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思谏、两川的王建、荆南的成汭、江西的钟传、淮南的杨行密、浙江的钱鏐、福建的王审知、湖南的马殷、广东的刘隐,各路好汉今天你攻我,明天我攻他,狗咬狗一嘴毛。
对于这样的混乱局面,坐在长安城中被人当菩萨来拜的唐昭宗李晔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得过且过,听天由命。别说出兵讨伐逆臣,就是长安城中,李晔也没多大的发言权。安史作乱以来尾大不掉的宦官势力到这时依然能闹出点动静,田令孜是跑了,可其他的太监们照样把皇帝捏在手里玩。李晔对内受制于左军中尉刘季述,对外受制于朱温的哈巴狗宰相崔胤,生存环境极度恶劣,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当命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唯一能暂时解脱痛苦的也许只有饮酒,能喝死最好,喝不死醉中挨上一刀也不觉痛。李晔经常喝酒,醉后喜怒无常,甚至因醉手刃好几个太监宫女,天亮后不开宫门,宫外人不知内情,人情汹然。
刘季述做为皇帝的“监护人”,自然要来过问,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刘季述率禁军千余人闯门而入内宫,问了其他宫人,得知昭宗醉后杀人,心中暗喜。刘季述早就想寻机废掉李晔,现在机会来了,岂肯错过?刘季述出宫会集宰辅相议:“皇帝如此昏悖,岂可复为天下主!今日为社稷所谋,当行伊尹故事,诸公勿疑。”让众人签名,以便日后有个证据,众人摄于刘季述有兵,不得已都签了名状。
随后刘季述复率兵入宫,李晔酒醒,见状大惊,何皇后吓的花容失色:“军容大人勿伤官家,有事好商量。”刘季述没理何后,出百官署名状,冷言:“大臣均请陛下退位,由太子监国,陛下可颐养天年。”李晔还在做最后挣扎:“昨天朕喝多了,以致杀人事,悔之甚矣,军容何必如此?”
何皇后知道刘季述心狠手辣,怕把他惹急了,忙劝昭宗:“陛下今日就听军容大人的吧。”捧国宝交给刘季述,然后和李晔一起乘车去东宫,被刘季述软禁在少阳院,由太监王仲先看管。刘季述率百官拥立太子李柷,奉李晔为太上皇帝。
刘季述如此胆大妄为,百官多为不满,宰相崔胤和前仆射张浚都是朱温的好朋友,暗思现在唯一能除这帮宦官的也只有朱温了,密信飞传汴州。而刘季述也想到了朱温,派侄子刘希贞来找朱温,请朱温承认小皇帝。此时朱温还留在河北,闻着宫变,急速还于汴州,召文武议事,不过朱温对是否抛弃李晔承认李柷还有些犹豫。
刚从长安办事回来的李振劝朱温:“季述阉丑小人,敢废天子,自专朝廷,是谓国耻,大王若不讨逆此臣,如何号令天下?何况自古得天子者成大事,魏武所行事,大王亦其效之。”朱温大悟,决定甩开刘季述,派李振入长安,联结崔胤等人谋诛宦官。
刘季述擅行废立,已经激起众怒,盐州都将孙德昭、董从实曾经因为偷盗库钱被王仲先发现,羞辱过他们,所以密谋诛宦官。崔胤知道他们和太监有仇,密劝他们:“若诛夷逆阉,复迎上皇,公等实天下功臣。”二人大喜,复联系周承诲、董彦弼等人,以本部兵先攻王仲先。此时王仲先正准备入朝,众人拥出,击斩王仲先,然后来到少阳院,劫出李晔。李晔怕有诈,不敢出,众人将王仲先的人头丢到院中,李晔大喜。(未完待续)
第30章 【李克用】()
李茂贞的本钱差不多都打光了,无奈之下,只好腆着老脸向朱温请和,并把责任全栽到了韩全诲等人的头上。在请了李晔的旨意后,李茂贞诛杀宦官以韩全诲为首七十余人,献头汴营。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晔幸汴营,朱温素服伏地,长哭请罪。李晔知道朱三在演戏,也只好假惺惺的劝慰:“非卿相救,社稷已成灰土矣。”
数日后,朱温护送李晔回长安,及至长安时,朱温又开始做起了“忠臣”,牵李晔马前行,一直走出了十多里地,行人见之,多称朱温为忠臣。宰相崔胤以下迎于城外,舞蹈三呼。
朱温得手之后,就开始着手处理宦官问题,因为李晔幸岐就是太监们给折腾出来的,朱温决计斩草除根。同月,朱温和崔胤具名上奏:“天宝以来,阉人得势,握兵权,行大逆,累弑君王,作乱天下。请陛下惩前车,绝后患,罢诸司监军。”李晔早就恨透了太监,巴不得如此,当然准奏。
