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谭命崔仲哲勒军在军都关伏击,阻止三戍叛军北上,双方一场混战,官军大败,崔仲哲战死。得到情报的杜洛周立即引军南下接应三戍叛军,内外夹攻,元谭腹背受敌,全军溃败,军都卢龙防线被突破,杜洛周打开了南下的通道。

    出师失利,朝廷震惊,紧急任命常景别将李琚为都督,代元谭征讨下口,对常景做出了降职处分,军号从平北将军降为后将军,免除幽州刺史职务,但同时保留了幽州、安州、玄州、燕州行台,戴罪立功。

    杜洛周攻打幽州首府蓟城,常景命统军梁仲礼迎战,擒获贼将御夷镇军主孙念恒。但列阵蓟城之北的都督李琚战死。常景亲自率城人死守,杜洛周见一时半会拿不下,退回上谷,继续攻逼燕州。

    燕州刺史崔秉守城八月之久,援军不继,儿子阵亡,无奈弃城率左右投奔定州。

    主将弃城乃是大罪,朝廷将其撤职处理。幽州战报传到洛阳,作为嘉奖,朝廷恢复了常景的平北将军军号。破六韩拔陵败走后,旧都平城的百姓们向朝廷请命要留下元渊做恒州刺史,大魏朝也对北边的事很头疼,留元渊镇守也是个不错的安排。

    不过,任命归任命,尚书令元徽却没忘在胡太后面前阴阳怪气地给元渊上眼药:元渊这个人城府很深,看不透啊。元徽的言外之意:让看不透的人领兵驻守在火药桶上。万一有二心,那局面还有办法收拾吗?

    能让人放心吗?元渊倒是一心为国,他最担心的仍是二十万北镇降卒的安抚问题。

    事实上,北镇降卒的日子并不好过。事态的发展正如元渊所料,破六韩拔陵败亡后不足三月,柔玄镇兵杜洛周在上谷(今北京延庆一带)带北镇流民反了。杜洛周引军北上开始了回家的旅程,在黄瓜堆同斛律敦的高车部族战士遭遇。

    当初,斛律敦在破六韩拔陵手下呆了没多久就发现跟着这位混没前途,于是当机立断率领手下万户部民向云州刺史费穆投降,费穆很高兴。将喜讯飞马向洛阳政府报告。朝廷也很高兴。北边乱成了一锅粥,只听见政府军失利的消息和各处的驻军叛变的消息,叛军投降还是头一遭。

    洛阳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以斛律敦为第二领民酋长。为什么是第二。因为斛律敦的父亲本是第一领民酋长。按例应当由其兄长斛律平袭爵。

    斛律平很早就在政府军任职襄威将军,在随大将军尉宾北讨的时候陷落在贼中,后来走脱到云州投奔了老弟。回来了就好,朝廷升其为龙骧将军。费穆弃守云州后,斛律敦带着部族也开始缓慢南下,对于这支上万人的部族武装,倒也没有人敢随便挑衅,斛律敦部众驻扎在黄瓜堆一带。

    车部族战士同叛军一场血战,到底寡不敌众,斛律敦大败,部众四散而逃,斛律敦哥俩带着残兵败将投奔了秀容的契胡酋长尔朱荣。尔朱荣很高兴,以斛律金为别将,继续统领高车部族武装,同时尔朱荣上表洛阳政府以斛律平为第一领民酋长。杜洛周驱散高车部族武装后率众包围了燕州,刺史崔秉率城民奋力抵抗。

    为了防止杜洛周南下威胁京城,朝廷以常景为行台、平北将军就、幽州刺史,与幽州都督、平北将军元谭一起沿幽州一线组织防御。燕州刺史崔秉的次子崔仲哲听到老父被围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哭诉于朝廷请缨出征,朝廷怜其忠孝之心可嘉,以其为别将,隶都督元谭北上。

    常景取得朝廷授权,命幽州各县百姓都集中到县城,各个路口派兵把守,又下令以各乡村三长们充为士兵。常景的这一招叫坚壁清野,即使叛军南下,没有群众基础,补充不上粮食,那他们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以三长充当士兵,从国家大局的角度没错,但其中却蕴藏了极大的风险。

    孝文帝太和改制在农村地区实行邻、里、党三长制,加强对农村人口的管理,有效打击了豪族对乡村的控制,但是,三长基本由豪族子弟充任,当朝廷征兵的时候,送来的是老弱病残,基于这个原因,常景书生气上来了,直接把三长拉了壮丁。

