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远远没有满足他所期望的要求,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他要在皇太子李承乾的身上找到登峰造极的荣华。

    此时的李承乾也正惶惶不可终日,他已经多次遭到李世民的训斥。担心自己的太子位随时不保,知道侯君集对皇上不满,

    正好拉他一同入伙。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是东宫属官,为两人见面牵线搭桥,他们多次在一起策划政变,侯君集曾举手对李承乾言道,“此手当为殿下用之”。

    侯君集对皇帝的不满,唐太宗早就知道。一直并未在意,唐太宗没想到的是,侯君集竟会密谋造反。

    以前张亮出任洛州都督,来向侯君集道别,侯君集讥讽他说,“被人排挤出京城了”,

    张亮回答道,“还不是你背后排挤我”,侯君集积怨难消,“我平灭高昌。回来就被天子下狱,哪有机会背后排挤你,这种日子过得实在郁闷。

    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们一起反了吧”。张亮心中害怕,转头就将此话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只是侯君集一时的气话,按下此事,

    只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让阎立本画出包括侯君集在内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于三清殿旁的凌烟阁。共同缅怀当年的峥嵘岁月。

    张巡很出名,但是似乎算不上“名将”。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他名气不下于郭子仪李光弼,但是军事差得比较远吧。

    这种人感觉不好置评。他们为自己的信仰的努力,让人敬佩;可是,剥夺他人生存之权,超越人类道德地线,却又让人害怕。

    但是,如果不如此,睢阳丢失,江淮大片土地暴露在叛军铁蹄之下,其它地方的军队也来不及集合,反击,损失更加惨重。

    李世民是念旧的,侯君集何尝不是如此,《酉阳杂俎》上记载了侯君集参与密谋后惶恐不安的心情。他梦见二甲士把他抓到一个地方

    ,一个戴着高高帽子的人大喊道,“取侯君集的威骨来”,立刻就有好几个人操起屠刀,打开他的脑袋和右臂,取出鱼尾状的骨片,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脑袋和右臂还十分疼痛。“自是心悸力耗”,连一张弓也拉不开了。谋反是满门抄斩的大罪,侯君集当然知道个中干系,

    常常夜不能寐,黯然叹息。他的妻子还蒙在鼓里,看见丈夫如此不安,忍不住出言劝解,“你是国家大臣,怎么会如此忐忑?

    如果是做了辜负国家的事情,还是去自首的好,肯定可以保住性命”,侯君集也有过自首的念头,但终究没有付诸实施。

    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阴谋终于东窗事发,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皇帝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侯君集临刑前,神色镇定,他请监斩官转告唐太宗,留下一个儿子延续侯家的香火(谋反本是满门抄斩),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将他们流放岭南。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刘仁轨

    回首大唐,人们往往想到流光溢彩的唐三彩,想到纵横驰骋的边塞诗,想到巍峨雄伟的大明宫,殊不知,这只是唐朝的瑰丽表象,

    它的内里则是唐人强烈的进取心,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大唐名将刘仁轨的豪言壮语印证了唐人的这种内里,

    当他听到日本军队从海上增援百济的消息,仰天大笑,“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千载以下,后人依旧为唐人的万丈豪情动心不已。

    刘仁轨(公元602年~公元685年),出生于汴州尉氏(河南尉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出将入相型的人物,他大器晚成,却一鸣惊人。足以媲美当年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因为他。

    改写了唐朝与日本的千年历史。今天的日本,在元旦喝着屠苏酒,在上元节的踏歌庆祝,

    在七夕遥望牛郎织女,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这些都是唐朝传过去的风俗,在中国早已式微,在日本依旧风行全国。

    这一切。都与千年之前的一场海战息息相关,那就是刘仁轨指挥的白江口战役。

    刘仁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享年84岁,他年轻时正值隋末乱世,烽烟四起,他又家境贫困,习,

    但是他从未放弃自己。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练习,居然读通了文史。以博学著名。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准备上表论事,

    刘仁轨见到了他上表的文稿。为他修改了几个字,任瑰十分惊异,见刘仁轨颇有文化修养,就以赤牒方式让他当上了息州参军(赤牒授官是唐初制度,

    按正常程序,应是吏部先用赤笔注官之状,门下省审批,皇帝最后授旨)。不久,刘仁轨又调任陈仓尉。当地有一个折冲校尉名叫鲁宁。

    横行不法,鱼肉乡里。以前的地方官没人敢管他。折冲校尉属于诸卫折冲都尉府,下府的折冲校尉都是正五品下阶。小小的陈仓尉论地位与之相差甚远。

    但是,刘仁轨公事公办,给这位大爷以严厉的警告,鲁宁没有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当他再度触犯国法的时候,

    刘仁轨把他抓了起来,让人拿棒子把他活活打死。消息上报到大唐皇帝李世民那里,顿时让天子勃然大怒,“一个小小的县尉,竟敢杖杀我的折冲,简直是无法无天”。

    唐太宗召见了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是非曲直,面对刘仁轨的侃侃而谈,一代名君大为折服,

