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隋炀帝不仅仅是继承父志,他本人也非常重视大运河的长远意义。
杨坚当政时开国未久,以休养生息为主,修运河的规模不大;而杨广在继承了富庶的大隋后,觉得国力已经足堪承受,所以才扩大了工程规模。
一部分人认为修大运河固然是件好事,但杨广不顾现实,急功近利,导致百姓负担过重,最终把一件好工程办成了导致百姓民不聊生的恶政……这种看法其实是有所偏颇地。
杨广确实是一个不恤百姓的帝王,也确实为了能早日征辽而要求了较快的工程进度,从而给河北被征集的民夫带来了压力,也因之累死、病死了不少民夫,但大运河工程的扰民程度其实远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么大,影响的也无非一二省的百姓,百姓服徭役确实增加了负担,但也绝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残酷。
比起三征高句丽时动辄征发百万之众,远征千里,沿途尸骨无数,其扰民程度只不过是其零头罢了。
当时的大隋灭亡固然与修运河有一定关系,但还决计算不上是核心因素。大运河之所以被盛传劳民伤财,被后世很多人误认为是导致大隋民不聊生的主因,就是因为李唐王朝刻意丑化了这项泽被苍生的德政,并借夸大扰民程度的方法来丑化杨广。
其实杨广在决定开运河时对局势的判断并不算错,当时大隋的根基虽然虚浮,远没有表象上看起来那么强,但国力已经足以轻松支撑起大运河这个工程。
如果炀帝不征高句丽,或者说如果第一次征辽取胜的话,那仅仅是大运河工程根本不会动摇大隋的国本,反倒会在完成后很快带来巨大的积极效应,令大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飞速的进步。
这样就算隋朝最终亡于门阀这个隐患,那也是数代之后的事儿了,杨广此时也早就声名稳固,因为修运河的巨大功劳和他之前的赫赫武勋,被后人誉为了千年一出的绝代明君了。
毕竟各朝各代都只是丑化前朝的末代亡国之君,如果不是第一次征辽失败,如果大隋不是因之而亡,那杨广很可能在历史上成为千古一帝,大运河也会成为他标榜千秋的骄人政绩。
然而福泽万民的大运河工程最终非但没能给杨广带来好名声,反倒成为令他身败名裂的一项罪名,这种不公正的历史评断主要源自后世对他修运河动机的刻意歪曲。指责他修运河时急功近利、不恤百姓的说法虽然夸大了大运河给百姓的压力,但总还不算太过离谱。
可在一些野史、评书中,甚至承继了唐初对杨广的诋毁,**裸地对他进行污蔑,说他不顾江山和百姓死活大修运河,是因为梦见了江南的琼花,急着下江南去观赏;有的则说他贪淫**,想去江南游乐选美;更有一些人不遗余力地开动脑筋胡编乱造,所言荒诞不经,居然把修运河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搜括江南财富”、“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类,都是些毫无逻辑、毫无根据、毫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
总而言之,竭力想将杨广塑造成一个自私狠毒,仅仅为了自己沿途的舒适和游乐的享受,就不惜劳民伤财,搞得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的残暴君王。其实这些谬论破绽鲜明,一看就是新王朝的胜利者在掌控了话语权后,对前朝皇帝的丑化。
今人只要稍加思考便能明白,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归结为去江南游乐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如果杨广仅仅是为了去江都赏琼花才建大运河,那只建通往江都那一段即可,又何必南北运河一同开挖,设立修建数条运河的规划呢?
