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勣回朝以后,突然得了重病,医生开出的药方上写明,需要别人的胡须来做药引,唐太宗知道以后,剪下自己的胡须为他和药,
李勣感动得一塌糊涂,入朝谢恩时叩头出血,唐太宗告诉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社稷打算,不用谢我”。
李勣担任太子詹事后,唐太宗在一次宴会上向他吐露肺腑之言,“我想托付年轻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又怎么会做出对不起我的事情”,李勣含泪对答
,把自己的手指头都咬出了鲜血。后来,李勣喝得大醉,不省人事,唐太宗怕他着凉,脱下自己的御服,披在了他的身上。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雄毅的目光又转向了高丽,他要御驾亲征,完成自己长久以来征服高丽的心愿。
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军六万,向辽东进发。山雨欲来风满楼,高丽国的命运到了岌岌可危的关头。
李勣从柳城(今辽宁朝阳)出发,渡过辽水(今辽河),到达玄菟(今辽宁铁岭南),高丽人关闭城门,
严阵以待。李勣率军先后攻下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白岩城(今辽阳东南),
其中辽东城的战况尤为激烈。唐军的攻城器械里有威力巨大的抛石车,
抛石车排成一排,石头象冰雹一样砸向高丽人的阵地,高丽人用木头制造的战楼来抵挡,却无异于螳臂挡车。唐军又用巨型撞车进攻敌人,
高丽人的工事无不东倒西歪。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又刮起了南风,李勣带人顺风放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活活烧死了很多高丽兵,
辽东城一战,高丽折损上万人,李勣指挥有方,从容镇定,让高丽人心胆俱裂,丧失斗志,后面的白岩城在力不能敌的情况下举城投降。
唐军因为天气寒冷、缺少粮草而撤军,此次出征却收获颇丰,一年时间,
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城归入了大唐的版图,唐军斩首四万人,俘获高丽人口七万多户,
自身仅仅损失了两千人。高丽人被大批迁到中原腹地,开始了强制同化的血泪生涯。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漠北薛延陀发生了内乱,真珠可汗暴死,他的儿子即位为多弥可汗,不久多弥可汗遭到了回纥人的毒手,
国人就拥立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力失可汗。李勣奉命出击,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大败薛延陀军。
他派人前往招降咄摩支,咄摩支犹豫不决,没有马上回应。李勣不再跟薛延陀人讲客气,长驱直入,
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唐军斩首五千级,俘虏三万余多人,继东*突厥汗国的灭亡,称霸漠北的薛延陀也跟着烟消云散。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了,李勣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唐太宗临终之前,还在考验这位大臣的忠心。(未完待续)
第329章【大唐将帅21】()
他告诉皇太子李治,“你对李世积无恩,不容易掌控他,现在我将他贬官外放,我死之后,你马上授予他仆射之职,
他必然感恩戴德,尽忠竭力”。李积接到唐太宗的圣旨后,连自己家里都没有回去,直接赶赴外地上任。李治即位为唐高宗,依照父亲的遗言,召回李积,
进封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又将李积进封为司空。皇宫内院的斗争越演越烈,逐渐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唐高宗以王皇后无子为理由,
要废掉王皇后,另立武昭仪,长孙无忌等大臣坚决反对,一时间唐高宗左右为难、愁眉不展。李积一语惊醒梦中人,终于让唐高宗下定了决心,
“这是陛下的家事,无须让外人多言”,于是后宫变天,武昭仪终于当上了武皇后,后人因此事对李积恶语相加,其实有失公允,当时他也没有料到楚楚可怜的武昭仪会变成后来杀人如麻的女皇武则天,
他不想干预皇帝的家事,岂知皇帝的家事也是大唐的国事,他对皇帝的支持和纵容,
导致后来无数李姓皇子皇孙的灭顶之灾,正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发生内乱,给了唐朝出兵的借口。唐高宗任命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统领水陆两军,向高丽进发,这时,李积已经年过七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决心做到隋炀帝、唐太宗未能做到的事前,将高丽问题在自己手中做个了断。
唐军一路进发,于翌年二月攻下高丽西境要塞新城(今辽宁铁岭南),自此门户洞开。唐军捷报频传,无往不胜。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积占领了高丽的扶余城(今吉林四平)。高丽王子泉男建的五万兵马兼程赶来,
