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忍辱负重的寿王一直活到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这是何等心境!

    此时,横刀夺爱的父亲李隆基已经死去十三年。半路改嫁的前妻杨玉环已经死去十九年,登上皇位的哥哥李亨也已经死去十三年。

    要想生活过得去就得头上顶点绿!

    经过四年半的漫长过渡,李隆基与杨玉环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了。

    这对于李隆基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生。可是对于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年老体衰的李隆基对于政事更加懈怠。

    在李隆基纵情犬马声色时,先后执掌权柄的李林甫和杨国忠正一步步地将繁盛的唐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到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善于见风使舵的安禄山请求杨贵妃收自己为养儿。

    李隆基欣然应允。从此之后,安禄山每次进京面圣,杨贵妃都设宴款待这位和自己父亲岁数差不多的养儿。

    安禄山觐见的时候总是先拜贵妃后拜李隆基。

    李隆基带着一丝不悦询问缘故,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不允许被人对自己有丝毫的懈怠。

    安禄山脱口而出:“蕃人总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李隆基闻听此言顿时龙颜大悦,当然最高兴的人当属杨贵妃。

    杨贵妃自然更加关爱这个岁数比老爹小不了几岁的养儿。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安禄山刚刚度过自己的生日,养母杨贵妃便将他征召到宫中。

    安禄山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杨贵妃手下的宫女太监们用锦绣包裹上安禄山。俨然一个体型肥硕的大婴儿。

    一个官居一品的封疆大吏竟然被太监宫女们包成了一个大粽子,真是太雷人了!

    巨大的喧哗声在威严而又阴森的皇宫中回荡着。

    怎么回事?李隆基不悦地问。

    贵妃正在给养儿举办“洗三”的仪式。

    李隆基急忙跑过去看个究竟。

    望着这个令人捧腹的场景,李隆基也乐了。

    李隆基随即赐给贵妃洗儿钱,然后重重赏赐安禄山。这场闹剧才宣告结束。

    难道杨贵妇和安禄山只是这种纯洁的“母子关系”吗?难道这对孤男寡女就没有发生什么越轨的事情吗?

    我们翻阅《旧唐书》和《新唐书》时还真没有发现一丝关于两人存在不正当关系的记载,可是《资治通鉴》中却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

    这说明当时对两人绯闻的议论已经甚嚣尘上,但是因为涉及到皇帝尊严。再加上这是难以证实的宫闱密事,所以也就仅仅当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宋代文人刘斧所写的《青琐高议。骊山记》以及明代文人蒋一葵所写的《尧山堂外纪》中都曾经记载过两人充满暧昧气息的故事。

    杨玉环沐浴之后衣裳突然脱落(一说杨玉环醉酒自动脱去衣服)。杨玉环的美胸顿时呈现在安禄山的面前。垂涎欲滴的安禄山随口说出“滑腻初凝塞上酥”的诗句。

    民国时期的蔡东藩在他所著的《唐史演义》中对于两人关系的描写更加裸裸。在两人激情时,安禄山不幸将杨贵妃乳抓伤。杨贵妃担心被李隆基识破。于是拿出一块罩在胸前。嫔妃宫女们纷纷效仿,逐渐演变成罩。

    由于上述三本书都是小说,所以史家一般都不采信其所记述的内容,因为其中有多少是历史真实,有多少是道听途说或者艺术加工已经不得而知。

    这些小说至少从侧面说明两人关系的确值得人们探究。

    难道国色天香的杨贵妃真会看上安禄山?

    不管你信不不信,反正我信了!

    安禄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肥胖而又丑陋的形象。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认识!

    《新唐书》记载安禄山“伟而皙”,也就是身材魁梧并且皮肤白皙。

    虽然史书没有留下关于安禄山相貌的正面记载,但他的相貌肯定不会差。否者张守珪也不会被其说动将而将他留在军中。

    在以胖为美的唐代,安禄山唯一的缺点肥胖并不是太大的审美瑕疵。

    虽然此时的安禄山已经不再是那个魅力十足的小伙子。但人到中年的安禄山应该还是具有一定魅力的!

    少女一般都会有英雄情结,所以“自古美女爱英雄”。驰骋疆场近二十年的安禄山有着太多的能够扣动少女心扉的传奇故事。

    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年过花甲。所以李隆基的性功能正处于严重蜕变期,而杨玉环正处于女人**最为旺盛的时期,因为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两人的性生活肯定是越来越不和谐,所以躁动的杨玉环急切地需要新的满足,而一件不愉快事情的发生无疑加速了杨玉环出轨的步伐。

    在唐朝这样一个极度开放的时代,皇室**与出轨早已司空见惯了。因为环境可以深深地影响一个人。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二月,李隆基与杨玉环刚刚从骊山华清宫返回长安兴庆宫便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执。

    杨玉环因为“忤旨”被第二次遣送出宫。

    关于这次争执的原因,两唐书都语焉不详,《开天传信记》却明确记载是“妒媚”,也就是李隆基另有新欢引起了杨玉环的不满。

    这个“第三者”会是谁呢?史书对此没有任何记载,但依旧可以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这场风波最终以杨玉环率先妥协而平息。李隆基“因又幸秦国(夫人)及(杨)国忠第,赐两家钜万。”(《新唐书。后妃上》)

    这与上次出宫风波有着巨大反差,上次风波平息后李隆基“赐诸姨钱岁百万为脂粉费。”(《新唐书。后妃上》)

    上次,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都得到了赏赐,可是这次只有三姐秦国夫人得到赏赐。却遗忘了大姐韩国夫人和二姐虢国夫人,而虢国夫人无疑是最不应该被遗忘的人,以为她一直受到李隆基特别的恩宠。

    杨玉环的这次出宫很可能与虢国夫人有关!