而且这种“游乐说”也并不符合杨广的性格,大运河的意义是如此深远,杨广又是一个如此虚荣好名,一心要做个名垂千古之英主的帝王,说他是为了能建功立业,名传后世才不顾百姓负担,坚持推行大运河工程,这还算符合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
说他是为了享乐而修运河,未免就把杨广的雄心和气度看得小了。中国的历史评论向不客观,乾隆六下江南,其私游的成分比杨广要浓郁得多,却少有人诟病,而巡游动机主要是为国为民的隋炀帝却被骂得体无完肤。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无非就是因为杨广亡了国,而弘历的子孙却继续统治中国,操控话语权罢了。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当把持历史书写权的人想要诋毁丑化一个人时,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曾为国家和百姓做过何等贡献,都能轻易将其塑造成社会渣滓。哪怕这个人做过再多利国利民的事儿,都可以将其动机曲解为“主要是想满足个人私欲”。
其实在大运河修成后,享受其便利和舒适者成千上万,杨广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既然有便利的途径,自然去江南时要顺便利用,难道隋炀帝只有放弃便利舒服的水路,放弃沿途的考察,自6路去江南,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么?
其实除了考察运河两岸,顺便了解江南的风物民情之外,杨广巡游江南也未尝就没有半点游乐之心;但就算有,也不过是附带的因素。爱迪生也曾用过自己发明的电灯泡照明,难道我们也要将他搞这项发明的动机归结为自己照亮方便么?
如今人们无限夸大游乐在杨广巡游江南动机中的比重,甚至将其归结为主要动机,完全没有任何的依据,无疑是在试图以偏概全,歪曲历史。
杨广的南巡固然规模盛大,劳民伤财,但这不过是他性格中贪慕虚荣、喜欢铺张、爱摆排场等因素发挥作用罢了,因此就妄然将他修建运河和巡游江南的动机从为国为民贬低为贪图个人享乐,进而将他的形象丑化为整日只思**玩乐的人渣,未免也太不公正。
而这种“成王”对“败寇”十分恶毒却又极其成功的造谣污蔑,更是令笔者不寒而栗。为人作嫁没有秦长城,就没有汉王朝的繁荣。
汉王朝在秦长城的箳篱之下快速完成了农耕文明的升级,国力大幅增长,最后在漠北击败匈奴,为汉民族取得了在远东大6的话语权,也扩展了汉民族的基本生存空间。
没有隋运河,就没有唐王朝的强盛。唐代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继承了炀帝所开的大运河,得以将江南的财富和粮食快速而低成本地向黄河流域输送,从而为还算不错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更使得唐王朝能够同时向远东大6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同时派遣两个世界级的远征军团,进而靠军事胜利攫取了大量的国家利益。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手机: 电脑:
第十三章【一代英主】()
唐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一代英主】
可以说,正是这个让大隋劳民伤财的大运河工程为唐帝国在世界上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濠奿榛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本是世间常事。
可叹大唐这个“后人”却不知廉耻地把功劳一把揽过,对大隋这个“前人”的付出和铺垫视若不见,反倒一味去竭力夸大其不恤百姓的残暴,劳民伤财的狠毒,其用心实是可鄙到了极处。
辞其咎隋炀帝杨广一生固然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多重大贡献,曾一度展现出一代英主、千古明君之气象,但由于门阀体制的桎梏和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到了治政的晚期,竟然走上了昏聩怠政的道路,令无数曾经钦佩景仰他的臣民大失所望。
虽然大隋最终的崩塌是无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归罪于炀帝一人,但作为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对于大隋的亡国,以及百姓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尸骨遍地,杨广显然都难辞其咎,毫无疑问应该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十一、穷奢极侈杨广为人喜欢摆谱,好面子,爱搞排场,是一个奢靡浪费,崇尚浮华,挥霍无度的帝王。
