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4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皇帝的陵墓,没有一个不被人挖掘的。不为别的,只因他们陪葬的金银珠宝太多。

    所以我死之后,你一定要给我穿上纸做的衣服,装在瓦做的棺材里面,墓穴不要用石头,用砖砌好就行。无论是工匠还是民夫,一定要出钱雇用,不可以骚扰民家。

    埋葬完毕,招募守墓人三十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差役,让他们来扫洒照顾,不要用宫女守陵,也不要雕刻石羊、石虎、石人、石马,只需在墓前立一块牌子,上面写上:‘大周皇帝生平喜爱简朴节约,遗命用纸衣瓦棺,继任皇帝不敢违背。

    ’如果你不按我说得做,我地下有知,也绝不会保佑你。”

    这番话出自于一个封建帝王的嘴里,实属难能可贵,更何况郭威还是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想来柴荣当时在听他说完这番话时,更应该深有感触。

    而柴荣在其后的执政生涯中,确实也是时刻牢记郭威的教诲,最终使后周王朝在他的手中,逐渐强大起来。

    柴荣的即位过程应该说还是十分顺利的,郭威死前,亲手将王峻、王殷这两个实权人物铲除了,算是帮柴荣扫清了障碍。

    而郭威没有亲生儿子,除了柴荣之外,有亲情关系的,只有一个外甥和一个女婿。

    郭威的女婿叫张永德,是后晋安州防御使张颖之子,他在郭威死时刚满二十四岁,年纪尚小,对柴荣够不成威胁。

    外甥李重进,是郭威的姐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年纪要比柴荣大,时任殿前都指挥使,加领泗州防御使,郭威死前,又进一步加封李重进为武信军节度使(虚衔,武信军此时属后蜀),检校太保,典军依旧,是个有实权的人物,有可能对柴荣构成威胁。但

    是郭威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加升完李重进官职后,又把他叫入殿中,当面给柴荣叩头,进一步明确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所以对柴荣也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另外这一年柴荣已经三十四岁了,精力正是最旺盛的时候,政治上也到了成熟期,又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所以也就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史称:“嗣君即位之日,天气晴朗,中外肃然。”

    然而,即位的顺利并不能代表一切都顺利,其实柴荣在称帝后,所面临的情况还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后周的国力不强。

    中原大地在饱经了数十年战火之后,直到郭威的手中才稍得了一丝喘息,但郭威毕竟只当了三年的皇帝,想要完全恢复国家元气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柴荣刚即位的时候,后周的国力仍然是十分有限,而且国内的领土面积较此前的三个朝代也要小了很多。

    五代中,国土面积最大的是后唐,李存勖灭梁后,国土面积等于梁、晋的总和,而且它的实际控制面积还要更大,因为包括整个河北地区和关中的岐政权(李茂贞所建,参见屠唐枭雄卷)都已在后唐的实际控制之下。

    到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又一举并吞蜀地,使他的统治范围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的全部,再加上甘肃、宁夏各一部,以及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和湖北的北部,地域非常辽阔。(未完待续。)

第91章【大周王朝】() 
不过等唐明宗李嗣源死后,孟知祥就在成都称帝,这一下就少了一大块。石敬瑭称帝后,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又少了一块。后晋末年,后蜀又趁中原内乱,取了秦(今甘肃天水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刘知远称帝后,也没能夺回来,这样又少了一小块。而郭威开国时,刘崇又据河东十二州建立了北汉,所以到柴荣登基这时,领土面积已经不大了,仅有九十六州的土地。

    柴荣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就是人心不附。因为柴荣不管即位有多顺利,但他都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那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假如郭威只要是还有一个亲生儿子,那就绝不会轮到柴荣继承皇位。

