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李亨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平叛的力量,安定了局面。
但是,毕竟李亨在关键的时刻,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战略意见。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李亨想重用李泌,但他表示“报德已足”,要求继续隐居。
李亨不解,李泌回答说他有5条理由(“五太”)不能留下来:“我遇到您太早,您给我的权力太大,您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我的事迹太离奇。”
当时人柳玼就说:“长安、洛阳的收复,李泌出的计谋最多,他的功劳超过了鲁仲连(战国时期,帮助各国排解危难)和范蠡(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并灭吴)。
”李泌去意已决,大概李亨也认为天下已定,就批准他退休。十月,赏赐他隐士的服装和住宅,发给他三品官的俸禄。
但是,李亨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李泌离开的真正原因。这实际上,正是由于李泌与皇上关系极为亲密,招来了奸臣崔圆和李辅国的猜忌。
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才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
李泌的战略意图虽没有完全实现,但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文臣的谋略到位了,仗还得武将去打。
放在很多朝代,像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名将或死或俘,恐怕一时间统帅级的指挥员都不好找了。幸亏,大唐这个时候将星如云,才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几个将军可能改变不了历史,但要是没有这几位良将的智谋与拼杀,唐朝的命运必然是无法想象的。
良将
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唐朝,在几个中流砥柱般的战将领导下军民协力战斗。才得以逐渐平息战乱,艰难地走向平稳。这些闪耀的将星有:
良将之一:“武状元宰相”、“四朝元老”“战神”——郭子仪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郭子仪,他是整个唐朝最重要的将军。也是一位为唐朝带来中兴的战神,被明朝《历代古人像赞》誉为“名全始终。位兼将相;有才有德,有识有量”的完人。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家兼谋略家中,他的地位如姜子牙,忠义如关羽,勇猛如赵云,智谋如李靖,但是不像曹操那样有野心,不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而蜀汉终灭。也不像曾国藩那样身后还遭遇非议。
他在唐朝历史上的表现几近完美,是一位罕见的奇人,也是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汾阳(今山西汾阳)。他出身一个中级官吏家庭,通过武举走上政治舞台。
他武艺超群、罕遇敌手,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打遍天下无敌手,莫遇汾阳郭子仪”的俗语。
他不仅身材魁梧(六尺有余,合今1。8米以上)、勇武不凡,熟读兵书、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曾先后担任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左卫长史)和横塞、天德等地驻军的赏罚负责人(军使)。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754年),他已兼任九原郡长(太守,治所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朔方军区副司令(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叛乱发生后。国难当头、形势危急,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很快被提拔为朔方地区军政长官(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时,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7000人。
756年四月,其所部又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忠义部,斩杀敌军2000人。
接着。他又派部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收复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使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得以重开。
从而打通了朔方与太原唐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谋划一时无法实现。
由此。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捷报传到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因功被加授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御史大夫)。
四、五月间,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引兵东进,在沙河(今河北沙河)、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嘉山(在今河北定县)等地多次大败叛军史思明部。
四月十七日,郭子仪将俘获的赵郡(今河北赵县)守敌4000人全部释放。
这大大缓和了叛军和唐军的敌对情绪,严重削弱了其士气。尤其五月二十九日的嘉山战役,在郭子仪的正确指挥下,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
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生擒1000多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史思明落荒而逃,慌不择路间,坠下战马。
头盔、靴子都跑掉了,披头散发、光着双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今河北定县)。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声威大振,也极大地提振了广大军民的信心。