大隋朝连续三次伐高句丽无果,已然丧尽了威信,但到了这种时刻他还不知道善待百姓,反而听信一些书生之言,大造宫室以示太平。
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的观文殿刚刚落成,就又建了仪鸾殿,并紧跟着下旨修建南方行宫,计十六座,极尽奢华。
建造显仁宫时,杨广遣人大力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又将被杨玄感放火烧毁的龙舟重新修葺,比原来的更加富丽堂皇。
还在东都西郊修造西苑,方圆达二百里,耗资极其巨大。当然,在历代君主中,如杨广般大建宫室者比比皆是,倒也并非杨广一人如此。
杨广固然奢靡,但在帝王中也不过中等,仅仅指责他挥霍无度,却对其他奢侈浪费更甚的君王视若不见是不公正地。
号称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也绝不是俭省之君,他大修宫殿,宫中多用金玉装饰,靡费颇大,私造宫殿的数量规模更是隋炀帝的数倍。
不过李世**气好,他抢到手的新帝国正朝气蓬勃,大建宫室时天下太平,所以并无逼反百姓之忧。而杨广在天下已乱后仍然不改奢靡,就不免失了审时度势之明。
况且李世民试图营造纳谏惜民的形象,所以在谏官的进言下,对自己劳民伤财的行为时常有所收敛,所以总体看来,他一生的奢侈铺陈尚且要略逊于隋炀帝。
十二、不恤百姓杨广生性贪慕虚荣,每当其它国家的人前来朝拜,他便会产生一种极强的满足快感,所以在亲自远征打通丝绸之路后,他便急急邀请塞外诸胡到中原来游玩朝见。
为了在周边国家、部族面前充门面,炫耀大隋的富足,他还命令西域商人所过郡县必须殷勤招待,沿途白吃白住,饭店酒肆不准收取分文,令沿途百姓不堪其扰。
杨广于公元61o年正月在洛阳大摆百戏,迎接前来朝贡的西域商人,奢侈的庆祝活动长达一月之久,耗资无数。
为了向外族炫示豪富,杨广下令将洛阳的店铺都用帷帐装饰,把彩帛缠在树上,结果西域人看后反而觉得不解:“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大隋和西域商人的贸易原本应该是双方互利地,但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让西域商人们免费吃饭,免费住宿,走时还给予很多的赏赐,用巨额国财换取自己大方仁厚的虚名,最终面子是赚足了,钱也赔老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朝贡式贸易,小国前来朝拜,藉此从中华得到大量的金珠赏赐和急需物资,而中原帝王则得到万国来朝的荣耀。杨广的朝贡式贸易使国家耗费了巨额钱财,百姓也因此负担大增。
在丝绸之路打通后,本应给百姓带来极大好处,可在短期内却反而给百姓带来了负担。隋文帝交到隋炀帝手中的大隋朝虽然号称富庶,但却只是国家储备富足,与文景时期藏富于民不同,富得并不扎实。
即使在三征高句丽之前,隋朝百姓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底层百姓的日子十分清苦,缺吃少穿,所以杨广这种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文治武功,慷百姓之慨的做法让人们心里都不舒服,这和**当年为了第三世界领袖的虚名而从困苦不堪的百姓口中夺食,多年间无偿大笔援助亚非拉穷国,甚至在百姓大批饿死的那三年中也不停止的自私行为是同样的性质。
牺牲自家百姓的利益,去博取外人的几句称赞,这充分暴露出杨广不知爱惜百姓的特点。他是一位极富进取心的有为君主,却绝非一个体恤民间疾苦的帝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过失,也是促成隋末乱局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因为杨广生具行事任性,不恤百姓的性格,才会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压根儿不管百姓们能否承受,而其他庙堂重臣高高在上,也不会在乎底层百姓的死活,所以隋廷征发、聚敛无度,最终逼反了不计其数的老实百姓。
在三次征辽的过程中,隋炀帝先后征用了三百多万民夫,很多人活活累死病死在路边,全国大量地方出现男丁不足的现象,不得不靠妇女和老人来从事生产。
一征高句丽失败后,他在国力尚未恢复前就发动第二、第三次征辽战争,逼反了无数百姓,一个能顾惜子民死活的帝王不会像杨广这么急躁。
李世民征辽东一样是两次无功而返,李治即位后一时也无法灭掉高句丽,但李世民和李治比杨广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忍能等,硬攻拿不下就持久地袭扰,国内不靖就立刻在辽东罢兵,缓解百姓的压力,所以才能把对辽东的战争持续进行二十三年之久,最终灭掉高句丽,自己却不会如隋朝般被大规模征发拖垮。
十三、役民过重杨广少年时雄姿英发,才华横溢,头脑精明,是一个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心十分强烈的人。他十四岁时就已经担任大军统帅的重任,领兵北征突厥,令塞外诸胡近十年不敢南下牧马。
