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度使下有判官、掌书记、推官。掌书记主管机要,职务低一点,但地位很高。节度使的亲兵称厅子都,比如后梁朱温手下的杨师厚任天雄节度使,就有银枪效节都几千人。“都”是军队号。
气数已尽
900年,朱温到了大梁,也就是后来的开封。这一次开封之行,很有收获。他得到一个人的点拨,此人叫李振。后面会说到与他有关的事情。
此时,朝廷外两股最强的势力就是朱温和李克用。朱温跟李克用争夺河东。就是现在的山西。河东守将王珂是李克用女婿,王珂是王重荣的儿子,严格地说是侄儿。因为山西跟陕西毗邻。潼关距长安很近,昭宗听到这个的消息。十分担心朱温入关。他急忙下诏要李克用跟朱和解,但是朱温不愿意。朱温势力大,有有推翻政府的野心,当然不愿意。问题是李克用又来不及也没有力量救河东,河东岌岌可危。王珂没有办法,写信给李茂贞,希望他能出面,这样。潼关不至于失守。
前面说到过李茂贞,此人并无大志,没义气,又非常自私,他不帮忙的。要是他帮李克用,朱温的势力发展就没那么快,李克用也许能在有生之年就能实现称帝的愿望。王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好投降朱温。李克用为了救王珂,写信给朱温,请求和解。这是李克用没有过的。朱温没有答应,还是杀了王珂。朱温和李克用再也坐不到一起了,两人仇恨加深。
皇上任命朱温为宣武、宣义、天平和护国四镇节度使。朱温要求昭宗到东都洛阳。李茂贞想要皇上到凤翔。到了此时,不说皇命不出都城,就是在宫中也没人听皇帝的了。那些宦官一个也指使不动了。
韩全诲听说朱温要劫持皇上到东都,他下令李继筠准备劫持天子到凤翔。皇上写信给崔胤:他为了宗社大计,一定要到凤翔去了,你们也要跟着去吧吧。很明显,昭宗对朱温十分害怕。昭宗在信的最后加上“惆怅,惆怅”四个字。看来,他在朱温和李茂贞这两只狼中选择李茂贞是无奈之举了。
李继筠抢了内库许多东西。金银财宝、布料、法物等等。韩全诲派人密送诸王、宫人到凤翔,实际上是做好了迁都准备。
而朱温加紧到河中。就是陕西同州(大荔县),请皇上到洛阳。相比之下。大家对朱温更加恐惧,毕竟他跟着黄巢干过一段时间,把他看着草寇。因此,司马光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京城大骇,士民亡窜山谷”。
这一天,百官没有入朝,宫前寂无一人。李继筠封锁宫阙大门,禁止人们出入。当时已经是十一月了,朔风白雪,天寒地冻。老百姓缺衣少粮,穿的十分单薄。没有衣服穿,甚至把书撕下来,缝成衣服。长安满街都是穿纸衣的人,一地哀号,一地饿殍,哀鸿遍野。长安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几番饥饿,几番挨冻,几番惊惧,倒在地上,恐怕再也爬不起来了。
韩全诲陈兵殿前,没大没小地对昭宗说,朱温想劫持你到东都,然后要你传位呢。大家请你到凤翔那边去。
昭宗不同意。他拿着剑,登上乞巧楼,韩全诲紧追上楼。两人在楼上站了片刻,韩全诲逼迫他下去。昭宗没办法,到寿春殿。此时,有人已经在院子里放火。
这天正是冬至,《资治通鉴》上这样写皇上:“上独坐思政殿,翘一足,一足蹋阑干,庭无群臣,旁无侍者。”身世悲凉竟到这地步!一个无奈悲伤孤独的天子,何等苍凉。要是李世民在天有灵,知道子孙如此仓皇,一定不会打天下。
过了一会儿,皇上从思政殿凄惶出来,跟皇后、妃子、诸王百余人上马,“恸哭声不绝,出门,四顾禁中,火已赫然”。长安人听说皇帝已经出城,哭声哀嚎声在寒风中声声凄厉,撕扯着这一座大气恢弘的古城。
昭宗就这样被迫离开京城,一路黯然一路神伤。皇帝做到了这种地步,当年汉献帝也没有这样凄凉。何况他的祖先唐玄宗,后来的唐僖宗仓皇离京,《资治通鉴》都没有这样写过。从这些文字变化看,司马光十分同情昭宗的遭遇,而对玄宗、僖宗两人冷眼旁观,是一种态度层面的变化,也是情感层面的色彩添加。