朱温发兵捕拿宦官数百人,除了留下数十老弱太监侍奉皇帝外,其余不论善恶,一体诛夷。宦官势力自李辅国时开始坐大,到了元和朝,开弑君先河,把持朝政,为害甚烈,久为天下所诟恶,自此,唐朝的宦官祸彻底被扑灭。
朱温安顿李晔后,回到了汴州,虽然没把李晔带在身边。但长安已为朱温控制,实际效果是一样的。皇帝虽然尊贵之极,但也要看是什么样的皇帝。手中有权那是真皇帝,否则,象汉献帝刘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唐昭宗李晔这样的空头皇帝,连自己的生死都无法掌握,当的窝窝囊囊,还不如一个草头王自在。权力才是最尊贵的,至于名义上是不是。并不重要。
西患解除后,朱温开始扫除东边的一些讨人嫌的家伙。首先就是在朱温西征期间手脚极不干净的平卢军节度使王师范。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四月,朱温派侄子朱友宁率兵攻青州,平卢节度使王师范硬着头皮顶了一下,被朱友宁揍的鼻青脸肿。弟弟王师克也赔了进去。
四月,王师范派人到淮南请杨行密发兵来救,杨行密是朱温的二号冤家,也是逢朱温必反的主儿。派大将王茂章北上救青州。此时汴军已经攻破博昌(今山东博兴),攻至登州(今山东蓬莱)。青州军和淮南军联合作战,非常难得的大破汴军一阵,朱友宁在乱中战马仆地,被青军所杀。
朱温听到噩耗,大怒。亲率虎狼师二十万急赴青州,七月间,汴军开始围攻青州。数破青军,王茂章奈何朱温不得,也不想白白为王师范献身,率军撤回淮南。汴军杨师厚部扑打青州,王师范越打越没脾气,十一月。王师范向朱温投降。朱温留李振权治青州,王师范素衣骑驴。带着家眷数百口迁居汴州,胶东半岛地区全归朱温。
朱温这次东征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得到了王师范手下大将刘鄩。刘鄩是五代时最具侠客风骨的名将。刘鄩曾经和朱温手下大将葛从周战于兖州,而葛从周的母亲正在城中。刘鄩公私分明,见到葛母毕恭毕敬,不敢少怠。而且刘鄩把城中的老弱病残全都放出城中,只留下本部兵守城。这等侠骨风范,千载之下仍然让人仰慕不已。孙子所说的为将五条智信仁勇严,刘鄩至少当得起一个“仁”字。后来王师范投降朱温,葛从周劝降,刘鄩这才归顺朱温。朱温也非常喜欢刘鄩,常说他是李勣(就是半仙徐茂公的原型)再世。
刘鄩还有一段**,特别有名,就是刘鄩曾经买下一个卖饼的王家女孩做为侍女,这个王家女孩国色无双,人称“花见羞”。刘鄩死后,王氏带着刘鄩的大把金子投靠了后来成为唐明宗的李嗣源,深得宠幸,并在后唐以及晋汉之际的政治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后话不提。
朱温为了就近控制李晔,强行把李晔“请”到了洛阳,李晔不想去,但架不住朱温的威胁恫吓,只好移驾。行前李晔冲着送行的百姓号哭:“‘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到处流浪,不知道朕会死在哪里。”左右皆哭。堂堂大唐皇帝沦落成到这个地步,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李晔行前曾秘拟了一道旨意,分道送给河东的李克用、西川的王建、淮南的杨行密,让他们有朝一日攻灭朱温,恢复唐朝。而这时其他的一些较大藩镇,如吴越的钱镠、福建的王审知、湖南的马殷、广东的刘隐等人则坐山观虎斗,但多是倾向于朱温。
不久,王建、李茂贞、李克用、杨行密等人公开声讨朱温,说朱温欲行篡逆,诸镇将联兵消灭朱温。朱温被骂的七窍冒烟。朱温本想出兵练练这帮大唐的“忠臣”,可又担心李晔在自己的地盘上制造麻烦,决定除掉昭宗,永绝后患。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八月,朱温派遣朱友恭、氏叔琮以及枢密使蒋玄晖等人去杀李晔。是夜二鼓,蒋玄晖等人率兵扣门请见皇帝,说是急事要面奏官家,内侍不知有诈,开门纳入众人。夫人裴贞一见来者不善,大声质问:“有急事便奏,带兵干什么?”言毕尽,汴将史太一刀将裴夫人砍死。
昭仪李渐荣知道不妙,大呼:“大人勿伤官家!要杀就杀我们!”此时,李晔酒醒,闻变惊起,绕殿而走。史太箭步追上,正欲刺时,李渐荣扑在李晔身上。史太大喝,踢开李渐荣,一剑刺死李晔,时年三十八岁,史太然后杀掉李渐荣。乱兵又捕到何皇后。何后哭倒在蒋玄晖面前,求条活命。蒋玄晖一时心软,便免何后不杀。