十九岁时又率领数十万大军扫平南陈诸国,为大隋打下了大片疆土。那时的杨广光芒四射,让天下大部分贤才,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寒门才俊,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才能够顺理成章、众望所归地取代其兄杨勇,从杨坚手中接过大隋江山。
杨广心高志远,怀抱天下,在主观愿望上极欲成为一代圣君。他素来崇拜秦皇汉武,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那样的帝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名垂千古的伟大功业。
在杨广看来,不做出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留下千古之英名,就枉为帝王一场。
也正因有此远大的志向,杨广一直固执地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不辞劳苦东征西讨,还时常做出遗泽后世的壮举。
在登基之后,杨广一度有所作为,开文馆,礼儒生,令长安、洛阳一带胡风尽去,文气复兴。又不拘一格选用良将,使得罗艺、麦铁杖这样出身寒微的人也能与世家子弟同列,一时麾下俊杰云集。
然后杨广运筹帷幄,派遣将士击败突厥和吐谷浑,开疆扩土,又亲征打通丝绸之路,他也因此被周边各国尊为“天可汗”。
可以说,杨广的前半生英明神武,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代雄主。然而杨广自继位之后,十几年来几乎每年都兴兵讨伐不臣之国,征突厥,伐契丹,讨高昌,攻高句丽……一系列的战争虽然成功地开疆拓土,令四夷宾服,却也把国力挥霍到了极限,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在沉重的兵役负担下,他又同时修建大运河,进一步增加了百姓负担。
而真正致命的还是在这些基础上的三次征辽,每次强行征发数百万人,把大隋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民间怨声载道,百姓不堪兵役之苦,为了逃避沉重的徭役而纷纷造反,一时盗匪蜂起,天下大乱。
隋炀帝的过失就在于他志向过于高远,太想建立伟业,证明自己了,于是试图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做出许多成就,而这些大工程本该由几代人来缓缓实现才稳妥,百姓才好承受。
杨广的急切之心和他不体恤百姓的性格结合起来,便造成了征伐无度,操之过急,役民过重,这也是隋末乱局出现如此之早,爆发如此汹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蹶不振杨广前半生顺风顺水,为天下人所敬重,在志得意满之际征高句丽,意图锦上添花,一心以为可以摧枯拉朽般轻易取胜,结果却因为过分自信轻敌,惨败而回,这不免令杨广在武勋上感到大为失意。由于迫不及待要洗雪前耻,重振大隋的声威,压服周边各部,也急于重塑自己的名望,他急急又对高句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攻伐,却每次都无功而返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手机: 电脑:
第十四章【一代英主】()
唐朝那些事儿;第十四章【一代英主】
而自从原本占了上风的二征高句丽因为杨玄感在后方造反而失败后,大隋的境况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土地兼并、人口过多、门阀之弊、官吏昏聩贪婪……数年来积攒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纷纷爆发,整个国家乱做一团,日益破败。濠奿榛尚更糟糕的是,乱局又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隐患:
如李渊、罗艺等一些地方军头眼见中央式微,忠心也日渐稀薄,对朝廷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甚至自立山头。等到杨广试图第四次征高句丽时,天下已然大乱,各地官员对此乱命暗暗抵制,最后征辽计划无疾而终,这说明大隋在事实上已经对攻下高句丽无能为力了。当杨广发现对这个忤逆了自己,还害得自己劳民伤财,大失脸面的罪魁祸首无可奈何时,他心中的恼火和郁闷可想而知。
一蹶不振杨广前半生顺风顺水,为天下人所敬重,在志得意满之际征高句丽,意图锦上添花,一心以为可以摧枯拉朽般轻易取胜,结果却因为过分自信轻敌,惨败而回,这不免令杨广在武勋上感到大为失意。由于迫不及待要洗雪前耻,重振大隋的声威,压服周边各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