李茂贞在路上接驾,下马慰问天子。不几天,到了周至县,离开长安百把里路。
此时的中国,“京师无天子,行车无宰相”的局面,唐朝气数几尽,大厦即倾。
崔胤劝朱温西迎天子,朱温同意,发兵西去。
两人争抢天子的情况会怎样呢?谁赢谁输,下面会有交代。
天子前脚到凤翔,朱温后脚已经到了长安。留守在长安的李继昭把自己八千兵交给朱温。朱温兵很快到凤翔城下,跟李茂贞对话。李继昭就是那个在大年初一天亮之前杀刘季述救出被软禁的昭宗的孙德昭。下一章将详细介绍此事,先按下不表。
李茂贞知道对付不了朱温,请求李克用出兵援助。李克用发兵五千,并非要救援李茂贞,而是对付朱温。朱温让百官和百姓迁到华阳和滑县一带。李茂贞让韩全诲派了二十多班使者向杨行密求兵,从背后胁迫朱温。杨行密在江苏扬州一带,要是肯出力,对朱温肯定造成麻烦。但这些中使都在路上被朱温的人杀害了。
此时,王建站在朱温一边,要讨伐李茂贞;但表面上要李茂贞坚守,答应援助他。派兵五万,声言要迎接天子,其实是攻打李茂贞的山南各州,就是陕西汉中一带。
为何王建要支持朱温呢?李茂贞和王建本是儿女亲家,因为王建女儿吃不消丈夫流氓习气,解除婚约。亲家成了冤家,道理就在于此。此事将在王建一章详细叙说。
子孙被杀
孔子曾经在河上指着滔滔江水,对学生说“逝者如斯夫啊”。时光总是这样不停地流逝,但唐朝的日子越来越惨。到了897年,这是李唐王朝很可悲的一年。关中各位节度使的冲突加剧,韩建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州节度使王行瑜举兵进攻长安。后来,韩建又跟李茂贞翻脸,在华州奉迎唐昭宗,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要不是他父亲着实骂了他一顿,他真会做起天真的皇帝梦呢。昭宗封他为中书令,京畿安抚制置等使,兼京兆尹、京城把截使。(未完待续)
第44章 【暴风骤雨22】()
铜钱没积几个,体质下降,身体倒被弄坏了。朱温还没有从爹那里学几个字,他爹就去世了。教书的工作都是两袖情风的活,朱温的爷爷爹爹没留下什么动产不动产什么的,也就谈不上家道中落。所以朱温不喜欢替自己的家世界,也是有道理的。这里不用什么门庭若市,徒有四壁丧气的话,反正一句话,家里穷得哒哒滴。
幸好母亲王氏支撑着一个家,看着一家老小,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要用的也没钱买。一早起来,瞧着朱温几个儿子睁开一双乌贼眼睛饿得嗷嗷叫,到老朱坟前哭过好两回。眼见哭是哭不来吃的穿的了,加上寡妇门前是非多,少不了白眼。王氏只好带着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老三朱温到了萧县再嫁。朱温一家背井离乡,一路颠簸,落脚萧县老刘刘崇家,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大哥为人忠厚,只会帮妈妈干活。叫他放牛他不牵羊,让他插秧他绝不会抓鱼。从后来朱温发迹的过程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看出,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此是后话,先按下不表。
俗话说的没错,一娘生十样。老二和朱温长大了,力气很大的,朱温尤其凶悍。可是,这一对兄弟白长了一身好力气,却好吃懒做,不做生产,没少惹那个可怜的妈妈生气。他们把力气当着横行乡里、偷鸡摸狗的资本。那个仇恨啊,乡里人真是没法子说!特别是朱温,根本就是一个躲得起惹不起的混混!刘崇也很不喜欢,只能打他们。打了也没用,这一点,刘崇的老母也知道。刘崇的母亲对儿子说。你不要打他了,朱三日后会有出息的。
历史上有两个皇帝都是混混,一个就是朱温。名气小点点,还有就是汉朝刘邦。看来。人们常常说某某人“混得很好”这句话还是没错的哪!