    再加上郭威从后汉的枢密使到当上皇帝,只用了一个多月,皇位也仅仅坐了三年,威望本身就有限。而柴荣则更是如此,到二十七岁才刚混到一个军职,有了军职又也没有去打过仗。

    郭威称帝后,柴荣又被宰相王峻打压了两年多,刚刚才算是崭露头角,更没有什么威望而言。而五代之中,向来都是兵骄将悍,以柴荣的资历威望,想【⌒,。2¤3。o¤一下子慑服这些人,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柴荣遇到的第三个困难,则是强敌环伺。后周坐镇中原,南有南唐、西有后蜀,这两个都是大国,其中后蜀有52州,南唐有36州,从表面上看。似乎和后周的96州相差了不少,但实际州有大有小。其实这两国的国土面积虽比后周要小一些,但相差也不是很多。并且唐、蜀两国多年以来休生养息。很少有战乱发生,与后周相比要富足得多。

    在后周的北方,则是强大的大辽和后汉的衍生国北汉,这两个也都是后周的死仇了。实际上,柴荣登上皇位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正是来自于这个方向。

    北汉前面也说过,是由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所建立,郭威刚建国时,刘崇就曾借辽兵攻打后周。并因此跟辽国约为“叔侄之国”,是一个典型的汉奸政权。在那一次交锋中,北汉遭到了重创,之后几年间只是一味地巴结辽国,寻求支持,不敢再与后周争锋。

    但等郭威的死讯一传到晋阳,刘崇马上就来了精神,立即向辽国求援,准备出兵攻打后周。辽帝耶律璟(耶律述律称帝后改名耶律璟)对他这个老侄子也很支持。立刻便派武定(治所在奉圣州,今河北涿鹿)节度使杨衮率一万铁骑去支援刘崇。

    当年二月,辽将杨衮率领一万骑兵赶往河东,并在团柏(今山西祁县东南)与刘崇亲率的三万北汉兵会师。两军合为一处,直接向后周的重镇潞州进发。此前已经说过,从河东入中原有三条路可走。既可穿井径、越太行山,从河北进军。也可奔晋州(今山西汾阳)、趋洛阳。然后再直插大梁。这两条路一远一近,各有各的好处。但在这两条路外。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刘崇此时选择的从潞州直入中原的路线。

    这条路其实是最近也是最直接的一条,从潞州出发,第一站是泽州(今山西晋阳),第二站是怀州(今河南沁阳),从怀州往西南走150里可到洛阳,往东南走300里就是开封,看得出来,这是一条近得不能再近的路了。

    但实际上,在梁、晋争霸期间,双方对这条路的使用效率远不如井径关高,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河北地区对于当时的梁、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潞州的地势太险要了。

    潞州(今山西长治)地处黄河中游,雄踞太行之脊,素有“太行之巅,与天同党”之称,故而又称上党。辖境之内多是山地、丘陵,十分险要。

    而潞州城早在西周时代便已修建,其后千百年间,又经历朝历代的反复扩建,城防非常坚固。刘崇敢把他进军的第一站就定在了潞州,足以说明其气势之猛。

    当时守潞州的是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此人原名李荣,在柴荣称帝后,因避讳而改名为李筠,早年他曾在镇州驱赶过辽将耶律麻荅,也算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了,所以得知此事后并不惊慌,当即传令手下大将穆令均带着两千人前往迎战,自己则亲率主力进驻太平驿(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南)。李筠的这一战略部署应该说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实际效果却是非常不好。

    穆令均为人极其勇猛,得令之后立即出征,当日就与北汉的先锋指挥使张元徽相遇,随即展开战斗。但两军刚一开战,张元徽就带着大军后撤。

    穆令均也不多想,带兵就追。其实这是张元徽设下的埋伏,穆令均还没追出多远,就被引进了伏击圈,随后北汉各路大军齐出,将穆令均所部重重包围,一战斩杀周兵逾千,穆令均也当场战死。李筠听残军报回消息,不敢再战,仓皇退回潞州,登城自守。

    数日之后,北汉入侵的消息就传到了大梁,柴荣闻讯之后立即决定御驾亲征。这个时候,距郭威死、柴荣登基不过只有一个多月,正好是新老政府交替,朝局还尚未完全平稳之时,所以满朝文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对柴荣进行劝阻,

