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连史书上记载晚年在唐俭面前杀野猪都被记载下来,可见撰史者的拍马屁的意识和水平已经不能用一般来形容了。总而言之一句话,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
朱和尚当了皇帝,他的成功完全是**丝的奋斗励志楷模,但他照旧走不出历史的局限性,照样在圈子里面兜来兜去,所谓老朱就像孙猴子,蹦跶再高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这个历史的魔咒到底是谁设立的?又想起黄炎培的历史周期论,历代牛人都走不出,现在依然不会。人性使然也。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觉醒,从内心真正的觉醒(鲁迅说的那种觉醒)?
还是哪句话,少数人的无耻绑架了多数人的无知,导演了奇葩中国这幕戏!想起王安石变法时候神宗同志面对大臣反对时候,神宗同志很不理解,这么利国利民的事情为神马反对,就问大臣文彦博。
文同志是这样回答神宗同志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个社会没法改变,我们的力量跟蚍蜉一样,既得利益集团就跟那百年老槐差不多,怎么斗?要么顺从,要么当炮灰,要么同流合污与狼共舞。兄弟们,继续上路。蒙着眼睛!
乖乖,人家升天他升官。
牛吧?
还有一点便是不贪。
这也很要紧。
俗话讲要当官要发财。那就赶紧准备棺材。
这一点上裴矩那也是相当清醒。
史书上介绍在炀帝大业后期,那高官贪污纳贿比比皆是。
宇文述、裴蕴、虞世基个个都是大贪官。唯有裴矩那是一不参与派系争斗,这再一点就是清慎廉洁。
《隋书》记载:“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这位牛人给我们教的第二招就是要不参与政治派系和政治斗争,为人低调、不得罪人,尽量处理好各种关系。即使是下属,也要卖乖狂捞政治资本。
还有,就是做个清官。
关键时候,保命啊。
在官场裴矩第三个保命招数那就是见风使舵。原则要有,灵活的处事方式更显重要。见风使舵是个贬义词,是对一个人的负面评价。这一点大家伙都知道。是说一个人阳奉阴违。根据形势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裴矩是一孤儿,从小在别人家里长大,他如果没有这种察言观色的敏感嗅觉,早就挂了。如果不见风使舵灵活调整自己的处事之道。无根无基无权无势的裴矩如何在大隋朝廷跟这帮恶狼一般的人精共舞?靠什么生存?面对隋炀帝这样刚愎自负的主子,劝谏是很危险的,丢命那也是常事。举个例子。大业十二年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
隋炀帝杨广却一意孤行执意要巡幸江都,这劝谏的大臣那就多了去了。但隋炀帝面对劝谏那是一个字:杀!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当场被杨广下令拿下并在朝堂“杖杀之”。
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东都建国门上表谏,杨广大怒,先把这位崔大人下巴先卸下来,然后斩首。“先解其颐,然后斩之”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
这位皇帝是真的铁了心地往南走。那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啊。面对这样的领导,你是坚持原则还是见风使舵?你为了自己的所谓的信念伏尸切谏而后千古留名?帮帮忙吧,我们都是凡人。这一个个的大臣被杀,裴矩有没有做出反应?
