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救活了十之七八,只有二十余人被处死。而且在这其中,受死者都有他必死的罪过,得生者又都有他获释的理由,这不禁让赵匡胤大为惊诧。
自此之后,赵匡胤就对赵普刮目相看,并倚为腹心。而赵普也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厚望,从最初“陈桥兵变”到后来的“雪夜定策”、“杯酒设兵权”,赵普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用,成为赵匡胤手下的头号佐命功臣。甚至直到太宗年间的“金匮之盟”、“北伐契丹”,也没有能够离开赵普的身影。
赵匡胤和赵普的这次相会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其结果是赵匡胤最终得以威加四海,而赵普也能借此名书竹帛,对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都起到了良好的正面推动作用。不过双赵合璧的巨大威力还要过上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体现出来,因为在这个时候,天底下的事情,还是要由柴荣说了算的。(未完待续。)
第107章【大周王朝】()
赵匡胤攻陷滁州后,周军通往南唐两京的门户就已经被打开,这不禁让李璟大为惊慌。所以仅过数日,李璟便亲自手书一封信件,派专人去寿州呈给柴荣,并在信中说道:“大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礼事之,岁输货财以助军费。”这就是要与后周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好使柴荣能尽快退兵。
然而柴荣因为看到李璟在信中自称为“大唐皇帝”,心里非常不高兴,不但拒绝表态,反而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军去攻打南唐的东都扬州。
这一来,更使李璟大为惶恐,连忙派遣翰林学士钟谟和工部侍郎李德明两人,带着称臣的表章及大量金银、牛羊、酒浆,再次向柴荣请求和解。
二月十九日,钟谟、李德明来到寿州城下。这两个人都是以雄辩著称于世的人物,柴荣知道他们是想以口才说动他退军,便事先在城外布下重兵,待他两人到来时,不等他们先行开口,就厉声指责道:“你们唐国自称是李唐皇家苗裔,自当懂得什么叫做礼仪。可是你我两国间只隔着一条淮河,唐国又何时派遣过一个使臣来敦睦邦交?
反倒飘洋过海,去跟辽国勾结。舍弃中华,侍奉蛮夷,那么礼在哪里?义又在何处?你们想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我退兵,可我并非六国昏庸的君主,岂能为你们的口舌所动?
回去告诉李璟,叫他放下架子,亲自过来叩头谢罪,我则保证他平安无事。否则的话,我当亲提大军,直抵金陵。用你们库府中的财物来犒赏我的将士。到那时,恐怕你们君臣都要追悔莫及了。”
钟谟、李德明被柴荣拉开的架势吓得战战兢兢,只好把满肚子的说词都咽进肚里。一言不敢再发。
李璟请和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而面临的压力则越来越大。柴荣亲抵寿州后。派人分别与湖南和吴越联络,让他们出兵相助。这两个也都是附属于后周的两个南方政权,又向来与南唐不睦,所以在见到柴荣派来的使者后,便各自提调兵马,开始攻打南唐的州县。这样一来,使李璟的处境更加窘迫。
二月二十二日晚,周军大将韩令坤率兵悄然抵达扬州城下。此时南唐三面受敌。大部分的兵力都被牵制在了前线,对扬州的防守反而不足,竟没能探知周军的到来,第二日一早就被韩令坤率军闯进城中,当日扬州就已落入了周军之手。
扬州既是南唐的东都,又是淮南的一座军事重镇,水陆要道都在这里交汇,库府中又储有大量的金银、粮草、兵甲,可以说既有政治性,又有军事性。而且经济价值又很高。这座城市的沦陷,使李璟再也坐不住了,只得再一次派出南唐的右仆射孙晟携带表章。去向柴荣求和。
这也是李璟在一个月内第三次向柴荣求和,言辞也十分卑逊,他在表章中称道:“自天佑(唐末年号)以来,海内分崩,诸侯擅守,或割据一方,或已建国自立。我承袭祖业,奄有江表,如归鸦盘旋。不能找到落脚的地方,又有心攀龙附凤。却不知龙凤身在何处?