    三长充当炮灰,他们背后的父兄可不是些省油的灯,所以幽州豪族对常景恨之入骨,尤其是范阳郡,豪族子弟们被迫从军到了最前沿阵地,不满情绪在蔓延。

    常景的行为似乎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同时失去了群众基础,这为他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毕竟,常景是文学家,是书生,是将军,不是政治高手。按照朝廷的部署,元谭驻守在卢龙塞到军都关一线,常景在山中险要处设置要塞,他们的任务就是堵住杜洛周南下。

    景以录事参军裴智成发范阳三长之兵守白闰,元谭据居庸关下口。常景的防线切断了叛军南下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就看出根本没有北上解燕州之围的意思。然而,就在此时,形势发生了变化。

    驻守安州石离、冗城、斛盐的三戍两万余人的正规军哗变,哗变军人响应杜洛周,准备自松岍赶去燕州跟杜洛周会和。

    元谭命崔仲哲勒军在军都关伏击,阻止三戍叛军北上,双方一场混战,官军大败,崔仲哲战死。得到情报的杜洛周立即引军南下接应三戍叛军,内外夹攻,元谭腹背受敌,全军溃败,军都卢龙防线被突破,杜洛周打开了南下的通道。

    出师失利,朝廷震惊,紧急任命常景别将李琚为都督,代元谭征讨下口,对常景做出了降职处分,军号从平北将军降为后将军,免除幽州刺史职务,但同时保留了幽州、安州、玄州、燕州行台,戴罪立功。杜洛周攻打幽州首府蓟城,常景命统军梁仲礼迎战,擒获贼将御夷镇军主孙念恒。但列阵蓟城之北的都督李琚战死。

    常景亲自率城人死守,杜洛周见一时半会拿不下,退回上谷,继续攻逼燕州。燕州刺史崔秉守城八月之久,援军不继,儿子阵亡,无奈弃城率左右投奔定州。主将弃城乃是大罪,朝廷将其撤职处理。幽州战报传到洛阳,作为嘉奖,朝廷恢复了常景的平北将军军号。(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一百一十一章【沦陷】() 
唐朝那些事儿;第一百一十一章【沦陷】

    杜洛周占领燕州后日子过得并不好,对几万大军来说,地广人稀的燕州提供不了充足的军粮,所以,大家还得挨饿。濠奿榛尚

    跟十六国时代的乞活军一样,杜洛周的起义军实际上也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战,杜洛周本人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大诉求,作为一名镇兵,本人文化水平有限,连年号都沿用了破六韩拔陵的真王,至于手下将帅的封官就更加可笑,首领贺拔武兴出自武川大族就封为武川王,同样出自武川的将领侯莫陈升就封为别帅,至于管市集的就封为市王、管驿站的就封为驿王,没文化就是不行。

    怀朔镇年轻豪杰圈子的大哥高欢在北镇第一拨动乱中忍着没动,如今也带着一家老小投奔过来了,可惜杜洛周对同样出身镇兵的高欢并不重视,高欢、段荣、蔡俊等人对杜洛周很失望,要知道他们的理想并不是活命那么简单,建功立业才是他们的追求。

    其实高欢等人也没有换位思考,在战争、灾荒的影响下,解决几万人的队伍的吃饭问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办法,只有到幽州去抢了,幽州的范阳郡在当地大族豪杰卢文伟的带领下兴修水利,所以灾荒并没有影响范阳的年景。蓟城的常景不好对付,杜洛周决定换一种方式。

    不久,杜洛周派都督王曹纥真、马叱斤绕过蓟城南下,离开城市到广大农村去抢劫谷物和人口,要说义军也真够背点的,东西还没抢多少。又赶上连日大雨,士兵们拖着辎重在泥泞中行军。大家疲劳不堪。

    常景得到情报后,跟都督于荣、刺史王延年埋伏在粟国附近。义军遇袭一战即溃,曹纥真也丢了性命。奈杜洛周只好亲自率众南趋范阳,又被常景打败。常景见杜洛周不断攻击范阳,决定将防守重点放在范阳。

    行台郎中卢文伟出身范阳卢氏,为四海世家大族,他本人在家乡囤积了大量的稻谷,附近百姓断粮的常常受到卢家的接济,因此卢家的群众基础好。范阳即是幽州涿郡涿县,由于幽州处于太行山和燕山的夹道中。范阳成为自幽州入东北的门户。

