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种可畏之事,即贤人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蔑闻,他建议李嗣源对于不足惧的“存而勿论”,对于深可畏的要用心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李嗣源看后,非常高兴。下诏对他进行奖赏。
新任宰相任圜管理国家财政,颇能建立制度,取得成效。在任圜等人的辅佐下,李嗣源针对后唐庄宗时的弊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严格法制,禁止官吏科敛和贪墨。
禁止富户投名影庇,逃免丁谣。禁止高利贷,禁止买卖人口,禁止虐杀奴仆,禁止虐待父母,禁止任意网罗、弹射、戈猎,禁止宰杀耕牛等。
一年之后,国家的政局有了明显好转,吏治和社会风气也有所扭转,人民生活初步得到安定。以至“雁门以北,东西数千里,斗粟不过十钱。”
李嗣源出身穷苦人家,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曾多次下令赦免罪犯,减免灾区百姓的赋税丁徭,并谆谆告诫官吏“不得科敛百姓”,“不得邀难商旅”。
天成二年(927年)十月。他诏另“诸道州府,自同三年已前所欠夏秋税租,并主持务局败阙课利,并沿河舟船折欠,天成元年残欠夏税,并特与除放。”他还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粮食和银子的损耗。
粮食在储存和晾晒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老鼠和鸟类吃掉一些,百姓的散碎银子在重新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点损失。
所以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就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借机加大征收比例,中饱私囊。李嗣源就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还有的诏书中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
当时官宦大户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跟这些官宦人家订立虚假的卖地契约,将耕地写到他们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和徭役。
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百姓的赋税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重。
为了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李嗣源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中央,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
如果有人隐瞒田地亩数,一经查出,就会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另外,李嗣源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钱减少到三文。
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务利息也明文限制,债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
这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一些被债务压得无法生活的人解脱出来。跟李存勖在位期间的搜刮百姓比较起来,李嗣源的这些措施确实值得称道。
有一年春天,李嗣源在宫中眺望雨后初晴的旷野,远处山坡上原以为是羊羔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是劳动的百姓。
李嗣源内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亲自赶到那里,去看望百姓。见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挽犁耕地,李嗣源当即命人赐他们耕牛三头。