朱温不做生产,整天混个什么球呢?一天到晚拿一把猎枪在田野里树林里瞄来瞄去,打一些山鸡野兔。真是歪人有歪福,有一次,朱温和二哥朱存在宋州郊外打猎,遇到了到龙元寺进香还愿的富家少女张氏。
张氏是宋州刺史张蕤(读瑞)的女儿,温柔美丽,知书达理。朱温对张氏一见倾心。美女谁不称心?他慨然对二哥说。过去,汉光武帝曾经说过,做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当年阴丽华也不过如此,而他未尝不可以成为汉光武帝呢!总有一天,非把张女娶为妻子不可。
朱存讥笑弟弟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自不量力,对朱温的这番大话也没有太当回事。
朱存虽然不知道东汉光武帝的身世,但朱温哪能跟刘秀比呢?虽然刘秀的祖宗刘邦也是混混,但到他手上。毕竟是汉朝天子后裔。刘秀起事成功,王莽失败,跟正统思想很有关系。朱温有什么群众基础?真是痴人说梦。还有。刘秀长得帅气,是个人见人爱的帅哥。朱温充其量不过是个衰哥。后来有人写了《北梦琐言》神侃朱温遇张氏的故事。反正一个人一旦成功,稻草也会宣传为金条。
黄巢起义,唐朝乱作一团,张蕤也遭殃。战乱之中,父女失散,张惠成了丧家之犬。朱温打听到她的下落,救了张惠。到了这地步,名门闺秀张惠不嫁给他都不行。因此成就了朱温的梦想。有关张惠,将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此处先按下不表。
后来,朱温当了皇帝。但他给人的印象实在不敢恭维,算是一个坏人。只是,此人坏了当地的名声,幸好那里的酥梨是我国果品中的名产。果实硕大,黄亮色美,皮薄多汁,肉多核小,甘甜酥脆,驰名海内外。还有一位大画家齐白石,总算给砀山人弥补了点遗憾。
朱温877年参加黄巢起义,此时,黄巢起义已经四年了。起初,朱温屡立战功,很快升任为大将。黄巢称帝后,他任同州即陕西大荔防御使,大小也算是个官了。可是,在攻打河中王重荣的时候,多次做了败将。
起初,他参加黄巢起义不是为了劳苦大众,原是为了出人头地,全是做官发财心理。为的是有一天衣锦还乡,给那些嘲笑他鄙视他的乡邻看看。衣锦还乡的思想看来真是要不得,项羽因此而死,朱温因此而发狠。
朱温跟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作战时,经常吃败仗。河中对于长安十分重要,政府军的人力物力,武器装备也精良,朱温带着那些没有训练过的老土,啃这一块骨头,那是有些勉强的。
总是失败,脸上也挂不住,于是,他写信给黄巢解释原因。可是,那些信件都被管军务的人压下来。看来朱温没有给那些官职不大,但权力不小的人意思意思。
黄巢流动作战,毕竟没有系统地建立政权,根本谈不上建立什么组织,因此管理不到位。起义军内部非常乱,也很**。生活**,政事**,都是**,**后面就是失败。
在这样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叫谢瞳的人,早把朱温几根肠子都看得清清楚楚。谢瞳借着朱温情绪低落的时候,捋了捋山羊胡子,走到朱温身边。他脸上似笑非笑,作十分关心态,耳语道,小朱啊,黄巢本来就是草莽,朝廷衰乱,他才得以攻占长安。不是凭功业和才德建立帝业的,不值得跟他共事。
说到朱温心坎里去了。
谢瞳见朱温听得入味,那就继续摇唇鼓舌吧:朱将军,如今唐朝天子在蜀,各路兵马都逐渐逼近长安,这说明唐朝气数还没有尽。现在像您一样的将士在外苦战立功,高层却为庸人控制,这是当年章邯背叛秦国而归楚的原因。
俗话说,四两拨千斤。朱温听他这一番拨动,革命态度彻底动摇了。为了生存,为了前途,他先杀了监军严实。带着手下人马,投降王重荣。
僖宗知道朱温投降,高兴的不得了。似乎得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说:“天赐我也!”似乎看到了重回长安的熹微。看到了他跟其父亲败落的朝廷能中兴了呢!可是,他就是没想到,这种人能叛黄巢,也能叛你唐朝!后来的历史事实,足以说明此人就是一个不讲信义的东西。引狼入室的故事就这样复制了一次。这是一只真正的狼,一只贪婪残忍狡猾无耻无行无义的狼!