    马上提拔他作了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打算前往同州(今陕西大荔)狩猎,

    刘仁轨及时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百姓昼夜辛劳,才收割了十分之一、二,现在皇上前往狩猎,

    各种接待加上修理桥道,动辄要用一、二万个工,对百姓的收割相当不利。

    如果等百姓收割完毕,皇上再行射猎,于公于私,都能兼顾”,唐太宗知错必改,将狩猎行动推迟了整整一个月,他下旨表扬了刘仁轨的谏言,“你虽然官职不高,却竭诚为民,所陈之事,甚得君心”。

    不久,刘仁轨提升为新安(今属河南)令,累迁到给事中的位置。隋唐之时,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

    驳正政令之得失,地位崇高,是个时常可以亲近皇帝的官位。好景不长,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刘仁轨得罪了当朝红人李义府,

    被外放到青州(今属山东)。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竟是因为李义府的一桩风流韵事。

    李义府看中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淳于氏,此女子却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杀夫罪犯,当时正受着牢狱之苦。李义府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释放了淳于氏,让毒杀丈夫的女犯人成为自己枕边如胶似漆的情人。

    有人向朝廷告发此事,唐高宗马上派人查办,派去的人正好就是刘仁轨。

    李义府知道刘仁轨一向的办事作风,知道自己不能心存侥幸,他很快逼迫毕正义在狱中自杀身亡。刘仁轨虽然秉公办事,苦于没有相关人证,

    最终未能将李义府定罪,打狼不成,反被狼咬,从此李义府将刘仁轨恨得咬牙切齿,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李义府落井下石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此时的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争雄,但一时之间,谁也吃不掉谁。

    新罗与大唐交好,高丽、百济则与日本亲近。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百济伙同高丽、靺鞨进犯新罗,

    连夺三十余城,新罗向大唐频频告急。唐高宗收拾了西域的叛乱,转头就来收拾不服管教的百济和高丽。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十万水陆大军渡海进攻百济。

    唐军连战连捷,真捣黄龙,迫使百济王扶余义慈和众位王子投降,不到十天时间,百济就覆亡了,大唐以其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

    ,百济成了唐朝的羁縻府州。苏定方让郎将刘仁愿驻守百济府城,自己则押解百济王族回国献俘。

    显庆五年十二月,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兵发高丽,刘仁轨监统水军,负责保障后勤。

    当时海上风高浪大,气候并不适宜出海,李义府却不管不顾,一再催促进兵。刘仁轨率部出海,

    遇上飓风,船舶倾覆,折损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去审讯刘仁轨,

    在袁异式出发之前,李义府就打了招呼,“君能办事,不忧无官”,袁异式心领神会,决心对刘仁轨不利。

    面对袁异式的咄咄逼人,刘仁轨从容应对,“国有国法,我的过失自有国法处置。如果要我自杀以趁仇人之心,那是痴心妄想”,

    交锋之下,袁异式拿出的结论自然要置刘仁轨于死地,他临走时还亲自给刘仁轨上锁,以防刘仁轨畏罪潜逃,更有李义府在朝堂上煽风点火,

    “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刘仁轨的性命一时危在旦夕。舍人源直心出面替刘仁轨说情,“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

    唐高宗并非昏君,认为源直心言之有理,就将刘仁轨去官免职,让刘仁轨以白衣身份随军效力。此时,朝鲜半岛的形势风云变幻,给刘仁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左卫中郎将王文度被任命为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

    负责安抚百济民众,不料王文度渡海时突然病死,此时唐军主力也已撤离百济,百济复辟势力跃跃欲试,

    准备与留守孤城的唐军一争高低。复辟势力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扶余福信,一个是僧人道琛,他们占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与唐军周旋。(未完待续)

第331章【大唐将帅23】() 
为了让自己的队伍更有号召力,他们派人前往日本,去迎回在那里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日本想要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影响力,

    也愿意帮助扶余丰光复百济。一时之间,“西部皆应”,复辟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反而将刘仁愿的部队围困在了百济府城。情势危急,

    唐高宗当机立断,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领王文度的部下,征发新罗援军前往救援。刘仁轨闻讯之下,欢呼雀跃,他口出得意之言,

    “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出发之前,他发下誓言,“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命运终于向这个年已六十的老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虽然刘仁轨是文人带兵,却军容严整,号令严明,百济军人多势众,却不堪一击。道琛在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口设下两道栅栏,

