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宁可记住唐太宗目送魏征出葬,也不会记住这个昏庸的皇帝,甚至怨他恨他。这段历史属于黄巢,属于跟着黄巢起事的苦难百姓。他们才能代表这段历史。(未完待续)
第41章 【暴风骤雨19】()
891年,西蜀发生了重大事变,王建进了成都城,赶走了陈敬瑄,撵走了田令孜。这个没有做过一件好事的田令孜被贬,流放到端州,今广东肇庆。田令孜结束了十五年的专权日子,也基本结束了一个时期,即僖宗统治的时期。893年,王建状告陈敬瑄叛乱,杀了他两兄弟。从873年到893年,共二十年时间,田令孜作恶多端,败坏朝纲,给唐朝加速衰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历史总是要延续进行的,接着是唐昭宗。888年,对昭宗也不是一个吉祥纪年。昭宗叫李杰,僖宗的弟弟,懿宗的儿子,宣宗的孙子。历史把这个阶段交给昭宗经营,真是难为他了。昭宗像他的爷爷宣宗,想励精图治,给衰落的帝国注入一支强心针。要是说想让这个病入膏肓的朝廷活得脸上有点血色,那真是痴人说梦了。他想收拾这么一个父兄扔下的烂摊子,机会有多大,下文将作交代。
其实,接下来的形势比僖宗时期还要糟糕,那就是没人听昭宗的。死了一个田令孜,来了个朱温和李克用!真是赶走财狼,来了虎豹。朱温开始反唐,李克用是变色龙一样的奸诈之徒,还是一个暴力分子。王建在四川不好管,李茂贞是无赖,刘仁恭是大流氓,还有一个个大大小小拥兵自重心怀鬼胎的地方军阀。这些人都在历史舞台上露面了,他们都能跟朝廷唱唱对台戏。整个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任你怎么捏,也团不在一起。这些人不管朝廷给他什么好处,他们都不会感恩。从890年开始。昭宗任命朱温为中书令,王建加平章事,李克用加晋王爵。总算有恩了吧。他们不是人,是一只只喂不饱的狼。看看《聊斋志异》里写的屠夫傍晚归家的路上遇到的那两只狼。就知道狼是喂不饱的。
奸臣
现在说的是唐朝最艰难的皇帝唐昭宗。昭宗朝上的坏人一个一个出现,一个个尽显出奸臣本色。
唐太宗说的好:劲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太宗皇帝好像知道他后来的子孙会遭到乱世,遇到奸臣。
第一个:杨复恭。
他是一个宦官,司马光说到宦官乱政,特别点到他的大名臭名。他在朝廷派张容攻打李克用时捣过蛋。导致朝廷失败,张容无功而返,李克用更加猖狂。后来皇上的舅舅请求做一个节度使。他从中作梗,国舅十分生气。他便暗地里陷害国舅,先是封他为黔南节度使,然后派人在河上杀了。杀了之后,向昭宗汇报说船坏了淹死的。
可怜的唐昭宗也知道杨复恭干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只能“深恨之”。一个朝官叫李顺节,他告杨复恭阴事。昭宗迫于杨复恭的压力,反倒把李顺节贬了。最后罢官回乡。杨复恭暗地里派人在路上把李顺节给杀害了。李顺节本不姓李,他叫胡弘立,本来还是杨复恭的养子。昭宗时代。正义的人都倒霉的,而邪恶却成了一把把寒光四射的大刀,把正义善良砍得血肉模糊,尸体遍野。
昭宗知道胡弘立力气特别大,许多人都怕他。皇上想讨伐杨复恭,担心此人作乱,就跟杨复恭商量,安排在自己身边,赐名李顺节。昭宗重用此人。让他掌管六军钥匙。不久,很快得到提拔。成了镇海节度使,又拜平章事。就是宰相。六军就是禁卫军,下分龙虎、羽林、神武、龙骧(读香)、左右天兴和广胜军,是国家军队的核心。
有人告杨复恭造反,昭宗命李顺节包围杨复恭的房子。但是,杨复恭的死党杨守亮等人举兵抗拒朝廷,导致此事不了了之。昭宗在杨复恭身上,几把火都没点着,对付其他军阀那更不用说了。
一位叫李守贞的朝臣见昭宗如此无能,又生气又心疼,上表给昭宗。他说皇上啊,你贵为万乘,娘舅都保护不了。你位极九尊,不能杀杨复恭一竖儒。如今的朝廷只看强弱,不计是非,残害弱者,恩加奸臣。这些话有没道理呢?读者要是再看看下面的事,就知道,李守贞的话有道理。
第二个人:李茂贞。