史家对李晔遇害深表同情:“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李晔可真是活的可怜。死的悲哀。
随后蒋玄晖等人奉朱温旨意,拥立十三岁的皇太子李祚在昭宗灵前继位。更名李柷。朱温见已得手,速来洛阳处理后事。朱温确实是个好演员,伏在李晔梓宫前痛哭流涕,好不感人(你不觉得很无聊吗?)。朱温又去见哀帝李柷。说一定要为先帝爷报仇雪恨。
李振密劝朱温:“司马昭使成济弑高贵乡公,今宜罪及朱友恭等人,免得大王自传恶名!”朱温真是个狠角,刚哭完李晔,就把“首逆”朱友恭给杀了。朱友恭这个冤枉啊,刑前大呼:“把我卖出来,你早晚也会不得好死!”氏叔琮被贩为白州司户,遂赐自尽。
朱友恭的“不幸遭遇”不禁让人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就是三国时为司马昭杀死曹髦的成济。成济和朱友恭确实该死。但比他们更该死的是司马昭和朱温,至少他们的演技实在过于拙劣,没有司马昭和朱温的授意。成济和朱友恭敢去弑君?
新皇帝即位,自然免不了一番人事调动,当然都是走走过场而已,朱温早就定好了。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三月,李柷下诏,以礼部侍郎张文蔚、中书侍郎柳璨、代理尚书左丞杨涉为宰相。柳璨是唐末著名奸臣。为了富贵,不惜出卖人格。谄事朱温。柳璨见朝中人士多有思唐之心,劝朱温除掉他们。李振也劝朱温早下决断:“此儿辈常自谓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黄河里,清流变浊流!”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六月,李振奉朱温命,将旧相裴枢等朝官三十多人押到白马驿,命武士尽行斩首,然后投尸于黄河,这就是唐末五代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祸。李振经常在洛阳和汴梁之间窜来窜去,为朱温办事,朝中人士多私骂李振为“鸱枭”,人皆恨其毒恶。
虽然中原地区成了朱温的私产,但朱温还是不满足,地盘总是越大越好,没人嫌钱多。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七月,大将杨师厚受命攻打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赵匡凝打不过杨师厚,被杨师厚端了老巢,赵匡凝狼狈逃奔淮南。
见南方各路如此不经打,朱温复起雄心,准备连杨行密一锅端了。十月,朱温亲征淮南。朱温虽然很残暴,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确实很高超,“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淮南有七八年没有朱温打过大仗了,杨行密看到朱温来的气势汹汹,知道这老家伙还在记着水淹庞师古的那笔账呢。朱温的汴州军是见过大世面的,在当时能和汴军相提并比的只是李克用的晋军。
朱温连连得手,汴军在江淮一带横冲直撞,杨行密拿他毫无办法,朱温在寿州(今安徽淮南)碰上一根硬骨头,淮南军死守不出,朱温觉得无趣,打算撤军。走之前,淮南大将柴克用送哥送到大路边,斩杀汴军三千多人,朱温狼狈逃到汴梁。杨行密不久后病死,长子杨渥袭位。
朱温在前线吃败仗,洛阳城中的宰相蒋玄晖、柳璨等“开明人士”已经开始为朱温张罗改朝换代的事情来了。蒋玄晖有些迂腐,他认为改朝换代必须遵守以前的潜规则,就是先封大国,总百揆、加九锡礼,然后再行实禅代之事。蒋玄晖说的并没有错,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都是这样玩的,比如司马炎、刘裕、萧衍、陈霸先、杨坚等。
不过二位爷的运道不太好,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朱温不喜欢这么啰嗦,大骂蒋玄晖:“直娘贼!难道我不受九锡就不能当皇帝了?”还是朱温说的实在,不似司马炎等虚伪做作,丑态百出,徒留历史笑柄。
