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怕什么呢?所以刘崇刚刚坐在家里高兴了几天,就传来了郭威已经在大梁称帝,儿子也被扣留在宋州的消息。这一下,刘崇慌得手足无措,赶紧再派使者去见郭威,求他能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将他送往太原。
然而刘赟是曾被册封为皇帝的人,像这样的人郭威肯定是不会让他再活下去的,于是便接着忽悠刘崇说道:“老哥你放心吧!刘赟现在挺好的,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我现在就派人把他接到京师,封个大官儿,安排一个好住处。你在河东帮我守好疆土,我就把你封为王爵,让你永远镇守河东。”
刘崇听完之后大呼上当。后悔不已,知道这个儿子肯定是回不来了。不过像他们这种做大事的人。在感情上都比较淡漠,所以也就不管儿子的死活了,
立即于当年正月十六日在晋阳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也就是在同一天,郭威下令将他的儿子刘赟在宋州处死。
北汉开国之后,情况也是一团糟。一个是领土面积狭小,只有并、汾、忻、代、宪、岚、隆、蔚、沁、辽、麟、石等十二州土地。大致包括今天山西的中部和陕西的一小部分,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北汉的内政方面,也是非常混乱,
刘崇刚当上皇帝,就对手下人说:“我是因为高祖(刘知远)的基业,一夕之间,崩于粉碎,这才万不得已当得皇帝。仔细看一下,我算什么天子?你们又能算得上什么大臣?
因此不能像那些大国一样过日子。”于是到发工资的时候,宰相这个级别的。每月发给一百串钱,节度使这个级别的,每月发给三十串钱。再往下的官员,也就只能是给点补贴了。
可是单靠他给开出的这点工资,官员们实在是养不起家,于是只好去贪。刘崇又自知理亏,所以也从不干涉,搞得举国官员都在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最终把这个矛盾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去了。
然而刘崇遇到的麻烦还不只于此,对他造成最大威胁的,还要说是与北汉处于敌对状态的后周。因为后周是个大国。刘崇自知无力与其抗衡,所以只得去寻找外援。
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有节制调度之意。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任命为诸军节度使。这是节度使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朝廷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任命大量的持节都督,使其成为一个军区的统帅,其后这些持节都督开始拥兵自重,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诸侯。
三国时期,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设立军镇,逐渐演化成都督区,魏晋年间因循旧制,都在重要地区设有持节都督,使其享有较高的军政大权。
所以这一时期的持节都督,可以看成是唐、五代节度使的前身。
唐朝初年,也曾设有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共有四十一个都督府,分统天下州县,但后期除少数军事活动频繁地区仍然保留外,绝大多数则被省罢。
贞观年间曾按名山大川的走势,将天下分成十道,分别是河南、河北、河东、关内、岭南、剑南、江南、陇右(六盘山——陇山以西)、淮南、山南(长江以北、秦岭以南),但这十道仅为地理区域,没有行政级别,朝廷偶然会向诸道分派观风、巡察等使,但不常设。
直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出于御边的需要,逐渐在边防一线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等十个军镇,其长官则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实为九节度,一经略,岭南五府为经略使)。
安史之乱后,朝廷出于平叛的目的,在内地相继设立军镇,直接增至二十余道,重要军镇设节度使,赐旌节,领数州之地。次要军镇则设防御使或观察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
其后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军镇数量也越来越多,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上《十道录》称:“国内凡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军镇数量已经大幅增加。
至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称:“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
至此大唐国内军镇划分基本成型,并一直保持至唐末。
唐朝节度使权力极大,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上马官军,下马管民,集军、民、财三政大权于一身,杀官可至刺史,其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佐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文武具备,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将其称之为诸侯绝不为过。
当然,并非所有的节度使都有割据能力,近代有学者提出唐朝藩镇可以划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或是“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等几种类型,都有道理。