说起这个人,看了历史,你会没有一点好印象。此人大本事没有,比如像王建、朱温、李克用都有异志,后来都做过皇帝,而他只会捣捣蛋,耍耍无赖。做起这种下三流的事情,本领倒是一流的。
因为李茂贞跟王行瑜结帮捣鼓朝廷,实在太不像话,昭宗对李茂贞越来越生气,决定讨伐李茂贞。宰相兼太尉的杜让知道朝廷弱,李茂贞是一条烂蛇,是一个马蜂窝。他赶紧劝昭宗不要讨伐,不要跟此人产生怨恨。昭宗在气头上,还是要出兵。他对杜让能说,即使朝廷失败了,也不会怪他。因为他知道杜让能是一位十二分的忠臣,有能力的宰相。时代需要他,昭宗需要他,朝廷需要他,当然人民也需要他。昭宗把他留在朝廷月余,下班了也不让他回家。杜让能没办法,只能顶着个脑袋,日理万机,陪着皇上修理烂三流李茂贞。可是,另一个坏宰相崔昭纬投靠李茂贞。凡是朝廷的动静,朝廷的机密,他都告诉李茂贞。从这一个坏人宰相做的肮脏勾当,就知道昭宗把老杜天天留在身边的原因了。
李茂贞派人找了几百人,暗中集训他们怎么跟朝廷捣乱。李茂贞要这些收了好处的托儿,对才朝官西门君遂说李茂贞是无罪的,不应该遭到讨伐。西门君遂是昭宗派去征伐李茂贞的将领,他说奉命。还有另外的托儿,故意在路上等着崔昭纬,拦住他的轿子,要他阻止出兵。崔昭纬故意说这是皇上委任宰相杜太尉的,他不知情。把责任推给昭宗和杜让能,崔昭纬要多坏就有多坏。
李茂贞在凤翔集结六万人马,驻扎在周至县,抗拒朝廷。周至东距长安一百五十里。八百里秦川被李茂贞搅得天地恸哭,百姓遭殃。崔昭纬暗中告诉李茂贞。说这次出兵是杜让能的主意。
李茂贞已经打败了朝廷军队。对不起了,他有了话语权了,他要皇上惩罚杜让能。还威胁昭宗不这样。就会怎样怎样。
杜让能知道自己的处境,孤立无助。对皇上说,他事先说过,请皇上说一句话。杜让能以为当今皇上会讲信用的,哪知道,昭宗没有能力保护他,只能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哭滴滴地说“与卿决矣”。为了息事宁人,快刀切嫩豆腐。要杜让能出来担当。这不仅是忠臣杜让能的悲哀,更是朝廷的悲哀。于是,贬杜让能为刺史,连降三级。昭宗处理政务如此可见一斑,以后也不会好不到哪里。
李茂贞还要求朝廷杀西门君遂将军一大批人。昭宗点头同意,这些将军都被杀害了。真是让朝野寒心!一个成语“饮鸩止渴”,用在昭宗身上一点也不过。接着,再贬杜让能到雷州当一个司户,就像后来清朝雍正皇帝把恩人年羹饶一夜连降十三级一样。昭宗派人跟李茂贞说,这次出兵是西门君遂等人的主意。不是杜让能。他想反正西门君遂已经死了,能保住老杜就可以了。
哪知道,李茂贞要杜让能死。否则不撤回部队。奸相崔昭纬从中挑拨,最后,杜让能被赐死,其弟也被杀。因为没罪名,没法向天下交代,便找了一个贪赃枉法的罪名加到这一位大忠臣身上。
杜让能的父亲叫杜审权,也是宰相,历史上有点知名度的。他儿子叫杜晓,在朱温的时代也做过宰相。算是明珠暗投了。杜门三相,各不相同。当时。朝廷没有对杜晓怎么样。但是,父亲这么离世。伤心过度。安葬了父亲,无心做事,整天闭门不出,不是宅男,也会得封闭症。这样过了十多年,一个叫崔胤的朝官,做了盐铁官,让他到朝廷做点事。他没接受,反正就是不出来做官。户部尚书崔远也想让他到朝廷做个官。有人见他这么下去,饭也吃不上,就跟他说,晋代的嵇康死后,他的儿子也像你一样自废不仕,山涛跟他讲道理,他出来做官了。你难道忍心你们杜家像老百姓一样在地上铺一张草席祭祀祖宗吗?这句话触动了小杜的神经,才出来做了个任翰林学士。到朱温篡权,他做了工部侍郎,后拜相。朱友珪手上,他任礼部尚书、大学士。袁象先讨贼,他被乱兵所杀。
从此朝廷什么都听李茂贞了。可以说,给唐朝唱挽歌的不是朱温,应该是李茂贞。大家从杜让能身上看到,不能靠皇帝。于是南司北司都到外镇找靠山作为保护伞。南司就是政府,北司是宫廷宦官。
昭宗下诏:崔昭纬升为司徒,恢复李茂贞凤翔节度使。凤翔有十五州,地大人众。两个坏人弹冠相庆,得意洋洋,可以张牙舞爪,控制朝廷了。
从此朝廷都听李茂贞的了,也没人敢得罪宰相崔昭纬。894年,昭宗以右散骑常侍郑綮(读请)当礼部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真是疾病乱投医,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臣。