他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初期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战争形势。河北的10多个郡纷纷自发集结武装,响应政府军、诛杀叛军,归附唐朝。
史思明失败、河北丢失,使叛军的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其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担心后退无路。
安禄山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恐慌不已。他对军师高尚、严庄大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
现在起兵已经好几个月了,后路被郭子仪切断,我们只剩下汴、郑等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
你们以后不要再来见我了。”发完牢骚后,他和谋士们迫不得已打算放弃洛阳,撤回范阳。
值此良机,李隆基却命郭子仪撤军补充兵员,从正面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而富有远见卓识的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
如果李隆基能采纳这个进取性的方略,平定叛乱很可能会出现转机。但惊慌失措的李隆基,除了杨国忠外谁的话都不信了。
结果,郭子仪的正确意见泥牛入海后,六月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叛军得以从困境中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七月,李亨即位时势单力薄、岌岌可危,便令刚大败叛军的郭子仪班师。
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抵达灵武。这时新朝廷刚建立,军队少而弱,等到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赶到后,才算有了一些声势。
李亨在房琯全军覆没后,已是“无牌可出”,只有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作为国家的根本了。
很快,郭子仪被任命为宰相兼国防部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兵部尚书),他原有的灵州军区参谋长、朔方地区军政长官(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节度使)等职务依然保留。
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洛阳,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接应唐军。
李亨的运气确实不错,上台不久叛军就起了内讧,平叛的事情似乎又有了转机。安禄山的亲近宦官、契丹人李猪儿,早年就侍奉他,一直备受信任。
但是,安禄山称帝后,由于着急上火眼没多久就瞎了(很可能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有资料说是被烟熏坏了),不久又得了一种毒疮(疽〈ju〉疾),脾气更加急躁、古怪。左右侍奉他的人,稍不如意就会遭到鞭挞,李猪儿被打的次数更多。
安禄山的另一名重要亲信、伪朝廷的“丞相”严庄,也时常遭到痛打和奚落,所以他们都非常怨恨安禄山。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756年被李隆基处死后,他的接班人斗争就日趋白热化。
其次子安庆绪(?…759年),是一位语无伦次、性格懦弱,但作战勇猛的莽夫。第3子安庆恩的资质平庸,但其母段夫人深受安禄山宠幸。
于是,安禄山一直想立安庆恩为太子。安庆绪听到这样的消息,总有种朝不保夕的感觉。谋士出身的严庄,深恐安庆恩即位后对自己不利,就展开了秘密串联和谋划。严庄对对安庆绪说:“您说过大义灭亲吗?(未完待续)
第26章 【暴风骤雨4】()
自古以来就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人。最新章节全文阅读 ”
面对严庄的怂恿,安庆绪狼的本性一下就被唤醒了,他想都没想就果断地回答:“你说得对!”严庄又对李猪儿说:“你侍奉‘皇上’,得到的罪名数得清吗?不实施这件大事,你的死期就不远了!”。
李猪儿被说到了痛处,也是恨得牙痒痒。说干就干,一场伪朝廷内的宫廷政变计划很快就出笼了。
为免夜长梦多,这帮阴谋家决定尽快除掉老阴谋家——安禄山。以造反起家的安禄山,对别人(或者不能称“别人”,因为他儿子也是主谋之一。
对他而言,谁能称为“自己人”呢)颠覆自己的阴谋浑然不觉。
757年正月初五,安禄山一点过年的心情都没有。他在早朝上接受群臣拜贺时,没多久就因为疮痛复发,草草罢朝。
这天夜里,严庄和安庆绪带领亲兵手持兵器在门外把守,李猪儿进入寝宫,一刀刺中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摸不着佩刀还击,只能拍着柱子呼喊道:“是家贼!”一会儿,肠子就流到了地上。
55岁的安禄山、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在做了1年“皇帝”后,就以这种方式毙命了。随后,严庄命人将安禄山的尸体就地掩埋。
大年初六清晨,严庄对外宣布安禄山病危,弑父自立的“孝子”安庆绪“奉命”即位,尊奉实际已死的安禄山为太上皇。安庆绪又密令,将安庆恩母子杀死。
局势稳定后,安庆绪这才宣布父亲暴病而亡,自己肝肠寸断。
我们没有同情安禄山的意思,因为他的叛乱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但这起事件,毕竟也是人性的悲剧。
在形同野兽的生存法则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的人伦或情感。深究起来,可能正是因为安禄山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做好表率。
李亨决定趁此良机收复失地,他卯足了劲决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与叛军决一死战。
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潼关,攻入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
李亨同意这个建议,命令唐军按其部署行动。757年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pingyi,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
河东城内有人乘机策应唐军,叛军被杀近千人。叛将崔乾佑翻墙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4000人,俘虏5000人,顺利攻下河东。由于唐军连战告捷,