    中唐诗人张祜曾经做过一首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

    李隆基不会无缘无故地宠信一个女人,况且虢国夫人本来就是一个水性杨花的风流女子,早年曾经与堂兄杨国忠私通。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首诗的名字是《集灵台》。集灵台就是李隆基与杨玉环曾经海誓山盟的华清宫长生殿。这仿佛暗示着李隆基临幸华清宫期间很可能与虢国夫人发生了不正当关系而且被杨玉环逮了个正着,所以才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

    风波结束后,李隆基自然不会再赏赐第三者虢国夫人了。不过为了不把事情做得那么明,韩国夫人也自然无缘赏赐了,不过她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虽然这场风波远去了,但肯定在杨玉环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所以杨玉环很可能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满!

    杨玉环选择与安禄山情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虑。虽然杨玉环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才能的女人。可是长期受到宫廷政治风云熏陶的她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李隆基已经向着七十岁不断地迈进。而年老体衰的李隆基随时都有可能永远地离她而去,所以她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在政治上可以继续依靠的男人。

    很多人会觉得她堂兄贵为当朝宰相。她有必要寻求安禄山的政治庇护吗?

    此时的杨国忠不过是帝国的中级官吏。这时,杨国忠还竭力巴结得宠的安禄山。肥胖的安禄山登临宫殿台阶时,杨国忠经常毕恭毕敬地搀扶他。

    安禄山果真敢动皇帝的女人吗?

    一旦事情败露了,他的一切可就彻底完了!

    面对柔情似水的杨玉环,安禄山难以把持得住,因为他是生性好色的人。

    安禄山看到手下将领孙孝哲的母亲风韵犹存,竟然跟这个徐娘半老的女人**,真是有些饥不择食!“大度”的孙孝哲竟然对此熟视无睹,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成长,老妈献首长”。

    即使安禄山拥有抵御诱惑的定力,他也不敢抗拒,因为得罪了杨玉环也就意味着得罪了李隆基;恐怕自己倒霉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杨玉环与安禄山产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安禄山事迹》的作者唐朝人姚汝能曾有过这样的评述:“由是,(安)禄山心动。及动兵,闻马嵬之事,不觉数叹。虽林甫养育之,国忠激怒之,然其它肠亦可知也。”

    姚汝能认为安禄山起兵的重要目的就是夺取心动女生杨贵妃。如果真是这样,安禄山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倒有几分相似,但是姚汝能的论断明显有时偏颇,因为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根本不会存在什么真感情。

    安禄山起兵时打着诛杀杨国忠的名义,而且斥责杨贵妃以及她的姐姐们的种种罪行。

    安禄山无情地批判自己昔日亲密接触的养母,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支持。他能够做到**而不动情,解放思想,放纵身体,却剥离情感。

    安禄山很胖但很温柔,很色但有志向,因为激情过去,日子还得继续!

    风险巨大的政治投机

    “大智若愚”与“大愚弱智”有着本质的不同。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收敛,越是自以为聪明的人越锋芒毕露,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皇帝心中最赏识的节度使是作战勇猛并且头脑简单,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让皇帝安心。

    如果一个节度使让皇帝感受到哪怕一丝不安,恐怕离倒霉不远了,因为一个让皇帝伤神的节度使皇帝会让你伤心。(未完待续)

第12章 【安史之乱12】() 
狡诈的安禄山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

    安禄山曾经对李隆基动情地说:“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新唐书。逆臣上》)

    煽情三部曲:忆童年、话成长、表决心。

    我本来是社会最低层的胡人,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可是陛下不嫌弃我,对我一再提拔重用,我也没有什么好回报陛下的,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这些动情的话语估计都连安禄山都会被自己感动,何况李隆基呢?

    一次,李隆基令安禄山参见皇太子李亨。安禄山见到太子竟然不参拜,身边的人急忙提醒:“这可是当今皇太子!”

    安禄山若无其事地说:“我不懂朝廷仪,皇太子是什么官?‘

    李隆基笑着说:‘我百岁以后要将皇位传给太子。‘

    安禄山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微臣愚钝,只知道陛下而不知太子,真是罪该万死!”

    安禄山为什么敢说出这样的话呢?生性狡诈的他其实是在进行一项风险巨大的政治投机!