但总得来说,在黄巢起义前,唐朝国内藩镇都是服从朝廷管理的,而且除了河北魏博、成德等少数几个藩镇外,朝廷都有能力决定藩镇节度使的任免。但在黄巢起义结束后,藩镇势力变得急剧膨胀,朝廷就再也无法对其控制了。
节度使权力过大,是唐朝灭亡及五代动乱之源。五代十国中,绝大多数朝代及国家的建立者,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起家,仅有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在中央掌权,可见节度使在当时影响力之大。
直到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吸取了前代人的惨痛教训,于乾德三年(965),下令将地方赋税全部运送中央,仅留一小部分维持日常开支,这就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同年又下令诸州府甄选精兵送往中央,又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
到宋太宗时期,又诏令节度使所属支郡直属中央,其后又委派朝臣出任知州、知府,使节度使的权限大幅降低,最后只是作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和有功的文武大臣,节度使这才算是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军镇数量暴增,设在原大唐领地上的军镇数量超过一百,这还不包括契丹在内地设立的军镇及今越南境内的交州靖海军,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河东节度使,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都是由此而来,其次是河北的天雄和卢龙。
南方的吴(南唐)因淮南节度使而来,南汉因清海军节度使而来,吴越因镇海、镇东节度使而来,楚(湖南)因武安节度使而来、前后蜀国因西川节度使而来,荆南因荆南节度使而来,闽因福州节度使而来,这些在正文中有述,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几个地方长官的名目。
观察使: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国家方镇中,重镇称节度使,次镇称观察使,其级别略低于节度使,僚属将佐数量略少于节度使,但同为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防御使:全称防御守捉使,唐朝前期置于西北边镇,后期置于内地军事冲要地区,分都防御使和州防御使两种。都防御使可领数州,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州防御使掌管一州军事,往往由刺史兼任,又常与团练使互兼。
团练使: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分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两种。都团练使设原设在南方不设节度使之地,领数州至十数州不等,常由观察使兼任,黄巢起义后,都团练使多数升为节度使。州团练使是只负责一州军事的官职,级别等同于防御使,常由刺史兼任。(未完待续。)
第86章【大周王朝】()
刘崇称帝仅两日后,就命自己的儿子刘承钧给辽国皇帝耶律兀欲去信,大意就是说本国的皇帝死了,现在由鄙人继承了皇位,很想跟强大的辽国搞好关系,共建“大东北共荣圈”,不知道能不能被辽国皇帝所允许。
耶律兀欲接到信后,非常高兴,因为自从晋出帝石重贵与契丹开战以来,辽国与中原之间就一直处在一种对立的关系,早年石敬瑭答应给契丹的好处也就没有了,所以辽帝耶律兀欲也很想再把这方面的好处给捡起来。
于是双方就开始你来我往,互派使者,正式谈判,最终还是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于当年的四月达成了协议:即北汉每年向辽国岁贡十万缗,并与大辽约为叔侄之国,也就是时年五十七岁的刘崇认三十四岁的耶律兀欲为叔,自称侄皇帝。而辽国则对北汉尽扶持和保护的义务,并将刘崇正式册封为大汉神武皇帝。
看得出来,北汉其实也是一个汉奸政权。从表面上看,刘崇签订的这个条约要比石敬瑭当年那个条约要优越一些,因为第一岁贡从三十万缗降到了十万缗,第二也没有割地。但实际上,石敬瑭是以整个中原供奉契丹,而刘崇只不过是以河东一地来巴结辽国,所以其实还是刘崇要更辛苦一些。
至于没有割地,主要是北汉的领土实在是太小,再割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真正要比石敬瑭强一些的,也就是那个名号了,因为石敬瑭是认贼作父,自称“儿皇帝”。
而刘崇则是认贼作叔,自称“侄皇帝”,档次要比石敬瑭高出了那么一点。不过也仅是高出一点点,相差不是很多。
刘崇得了辽国之助后,想到的第一事就是去攻打后周。而这个时候对他来说确实也是一个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后周刚刚开国,国内的人心尚不能完全归附。很多地方藩镇仍在抱着观望心理,而且像慕容彦超这种随时可能反叛的藩镇依然存在,这些都是对刘崇十分有利的条件。当然,这并不是说刘崇此时出兵就一定能赢,或是能占有什么优势。而是说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刘崇就更加没有获胜的希望了。
当年七月,刘崇(当月刘崇改名为刘旻,但本书为行文统一。以下仍作刘崇)派翰林学士卫融等人赴辽国谢恩,同时向辽帝耶律兀欲说明,北汉有出兵攻打后周的计划,并请求辽国能派兵相助。
耶律兀欲也正想利用这么个机会,重演耶律德光当年征服中原的故事,于是就立即同意。告诉卫融,回去叫刘崇大侄子放手准备去吧!我们的大军随后就到。卫融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就兴冲冲地回去交差了。然而等他走后,辽国内部却因为出兵帮助北汉这件事情闹出了一场内乱。