朱温本质上是阴险毒辣狡诈的。僖宗说,朱温不就是要一个官吗?给他一个就是了。于是,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朱温如愿以偿,掘了第一桶金,实现了他“当官就要当执金吾”的愿望。此官就是负责京城安全的,相当于京城的公安局长。因为他早有这思想,从革命阵营里跑到敌人营下,算来也在情理之中了。明白了这一点,对他的人生发展轨迹也就更好理解了。
别看他打政府军尽拉稀,可是,打原来自己的兄弟那是十分凶横的呢。883年三月,“战功卓著”。他又得到提拔,提升为汴州刺史和宣武节度使。九月,拜相又封侯。仅仅半年时间,走完了许多人一辈子才能走到的经历。887年,僖宗又封他吴兴郡王,最后把老上级黄巢赶回山东。
889年,他越发厉害了,打败了黄巢余部秦宗权,被封为东平王。
这一年二月,被赐铁券和功德碑,高骈在这个月被杀。朱温做了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副使。其实朱温没有到扬州,而且朝廷任命的扬州留后李Вǘ练┑搅搜镏菝趴凇R裁蝗盟恰R蛭刈谌üハ孪逖簦易谌蚊煳挛讨菟拿嬲刑质埂H沦易谌ナ馈G刈谌ū换次餮澜暌底プ。鄱纤耐龋急赣眉喑邓途┦ΑU媸腔迫冈诤螅当槐鸾'杀了,夺了监车,他把秦宗权送到京师邀功了。朱温功劳又多了一项,封东平王。
他的官爵封得越多,封得越高,唐朝生命之灯越来越暗了。封王封侯了,遑论能否坐上帝王宝座,也算功成名就,可以“照汗青”。汉朝名将李广一生功勋卓著,大名远扬,但始终没有得到封侯,不是遗憾得要死吗!附带说一下,李广没有封侯,跟他杀俘虏有关,他自己也承认的。司马光说,赏奸,非义也;杀降,非信也。失义与信,何以治国?
901年,封为梁王,跟李克用、李茂贞、刘仁恭、杨行密等一样,拥兵自重。这一年,昭宗被李茂贞软禁在凤翔,他进攻凤翔。李茂贞跟他和谈,被迫交出昭宗。此事会重点叙说,先按下不表。
903年,昭宗从华州回到长安,朱温杀宦官几百人,废除神策军,控制唐朝。
904,迫使昭宗到洛阳,指使朱友恭和氏叔琮(读聪)杀昭宗,另立十一岁的李柷(读住)为帝,是为哀帝。次年,在李振的鼓动下,在滑州白马驿一夜杀宰相和朝廷大臣三十多人。然后把尸体扔到黄河里,史称“白马之祸”。李振因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一直对这些进士出身的朝臣怀恨在心。他说,你们不是自称清流吗,现在把你们扔到黄河,看看你们是清流还是浊流!
滑州在今河南滑县,靠近有名的安阳。李振是一个久经考场,但从没成功的落第书生。他失落而仇恨社会,发狠报复那些读书人。完全暴露了落第书生变态的心理。算是历史上落第士子报复最成功的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
他从此开始利用唐朝这个最大的老板,白天消极怠工打瞌睡,像有的人在办公室上上网,发发博客,看看股票,下了班,或是早点抽身离岗,搞个人经营去了。朱温就是这样的。然而,朝廷还是给他什么招讨副使,什么朱全忠,这都是一种别人拿不到的荣誉,他一步到位了,他还不满意。
起初朝廷给他汴州刺史,宣武节度使。不过有一个条件,要等他帮助朝廷恢复长安才能赴任。
这样,朱温的部队,跟昔日兄弟部队兵戎相见。黄巢无法抵挡,只得逃离长安,再次向南转移。黄巢攻打蔡州,唐将秦宗权投降。黄巢被外甥林言所杀,秦宗权代替领军,继续反唐。
朱温追击黄巢军到汴州,此后他以汴州为根据地,基本上控制了中原。直到篡唐,以汴州为帝都。
他在陈州跟黄巢军大小战役四十多次,终于打败了黄巢,取得很大的胜利。不久,再败黄巢军。如此,升官发财自然是没得说的,还当上了宰相之职的同平章事。这都是朱温904年之前的事,在叙述上过个渡。他们详细精彩故事会在唐亡五代史详细为你写。
朱温胁帝
901年九月,朱温跟李茂贞相持半年。那时,三秦大地暮霭沉沉,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长期的湿气,内心的焦虑,士卒很多生病。朱温觉得十分无奈,召集诸将,准备引兵河中。这时候,有人对朱温说,天下英雄到底是谁,就在今年,怎么能放弃这个机会呢!此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