而今天命有归,陛下的声威教化远播四方。我愿比照两浙、湖南,革去帝号,奉大周为正朔,岁进贡献,谨守疆土。乞请陛下收回讨伐我的成命,赦免我最后臣服的罪过,准许我作为陛下境外的臣属。陛下如能有此怀柔远方的恩德,那么海内裂土之士,必当相继归服。”
接着便准备了黄金一千两,纹银十万两,绸缎两千匹,命右仆射孙晟带往寿州,作为犒军之物。并向柴荣表示,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等江北六州土地,每年再向后周贡献一百万缗的财物,请求罢兵。
李璟这次既割地、又赔款,甚至准备消去帝号,用心不可谓不诚。但是柴荣觉得李璟准备割让的江北六州,不是被他重兵包围着,就是已经被周军占领,所以没有什么兴趣,还是不肯同意,反将大将赵匡胤从滁州调了回来,要加大力度对寿州进行强攻。
其后数日,周军对寿州城发起猛烈进攻,柴荣亲自坐镇指挥,并以身作则,搬起一块石头,放到攻城的巨炮上,供其使用。
而赵匡胤更是不计生死,亲自带领士兵,划着牛皮小艇,沿护城河直抵寿州城下。
周军这次攻城,可算是下了血本,可惜守寿州的刘仁赡,真可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全面型人才,相当难以对付,所以效果仍然不好。特别是赵匡胤,还在此经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危险,差一点就为国捐躯。
这就是他带人乘小艇攻至寿州城下时,城上突然间强弩连发,而且他们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也是威力最大的一种弩箭,箭杆粗长,有如房上的椽柱。
周军对这种新式武器准备的不充分,手上的盾牌根本抵挡不住,当时就被射倒一片。赵匡胤见势不好,急忙传令后撤,但是为时已晚,城上的巨箭已如蝗虫一样铺天盖地般的向他们飞来。其中有一支,直奔赵匡胤的前胸射了过来,眼见就要躲闪不及,多亏了他手下的营门官张琼见势不好,在千钧一发之际,飞身扑了上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箭。
张琼也是当始的一员悍将,为人十分强项。那一箭射来时,他扑过去为赵匡胤挡住,自己却被这支箭射中了大腿,而且直接穿进了骨头里。张琼当场就被疼晕过去,直到上岸后才悠悠转醒。
可是这种箭十分讨厌,因为箭头太大,卡在骨头里就拔不出来,旁边人急得团团直转。唯独张琼若无其事,只是要来一碗酒,大口喝了进去,然后命人将骨头打碎,这才将箭头取出。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对这种重大的外科手术连必要的麻醉都没有,全是蛮干。砸碎他骨头时,鲜血喷出数升。再加上骨碎之声刺耳,旁边人都不忍心观看。连凿骨大夫都被吓得面无人色。唯独张琼神态自若,跟平常没有什么分别。
柴荣围攻寿州多日,始终不能打破城池。而李璟在开始时,为了能使后周退兵,不断地做出让步,甚至不惜割地、赔款,消除帝号,但仍然不能使柴荣满意。这时已经没有可让步的余地了。只得放下求和的念头,全力迎战。实际上南唐在这个时候,国力还是很强的,并没有因为后周这一次打击就彻底败落下来。李璟之所以会在两国刚刚交战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定下了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这跟他为人懦弱是分不开的。
当年三月末,李璟命皇四弟李景达挂帅出征,率军抵御后周。数日后,李景达率两万大军渡江北上,有从周军手中夺回扬州的意图。这一来。使守扬州的韩令坤非常恐慌。因为在此之前,南唐的右卫将军陆孟俊也已经率一万兵马,从常州杀了过来。韩令坤生怕自己孤军深入,被人关在门里,所以不等唐军攻来,就主动弃城而逃,这样扬州又被唐军轻而易举地夺了回去。
这个消息传回寿州,使柴荣异常气愤,但是韩令坤不战而逃确实也有他的难处,不好过于责怪。于是柴荣只好一面急遣使者,勒令韩令坤回师夺回扬州。又一面派大将张永德率军赶去增援,同时又命赵匡胤另率一军进驻*(扬州西130里)。以策应韩令坤的右翼。
赵匡胤此时威名已盛,作风十分彪悍。韩令坤本是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但也毫不讲情面。率军到达*之后,立刻就传出将令——周军胆敢退回*者立斩。这一来,韩令坤的退路就被截断了,只得返身去与陆孟俊争夺扬州。