后来,李嗣源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实行的铁器专营制度给百姓带来了很多弊端,于是下诏废除。
诏书中说,各地由政府部门监制的农具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实用,刚刚使用不长时间,就破损不堪,难以使用。近期百姓虽然庄稼丰收,但物价很贱,百姓由于无钱购买农具,以致于私自铸造,触犯了法律。从今以后,包括农具和其他日用器物,准许自由铸造使用,而百姓只需交纳农器钱每亩一文五分。
各地官府所属的铸铁机构除了每年供应军需及其他器物所用以外,只出生铁,并按照现价每斤减十文的价格出卖给百姓,就是熟铁,百姓也可以自选。原来一些官府的经营机构和官吏全部撤消。
这样做,不仅给百姓省了一些花费,更重要的是百姓自己铸造提高了产品质量,对于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更大。
由于这项措施效果很好,后晋后汉和后周都继续推行,没有废除。同时,李嗣源又命人为百姓挑选好的农具样式,让百姓照样铸造。
有了来自上层的体恤和支持,后唐农业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能丰收,再加上没有战乱侵扰,中原地区的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冯道跟他谈论民事时对他说:“庄宗在末年时不知道体恤百姓和军士,迷惑于声色歌舞之中,使人怨而国乱。
陛下现在威望很高,天下五谷丰登,这也是陛下您实行仁政的结果,愿陛下居安思危。”
李嗣源非常赞同,又问冯道民间有何疾苦,冯道便给他念了一首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
李嗣源听了,异常感动,让左右侍从记录下来,自己经常拿出来诵读,以此来提醒自己常想着百姓的疾苦,为民谋福。
在广寿殿刚刚建好时,负责工程的官员请求用丹漆涂饰,以便看上去更加豪华一点。李嗣源却说:“这个宫殿因为被烧过,所以不得不修,但只求宏伟壮观即可,不求华丽。”
先前,党项族和其他部落总是以献良马为名将良莠不齐的马匹送到京城。后唐就照价给他们付钱,但再加上他们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赏赐,每次都花费巨大,极为浪费。
李嗣源了解情况后,当即下诏禁止他们再到京城献马,只在边疆一带设置马场交易,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开支。
更多
作为帝王,李嗣源勇于改错的作风也难能可贵。有一次,巡检军使浑公儿对李嗣源报告说,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练习搏斗,似乎有反叛之心。李嗣源听了不禁大怒,马上命石敬瑭前去调查。
后来安重诲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两个小孩子在闹着玩,但此时那两个儿童已被处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62章【大梁帝国】()
李嗣源后悔不已,将所有相关责任人严厉处罚。 浑公儿由于诬陷致人死亡,处以脊杖二十,罢免所有官职,发配到了海鸟拉屎的登州(今山东蓬莱)。
石敬瑭由于没有调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发生,复奏时又夸大其词,任意诽谤,最终使无辜儿童丧命,还使李嗣源有了过错,但念及他是李嗣源的女婿,而且有功于国家,最后罚俸一月。
当然以现在人的观点,对他的处罚有点轻了,但在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贵族、官员都有司法特权,官员犯法一般可以用官员的级别抵罪,或者因为皇帝的宽恕而减轻或免于处罚。
李嗣源为安抚儿童的父母和亲属,又赐绢五十匹,谷子和小麦各一百石。
然后下诏全国,以后不论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细审查,不得徇情枉法。为表示自责李嗣源“减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谢罪。李嗣源为了吸取李存勖吝啬导致兵变的教训,经常赏赐军队,
因而使国库紧张,他就命孔循担任租庸使,适当增加了一些税收,将酒曲实行国家专卖就是其中增加收入的一项措施。但孔循却十分严酷,不论私自造酒多少都一律处死。
李嗣源看到这种结果,非常不安,于是下诏予以废除,让民间自由酿造,只需交纳少量酒曲税即可。
李嗣源不识文字,他时常教导儿子李从荣说:“我少年时遇上乱世,在马上取得功名,没有时间读书。
你要用心读书,不要像我这样目不识丁,成了个文盲。我已经老了,也没法再读书了,只是听别人讲明白些道理罢了。”