    纷纷表示:“刘崇自从那年在晋州遭到政府打击之后,实力已经不行了,他这次出兵是因为看到先帝驾崩,想趁机对咱们进行骚扰,不会有多大作为的,而且他也不敢亲自出马,所以皇上只要派一员大将御敌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

    柴容却说道:“先帝驾崩,刘崇欺我年少新立,肯定是起了并吞天下之心。所以这一次,他肯定会亲自带兵。所以我也一定要亲自迎敌。”

    但群臣还是对他苦苦劝阻,特别是五代骑墙派代表人物。一向以圆滑著称的宰相冯道,更是很突然地变成了那种敢于直言范谏的忠臣,对柴荣亲征一事固争不已。柴荣非常不满,对冯道说道:“昔年唐太宗平定天下,哪一战不是亲自出马?我又怎敢苟且偷安?”冯道却说道:“不知陛下能否做得唐太宗?”柴荣又说道:“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冯道却反问道:“不知陛下做得山否?”

    从冯道这几句话中完全可以判断出来,当时的朝臣们对柴荣明显是信心不足。实际上冯道力谏柴荣应该不是出于私心,

    甚至可以完全可以把他这番诤谏看成是对柴荣的一种爱护。冯道一生不弄权,而且他在长达数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早就掌握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本领。如果他在这个时候不开口,柴荣打赢了,不会怪罪他,就算是北汉最终战胜,

    灭掉了周朝,也照样会让他当宰相。也就是说,无论谁胜谁败,都不会对他造成任何的影响。反过来,这番话一开口。肯定就先把柴荣得罪了,柴荣出兵如果打赢了,

    那就证明冯道是错误的。如果战败了,搞不好回朝之后还要迁怒于他。两头都不讨好。对自己有害无益,这个道理以冯道的聪明会不明白吗?那么他又为什么非要极力对柴荣进行劝阻呢?

    其实这正好说明了冯道是非常爱护柴荣的,这才不想让他去冒这个风险。因为此时柴荣刚刚登基。地位还不稳固,一旦亲自出征战败。皇帝宝座肯定就要发生动摇了。

    但如果柴荣派出别的将领,情况就不一样了。胜了并不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就算败了也可以把责任推卸出去,仍有挽回余地。

    所以说御驾亲征,对柴荣来说,绝对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而冯道也正因为是想到了这dian,才不惜抛弃多年以来的从政原则,对柴荣力谏不已。

    当然,冯道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一个基础的,那就是他心里对柴荣的军事才能缺乏信心,不相信他能打赢,至少也会认为柴荣打赢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个并不奇怪,因为柴荣从来就没有打过仗,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他上来就能打赢这么一场关键的战役?这恐怕也是满朝文武的共同想法了。

    柴荣对出兵的利弊也不会考虑不到,但这件事对他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一个没有战功的皇帝,在五代中肯定是吃不开的,群臣对他的轻视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柴荣也急需用一场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威望,那么实际上北汉这次入侵正好就给他制造出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当然前提则是柴荣必须要将这一仗打赢。

    三月三日,柴荣排除一切阻力,决意御驾亲征。诏命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率军从磁州固镇(今河北省武安市固镇)出兵,深入北汉大军背后,诏命护国(镇治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从晋州出兵,切断北汉大军的后路。又命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镇治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等大将为前锋,率部先行开赴泽州。自己也于三月十一日,亲率大军出大梁,北上迎战刘崇。

    三月十八日,柴荣抵达泽州(今山西晋城),但未在城内停留,继续率军北上,当晚夜宿于州城东北。

    而北汉主刘崇得知此事后,居然做出了一个很让人意料不到的举动——扔下潞州不打,绕城而过,直接就向周军迎了过来。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不仅是冯道等朝臣对柴荣没有信心,就连刘崇对他也是十分轻视,根本就把柴荣放在眼里,这才敢于把潞州这样的重镇甩在身后,直接去找他的主力决战。

    三月十九日一早,两军的前锋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境内相遇,柴荣传令猛攻,将北汉军的前锋击退。柴荣生怕这一部会逃走,立即传令全军急行追击。这个时候,刘崇已率北汉和辽国的联军抵达高平县内的巴公原,闻讯后传令将阵势列好,以大将张元徽部为左翼,以辽将杨衮部为右翼,刘崇自领中军坐镇中央。

