瓘……奏曰:‘比为吐蕃犯边,兵屯寇境,新罗虽未即顺。师不内侵。若东西俱事征讨,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请息兵修德以安百姓。’高宗从之。”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五大意就是新罗叛变,皇帝要发兵讨伐它,张文瓘却劝谏说现在吐蕃犯边,重兵屯集边境,新罗虽然没有顺服,但是它的军队也打不到大唐来,如果东西两面同时开战,怕百姓们承受不起沉重的兵役徭役啊。然后。然后皇帝就同意了。张文瓘,何许人也?

    时任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大理卿、侍中(宰相)。绝对的当朝重臣。

    不过,这个张文瓘最厉害的地方倒还不是他当了多大多大的官。而是他说的话很管用,下到文武百官,上到皇帝,遇到事如果没有他的意见,是绝对不能拍板决定的!“朝廷每有大事,上必问诸宰臣曰:‘与文瓘议未?’奏云未者,则遣共筹之。奏云已议者,皆报可从之。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五大意为:每当国家有事,皇帝就问大臣这事儿跟张文瓘商量过了没有,如果没商量,那就回去跟他商量。

    如果已经商量过了,那就直接同意了。这就不奇怪了,皇帝为什么听从张文瓘,他说现在不打,那就不能打,张文瓘肯定是对的!相对于张文瓘,这第二个人的意见才是更为重要的。

    第二人,武曌(音zhao),即武则天,当朝皇后。“上元元年,(武则天)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大家看下第三条就可以了“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此时大唐国事的决断权,大部分已经落到天后武则天手上了,她说话了,别说刘仁轨,就是皇帝,也得听着。

    一个是以不要同时东西两线开战为由提出反对意见,一个是以要“以德服人”为由提出反对意见的。

    一个左膀一个右臂,同时反对,于是,高宗李治便也犹豫了,暂时就没有让大军出征!当然了,新罗的不法事实就在那里,只增不减,今天不收拾你,不代表永远不收拾你!欠下的债,总要还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大唐早晚要去收拾新罗,新罗也知道唐军早晚会打过来,只是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来。龙有逆鳞,触之必死!敢摸老虎的屁股,如果老虎不回击咬你,那就不是老虎了

    大唐恰恰就是那么一只猛虎,金法敏心里清楚得很!在大唐皇帝高宗李治犹豫的这一年里,金法敏也没有闲着,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唐军,他加强军备,先后两次举行大规模阅兵以来鼓舞新罗士兵的士气,并演练作战阵法,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忙碌准备着。

    “(公元674年),八月,大阅于西兄山下。”“(公元674年),九月,幸灵庙寺前路阅兵,观阿湌薛秀道六阵兵法”——《三国史记》这边犹豫不决,那边强军练兵一派火热!金法敏,你的努力不会白白付出,大唐将免费为你检验练兵的成效。

    ※阿达城之战公元675年,春,新罗,阿达城。阿达城,位于新罗北部边境临津江流域,与大唐高句丽故地接壤,往北就是大唐安东都护府辖境了,属于新罗面对大唐的一座桥头堡。

    如果唐军从陆路进攻新罗,这里是首战之地。新罗对阿达城极为重视,驻守此城的武将为素那,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说起素那,不得不先说他的父亲——“新罗飞将”沈那。

    沈那生前曾率兵驻守新罗白城郡,白城郡位于新罗与百济的接壤地带,沈那驻防此地时正是新罗、百济两国连年征战不休的混战时代。

    每当两国在北线发生武装冲突时,战斗基本都是从这里打响的,这个沈那天生神力、武艺高强,每次打仗都是冲锋在第一线,只要是他带队,都是无坚不摧。除了武艺高强之外,沈那还有一身绝活,身轻如燕,行动迅捷,反应灵敏,善于躲闪。

    跟这样的人打仗,只有被砍的份,绝对没有砍他的机会。所以,时间久了,百济士兵被打怕了,基本见到他就跑。以至于当时百济士兵就产生了一个共识:“沈那尚生,莫近白城。”意思就是只要沈那还活着,就别打白城郡的主意。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素那就在他老爹的影响下,也慢慢成长为新罗的一位猛将,史载“素那雄豪有父风”,而且其勇猛之风绝对不在其父之下,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精于箭术。