他不但要求自己的儿子认真学习汉族文化,还鼓励大臣们督导子弟学习儒家经典。
由于李嗣源善于学习中原传统文化,因此粗暴的性情纠正了很多。虽然他是马上得到天下,但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比较清明安定。
不过,李嗣源对于如何用人,特别是任用宰辅大臣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在李嗣源统治时期,掌权的基本上是安重诲。
安重诲出身于内迁的少数民族,是今山西应县人。少事李嗣源,随从征战。因骁勇善战,才识过人而逐渐得到李嗣源的赏识。
在以后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诲为心腹,安重诲视李嗣源为知己,二人结为莫逆。
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后,安重诲因拥戴有功,益受重用,被任命为左领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升侍中及中书令。
安重诲在李嗣源继位后,铲除弊政,确实实行了一些为人民称道的改革。这期间,安重诲作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以天下为己任,对内为治理江山社稷而出谋划策;对外为遏抑藩镇势力过强而穷尽智思。
明宗一朝,政治较清明。人民生活较安定,一时被称为“小康之局”,这与安重诲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李嗣源虽为一国之尊,但以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诲诵读。
安重诲特设端明殿。招纳名土冯道与赵风,专给李嗣源讲述治国安邦之经略,使其处理政务的能力颇有长进。
李嗣源为人虽宽厚温和,但仍带有沙陀人之遗风,杀人轻率不顾后果。马牧军使田令方所养之马瘦弱且死亡率高,罪应处斩。安重海劝李嗣源道:“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明宗认为他言之有理,故将田令方予以赦免。李嗣源曾派回纥人侯三衔命回国,侯三到达甘肃醴泉时,因该地僻狭,平素未备驿马,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未能将马匹及时给侯三以致误事。
侯三返回京城后,告知李嗣源,李嗣源大怒,令人将刘知章锁拿至京城问罪。安重诲认为诛杀刘知章不妥,力陈斩刘之害处,刘知章才得以幸免。
人们说屁股决定脑袋,其实屁股不经决定脑袋,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与作风,随着安重诲的步步高升,又仗着李嗣源的恩宠,逐渐滋生了专横跋扈、恣意妄行的作风。一次安重诲外出,路经御史台,殿直马延无意冒犯了他,他便当即拔剑将马延斩杀于御史台门外。夏州李仁福得知李嗣源喜好鹰鹞,便派人送来白鹰,安重诲拒绝纳之。
待他一离开,明宗心痒难挠,急忙派人将白鹰悄悄带回宫中,然后弄到京城西郊嬉戏,一边玩,一边仍心有余悸地对随从说:“勿使重诲知也。”安重诲欺君擅权,对其心腹,偏听偏信,竭力袒护纵容,以致造成许多冤案。
一次,安重诲派亲信韩玫、副供奉官乌昭遇出访吴越国。韩玫依仗安重诲权势,当众多次凌辱乌昭遇,并在酒后用马鞭抽打他,其劣迹行为很为吴越君臣所不服。
吴越国王钱镠欲将此事告知安重诲,乌昭遇觉得有辱于朝廷,执意不让。韩玫返唐后,恶人先告状,反而在安重诲面前诬陷乌昭遇,说他面见钱镠,
卑躬称臣,将朝廷机密泄露于钱镠。安重诲轻信谗言,未加查明就逮捕了乌昭遇,使其屈死于狱中。
当时,另一位受李嗣源赏识的大臣任圜,才华出众,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判三司相当于财政大臣。
任圜大权在握,忧国忧民,尽职尽责,政绩也很突出,任职期间国库充实,军民富足。
当时,韦说、豆卢革罢相,任圜与安重诲、郑珏、孔循等人商议选择宰相人选,任圜认为李琪合适,但珏、循不赞成李琪为相,对安重诲说:“李琪不是没有文才,是不廉洁啊!宰相,只要端庄有气度的人就能够当,太常卿崔协就可以当嘛。”
安重诲表示同意。过了几天,李嗣源问谁可以为相,安重诲立即答复崔协可为。任圜上前争论说:“安重诲不熟悉朝廷人事,被别人所卖,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崔协不识文字,是虚有其表。号为‘没字碑’。
臣是陛下误加选择,无功靠幸运而升任,这种不知书的人,以臣一人供人耻笑就足够了,相位才有几个,哪里还能再增加笑料呢?”
李嗣源说:“宰相位置重要,你们应详细审查。我在藩镇时认识易州刺史韦肃。人们都说韦肃是名家子弟,而且和我交谊甚厚。让他当宰相可以吧?
