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江话事人-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经过长期的磨合改版才有了后来名满香江的明报。

    整栋大楼,因为分工不同。有的人行走的急匆匆,像赶着投胎一般,凶神恶煞的模样让人不禁急忙远离躲避。有的人走的慢悠悠地,和同事商议着下班去哪里喝下午茶,两个字:悠闲。

    不过,一路凡是遇见赢病己和李若彤的工作人员们,都一脸讶然的盯注着他两,好奇哪里来的小鬼。李若彤这个小丫头还好,面对高大英俊帅气,气质相当独特的赢病己却让一些女文员满怀欣喜的搭讪,哪怕是男职员们看着赢病己温和的笑容,如恍春天来了,伸手不打笑脸人,都伸手或是点头客气的打着招呼。一路热情的招呼声中,赢病己风度修养俱佳,一一微笑回应,赢得众多明报人好感。

    一层专门筛选稿件,初审部门。

    整个办公室挺大的,一张张放满书籍、稿件、报纸的桌子前,坐着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编辑,他们或是摇头晃脑,评语谩骂某本不知所谓,或是津津有味的观赏某部,又或者安安静静的看稿件,脸上古井无波已经麻木的编辑,更有施施然看报纸喝茶唱小曲的,总之好不热闹。

    赢病己已经问清楚应该找谁了,从怀里掏出稿子,跨步走向门口左边一位廋骨嶙峋的中年编辑。

    赢病己之所以直接拿着稿子上门投稿,而不是选择投到《明报》的邮箱里,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嘛,邮箱投稿基本是听天由命,亲自上门投稿的话,有了当面交流的余地,稿件被录用的机会要大上很多。

    老金和老潘这两位大忙人,肯定不会把所有的稿件都看一遍,他们也只会选择看被普通编辑筛选出的稿件。

    而第二嘛,赢病己可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明报的消息,要是排队轮到自己要花上十天半个月怎么办,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卧了个槽。

    吵杂的办公室里。

    死板板的中年编辑,面孔其色黎黑,似乎对任何人都抱有敌意,向打扰他工作的赢病己,冷眼扫去,眸光先是落在他的手上的稿子,然后拉向他的脸、他的眼,最后又回到他的手稿。眨了眨眼,十七八岁的年纪,虽然是衣着普普通通,但仍可看出他气质不俗。

    他挑了挑眉,语气舒缓了下来,疑问道:“怎么了,小兄弟打哪儿来,有咩也事情!?”

    赢病己的眸光飘向他,脸上轻松道:“你好,我打来处来,此番到贵宝地是来投稿地。”

    赢病己的话有些调笑的意思,那编辑对此不以为意,只在乎最后一句话。

    “嗯?你?你写的。”这编辑的目芒利上加利,像是要直戳入人的心腑内。

    毫无疑问,赢病己这个小年轻又一次被轻视了。赢病己也不恼,心若磐石,八风不动,语气转为严肃道:“是的,打扰你的宝贵时间我感到很抱歉,但我相信看过我的后,你一定不会失望!”

    “哦?”编辑细细的眉结微微往上挑,说大话的人他见多了,本就不以为意,如果赢病己的回应令他不满意,意思可以滚了。

    瞧赢病己又带着笑回答道:“要是觉得不满意,我立马掉头就走,绝不叨唠。”

    中年编辑心里有些感慨,表面上看,这小伙子不像说大话的人,嘴上旋即道:“最好是这样,我可是很忙的后生仔。”

    到底是觉得人年轻,这位编辑大人微不可觉的将唇角讥笑的扬了起来。

    唉,这年头真是越来越多自不量力的人了……

    他坐在椅子上,一手接过稿子,瞄了一眼书名,没有太大反应,不过对这字确是由衷的赞可道:“颇有古风,字不错。”