    于是慢慢地就混出了名堂,名气越来越大。所以,金法敏在决定阿达城守城武将人选的时候,新罗汉州都督都儒公就推荐了素那(未完待续)

第296章【征战天下】() 
你想让金法敏还回来,犹如让狗把嘴里的肉包子吐出来,是不可能的;你想出兵灭掉新罗,现实是不允许的。大唐很无奈!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倒也是个不错的结局。唐与新罗之争,归根结底就是双方对百济与高句丽故地的争夺。一路写下来,我感觉唐与新罗之争更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争。地方政府新罗省想把百济高句丽划归到自己辖区内,而中央政府大唐却想把百济高句丽设置为直辖市!

    其实,最终归谁,倒也不是个很要紧的事情。首先,这是内部矛盾,也就是说争来争去都是大唐的内务,不但百济和高句丽,连你新罗,脑门子上也贴着“大唐专属”的标签!归你新罗他们就不姓唐了?

    笑话!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如果你出国旅游,当被人问起你打哪儿来时,如果你说来自“东土大唐”,那肯定是倍儿有面子、特自豪的。

    可是,如果你硬要坚持自己是新罗人,可能你都不好意思开口!再者,两地无论是归新罗省管辖,还是由大唐设直辖市直接管辖,重要的不是土地,而是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百姓才是根本,让百姓安居乐业、衣食富足才是治国之要。

    连年累战,伤害的终究是普通百姓。好了,唐罗之争就是这么大点的事儿,对于大唐来说,不是很大——虽然把新罗折磨地不轻!可惜,故事不会朝我们假设的方向走去。“装孙子”定律1:装孙子源于本质不安分,本质不安分导致装孙子。

    金法敏对这一定律掌握得很好!而且运用地很娴熟!“然(金法敏)多取百济地,遂抵高句丽南境为州郡”——《三国史记》新罗本纪金法敏又一次开始了他的背信弃义的贪婪扩张行为!毫无廉耻之心!毫无信义可言!

    面对这种行为,大唐该怎么办?打呗!再把你打回孙子!前面说过,刘仁轨率唐军主力回国支援西线战场了。但是把李谨行留下了。朝廷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驻扎在买肖城,负责经略安东都护府。

    李谨行手上兵力不多。还是他的靺鞨兵,四万人不到。不过,够用了!面对金法敏的挑衅行为,李谨行用拳头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唐李谨行)围赤木城,灭之,县令脱起率百姓,拒之,力竭俱死。”“(唐李谨行)围石岘城,拔之。县令仙伯悉毛等,力战死之。”

    ——《三国史记》……装孙子的目的是求饶,但装孙子的终极目的是不挨打。看来,金法敏离极品孙子还差那么一点点,这是值得庆幸的。唐人庆幸,没被你装孙子的行为给蒙蔽。

    新罗人庆幸的是自己的英主不是极品孙子!李谨行,你太坏了,接连败我两阵!你是不可战胜的吗?不是,你是可以被击败!我必须并且能够击败你!金法敏做到了,他成功的击败了李谨行。并且是大胜,有史以来最大的胜利——只是,只是。……只是仅仅在史书上而已!(我都不好意思说,开不老口,下不了笔呐。)

    买肖城大捷“(文武王十五年即公元675年)秋九月,……李谨行率兵二十万,屯买肖城,我军击走之,得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其余兵仗,称是。”

    新罗本纪卷七大意为新罗军在买肖城之战中大破李谨行20万唐军。俘获战马3万余匹,缴获其他军用物资不计其数!诧异!让人诧异!唐灭实力远在新罗之上的高句丽用兵也就10万。灭百济用兵也是10万,打你小小新罗却用兵20万。

    而且惨遭失败!唐军惨败。大非川之战无非也就是5万人被击败。新罗原来如此强大,在一夜之间!知耻而后勇,新罗在连遭几次惨败之后,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奋发图强,毕其功于一役,扭转乾坤,依靠实力击败大唐20余万主力,取得了反唐斗争的胜利。