郑綮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说话诙谐,满口歇后语。他用说笑的方式不痛不痒讥讽时事,算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员了。昭宗感到他很有意思,有正义感,便任命他为宰相。
人们听说这样的事情,十分惊讶。有一位当差的把这个消息告诉郑綮。他惊讶地说,你们都听错了吧,即使天下人死光了,也不会轮到他啊。当他知道这是真的,说要是这样,真让人笑话了。
贺客到门上,他搔了搔头,一个歇后语脱口而出:郑五做宰相,时事可知矣!他坚持不做,但是不恩准。这样才上朝做事去了,不久认为自己不合众望,要求辞去。乱世不都是谁都想做宰相的,只有奸臣敢做。汉武帝时期,虽然不是乱世,也没人敢做宰相。有一位朝臣被任命为宰相,回到家就大哭,妻子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不要几天就会被杀了。
昭宗看看郑綮当不了,便任命李溪为相。一个坏人崇鲁披麻戴孝上朝恸哭,公开捣蛋,要求收回圣旨。此人是受崔昭纬指使,因为怕李溪为相,他的权力被分散了,出此毒招。恶心啊。刘崇鲁一家很不干净,父亲贪赃枉法,弟弟跟杨复恭狼狈为奸。他自己拜田令孜为师,又给朱玫写过劝进书。他竟然说李溪收了内臣们的好处等等。还是后来的司马光大骂这个恶心的人:“何异于抢赃唱戏!”李溪就这样被他们阻止在相门外。诸如此事,不一而足,整个朝廷黑白颠倒,人妖不分,乌烟瘴气。
皇天有眼,坏人总会得到报应的。两年后,896年朝廷贬崔昭纬到广西梧州当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不久赐死。当大家听说这个消息,“中外咸以为快”。此人自己知道这个消息时,求救过朱温,但是朱温还没来得及说话,圣旨已经下了,终未能保其狗命,结束了卑鄙的一生。
透顶
李茂贞让假子李继鹏带兵要把皇上劫持到凤翔。朝官刘景宣知道后,想让皇上到邠(读宾,通“彬”)州去住上一些时日。邠州即彬县,在长安北三百里。李继鹏带着部队向京城进攻,要强行带走天子。昭宗听说作乱,跑到承天楼,跟城外的李继鹏对话。李继鹏不想啰嗦,拿起弓箭。
李筠跑来救驾,掩护昭宗。李继鹏搭上箭,一箭射过上城。那箭头嗖嗖,一马放过去,直向皇上。眼看要射中皇上,李筠一把拽过昭宗。可是,箭已经到了昭宗身上。还好,只射穿皇上的衣服。昭宗一身冷汗,两眼呆滞,好像刚从阴曹地府走过一遭。李继鹏见没有杀死昭宗,开始烧宫门,想强闯进宫,抓住昭宗。(未完待续)
第42章 【暴风骤雨20】()
宫门一烧,浓烟滚滚,火星四溅,噼里啪啦。宫中乱了,长安乱了。这一乱,就有那些混混趁机打砸抢。昭宗赶紧从承天楼下来,躲到李筠家里,大气不敢出一声。李茂贞见时机已到,亲自来劫天子。昭宗见如此,在护卫的保护下,赶紧出门南,一路向城外逃去。
昭宗看到,一路上都是逃跑的人,哭泣的哭泣,失散的失散,死的死,伤的伤,心里不是滋味。几十万群众跟着皇帝出城,一路凄惶,一路狼狈,一路流离。他们到了一个叫谷口的地方,才停下脚步。那么多人,停留在山里,有的在山上,有的在山沟。人太多了,水也喝不上。据历史记载,三分之一的人就是渴死的,饿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此时,李克用派人去慰问皇上,皇上只能用这个强盗,让他出兵华州。因为李克用听说李茂贞已经带兵去劫天子,他只好放弃华州,到了长安附近的渭桥。华州在陕西渭州一带,秦时为郑县,长安东一百多里。
李茂贞听说李克用出兵,又害怕了,当心被李克用打败被抓。怎么办?他是一个坏透了的人,当然有的是办法。叫人顶黑锅吧。他把李继鹏叫了来,瞬间杀了他,传首京师请罪。
谁知道,昭宗传令李克用不要进攻李茂贞,还赦免他的罪恶!他让两个儿子拜李克用为兄。李克用升任邠宁四面招讨使,这是战时临时设置的官,对付李茂贞。这样,昭宗暂时喘了一口气。