他会不会也跟着直谏,跟着前面的兄弟一样继续倒下?且看牛人的选择:裴矩并没有忘记自身职责。面对皇帝的执迷不悟,他也积极进谏。
到江都后,转过年。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晋阳起兵,兵锋直指大隋朝的首都西京长安。看到真正的危机来了,再不说这大隋朝可真要完了。裴矩发话了。
裴矩发话了。及义兵入关,帝令虞世基就宅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愿銮舆早还,方可平定。”裴矩建议皇帝銮驾早返关中,稳定人心进而稳定天下。
但关键是领导不听他的,还差点惹恼皇帝。皇帝杨广一不高兴,派他去关中出差,那跟要他的命也差不多了。裴矩多聪明,马上称病。从此闭口不言。
有什么办法?如果执迷不悟继续劝谏,那上面几位就是自己的榜样。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
时从驾骁果数有逃散,帝忧之,以问矩。矩答曰:“方今车驾留此,已经二年。骁果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臣请听兵士于此纳室。”帝大喜曰:“公定多智,此奇计也。”
因令矩检校,为将士等娶妻。矩召江都境内寡妇及未嫁女,皆集宫监,又召将帅及兵等恣其所取。因听自首,先有奸通妇女及尼、女冠等,并即配之。
什么意思?骁果都是关中人,老婆孩子都在陕西,听说李渊入了关,不知一家老小怎么样。官兵内心非常不安。皇帝又不想回去,肿么办?一个字:逃!这就出现了大批量的骁果逃亡事件!皇帝很忧心。裴矩给出的点子很绝。
让这帮关中骁果在当地娶妻生子,任其跟当地妇女、寡妇甚至尼姑女道士什么的通奸,然后生下孩子就在当地落户安家。
这样军心自然稳定。这样一个得军心的政策一实施。那肯定大受欢迎。那这些关中骁果肯定会拥护朝廷,对杨广山呼万岁感激涕零。感谢皇帝陛下的高天厚地的再造之恩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很吊诡。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解决了骁果的生理需要和军心稳定问题,本来是皇帝的一纸诏书。但骁果们感激的却是裴大人(由是骁果等悦。咸相谓曰:“裴公之惠也。”)。有点意思。
说明啥子啊?这只能说明人家裴大人会办事,办事的结果是恶人都皇帝作了,好处人家裴大人尽捞了,而且做得滴水不漏!
皇帝大喜,骁果欢欣,裴大人捞到了声誉。这些名誉看起来不能吃不能喝也没啥用,但关键时期却救了裴大人的命。这就叫水平。不管怎么说,裴大人那是在中下级官兵中是有了极大威望。
所以到了喋血江都的千钧一发之际。裴矩做到了独善其身。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才叫真正的牛人!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贼皆曰:“不关裴黄门。”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更能够看出我们这位爷的官场智慧了。杀了炀帝和一帮佞臣,十多万骁果在宇文化及一帮怂人的带领下就玩命北归关中。
这一路经过江苏、河南等地,这时候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中国。这帮骁果那可是是大隋朝当时最最精锐的主力,他们在老婆孩子家人的召唤下,这就一路向北往关中打。
在战火的洗礼下别人死的死亡的亡,只有人家裴大人的官位是一路走来一路涨。到河北裴矩已经官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乖乖。人家乱世丢命,这哥们乱世捡官呐。
后来宇文化及被河北牛人窦建德所败,裴矩到窦兄弟这儿被继续重用啊。先是人事部长(吏部尚书)。后来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尚书右仆射)。
这帮农民工兄弟建立的政权缺的就是礼仪典章和制度规范,这裴矩犹如鱼龙入海有了用武之地,那农民工代表窦建德对裴矩同学那是相当高看。在裴矩的亲自操持下。这个泥腿子政权终于有了点政府的模样。
“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每谘访焉。”武牢关一战。那窦建德十万燕赵雄师在猛人李世民的铁骑蹂躏之下全线崩溃,老窦被俘,裴矩也跟着魏征曹旦等一帮人降了唐。
裴矩继续了他在旧主子那里的好运气。在李唐那也是高官照当,厚禄照拿。甚是顺风顺水。奇怪的是他到唐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尤其是到太宗朝,虽然年近八旬,但办事精神不减,做事积极勤勉,尤其以直言敢谏闻名。
这个唐代的君主与隋炀帝杨广那是大大的不同,尤其是这个李渊的二小子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那是勤于听政,虚心明察,勇于就谏。基于此,裴矩在李世民面前的举止,与在杨广面前的表现那真是天上人间啊。举个例子吧。
这个事件姑且称之为李世民版的“钓鱼执法”说李世民为试探官吏清浊,曾让人给他们送贿物,“司门令史果受绢一匹。李世民大怒,要杀掉这名官员。裴矩说:官吏接受贿赂,处死本来应当。
不过陛下是钓鱼执法,不符合用道德来教育人的情理。李世民听了很高兴,在朝臣面前大大地表扬了裴矩同学的直谏精神。大臣敢于直谏,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官场的一个潮流。
否则,如果太宗是隋炀帝杨广同志,那裴矩绝不会冒此风险。这说明裴矩在工作中善于变通,不是一味蛮干。既遵守原则,同时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把灵活性和原则性完美结合。但司马光老先生就不这么认为了。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裴矩在隋唐两朝的变化发表过见解,他认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
是说裴矩这小子见风使舵,在大隋是个谄媚的佞臣,直到大唐才变成了忠臣。这小子阳奉阴违,人品有问题。司马光老先生我们哪敢不尊敬?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不敢苟同。首先对人进行道德审判我觉不妥。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当然司马老先生的用意是好的。
他想通过批评裴矩的行为告诫后来者要向更优秀的标杆学习,成为封建礼教的铁杆粉丝和忠实拥趸。但如果我们能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函数,裴矩也不例外。一定要裴矩跟炀帝死磕?