韦肃若不可,那么冯书记是先朝判官,称为长者,可以当宰相吧?”冯书记就是冯道。
商议未做决定,安重诲等人退出来在中兴殿廊下休息,孔循十分生气,拂衣而去,而且边走边骂道:“天下的事,一决定于任圜。二决定于任圜,他算什么样的人?”任圜对安重诲说:“李琪的才华,
可胜过当时的一百人,但是小人谗言巧妙阻挡,忌才害能,倘若不用琪而用协为相,犹如抛弃用紫苏合成的药丸而取蜣螂滚转成的粪球。”
安重诲笑而不言。最终相信了孔循的话,过了一个多月,崔协与冯道都当了宰相。崔协在位数年,人们都嗤笑他的所作所为,任圜与安重诲的矛盾从此开始。
以前使臣出使各地都由户部发给公文,安重诲奏请改由从宫内发出。任圜从历史上的传统旁征博引,予以争辩,不能说通,就与安重诲在李嗣源面前辩论,任圜声色俱厉。
李嗣源退朝后,后宫嫔妃迎上前来说:“和安重诲争论者是谁?” 李嗣源说:“宰相!”宫女说:“妾在长安,看见宰相议论事情。都不是这样的,这是轻视皇帝啊!” 李嗣源因此不高兴,使臣公文自此从宫内发出,任圜十分气愤。
安重诲常到任圜家中,任圜有个歌妓,善于歌舞且姿色美丽,重诲想得到她,任圜不给,由此二人更加互相仇视。
不久,任圜要求辞掉职务,于是罢相转任太子少保,任圜不能自安,请求告老归乡,退居磁州。
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诲诬告任圜与朱守殷合谋,遣人持假造诏书前去斩杀,任圜接到诏书后十分泰然,聚族酣饮然后被杀。
安重诲除去任圜后更是目中无人,对李嗣源说话不讲君臣之礼,有时甚至用辞职加以威胁。李嗣源养子、潞王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有一次跟安重诲喝酒,当时李从珂喝的有点高,
加上安重诲平时的所作所为也很不得人心,李从珂便一拳打了过去,正中安重诲脑袋,安重诲吓得赶紧跑了,事后虽然李从珂向他道歉,但安重诲却记住了这一拳之仇。
他乘李从珂外出之际,用枢密院的命令,使他的部将杨彦温闭城不让他回去。李从珂向朝廷报告,李嗣源想派人到河中调查,安重诲却坚持要用兵,李嗣源嘱咐带兵管,
一定要活抓活的,以便亲自审问,带兵官却听了安重诲的命令,杀了杨彦温,杨彦温一死,
事件的真相便无法查清,安重诲接着要求查办李从珂的失守之责,李嗣源心中不悦,说:“公要如何处置,我即从公。”
安重诲人听出李嗣源口气不对,不敢说要杀李从珂,只得说:“父子之间的事情,臣下不好说什么,请陛下裁决。”
安重诲又要大臣们讨论如何治罪,大臣们认为应交李嗣源处理,安重诲还不死心,自己上奏要求治罪。
李嗣源很生气地说:“朕还是一个小将校时,家里衣食不足,就是这个儿子背石灰、收马粪勉强养家,现在我贵为天子,难道不能保全他吗?与让他闭门家居,与公有何相干!”
从此他失掉了李嗣源的信任。 不久,董璋反叛,李嗣源让石敬瑭讨伐,战局不利,安重诲请求督运粮草。
由于心急,他让人夜里赶路,结果许多人掉入山涧摔死,李嗣源听了大臣的报告后,怜悯百姓之心再加上往日安重诲的傲慢无礼,使他诏命安重诲返回来听候处理,中途又罢免他的枢密使之职。
安重诲见自己威震人主,欲急流勇退,接连申请辞职,最后被批准以太子太师致仕
。由于他过去得罪的人太多,这时候人们就纷纷落井下石,说他要造反。
李嗣源就派皇城使翟光邺到河中查察,吩咐他说:“重诲若有异志,就把他杀掉。”这与当年庄宗派马彦珪察郭崇韬一模一样。
翟光邺到了河中,跟节度使李从璋取得联系,李从璋就派兵包围了安重诲的宅院,然后冲进安府,用大棒猛击安重诲夫妇头部,二人皆死于乱棒之下。
作为文盲的李嗣源不知道皇位的继承如何安排,也没有想过百年之后由谁来接他的班。
每当有大臣提出这个问题,他就说大臣们是在逼他让位,说道伤心处更是老泪纵横,此后就再没有人提出此事了。
儿子李从荣被封为秦王,他又任命他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再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一系列的任命说明他想让李从荣继位,但又不正式立为太子,名不正言不顺,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