    有粮有人,范阳比蓟城更适合做首府,更重要的是,范阳是幽州南下的门户,既然卢龙塞防线完了,只有保住范阳才能切断杜洛周南下的通道。

    常景下令移州治于范阳,然而,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范阳卢家的始祖是东汉末年的卢植,一位经学大师。他有个著名的学生叫刘备。卢植起自布衣,位居北中郎将,儿子在曹魏做官官至司空,孙子在晋朝位居侍中、尚书仆射。经过三代经营,卢家成为天下名门。永嘉乱后,卢氏子孙或者流落江南。或者滞留北方。范阳还有另外一个世家大族祖氏,闻鸡起舞的祖逖就出自这个家族。

    两家为世代姻亲。互相支持,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北魏灭后燕。因为政见不同。祖家支持新兴的北魏,卢家拥护没落的后燕。一场仇杀开始了,祖家遭到灭顶之灾。但北魏代燕的历史大车轮没有谁可以挡住,于是卢家成为新朝敬而远之的对象,北朝前期,卢家几乎没有人出来做官。后来受崔浩案的牵连,卢家又遭到了一次清洗。

    但饶是如此,卢家四海大姓的地位没有动摇,到了孝文帝太和改制厘定氏族的时候依然以其为四姓之首。按照制度,卢家人只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在朝廷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不用考试,只要递上自己身份证就行了。卢家人做官的渐渐多了起来。

    六镇大乱后,卢家人内部也分裂了,支持叛军和支持朝廷的都有,比如卢文伟助常景守幽州,卢勇则同情叛军并秘密接受了杜洛周加封的燕王。杜洛周尾随常景包围了范阳,该卢家军上场了,然而,自从常景将范阳担任三长的豪族子弟们发往军中后,他其实已经失去了范阳的群众基础,没有人有替常景卖命的打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随常景搬迁到范阳的州郡兵倒戈了,他们捉住王延年、常景、卢文伟等人送到杜洛周军中,在这起事变中,范阳豪族冷眼旁观,范阳落入杜洛周之手。

    杜洛周将众人押在军中,幽州战事暂时告一段落,第一回合叛军完胜。在常景跟杜洛周在河北交锋的时候,远在恒州的元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受杜洛周造反的鼓舞,恒州的降户们也蠢蠢欲动,他们打算拥立元渊起事。元渊如何肯受,为了摆脱嫌疑,赶紧上书朝廷请求回京。

    其实朝廷最担心的就是宗室亲王拥兵自重,鉴于六镇乱平后元渊的威望日盛,加上元徽一直在背后捣鬼,朝廷于是任命左卫将军杨津取代元渊为北道大都督,接管了北征大军。

    杨津出身弘农杨氏,为前太仆卿杨椿第三弟。至于元渊,为了照顾北讨功臣的情绪,升任侍中、右卫将军,调任定州刺史,恒州刺史由行台元纂兼任,元渊帐下众将面临着去留的选择,贺拔三兄弟选择留在恒州,于谨继续追随元渊到定州。

    元渊带着于谨上任了,然而,前面等待元渊的不是鲜花是匕首。公元526年(孝昌二年),柔玄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在定州一带的北镇降户们反于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

    定州州城首当其冲成为叛军的第一目标,定州刺史部设在中山郡,此时的中山太守赵叔隆正在接受台使刘审的调查,原因是六镇大乱时讨伐叛军不利。

    元渊眼见大敌当前,也顾不得请示朝廷,直接把赵叔隆解放出来组织防守,这一下弄得刘审很尴尬,元渊这个定州刺史还挂着侍中的官衔,刘审根本惹不起。只好灰溜溜回到了洛阳。

    刘审到了京城也没闲着,他要出这口恶气。他找到城阳王元徽,元徽一直在找机会报复元渊。两人一拍即合,立即联手向皇帝告了元渊一记黑状,说他越权干涉台使工作,藐视朝廷。事实摆在眼前,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相信元徽,但对元渊擅自做主干扰御史台的工作也不太满意,也于是便命人召元渊回京,回来就是好同志,元渊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任中领军。皇帝亲自请客。招呼两位王爷坐到一起,把酒言欢,害人不成,却让对手升了官,元徽非常懊恼。