    这一来,他到有了几分兴趣,抬头看了一眼微笑面对的赢病己和满脸紧张的李若彤,又将头抬下,轻翻了一页简介。

    李若彤是没想到赢病己会写啦,而且竟然上门交稿,这怎么能不让她惊讶,觉得佩服的同时也觉得这事不靠谱,毕竟赢病己太年轻了,写的人家看得上嘛,虽然她不没看过金庸的,却也知道大名鼎鼎明报的声势的,在学校她的很多男同学都爱看这家报社的呢。心中想虽这么想,不过扫了眼赢病己,只好在心中为他祈祷能被这位明显很精明的编辑大人看上。。。。。。

    。。。。。。。。。。。。。。。。。。。。。

    。。。。。。。。。。。。。。。

    。。。。。。。

12か 二次审核,明报月刊。() 
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看完简介,这位编辑翻页的速度更快了,直接翻到正文。李若彤见此,心中哇凉哇凉的暗忖完了完了,看的那么快,肯定是不喜欢打算赶快翻几页便要赶人了。

    李若彤紧张的拉了拉赢病己的衣袖,满脸替他焦急的神色,一副皇上不急宫女急了的感觉。赢病己看了觉得好笑,又觉得微微感动,不过对这他自始至终抱以十二分的信心,不同于一般的寻秦记翻云覆雨等艳情,对明报这种正统报刊来说,这本文笔内容质量都没有问题,要是这都不通过,他认为明报真的有眼无珠了。

    这位编辑的表情从无所谓到饶有兴趣,再到严肃一一变化而过,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拿起稿子,霍然站起来,在李若彤颓废的低头赢病己微笑的表情中,直言道:“请跟我来!”

    他的表情变得很慎重,对待赢病己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周围的同事也被他的举动惊到了,纷纷讶然的注视这边。

    忍住面皮上激动的神色,中年编辑目不斜视周边的同事,带着赢病己两人自顾自的走了,离开了办公室他的脚步徒然加快,赢病己两人只好加快速度跟上,三人一语不发。

    赢病己拉着迷惘的小妮子李若彤上了一层层,繁忙中而透着积极向上的澎湃活力的楼房。

    三人很快来到一层要安静上许多,拥有一间间独立办公室的一层楼里。

    拐弯转角,又走了一小段路,中年编辑领着两人停留在明报月刊总编的大门前。

    中年编辑礼貌的敲敲门。

    “笃笃——”

    里面很快传出一声,颇具威严的声音:“进来。”

    中年编辑伸手示意请进。

    赢病己松开了一直抓着李若彤的手,对她轻轻点点头,整好仪容。轻轻扭转门把,沉静的走了进去。

    进来后,赢病己现这是一间非常简洁的办公室,除了一张办公桌,一个摆满书籍资料的书柜,和几张椅子外便没有多余的装饰品。

    主位上坐着一个身形并不高大,国字脸的男子,这位男子的双目炯炯有神,面带庄严而肃穆的表情。

    中年编辑面对此人,甚是恭敬,小心翼翼的道:“胡总编,刚才我发现了一部相当精彩的,经由我评定下发现内容非常不错,特带来给您鉴赏、雅正。”

    男子点点头,缓缓开口:“拿来吧。”

    中年编辑于是双手将赢病己的稿件恭谨的奉上,待那位总编辑接过后,睐了他一眼后,道:“那我先下去忙了。”

    说完,转过身朝赢病己两人,轻点点头便跨步出门,顺带将门关上,让他们几人交流。

    面对赢病己二人,这胡总编在下一瞬变得温和和蔼起来。对赢病己他们含笑道:“小友,你们坐。”

    “多谢。”闻言,赢病己拉着李若彤坐在他面前办公桌前的两张椅子上。

    赢病己瞄了下桌上写着职位跟名字的立牌,《明报月刊》总编辑:胡秉文。

    赢病己这段时间不是白过的,查过很多港台报刊类资料,自然不会放过投稿首选明报的情况,这位胡总编,本名虽是秉文,为人所知的确是菊人这个名号。

    当年明报月刊草创,胡菊人在美国政府在港宣扬美国文化的刊物《今日世界》编辑部任职,月薪1200元港币,被视为优差,薪水高,而且假期多,职业稳定,人事简单,做满十年可以移民美国,还有退休金。金庸开出月薪2000港元、总编辑、全权负责编务不受过问等优厚条件,诚恳地邀菊人加入“明月”,菊人不肯,拖不过金庸的再三邀约才投身于明报,任职总编。