    太子要么成为新皇帝,要么成为新皇帝的牺牲品,因为虽然太子是帝国法定继承人,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太子都有机会登基称帝。

    太子被废之日也就是被杀身亡之时,所以向前一步是幸福,向后一步是杀戮!与目标近在咫尺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

    唐代尤其如此!

    唐朝建国以来绝大多数太子仿佛受到政治诅咒一般难以摆脱宿命般的噩运。

    唐帝国首位太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死于弟弟秦王李世民的屠刀之下。

    虽然“玄武门之变”为唐帝国带来一位英明君主唐太宗,但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却始终挥之不去。

    李世民册立的太子李承乾企图仿效父亲发动另一场“玄武门之变”,最终却被幽禁而死。

    经过调查,李世民发觉李承乾之所以走上反叛的不归路是因为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弟弟魏王李泰的政治威胁。

    呼声最高的太子继任者魏王李泰降爵为东莱郡王,而且被勒令离开京城。

    随着两个最具竞争力的皇位继承人的离去,晋王李治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力推下登上太子职位。

    这场皇室风波使得心力交瘁的李世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晋王李治幸运地登基成为高宗皇帝,可是他的好运并没有带给自己的儿子们。

    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共生下四个儿子。

    长子李弘先被册立为太子,但是正值壮年的李弘却突然去世。关于他死亡的真相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次子李贤又被册立为太子。随着他与母后武则天关系的恶化,李贤被废后赐死。

    懦弱的三子李显成为新的太子。可是两个哥哥的悲惨结局让他变得犹如惊弓之鸟。

    父亲李治一直疾病缠身可是又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这为武则天攫取帝国最高权力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政治机遇。

    李显比哥哥们幸运,因为父亲高宗李治终于彻底地无可挽回地走了。

    李显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他的母亲武则天很快便把他赶下了台,又将小儿子李旦推上了皇帝宝座,但李旦不过是母亲手中的政治玩偶。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武则天再次无情地将李旦赶下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死亡威胁的笼罩之下,直到母亲武则天病入膏肓。

    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联手发动神龙政变。阔别皇帝宝座二十二年之久的李显得以复位。随即册立儿子李崇俊为太子。

    庶出的李崇俊并非韦皇后所生。每当看到如今贵为太子的李崇俊,韦皇后总会想起已经逝去的儿子,所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百般蔑视和欺辱李崇俊。

    这哪是尊贵的太子啊!简直沦为任人宰割的受气包。

    忍无可忍的李崇俊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但最终兵败被杀。

    受到中宗李显溺爱的安乐公主居然产生当皇太女的奇怪想法。她与母亲韦皇后联手毒死了李显,可是她们母女显然缺乏控制政局的能力。

    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将贪婪的母女二人送上了断头台。相王李旦被拥戴为新皇帝。李隆基因为在政变中立有大功而被立为太子,可是政治强人太平公主却一心想更换太子。

    左右为难的李旦最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虽然李隆基贵为皇帝。可是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存在使得他感受到力不从心。太平公主最终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死去,而太上皇最终也在不久驾崩。李隆基此时才成为真正的皇帝。

    备尝太子之位艰辛的李隆基并没有自始至终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册立的太子李瑛。

    太宗李世民只是将拥有谋反既定事实的太子李承乾幽禁,而李隆基竟然仅仅凭借一些并不充分的证据将太子李瑛赐死。

    从李亨登上太子之位的那一天起。宰相李林甫便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机会企图将他赶下台。这是因为李林甫在册立太子的过程中已经明确表态支持寿王,所以一旦李亨顺利接班,他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正月,曾经担任忠王友(这是一个从五品下阶的官职)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

    为了谢恩,他特地从驻地返回京师长安向李隆基进献从吐蕃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好大喜功的李隆基对于进京述职的节度使们总是好言勉励一番,而李隆基的宠信使得皇甫惟明忽然间变得飘飘然。

    有些得意忘形的皇甫惟明说了一句后悔莫及的话:“微臣请求陛下罢黜李林甫的宰相之位!韦坚是值得托付重任的股肱之臣”

    大殿内的空气顿时凝固了。李隆基久久地凝视着皇甫惟明。

    这句话使皇甫惟明在不久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句话有时候会毁了一辈子!

    原本涌动的暗流因为这句话而突然间变得汹涌澎湃。

    老辣的李林甫开始着手布置政治反击,但他并没有急于出手,而是让杨慎矜暗中窥探皇甫惟明的一举一动。

    李林甫仿佛是一只在黑暗中默默注视着猎物行踪的狼。一旦时机到了会毫不留情地咬断猎物的脖子!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风清月朗。这个迷人的夜晚注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唐代实行夜间宵禁制度。只有在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才取消宵禁。

    长安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欢乐的人群。尽情地享受着这个祥和而又喜庆的夜晚。

    太子李亨带领家人以及属下也加入到欢庆的人群之中。沉浸在节日喜悦之中的李亨此时还不会想到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即将上演。

    驻足观看花灯的李亨在热闹的大街上碰上了大舅哥韦坚。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