朱温看到朝中人士对自己称帝并不热心,暂时还不好下手,便假模假样的推掉了九锡。蒋玄晖、柳璨和礼部尚书苏循等人想当开国新贵,下十二月,蒋玄晖让柳璨来到汴梁劝梁王称帝。蒋玄晖、柳璨的所做所为让很多人不齿,名声甚坏。朱温知道他们想要荣华富贵,却要他来背这个黑锅,大为恼火。
北院宣徽使王殷和赵殷等人妒嫉蒋玄晖受宠,便乘玄晖失势之时,向朱温告了蒋玄晖的恶状:“蒋、柳辈常与何太后焚香为誓,密复唐朝。”朱温闻言大怒,派人捕斩蒋玄晖,二殷复诬何皇后尝与蒋玄晖私通成奸,并派宫人阿秋、阿虔往来通信。
朱温二话不说,命人杀掉何太后,阿秋、阿虔在殿前被乱棍打死。蒋玄晖死了,柳璨也没多活几天,朱温命斩柳璨,柳璨临刑前仰天痛呼:“卖国贼柳璨有今日,上天报应也!宜其我死!”张廷范被车裂于市。
正当朱温准备下一步的计划时,魏博军忽然发生哗变,罗绍威控制不住,向朱温求援。朱温不能容魏博有失,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春,朱温自率大军去魏博镇压。要说朱温确实不是吹的,两招就将乱兵荡平了。罗绍威感激涕零,盛请朱温盘桓一些日子,其实罗绍威是想借朱温的名头震震刘仁恭、王鎔他们。
可没想到汴军将士能打仗,也能吃喝,在魏博呆了半年,吃掉了七十多万头猪羊,花钱更如黄河决堤,差点没把罗绍威给成了光棍司令。罗绍威心疼的直哭:“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朱温可不管你这些,吃完了喝完了也玩完了,拍拍屁股走人。
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朱温起兵攻沧州,刘守光死守不战,城中饿殍满路。朱温在城下劝刘仁恭的长子刘守光:“你老爹已经被我打怕了,他不会来救你了,还是早点投降吧。”刘守光不从:“我是刘仁恭的儿子,当然要为父亲守城。(未完待续)
第31章 【李克用】()
大王现在要以仁义制服天下,所以我更不能投降。大王如果用我这个背叛父亲的人,那么天下将如何看待大王?”
刘守文这话说的堂堂正正,无懈可击,朱温听着脸红一阵白一阵,便暂缓了攻城。刘仁恭生怕儿子有意外,忙又向河东的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本不想管闲事。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却很有战略眼光,对父亲说:“吾与燕皆为汴死敌,若燕不存,我们将失去战略侧翼,悔之晚矣。”
李克用觉得有理,派儿子李嗣昭、周德威等人去抄朱温的后院,没想到驻守潞州的汴军大将丁会突然投降李嗣昭。李克用兴奋死了,盛宴招待丁会,席间丁会哭道:“梁王虽待我弥厚,然观其志必篡唐室,出于大义,所以才降大王,以匡王室。”
写到这,真忍不住要问问丁会:跟着李克用就是忠诚?李克用的“唐”和李世民的唐朝根本不是一回事,李克用也没少干祸害唐朝的事,和朱温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丁会要真是对唐朝忠诚,就应该在李晔被弑的时候举兵声讨朱温,早干什么去了?
朱温听说泽潞丢失,直骂丁会是个白眼狼,只好撤军。刘守文写信给朱温,希望梁王能念及天下苍生,分些粮食给快要饿死的沧州士庶。都说朱温残暴,朱温是残暴,可同时代的那些军阀哪个又好过朱温?朱温倒很爽快的为沧州百姓留下了大量粮食回去了。
汴军经此一挫。士气大受影响,朱温郁闷了好些日子。这时罗绍威劝朱温不如废掉唐朝自立,让那些反对朱温的人没有了反对的借口。朱温没有立即答应罗绍威。但也觉得是时候换旗号了。即使自己再打唐朝的旗号,李克用、王建、杨渥也不会放过自己。想来想去,朱温决定废掉李柷,另建新朝。
唐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907年6月1日,梁王朱温在汴梁正式称帝,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然在称帝的过程上少不了马屁精的出乖露丑,什么黄龙现。什么七彩芝,天花乱坠般胡闹一通,朱温心满意足的做起了五代的第一把金交椅,更名为朱晃。史称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