    历史上其人在明月任职十多载,被众多港人视为菊人即是明月的高度赞誉,他将《明报月刊》办成了一份高水平的综合性知识分子读物,殷海光、徐复观、牟宗三、周策纵、余英时、夏志清、李欧梵、聂华苓、陈若曦、刘述先、汪荣祖、林毓生、夏济安、金耀基、余光中、陈子藩、唐德刚……港台及海外许多有影响的学者、作家经常为“明月”撰稿,是明报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据龙应台回忆,就连70年代台湾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吸收“明月”的文化养分,在这养分中成长起来的,“香港对于我们那个时候的台湾,简直就是一扇自由的窗口,唯一有自由空气的地方”。

    种种载誉,菊人能力可见一斑。

    这中年编剧将赢病己带到他这儿来,也是有意思的事,明月刊登的内容是什么他不会不知道,显然是看中了搜神记的文风内容比较贴合这个栏目。

    顿了顿。

    胡主编待他两落座后,深深打量著赢病己。

    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只有极少数人才不在乎这点。

    虽然编辑大多只看重作品,不看人,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以貌看人,待人接物交朋友是他们自由的选择。

    胡菊人仅一眼,就觉得这个少男很迷人,不只是他不错的面相,特别之处在于他有一对眼瞳炯炯有神,眸中绽放着能摄人魂魄的深邃光晕,让人有些舍不得移开与他对视的眸光,却又有些不适他隐隐形成的王者气势。

    至于他旁边幼小的小萝莉,胡菊人没怎么在意。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小姑娘长得还挺抢眼。

    纤盈的身子,腰细得不盈一握;特别是一对清澈的瞳仁,再加上鼻子脸型唇瓣,组合一起确是难得的美人胚子。

    咳咳,胡菊人朝李若彤多看了两眼后,便全神贯注的将心神放在赢病己身上,毕竟他才是正主话事人,这点,身为老江湖的他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老邢很少带人直接见我,看来你很特别。”他首先说了这么一句话,又和蔼可亲的笑问道:“你叫赢病己?”

    看过赢病己在搜神记的署名,知道他的名字并不奇怪。

    赢病己目光正视着他道:“是的,胡编辑,我是这部的作者,还请您雅正!”

    胡菊人下意识地避开了目光,他发觉这年轻人目光深邃如九幽,而深邃之中渗和着两缕银线似的精芒,使与之对望的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胡菊人暗自汗颜,这小子怎么一点也不像个同龄人,极像个混世多年的老江湖,中年大叔一般。

    赢病己面不改色的端坐没动,只是那么短暂的片刻,唯有李若彤冷艳的粉面浮现无聊的样子。

    沉默了一会,胡菊人打开了稿子,细细观赏起来,他也是很忙的,不过他确实很想看看由资深编辑推荐的有何独到之处。

    作为一个撰稿人,一个主编,一个写过论文的大主编,文学素养,鉴赏能力自然毋容置疑地。

    时间滴答滴答的流逝,赢病己和李若彤则安静的等他赏析完毕。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

    搜神记开篇的《刹那芳华曲》就将喜欢使用排比句的胡菊人震住,他简直无法想象一本应该是武侠类,居然会以这么古典的诗词开始。

    胡看书一向很快,因为赶时间嘛,可这回不同,他渐渐地入了迷,被里面新奇的上古世界所吸引,不知不觉之中就看了十万字,直到脖颈酸痛,双手酸软之际,才霍然抬起头,瞪视着赢病己,脸上涌现激动而又迷惘的表情。

    在报纸上连载,其实颇像后世的网络连载,即要保持著每天数千字的更新,又要去构思情节,文笔词藻经常会因此照顾不到,甚至就连情节上前后不连贯、各种bg之类的都是常有的事。

    老金算是武侠宗师了吧,可即便是轮到他连载的时候也避免不了这各种状况的发生,一经连载,同样需要反反复复的想,反反复复的修改。在赢病己那个时代,看到的金庸基本全是经由人家精雕细琢出来的精品了。因而,用纸质媒介,报纸连载,其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故事情节本身,文笔反倒成为其次。