就在韩令坤与陆孟俊争夺扬州的同时,李景达也率大军到了*。但李景达跟南唐主李璟不愧是一奶同胞的亲哥俩,胆小程度一般无二,听说赵匡胤比他早到了一步,竟然不肯向前走了,便在距*二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与周军对峙。
这时有人劝赵匡胤应该趁唐军立足未稳,给与迎头痛击。但赵匡胤却十分老辣,分析道:“唐军安营扎寨,这是对我们心存恐惧,本应迎头痛击。
但我军兵少,只有数千人,一旦主动攻击,就会被他们看出弱点。他们为救扬州,不可能永远跟咱们对峙下去,早晚要对我军进攻的,那时才是我们取胜的最好时机。”
果不其然,数日后,李景达迫于压力,只得拔了营寨,向周军攻来。赵匡胤立刻挥动全军,对唐军发起猛烈进攻,大胜一场,临阵斩杀唐军达五千余人,其余者则赶到了长江边上,因为没有那么多渡江的船只,唐军之间互相争夺,又淹死不少。
这一战,赵匡胤以区区数千兵马,大败唐军两万精锐,又为后周立下一大功劳。
与此同时,韩令坤也在扬州城东大败唐军,并生擒了唐军主将陆孟俊,又将扬州夺了回来。这一来,更使周军在江北一带声威大振。然而,此时柴荣却在寿州遇到了麻烦。这倒不是因为唐军在这里能有什么作为,而是因为周军围困寿州已经有三个多月了,耗尽人力,但仍然被刘仁赡挡在城外,粮草已经渐渐接济不上了。
而进入四月之后,连日来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数尺,攻城的器械和士卒都损失惨重,给后周的军事行动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好在此时赵匡胤和韩令坤,都在江北一带打了胜仗,这样在军事上还不算十分吃紧。
进入五月,寿州的攻城战仍然没能取得很大的进展,粮草更加吃紧。柴荣有心撤军,但又不甘心解除寿州之围,正在进退两难之时,后方突然传来消息,皇后符氏忽染重病。柴荣闻讯后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符皇后可不是一般的人,她本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早年嫁给李守贞之子李崇训为妻。
后汉年间,李守贞在关中造反,郭威带兵去平叛,破城之日,李崇训尽杀家人,又提剑来杀符氏。但符氏已经知道了消息,便躲在屏风之后。李崇训着急自杀,也就不等符氏了,自己自刭而死。
等汉军进城之后,在城中大烧大抢,大搞三光政策。符氏也被一队乱军发现,这队乱军正准备对她进行那种禽兽不如之事时,符氏却一脸庄重,厉声对那些乱军喝道:“我父亲与郭公本是故友旧交,你们胆敢冒犯于我,小心他砍掉你们的脑袋。”这群乱兵闻言后谁也不敢再动,反把她保护起来交给了郭威。郭威听说符氏的事迹后,觉得她能够在危急关头,做到处变不惊,很了不起,便将她收作义女,不久后又将她嫁给了柴荣为妻。
符氏为人贤良淑德,又能识大体,早年柴荣受王峻打压时,心情一度十分苦闷,符氏始终都陪在他的身边,出言宽慰,使柴荣苦闷的心情缓解不少。这小两口一直十分恩爱,所以柴荣听说符皇后病重,便急忙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带一部分兵马撤回了大梁。这样,柴荣的南唐之征算是暂时先告一段落了。
就在柴荣撤回中原的前一个月,南唐大将柴克宏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大破吴越军,临阵斩杀逾万人,吴越的余部逃回国去,这样南唐的东线威胁就没有了。而南方亲附后周的湖南政权也在此时爆出了内乱,岳州团练使潘叔嗣因为不堪武平节度使王逵的勒索,一怒之下把他杀了,之后就将湖南的大权奉到了周行逢手里,但没想到周行逢为了向人表明自己没有参与杀害王逵的心迹,所以又设计斩了潘叔嗣。
这样湖南的局势就乱得一踏糊涂,也就没有精力再去与后周合击南唐,南唐的南线压力也随之解除了。
南唐在同一时间解除了东、南两个方向上的威胁,这样也就有使它能集中精力去对付北线的周军。而到柴荣撤走之后,就连淮南的形势也发生了不利于后周方面的变化。
先是后周的彰信节度使李继勋率部立营于寿州城南,但营寨还没扎稳,刘仁赡就突然率部从城中杀出,李继勋抵挡不住,仓惶退走。