李克用受到昭宗召见,把儿子带去了。昭宗见李存勖很聪明,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昭宗十分高兴。拉着他的手说,小李子,长大一定不要忘记国家啊。此年。李存勖十一岁。
此时,李克用要朝廷降诏公布李茂贞的罪行。昭宗摆摆手。不同意。他要二李和解。昭宗看重李克用,但担心李克用。昭宗为了笼络人心,送美女给他。这位美女是魏国夫人,姓陈,才绝冠后宫。皇帝把自己的妻妾送给臣子,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李茂贞对唐朝至多是骚扰这个层次的,而李克用和朱温就不一样了。现在摆在昭宗面前的这样一对死敌,倒是朝廷最伤脑筋的。896年。朱温要朝廷用张浚担任兵部尚书,李克用却极力反对。他说,要是用张浚,即日发兵到宫阙!两人水火不容,为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从朱温的儿子朱友贞手上夺下权力埋下伏笔。
唐昭宗对付李茂贞一个坏人已经焦头烂额,还要处理这么复杂的关系,想想看也知道昭宗的日子难过的。
896年四月,发洪水,朱温挖开黄河,水淹李克用的河南滑州。“为害滋甚”。滑州在安阳市,跟焦裕禄当县委书记的兰考很近。
秋天,李茂贞出兵指向京师。昭宗只好逃到鄜州。现在的陕西富县,南距长安一百多里。富县就是习近平的故乡。李茂贞带兵闯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这是李茂贞第二次血洗长安。
见昭宗离开京城,各地的节度都把昭宗当唐僧肉:杨行密叫皇上迁都江淮,王建叫皇上到成都去。李克用见长安被李茂贞抢占,昭宗播迁。感慨地说,要是去年听他的话。哪有今天的大祸!
从历史事实看,昭宗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总是以为有一个好宰相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思得杰奇之士不次用之”。想让宰相发挥作用,在那种强权社会,是不可能的。杜让能不是好宰相吗?却被他害死了。不是宰相没用,而是昭宗本人没有用。
一位谏官,右拾遗张道古上疏说得好:国家五危二乱,今陛下登极十年,而今先朝封域日蹙几尽。这几句话已经很不给天子面子。最让昭宗大怒的是下面这一句:而不知为君驭臣之道。张道古被贬到施州当司户。
有一位研究毛诗的专家,叫朱朴,此人十分牛逼地说,让他当宰相,个把月就可以让天下太平。皇上真的用他了,因为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庸鄙于僻,无他长”的人,消息传出,中外惊讶。
此时,朱温见时机成熟,要皇上到洛阳去。朱温的个人势力主要以河南汴州为中心。这段历史上称“汴州兵”,就是朱温的兵。他发兵要挟昭宗按他的话去做。
不是天子指挥臣子,而是臣子指挥天子了。朱温不是忠臣,是一个叛乱分子,一个一时投靠朝廷,伺机窃取大权的阴谋家,大奸人。这一点,昭宗一朝特别严重。僖宗凭着祖上的余威,还不至于让那些朝臣如此猖狂。朱温凭着镇压黄巢有功,肆意妄为,早有异志。他要用崔昭纬的死党崔胤为相,昭宗没办法,只好让这个坏人入相。
但是,崔胤屡被罢相,均因为朱温的支持东山再起。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901年,他给朱温信,叫他出兵迎驾。宦官韩全诲先劫持昭宗赴凤翔投靠李茂贞。904年,昭宗在凤翔被控制了三年,在朱温的势力作用下,返回长安。崔胤劝朱温尽杀宦官,他自任判六军十二卫事,打算另建禁军。次年,此人最后还是被朱温所杀。
就是像钱鏐这种卑鄙小人(害死栽培过他的董昌)也上书,见时机已到,逼迫昭宗封他为浙东观察使。昭宗没办法,封他为镇海威胜节度使。
节度使下有判官、掌书记、推官。掌书记主管机要,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