    企图阻挡唐军水师的进攻,唐军与新罗军队联手出击,百济军队顿时一败涂地,“溺死者万馀人”,道琛连失两栅

    ,抵挡不住唐军的乘胜追击,只得收缩战线,从百济府城撤围,率部退往任存城(在百济西部的任存山)。

    刘仁轨与刘仁愿合兵一处,鉴于唐军人数较少,也暂时停止了进攻。此时,百济军队发生了内讧,扶余福信杀掉了僧人道琛,兼并了道琛的部众,

    大权独揽,将百济王扶余丰也视作无物,他“招诱亡叛,其势益张”。几乎在同一时期,苏定方率领大军东征高丽,

    虽然一路凯歌。却未能攻下平壤城,时值大雪寒天,气候恶劣。唐军决定班师回国,这样。留守百济府城的刘仁轨和刘仁愿就成了一路孤军,何去何从,他们也到了十字路口。

    唐高宗下诏给刘仁轨,要求他们马上撤兵,要么渡海回国,要么到新罗休整。刘仁轨目光如炬,

    坚持自己的意见,在给唐高宗的上表中。他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只有坚守百济,

    大唐才能把朝鲜半岛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唐高宗被他说服了,身边的将士也被他说服了,大家同心同德,决心在朝鲜半岛大干一场。

    事情正如刘仁轨预料的那样,百济军队再度发生火并,扶余丰杀掉了扶余福信,成为百济军队名副其实的统帅,他知道独木难支。就派人向日本和高丽分别乞援。高丽畏惧大唐的威势,没敢出兵相助,

    日本则认为这是染指朝鲜半岛的大好机会。派出精锐部队27000人,前往干预朝鲜半岛的局势,日军攻陷了新罗好几座城市,从海上直指百济旧地。

    唐朝方面反应迅速,征发淄、青、莱、海四州兵马7000人,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开赴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所部会师,唐军气势益壮。

    他们听从了刘仁轨的建议。擒贼先擒王,猛攻百济军队的老巢周留城。周留城岌岌可危,赶紧向日本军队求救。万余日军乘坐海船,到达白江口,准备登陆驰援百济军队。

    此时正是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日军在白江口遇上了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被迫接受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当时,大唐水师7千余人,战船170艘,日军一万余人,战船1000多艘。大唐的战舰高大坚固,制作精良,远非日本的破船可以相比。

    唐军水师将日军的破船夹在当中,顺风放火,一时之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唐军箭发如雨,日军溃不成军,呛死淹死的数不胜数,

    日军将领朴市田来津遭唐军围攻而死。周留城中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率众向唐军投降,百济王扶余丰下落不明,

    他的宝剑成为唐军的战利品。这场规模巨大的海战深深震动了日本全国,日本为防止大唐进攻,在国内修筑了四道防御工事,此后的一千年里,

    再也没有向朝鲜半岛用过兵。日本向大唐派出了一批批遣唐使和留学生,无论大唐的衣冠服饰,还是大唐的典章制度,统统照搬回家,全盘唐化使日本成了一个与唐朝区分不出彼此的国家。

    白江口海战之后,百济诸城再度归附,唯有任存城的迟受信坚持不降。

    百济义军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唐军秋毫无犯的感召下,再度向唐军投降。在此之前,他们曾聚众响应扶余福信,啸聚山林,

    多次与唐军作战。此次,刘仁轨决定派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去平定任存城,遭到孙仁师的坚决反对,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信不过他们”,刘仁轨向他耐心说服,“我看沙吒相如、黑齿常之都是忠勇有谋之人、感恩图报之士,知道目前形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立功的机会他们不会放过,无须怀疑他们的忠心”,孙仁师认可了刘仁轨的想法,

    于是唐军向黑齿常之所部发放粮食和武器,并分兵相助,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受信抛妻弃子,狼狈逃窜,投奔了高丽,至此,

    百济全国再度被唐军平定,形成了对高丽的夹击之势。大功告成,刘仁愿、孙仁师回国复命,刘仁轨则留下来镇守百济。

    百济战乱之后,民生凋蔽,百废待兴,刘仁轨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经营才干,把当地的生产搞得有声有色,很快就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战后景象。刘仁轨当然不会忘记自己坚守百济的初衷,

    他率军屯田,聚积粮草,操练士卒,风雨无阻,为下一步对付高丽做好战前准备。不出刘仁轨的深谋远虑,数年之后,高丽就重蹈了百济的命运。

    刘仁愿回到京城后,唐高宗问他,“你在百济的前后奏请,有条有理。文采飞扬,很合我的心意,你是个武将出身。何以能够如此才华出众”,刘仁愿据实回答。

    “这全是刘仁轨的手笔”,丝毫不愿掠人之美,唐高宗龙心大悦,给刘仁轨连升六级官阶,

    任命为带方州刺史,并为刘仁轨在长安建造一座宅第,以表彰刘仁轨立下的丰功伟绩。当朝重臣上官仪也称赞过刘仁轨和刘仁愿的为人处事,“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刘仁轨善解君心,揣摩圣意,上表陈述了唐军在百济的一系列困难,皇帝都言听计从,一一予以解决,从此,刘仁轨就成了唐高宗最信任、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刘仁轨带来了新罗、百济、耽罗、日本四国的使者。为大唐的祭祀活动增添了最大的荣光,唐高宗高兴异常,提升刘仁轨为大司宪。

    后又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封乐城县男。按照一般常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