事情是这样的,卫融走了一个多月以后。辽帝耶律兀欲听说刘崇已经派出先头部队,从团柏(今山西祁县东南)南下,侵入了后周的领土。觉得自己也应该出兵了,便把国内各部落酋长都召集起来,在九十九泉(内蒙古卓资县北)召开军事大会,命令大家随同出征。
但没想到这些酋长们觉悟太低,谁也不想南下作战。耶律兀欲顿时大怒,也就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了,生拉硬拽地把这些酋长们都弄到了队伍里面,同时强迫他们的部落立即开拔,这就使整支军队都产生出一股怨气。也就给那些处心积虑想要作乱的人提供了机会。
前文说过,耶律兀欲能当上辽国的皇帝。他的皇叔耶律安端立下的是首功(详见五代风云卷)。所以耶律兀欲称帝后,就将耶律安端封为明王。同时将安端之子察割封为泰宁王,而这个察割就是那个处心积虑想要作乱的人。
察割为人非常奸猾,很会讨耶律兀欲的欢心,草原民族的人天性一般都比较淳朴,对溜须拍马这项业务都不是很熟练,但察割却是个例外。
耶律兀欲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喜欢做什么,他就立刻去办,巴结得十分到位。
而且这个人还有个先天优势,就是长相十分憨厚,所以很得耶律兀欲的信任。但实际上,察割一直都在寻找机会,想要干掉耶律兀欲,好自立为王。而这一次,耶律兀欲强令国内各部落酋长出兵南征,就让察割感觉到这个机会来了。
九月四日,辽国大军走到了新州(今河北涿鹿)西方的火神淀。这一天正好是耶律兀欲的生日,耶律兀欲也很高兴,就驻军下来,邀请各部落酋长一起大吃大喝,都喝了个酩酊大醉。
察割就趁机勾结了寅底石之子燕王耶律述轧,将辽帝耶律兀欲杀害,然后自立为帝。接着又大开杀戒,将随军的皇太后及耶律兀欲的诸子全部杀死。这一来,辽军大乱,随军的宗室子弟纷纷外逃,还有不少部落首领也跟着逃了出去。
逃出去的人当中,有一个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时年二十一岁的齐王耶律述律,当时逃到了南山避难。
这是个大牌人物,好多逃出来的宗室和部落酋长就纷纷聚到了他的麾下。这一来,人马又多了,结果大伙儿商量了一下,干脆就将耶律述律拥为首领,掉过头去攻打察割和耶律述轧。
察割等人本来想利用众部落对辽帝耶律兀欲的不满情绪发动叛乱,没想到这些酋长们虽对耶律兀欲有所不满,但对他阴谋杀害耶律兀欲的行为却更加不满,
谁也不支持他。结果就是他虽然杀了耶律兀欲,却没能把局面控制住,酋长们跑得一干二净,把他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几下就被耶律述律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本人也失手被擒,最后连同他的族人和党羽,被全部诛杀。
叛乱结束后,众人将耶律述律推举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辽穆宗。这是一个在辽史当中非常出名也是非常有特点的皇帝,人称“睡王”,以后还能讲到。
耶律述律本身对打仗不感兴趣。所以等叛乱平息之后,就带着大军回去了。但是由于他刚刚登基。也不想给人留下一个胆小怕事,或者是不守信用的名声,所以还是派彰国(治在应州)节度使萧禹厥带着五万契丹、奚族兵马南下,去协助刘崇攻打后周。
十月十六日,刘崇亲率两万人马与契丹会师,然后出阴地关(今山西灵宝境内),直奔晋州(今山西临汾市)扑去,北汉与辽国联手进攻后周之战也就正式打响了。
刘崇本次出兵。选择的是当年刘知远入主中原时所走的那条路线,把南下的第一个打击目标定在了晋州(今山西临汾)。
晋州本属河东道,但此时已为后周所有。此处北临汾州(今山西汾阳),南倚太行,汾水纵贯其中,是由河东南下中原的一条重要通道。
穿过这里,就可以直达后周的怀孟地区(沁阳、孟州等地),然后再趋洛阳,直插开封。
总得来说,这是一条近路。当年梁、晋争霸时。李存勖往往会选择从井径(太行山第五个山口)出兵,先入河北。这主要是因为李存勖打的是争霸战,而后梁的势力也比较稳固。所以李存勖的战略重点是要和后梁争夺生存空间,同时再去消耗它的国力,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道理。
除此之外,河东南下中原,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直接从潞州(今山西长治)出兵,这条路其实要更近。
但是潞州是座军事重镇,而长治——上党这一地区的地势太复杂。刘崇很难在这里突破,所以他把晋州作为南下的第一站。还是很明智的。
然而这个仗一打起来就不是很顺利,晋州城内的兵力本来不是很多。而且晋州又不像那些大军镇的治所,有那么坚固的城防。
所以刘崇满心以为自己既然带着这么大一支军队来了,肯定会很轻松地突破进去。没想到这里的后周守将王万敢是个死脑筋,一见北汉军队来攻,立即紧闭城门,据城苦守,竟然坚决不肯投降。
刘崇带着七、八万大军,三面围城,昼夜攻打,足足打了一个多月,这座城纹丝没动。
这一来,刘崇不禁大为心急。而与此同时,后周皇帝郭威也已经派宰相王峻出任行营都部署,节制各路兵马援救晋州,并于十二月初到达了晋州。这个时候,刘崇这支大军已经在晋州滞留了五十多天了。
而且自他攻城以来,就连降大雪,人马无食,粮草接济不上。当地百姓觉悟又低,不肯留在家里等着他们抢劫,纷纷逃进山里,武装自保,搞得四野空旷,荒无一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辽军上下又都盼着能早日回国,不肯出力作战,军心已经乱了。
而在此时,刘崇也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战略性错误,就是在晋州的南部有一个叫蒙阬的地方(在今山西省曲沃县西北),这里地势险要,是一处天然屏障,本来刘崇应该派一队人马去防守这里,但他又自做聪明,觉得如果把晋州围死,
守军就不敢逃跑了,所以就只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上围城,故意留下这一个缺口,希望王万敢能理解他,早早领着晋州守军从这里跑路。但这一决定,却给后周的救兵造成了可乘之机。
十二月十八日,王峻率领救兵进入了晋州辖境,此时他最担心的就是刘崇会派人马在蒙阬设防,然而没过多久,前锋就来回报,称蒙坑空无一人,现已顺利通过。王峻闻言大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