    柴荣率军赶到之时,北汉各部人马已经集结完毕,阵势严整,声势骇人。而柴荣因为追得过急,后军河阳节度使刘词所部未能跟上,以致在人数上要远远少于敌军,所以周军上下在突然遭遇汉、辽主力之后,无不惊惧不已。

    此时的柴荣,还是显示出他超人一等的勇略,突遇大敌之后,并不惊慌,立即传令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率军列阵于左翼;命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列阵于右翼;自己则在宣徽使向训、殿前都虞侯张永德的护卫下坐镇中军。与敌军针锋相对,将阵势排好。

    北汉皇帝刘崇向对面望去,发现周军人数不多,非常兴奋,对左右人说道:“早知柴荣只派来这dian人马,就不必找契丹大叔帮忙了,今天咱们不但要击破周军,同时也要让那些契丹大叔们看看,咱们汉军也不是好惹的。”左右人听罢连连dian头称是,纷纷表示今天一定要在刘崇的带领下,为国争光。

    这时辽将杨衮策马扬鞭,来到阵前,观测一番敌情之后,又退了回来,对刘崇说道:“敌势严整,未可轻进。”

    刘崇听罢不喜,一捋胡子说道:“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随后下令手下大将张元徽率部出击。杨衮原本十分轻视汉军,此时遭了刘崇抢白,心中十分不快,怏怏退回阵中。

    张元徽所部是汉军的左翼,得令后立即便率一千骑兵冲向了周军阵营。这个方向正好是周军的右翼,列阵于此的是后周的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和步军都指挥使何徽,这两个人一个管马军,一个管步军,真是难兄难弟,一见汉军杀来,竟无缘无故地带兵逃窜,眨眼睛骑兵跑得一干二净,步兵坐在原地集体投降,周军右翼防线顿时崩塌。

    此时的形势对于柴荣来说,已经是极度危急了。因为本来周军的人数就要少于汉军,而且还未等接战,就有两员大将临阵脱逃,致使整个阵势的右翼都不复存在,继而又将全军带得一片混乱。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可以说战局已定,周军又要靠什么才能扭转败势?

    然而就在此时,却突然出现了极为惊人的一幕。也就是周军的最高统帅,同时也是后周的最高统治者,并且还是从来就没有打过大仗的柴荣,却在这个极度危急的关头,亲自跃马提枪,冒着飞矢箭雨,仅率身边五十名亲兵,一举冲出阵中,直线杀入北汉的中军阵地。(未完待续。)

第92章【大周王朝】() 
柴荣这一举动,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因为柴荣是一个大国的皇帝,他能亲临前敌已属难能可贵了,又有谁能想到,他会在战役的最关键时刻,带着几十名士兵冲入敌阵,以万金之躯与那些虎狼之身肉搏?

    就在周军右翼崩塌之时,北汉主刘崇欣喜若狂,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汉军是没有理由不取得胜利的。

    这是他出兵的第一场大战,如果在这一战中,他能够击溃周军的主力,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后周立国不过仅有三年,开国皇帝郭威新死,新主柴荣刚刚即位,在国内毫无威望可言。

    一旦战败,整个国家必将全线动摇,他自然就可以率领大军出泽潞、入怀孟、过黄河,然后直捣大梁,君临天下,重建刘家的宗庙社稷。

    所以此时的刘崇,已是得意的忘乎所以,竟然传令在军中摆好了酒宴,只等战役结束后就开席庆功。

    可是刘崇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个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却突然在敌军之中杀出一小队人马,如利刃一般直透己阵。而让刘崇更加难以想象的是,这队人马为首之人,竟然会是他从来就不曾放在眼内的后周新主柴荣。

    这一来,战场上的形势陡然逆转。不单是刘崇,几乎所有的汉军都被柴荣这股无可匹敌的气势所压倒。柴荣所过之处,汉军无不四散奔逃,只在眨眼之间,汉军的阵脚已被他冲得大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