与唐军展开会战。结果羊入虎口,唐军斩获三万余人。李积马不停蹄,挥师南下,汇围了平壤城(今朝鲜平壤)。
在唐军铺天盖地的攻势下,高丽国王最终屈服,派出王子泉男产带着九十八人打着白旗出城投降,泉男建也被唐军生擒活捉。高丽灭亡了。
唐朝占领了一百七十六座城市,获得六十九万七千户人口,在高丽旧地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2万留守当地,
高丽并入了大唐的版图,李积为大唐的扩张立下了不世功勋,他进封为太子太师,增食一千一百户。
公元669年,李积因病去世。陪葬昭陵,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他的墓地冢起三山。象征着曾经驰骋过的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历史上只有汉朝的霍去病死后享受过如此荣耀的待遇,今天陕西礼泉县的昭陵博物馆就设在李积的墓园之中。
李积一生征战沙场,喜欢推功于手下将士,皇帝赏赐的财物,也大多分给手下将士,因此在军中极得人心,将士皆愿效命。
对家中儿孙,他也严加管束。惟恐他们行差踏错。临终之时,还对其弟李弼殷殷嘱托。要他约束家中子弟,有行止出格、结交非类的。马上打杀,以免倾覆家族。李积目睹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家族的衰亡,
惟恐自家后辈蹈其覆辙,深以为戒,只可惜,事情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唐高宗去世以后,武后当权,为了稳固自身统治,
大杀李姓皇族,引起李积之孙李敬业的极大义愤,又因受赃被贬,心中不满一触即发,终于在扬州举兵起事,扬言要匡复李唐皇室。
武后调集三十万人马,动用守边大将,很快将起义队伍打垮。李积的直系子孙几乎被杀得精光,旁系子孙偶有逃脱的,“皆窜迹胡越”,在蛮荒之地苦度余生。李积的官爵被追削,受子孙连累,还遭到了开棺戮尸的下场,
令史家感慨不已。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攻下大唐的麟州,抓获了几千汉人俘虏,准备将他们押回吐蕃做奴隶,走到半路,被一个叫徐舍人的吐蕃将领全数释放,徐舍人自称是徐家后裔,
先祖在徐敬业举事失败时逃往异域,从此在当地繁衍生息,虽然已历数代,依然难忘故国,所以作主对汉人俘虏私下开恩,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关李积后人的片言只语。
“啸聚声名壮,宏图乱世酬。沙场少奇策,廷庙尽阴谋。且向娥眉拜,争知子弟休。评书千载下,宜配武乡侯”,
纵观英国公李积的一生,有情有义有担当,是个遇事不逃避的性情中人,他与李世民生处同一时代,是他的幸运,也是李世民的幸运,更是大唐帝国的幸运。
侯君集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每次听到雄壮激越的《秦王破阵乐》,总是禁不住心潮澎湃,乐曲回顾了大唐立国之初的浴血奋战和开创盛世的艰难历程,
让人悠然神往、思绪万千,在那些连骑冲杀的英雄壮士当中,有一个人总会让人想起,那就是平灭高昌的侯君集。在将星如云的唐朝历史上,
他的战功并不特别出众,他的结局却震撼人心,尤为感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位老部下的奇情。侯君集犯下了诛灭九族的大罪,李世民也无法保全他的性命,诀别之际,一代名君痛哭失声,“你密谋造反,其罪当诛,
但我们曾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你叫我情何以堪?为了你,我再也不上凌烟阁了(凌烟阁上有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秦叔宝、侯君集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侯君集(?~公元643年),祖籍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与《隋唐演义》中那个贼眉鼠眼的偷儿形象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演义戏说之类对人民群众的误导之深。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
投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之中。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玄武门之变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李靖,
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
不给敌人喘息之机。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
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
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
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唐朝的念头,