难道真要看到裴同学被砍头甚至抄家灭门大家才甘心?才是皆大欢喜?才是王途正道?
杨广的身死国灭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背景和时代局限,不能简简单单归结为大臣不能直谏守节。反过来即使裴矩真的直谏而亡,意义又有多大?
我看仅仅在被屠杀大臣名单上徒增一串人名而已。除此之外,有何意义?作为个体,我赞赏裴矩的行为。
不盲从、不跟风、有原则、有底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这位官场牛人叫好!(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九十四章【西游】()
唐朝那些事儿;第九十四章【西游】
有这么一个聪明干练的大臣,皇帝的心思被搅活了。濠奿榛尚本来就想看看外面这花花世界。
这下好,裴矩给自己上了《西域图记》这本书。别以为杨广同志只喜欢江南的斜风细雨和柳烟花雾,那大漠的苦寒之地也是要去的。唐朝大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那地球人都知道。我在这给各位兄弟就显摆显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查遍史书,还真没发现第二位帝王去过这野猫也不拉屎的地方。这春风都过不去的玉门关,独独人家隋炀帝杨广同志身为一国之君硬生生靠着自己这一双大脚丫子可就迈过去了。
史书有记载,“故万乘亲出玉门关,置伊吾、且末镇”他去大漠风情游了?非也!如果是公款大漠风情游,那结局肯定不是如此惨烈和血腥。他去西天取经了?
他去西天取经了?那更不是了!同样是向西走丝绸之路,但杨广他不是唐僧。虽然老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杨广却对佛经没兴趣。虽然当时在扬州当省长的时候(扬州总管)向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天台宗智觊大师恭拜行弟子之礼,不过那是人家杨广同志的完美表演。
那都是在政治的要求下为了绥抚南朝,加强南北文化融合,目的还是为了自个的王权统治秩序的稳固。那他带这么多人马走唐僧西游之路是意欲何为啊?列位看官且看:大业五年(公元6o9年)三月二日,皇帝下令西巡河右。出了大兴城这就一路向西!出了临津关,过了黄河。这就到青海了。
只是这青海地区,在当时那属于人家吐谷浑人的领地。上一年即大业四年(公元6o8年)。在帝国牛人外交加战略家裴矩同志的游说下,鼓动铁勒部落东击吐谷浑。这生猛的铁勒打得吐谷浑的伏允可汗是一路狂逃。一直逃到青海西平(今天青海省乐都县),没办法,这伏允只得向东边的大隋乞降求援。
这下好,杨广将计就计这就派安德王杨雄出浇河(今青海省贵德县)、许国公宇文述出西平率军迎降。
这伏允一看有救了,快马加鞭直扑大隋温暖的怀抱。但就在这临羌城(今青海省湟源县)伏允发现势头不对,这大隋军队不像是来迎降的啊,个个杀气腾腾,一副屠夫的模样。来者不善啊。伏允一看这帮恶魔那比铁勒还狠。继续掉头率众西遁。这就算把吐谷浑主力在青海给打散了。
大隋在青海就设置了据点,并且把内地犯罪分子都迁徙过来开发大西北。看来一千多年前就开始西部大开发了。发明权在人杨广这。“伏允南奔雪山,其故地皆空,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州、县、镇、戍,天下轻罪徙居之。”
伏允跑到了昆仑山附近,但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政权基础依然牢固。那这次杨广是铁了心要把青海全境拿下。