    我金法敏也无需再装孙子了,装孙子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毕竟不光彩,我要为自己正名,买肖城,正名之战。万幸,买肖城大捷证明了自己,装孙子只是手段,装孙子只是你笑容带有个人感情给我的定义。

    其实,我不是装孙子,那是俗语,我的行为的官方叫法为:“忍辱负重”!我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历时六年的唐罗之战以我新罗的完胜完美收官,从此,我会再接再励,踏上一统三韩的宏伟道路,一代英主,我金法敏也!睥睨大唐,威武新罗…………诸君莫慌,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只许新罗史官,不许我笑容虚构?笑话!不过,本故事就是连雷同也是没有的,巧合更是没有的。这完全是新罗史官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之说。

    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三国史记》上记载的买肖城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本故事纯属虚构”?

    先看看关于此战,中外史料上的记载,除了以上《三国史记》的外,其他的还有:《资治通鉴》卷202:“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三战皆捷,……”《新唐书》卷236:“诏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买肖城,三战,虏(新罗)皆北。”《册府元龟》卷986:“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兵于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前后三战新罗,皆败新罗。

    《三国史记》显示,自刘仁轨、李谨行率军来到半岛,与新罗共发生了阿达城之战、七重城之战、买肖城之战、赤木城之战、石岘城之战和白水城之战总计6战。

    其中阿达城与七重城这两战是在刘仁轨“引兵还”和李谨行“屯兵于买肖城”之前发生的,是由刘仁轨指挥的。那么剩下的四战中,白水城之战明确记载唐军指挥官为薛仁贵,所以,国内史料的“三战皆捷”就是赤木城、石岘城、买肖城三战了。

    也就是说,按照国内史料说法。买肖城之战是唐军取胜,不过,只是略微提了一下!为了以示公平。我们就从新罗史料的《三国史记》入手分析吧,来揭开新罗所谓买肖城大捷的真相。首先。“李谨行率兵二十万”这个前提是最大的虚构。大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唐全国户数为380wan。

    以10户一兵计算,此时大唐全国总兵力约40万,除去各地驻防以及此刻西北方向应对吐蕃的重兵集团,现在东线新罗方向,不可能用兵20万,况且刘仁轨还率主力已经回国了。所以,李谨行率兵20万的记载是虚构的。那么李谨行到底有多少兵力?一路走来。多处资料显示,李谨行兵力不超过4万。

    类似数据失真事件,12年前,大唐派出右威卫将军孙仁师支援熊津都督府的刘仁轨时,孙仁师率领的援军为7000人,三国史记却记载为40万。其次,新罗“得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李谨行兵力约4万,损失战马30380匹,这是惨败?

    是全军覆没!好,问题出来了。全军覆没的李谨行在接下来回国后,被调任“积石道经略大使”前去应对吐蕃。一个败军之将,不但在战败后没有受到处分。而且还领命前去应对最为强大的吐蕃,把吐蕃当土匪了?太瞧不起吐蕃了,金法敏,小心吐蕃人跟你急眼!

    因军情紧急,所以大军必须轻装急行军,于是便放弃了诸多辎重物资,而这些物资又被随后赶来的新罗军捡到了,最后便有了“其余兵仗,称是(无数)!”或许。这才是真实的买肖城之战。新罗人用自己的史料揭穿了自己的谎言——这是关于此战新罗的记载唯一有价值可取的地方。感谢新罗史官,留下悬念的同时。也留下了证据,来证明自己蹩脚的谎言!※新罗一十八连胜谎言不止一处。

    在李谨行部唐军接连取得赤木城、石岘城、买肖城三战三捷之后,又突兀兀地来了这么一条信息:“又我与唐兵大小十八战,皆胜之,斩首六千四十七级,得战马二百匹

    新罗有个惯例,只要取胜,必会大肆赏赐参战诸将。如公元662年,与高句丽瓢川河之战后,“论功,中分本彼宫财货、田庄、奴仆,以赐金庾信、金仁问,……”;再如公元668年,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