李亨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离长安又近了一步。崔乾佑退守潼关,郭子仪又在潼关大破叛军。崔乾佑再退到蒲州(今山西永济)据守。
这时,被叛军关押在蒲州的唐朝官员赵复、韩曼、徐炅、李藏锋等人,奋起杀死守城士兵,打开城门迎接郭子仪进城。崔乾佑又逃到安邑(今山西夏县),
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崔乾佑的军队进城快一半时,城门突然落下。txt小说下载入城的叛军被“关门打狗”地“包了饺子”。狡猾的崔乾佑因为进城慢了一步,才得以脱身。
郭子仪又趁势收复了永丰仓(隋唐时期的著名粮仓,在今陕西大荔)。从此,潼关与陕州之间再也没有叛军侵扰。
三月二十三日,叛将安守忠率骑兵2万进攻河东,被郭子仪打败。叛军被歼8000人,被俘5000人。
四月,李亨任命自己的长子李豫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总司令(副元帅),并向回纥借兵,继续征讨叛军。
李亨深知他儿子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只能当个挂名元帅。所以恳切地嘱托郭子仪要全力以赴。郭子仪则郑重地答道,
自己“准备破釜沉舟,不消灭叛军,以死谢罪。”四月十三日,叛将李归仁在三原(今陕西三原)袭击唐军,威胁凤翔。
郭子仪命其部将仆固怀恩(铁勒族名将)、王仲昇等进行还击,叛军全军覆没,李归仁只身逃走。
而后,郭子仪率军东进到潏(yu)河以西(在今陕西西安西郊)。
叛将安守忠、李归仁等屯兵西清渠(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以北),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从当时的形势看,叛军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唐军并不占优势,双方在较量中互有胜负。李亨的平叛之路,还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
良将之二:契丹族名将、“二号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他因军功被封为临淮郡王,后世也称其为“李临淮”。
他的父亲李楷洛,本为契丹酋长,武则天时代归附唐朝,被赐姓“李”。
他父亲死在了战胜吐蕃班师的途中,所以他以“烈士子弟”的身份少年投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辉煌人生。
李光弼从小就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资质,他严正刚毅、擅长骑射,喜欢读《汉书》。天宝五年(746年),他被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拔为自己的属官(兵马使)。
王忠嗣慧眼如炬,他对别人说道,“日后能代替我统兵的,一定是李光弼!”
756年,李光弼被郭子仪举荐为河东地区军政长官(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兼云中郡长(太守,郡治在今山西大同),并给他分了5000人马。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范阳郡政府秘书长兼河北地区军政长官(范阳长史兼河北节度使)。
八月抵达灵武后,他被任命为宰相兼财政部部长、太原军区司令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尚书、北都留守)。
受命后的李光弼驻守太原,从此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大好机会。他与郭子仪密切配合,对叛军展开大举反攻。
756年二月,他率领所部骑兵1万人、弓弩手3000人,出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西北),他要面对的是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叛将率领的5万大军。
指挥若定的李光弼,左右搏杀一连收复7座县城(真定、石邑、行唐、井陉、平山、获鹿、灵寿),直奔重镇——常山(今河北正定),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动摇了安禄山的后方。
李光弼具有大胸怀、大智慧,在擒住叛军守将安思义后并没杀他。
李光弼发现他并不是死硬的顽固分子,就鼓动他为唐营效力,并虚心地向他请教对制敌策略。安思义被他所感动,就真诚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您的兵马远道而来,十分疲惫,仓促间遇到强敌。未必能很快取胜。
倒不如避其锋芒,把大军移到城内。坚守不出。等待其露出破绽,再寻找战机。
胡人的骑兵虽然勇猛,但不能持久稳重,稍微遇到挫折就会士气涣散,到那时您就可以趁机进攻了。”
安思义还进一步分析道:“常山丢失,叛军中最可能来争夺的是200里外的史思明,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敌人。
他一定会放弃进攻饶阳(今河北饶阳),前来争夺常山。”
李光弼欣喜异常,立刻接受了安思义的建议。命令大军坚守,并对他待若上宾。
能打败敌人的固然是强人,但能令敌人钦服而为己所用,转而针对其原来的阵营,这就堪称伟人了。
果然如安思义所料,史思明得知战事吃紧,亲率10万大军将李光弼部包围在常山。双方激战40多天。李光弼命令制造抛石车来防守,使敌军伤亡惨重。
安庆绪称帝后,派大军进攻河南各州。史思明部突然渡河,攻占汴州(今河南开封),进逼洛阳。
李光弼认为洛阳城大兵少难以守住,因此撤出城中官吏和百姓。放弃空城。
并率领全军扼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
758年,李光弼在河阳大败史思明,歼敌2万,乘胜收复了怀州(今河南沁阳)。
九月二十一日,李亨派郭子仪、李光弼等9位节度使(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节度李嗣业、淮西节度使鲁炅、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
滑濮节度许叔冀、兴平节度李奂等)率领号称60万军队。合兵围攻从洛阳逃到邺郡(又称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北)的安庆绪。
李亨错误地以为,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国家元勋难以相互统辖,所以不设立元帅(实际上是不想放权给他们,所以重用自己的“家奴”),只任用宦官鱼朝恩临时代表皇帝处理有关军务,并为他设置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职务“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双方统帅间高级智慧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