这一战,周军损失了几百士兵,虽然不多,但这是周军自进入淮南后的第一场失利,对士气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未完待续。)
第108章【大周王朝】()
再有就是淮南百姓对后周的抵抗斗争愈演愈烈。早在周军进入淮南之前,由于南唐以茶、盐强行换取当地百姓的栗、帛,又在此处大兴营田,搞得当地百姓**的情绪十分强烈。以至于周军到了之后,当地百姓群起响应,箪食壶浆相迎,场面还是非常感人。如果能拍成纪录片,对教育下一代都是很有意义的。
可惜周军的整体素质也实在是成问题,入境之后就开始大肆劫掠。柴荣在时,多少还能控制一下,到他走后,这些官兵更加无法无天,整天大烧大抢,视黎民如土芥。这一来,淮南百姓大失所望,只好“相聚山泽,立堡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白纸为甲胄”在广阔的战斗天地中,跟周军展开殊死的搏斗。
这样的地方武装力量当时有很多股,规模有大有小,武器也不统一,但因为身上穿得都是纸制的甲胄,因此被时人统称为“白甲军”。
白甲军的来源多是当地百姓,战斗力并不强,但是作战勇敢、熟悉地形,又深得游击战争的要领。所以周军屡次派军围剿,收效甚微,往往还会为其所败,被搞得十分被动。
另外,南唐毕竟是江淮大国,虽然屡遭周军的打击,但也绝不肯甘心坐以待毙,所以在柴荣返回中原后,南唐皇帝李璟就在国内发起战争总动员,重新纠集了一支兵力多达五万之众的大军,仍以齐王李景达挂帅,再次渡江开进淮南,以援救寿州。
七月,李景达带着大军来到濠州,并驻军与此。然后分出一支兵马去援救寿州,在紫金山(东北十里处)安下营寨,与城中的守军互举烽火,遥相呼应。
这样一来,就给城外的周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刚刚上任的后周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向训,深感周军在淮南一带兵力过于分散,很怕会被唐军逐个击破,所以急忙遣使向柴荣告急,并请求先从扬州撤军,去寿州与李重进部会师。
此时,正是符皇后病重之时。柴荣脱不开身,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
向训接到柴荣旨意后立刻从扬州起兵开拔。向寿州靠拢。消息传出去后,身在淮南各处的周军也不敢留在原地,纷纷放弃攻占下来的州县,匆忙向寿州回撤,场面一度非常混乱。
这对于南唐来说本来是个很好的战机,但统兵的李景达一脑子懦夫思想,到这时候居然还怕如果杀伤周军过多,会加深两国间的仇恨,所以急忙传令各路唐军各守营寨。千万不要擅自出击,免得将周军激怒。这就使各路周军得以从容不迫地从各处撤回寿州,也就使南唐在寿州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七月二十一日,柴荣的妻子符皇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滋德殿逝世,年仅二十六岁。这个事情让柴荣悲痛欲绝,但是柴荣并没有被此击倒。反而化悲痛为力量,在大梁连发旨意,免去淮南百姓欠南唐的赋税,释放关在狱中的犯人。这几道旨意发出之后,又把淮南的民心争取过来了。
同时南唐君臣,从上到下。暮气深沉,不思进取,一心只想守住故地,根本就不敢存克敌制胜的念头,以至多次坐失良机。所以没过多久,周军又将淮南的形势稳定住了。
八月七日,南唐将领林仁肇、郭廷谓率水陆军抵达下蔡(寿州以北淮河渡口)。想要从这里进入寿州增援。张永德率部阻拦,林仁肇仗着人多势众,传令猛攻,并先派小船满载干柴,顺风纵火,打算烧毁周军在这里建造的浮桥。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办法,但没想到老天并不保佑他,突然间风势逆转,这些小船没等接近浮桥,就被风刮了回去,反把唐军的战船烧毁不少,只得暂时败退。
而张永德则利用这个时机,变魔术一样打造了一条长达千尺的铁链,在距浮桥十余步的地方,横亘两岸,把淮河拦腰切断,这样南唐的舰队就无法通过了。
南唐水师不能到达寿州,地面上的小股部队又屡为周军所败。时间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