    观赢病己这部,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瑕疵和不可圆说之处,且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华丽中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在他眼里,搜神记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文笔非凡的,其中的神话剧**物,对于胡菊人这位主编大人来说,搜神记在这年代,足以堪比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都一样一样的是一部奇书,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他如饮甘露。

    透过猫熊深邃的文字,菊人仿佛看到了赢病己运用上帝视角,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一双不可捉摸的神秘之手,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赢病己按剑四顾,江山无数的英武气概!。。。。。。

    此书必须点赞,而且要给十二个赞!

    菊人眼神火热的想,这部一旦刊登,在这武侠世纪里,保证让人眼前一亮,赞不绝口。

    菊人文青病又犯了,好半晌才向赢病己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真的是赢病己写的么?这是个疑问。

    好在赢病己知无不言,对这搜神记的意思大纲等等都如数家珍,让胡菊人不疑有他。点到为止之下,又闲聊了几句后,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肉菜了:

    协商签约!

13か 着书为稻粱谋;欲转投报社!() 
在报社经营的各类生产成本当中,稿费占了报社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各报社对稿费开销,会控制得比较严谨。

    《明报》在稿费上的开支,逐年上升,但是并不表示报社的副刊稿费比同行高,《明报》也没有一套厘定稿费的标准。《明报》在创办初期,确是以高价向个别名记者或专栏作家约稿,每千字十元。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香港报界稿费大约每千字五至六元。进入七十年代,《明报》已经成为香港一份大报,副刊稿费却不是同业内最高的,许多副刊的稿费还多年没有调升。不少在《明报》副刊撰写专栏的专业作家和《明报》员工,知名度大大提升,如倪匡以卫斯理为笔名的科幻、倪匡之妹倪亦舒以亦舒为笔名写的爱情、…等等。这些专栏作家,同时也成为香港其他中文报章争相挖角的对象。由于《明报》在香港以至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当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专栏稿酬虽不高,专栏作家也以能在《明报》有一专栏为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且不谈,台湾之所以出现超过四百位的武侠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事武侠创作的门槛很低,且能得到相对丰厚的物质回报。换言之,很多作家选择撰写武侠,并非是因为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为了能够很好的生活,正如诸葛青云的夫子自道:“此世虽无**”,“著书仍为‘稻粱谋’”。

    那么,武侠作家到底能赚多少钱呢?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比如金庸,他之所以能跻身“亿万华人富豪榜”,虽然一部分原因是依靠他的武侠,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掌控的明报市值。再比如古龙,他所收取的影视改编费用,较之收入有过之而无不及。

    赢病己本人更感兴趣,在乎的当然也是稿酬问题,因为这才是绝大多数武侠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自己起步的关键时刻。毕竟金庸只有一个,古龙也只有一个,他们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能够有幸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者并不多,更不要说如金庸那样通过办报而得到近乎天文数字的收入了。

    根据查证统计,太远的赢病己没工夫查,也不清楚,依靠这段时间的关注,他追溯上查,知道1960年左右写1本数量可观的武侠,基本稿费是500元。

    1960年也正是港台武侠发展的蓬勃期。当时的武侠多是薄本形式,每册大概七、八十页,两、三万字,一部完整的武侠,往往是由数十册薄本组成。每册500元的稿费代表着什么呢。

    通常一位初出道的新手月撰两集,即可获得一千元以上的报酬,大约相当于1960年代一个中级公务员的工资。现在是七十年代初头和在六十年代的香港差距并不远。当时香港人,无论白领或蓝领的平均工资每月大概二三百港币,房租约二三十港币,上万港币已够买一层楼做业主。

    500元仅仅是起步价,应该仅适合于初出道的新手和一些虽然写过一些武侠,但仍籍籍无名者。但稿酬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新手通过讨价还价,还是可以跟出版社要到相对高的回报,秦红就是个例子,其《无双剑》写了八个月,十几万字左右,大概只有一半,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