要完超自己的偶像秦皇汉武。我,杨广。要成为历史上文治武功第一的千古一帝!那皇帝这次西巡可是准备充分,不仅仅是车马行仗、文武百官,还有宫属家眷。同时随行的还有当时大隋最为精锐的禁卫军。史书上记载光光军队这就带了四十万。
好家伙,比人家吐谷浑全国人口都多。这几十万军队到了青海西平这个地方。基本就到了人家吐谷浑的腹地了。杨广看差不多了,就准备在这地方“陈兵讲武”。
神马意思?通俗来讲,就是准备在这里搞个大型军事演习。以震慑吐谷浑,彻底消灭吐谷浑军事主力和政权。这时候吐谷浑可汗伏允帅部下驻扎在覆袁川(今青海湖东北)。围剿吐谷浑的狩猎正式开始。这演习总指挥杨广同志可就登场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命内史(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元寿南屯金山(今青海省西宁西北)。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段文振北屯雪山(今青海祁连县东北),太仆卿(相当于皇家大内总管)杨义臣东屯琵琶峡(今门源县西南)。将军张寿西屯泥岭(今大通山)。
这就直接把伏允围在了当中,准备来个瓮中捉鳖!史书记载那这次战争那是相当惨烈。为了保家卫国,那吐谷浑可是斗急了眼。这伏允也聪明,面对大隋的瓮中捉鳖,他来了个金蝉脱壳。伏允让部下诈称可汗,屯聚车我真山(今青海省祁连县东南),自己则率数十骑遁出。
这皇帝看吐谷浑王逃了,就派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率兵前去围捕。张定和是员猛将,轻敌冒进,连铠甲也不穿就直接率众登山。
这伏允也不是吃素的,拈弓搭箭,直接一箭拿下。关键时刻多亏副将柳武建率众奋击,伏允大败而逃。这次伏允老底算彻底赔光光,吃饭都成问题,只好投靠了党项。主力军在吐谷浑仙头王带领下,一看老大被灭,大势已去,十多万军队穷蹙而降。至此,青海全境纳入大隋的版图。
从这点来说,人家隋炀帝的武功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偶像秦皇汉武。还没完,这位皇帝的精力实在过人,还要继续西巡北上。不过再往西走,就要翻过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皇帝精力旺盛撑得住,不过其他人吃得消吗?尤其这好几万宫属家眷和文武大臣咋办?这是个问题。
中国的地理很特殊,那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是个人都知道,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啊。那从青海到甘肃,这地有点说道。得给各位白话白话。丝绸之路必须通过河西走廊过玉门关然后进疆。
那怎么到河西地区?从青海的陇右到甘肃的河西,那就必须要翻过皑皑白雪的祁连山。
今天我们要从青海到甘肃,那已经非常方便。有227国道的一马平川,可以把海拔37oo米的祁连山踩在脚下。
把历史的时针向前拨回到两千年前。大汉朝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同志为解除匈奴对帝国的威胁。打通西域通道,特派遣侍郎张骞出使西域。
这张骞同志领命后就带领百余人从长安出发。经陇西,过黄河,沿着祁连山南麓西行,而后经大斗拔谷穿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
谁知,张使者没走多远就在焉支山(甘肃永昌县民乐县之间)下被匈奴俘获,被困河西,为奴十多年后方寻机逃脱,再前往西域。
据说在匈奴十多年期间人家单于可是给张大人许配了匈奴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