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
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
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鞠文泰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他料定唐朝不会真的出兵,就算真的出兵,如果是三万人以上,绵延二千里的荒漠之地,
后勤绝对无法保障,如果是三万人以下,以高昌国的兵力足以抵挡,加之唐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高昌军以逸待劳,应该不落下风。
可是,事实给了鞠文泰无情的一击,唐军风驰电掣,浩浩荡荡,已经逼近了高昌国。鞠文泰顿时六神无主,急火攻心,竟然活活吓死,鞠文泰的儿子鞠智盛即位为新的高昌王。
侯君集的数万兵马已经到达柳谷,听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军中议论纷纷。
有人主张趁机偷袭,侯君集没有同意,“大唐皇帝因为高昌傲慢无礼,才兴问罪之师,如果我们趁人发丧,偷袭敌人,非大国雄师所当为”,于是,唐军鼓行而前,从容进军。
等鞠文泰丧礼已毕,唐军开始攻城了。抛石车和冲城车轮番作业,巨石象冰雹一样飞向城墙,城墙上的高昌守军被砸得血肉模糊,
冲城车猛烈撞击城墙,一下,二下,三下,城墙出现了缺口,缺口越来越大,唐军并不急于入城,只是一下又一下的撞击,让高昌人胆战心惊。
尽管高昌城坚墙厚,也无法阻挡唐军进军的步伐,唐军攻城掠地,俘获高昌男女七千多口,长驱直入,将高昌都城团团围住。鞠智盛惶惑无计,
赶紧写信给侯君集,“得罪大唐天子的人是先王,现在他已不在人世,智盛刚刚即位,不知个中情由,希望尚书哀怜”,侯君集的问答是,
“想要避祸,马上投降”。鞠智盛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侯君集不再迟疑,率领唐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高昌本来与西突厥约定里应外合,
西突厥援兵听说侯君集已经兵临高昌,竟然不顾盟友,西逃千余里,只留下高昌军队孤身面对唐军。
唐军填平了城壕,抛石车开始了照常作业。又建造了十丈高楼的巢车,可以俯视城内,指挥抛石车的落点。巨石所至,血肉横飞,
吓得高昌人纷纷躲进屋内。冲城车撞击城墙,城墙一片片坍塌,高昌人眼睁睁地看着,却丝毫无能为力。鞠智盛看着、听着,终于精神崩溃,
他黯然出城,向唐军投降。侯君集调兵遣将,攻下高昌的其余地盘,高昌国灭亡了,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的高昌国并入了大唐的版图,
唐军得高昌三万七千七百人,克高昌二十二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高昌旧地设置西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设置安西都护府。
史书上曾记载了一则轶闻,预言了高昌国的消失,这就是曾流行于高昌国的一首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未完待续)
第330章【大唐将帅22】()
俺一直有心想写张巡的英勇事迹;但是对他大肆吃人感到难以接受;所以一致没有动笔;如果写他;该如何写;
该如何描述城里的百姓打个盹就可能被人吃掉的惨烈?张巡是否已经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俺非常想就这些问题请教一下‘会微笑的狼‘;希望能够得到答复。
侯君集取得了盖世功劳,同时也犯下了弥天大错,他私取高昌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他的部下很快将高昌宝物抢掠一空。战争中的掳掠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因为这能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御史大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接连对侯君集进行了严厉的弹劾,率部归来的侯君集很快被下了大狱。
中书侍郎岑文本挺身而出,为侯君集作了精彩的辩护。他列举了陈汤等前朝大将的故事,希望唐太宗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并引用黄石公兵法作为论据,
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所以以前的明君用人,必然用人所长、弃人所短,不会轻易委屈功臣大将。唐太宗深以为然,下诏释放侯君集,不再追究他的过失。
虽然侯君集虚惊一场,但有功不赏,一直让他怏怏不乐、耿耿于怀。人性本是复杂的,侯君集并非胸怀宽广的谦谦君子,
做事一向随心所欲,不畏人言。他家里养着好几个奶妈,就是为了自己每天可以喝到新鲜的人奶,穷奢极侈,以此为甚。虽然唐太宗待他不薄。
却远远没有满足他所期望的要求,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他要在皇太子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