    大魏朝派出左光禄大夫长孙稚为大都督,与都督河间王元琛一起讨伐鲜于修礼。交代一下长孙稚的背景。长孙稚祖上出自北魏皇族拓跋家族,北魏献帝将部落一分为八,派自己七个弟兄各自统领,如此形成鲜卑八部。其中拔拔氏为八部之一,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长孙氏世代为朝廷重臣,家族人才辈出,太武帝时长孙嵩、长孙道生叔侄俱为三公。宠荣绝伦。长孙道生重孙即长孙稚。

    长孙稚,字承业,六岁继承父亲爵位。后以前将军从孝文帝南征,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总领南部兵马,而承业数子皆骁勇无敌。号为铁小儿。此次北征以长孙承业为帅,河间王元琛为副,大魏朝的最差组合就此闪亮登场。

    原来,当初长孙稚在淮南打梁朝,元琛作为二路元帅要求主动开战,但长孙稚因为连日大雨不愿出兵,结果元琛大败。元琛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把一切都推到长孙稚身上,从此两人就结了怨。

    这次派兵朝廷虽然有让他们相互牵制的意图,但行军打仗将帅不合却埋藏了巨大的隐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决策层如此首鼠不败才怪。北伐军刚到邺城,朝廷解除长孙稚兵权以元琛代为大都督的诏命就到了。长孙稚知道是元琛搞的鬼,所以拒不遵命,一方面给洛阳上书解释,一方面继续领军北进。

    元琛也不听指挥了,大军行进到五鹿,长孙稚遭遇鲜于修礼大军的攻击,元琛袖手旁观,结果北伐军大败。朝廷将两人同时革职查办。

    带领族人在中山避难的宇文纮加入了鲜于修礼的阵营,朝廷太令人失望了,因为拥护政府自己还搭进去一个儿子,但朝廷引狼入室,柔然人洗劫了自己的家园,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缺吃少穿是常态,自己一大家子和追随自己的部众要活下去,除了造反还有什么指望呢?平叛是因为要保护家园,造反是因为生活所迫。

    鲜于修礼对宇文家族并不陌生。作为曾经的怀朔镇镇兵,鲜于修知道宇文纮的大名,所以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部众,跟自己一起目标直指定州。定州的地方部队如何是北镇好汉们的对手,眼看定州就要失陷。台军的出现扭转了乾坤。接到定州军情危机的情报后,屯兵灵丘的杨津立即率军救援。

    灵丘和定州隔着太行山,太行山连绵千余里,从现在的北京一直延伸到河南的黄河北崖,将华北一分两半,南北朝时期说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山东、河北一带,说河北的时候主要是黄河以北,包括山东、山西、河北。

    太行山从南到北有八个山谷,成为从山西到山东的通道,依次为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

    从灵丘到中山要经过蒲阴陉,孝文帝时曾征发五万人修筑灵丘道,成为从大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杨津赶到定州的时候,定州守军刚刚被鲜于修礼打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接任元渊任定州刺史的为镇北将军元固,元固出身拓跋皇族,是景穆皇帝孙汝阴王第六子。

    杨津命大军在城下立营,营寨还没有建好,天就要黑了,杨津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叛军新胜士气大振,台军远来疲乏,一旦贼兵趁夜偷袭,自己一定抵挡不住,不如先入城再作打算。

    杨津盘算得不错,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定州守军愿不愿让他进城。当杨津把自己的意图通知元固的时候,元固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同意,杨津作为北道行台,而且曾经做过定州刺史,一旦入城就意味着接管定州人马,意味着自己也要受人家的指挥,元固如何会心甘情愿。

    私底下这样想想甚至说说都可以,但是摆不上台面,元固找到了回绝的理由: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如果朝廷的正规军来了就往城里躲,这不是向敌人示弱吗?元固拒不开城。

    杨津很生气,二愣子脾气上来了,他挥刀砍向城门,看架势如果不开门他就要打进来,元固见这位仁兄翻脸不认人,大敌当前确实不宜搞窝里斗,考虑再三最终下令开城门放杨津入城。

    半夜十分,义军果然来偷袭,到了杨津的营内,却发现进了一座空营。演义里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当偷袭的队伍进入空营后,随着一声“不好”,四周杀声四起,伏兵将偷营的人包饺子了。

    事实是,惊恐不安的义军从空营里从容撤出,并未见伏兵的影子。第二天,义军开始从东面攻城,定州城门由城门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