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1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想要直捣黄龙的黄忠发现这个希望越来越渺茫,举步维艰,面前的江东军越来越多,而身后跟随他突击的秣陵军却越来越深,可看着孙召就在前方,这样撤回去,实在是不甘心,一声长啸,气势惊人,这样的突然变化瞬间就让身边数名江东军眼中露出了深深的惧色。

    紧接着就看到他再次朝九江军杀去,义无反顾。

    虽然不知道能否成功,虽然他也知道自己无法与张飞相提并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但他还是要尝试,只要成功,这一仗也就算是彻底拿下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事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看着江东军犹如洪水绝提猛扑而来,黄忠手中的凤嘴刀几乎就没有停歇过。

    他不知道张飞是如何做到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反正不让他使用万石弓的直接射杀敌将,而只是杀出一条血路,直取敌酋,那就太难了,看着他们用血肉组起的屏障,他的进攻如何也无法再向前突破寸步。

    直取杀敌的孙召现在已经改为在阵前驻马而立,偶尔观望一眼杜普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都留在了黄忠的身上,此人果然名不虚传,怪不得刘澜会重用这种名不见经传之人,真的是有把刷子,就这敢于冲阵的实力,是他这么多年头一回见,当然对于这些江东军来说,如此实力,可能不必孙策差分毫。

    也难怪他能够从无名之辈,区区的一亭亭长能够鱼跃龙门成为刘澜重用的大将之一,在刘澜帐下,想要出头比登天都难,试问连他孙召都知晓这一情形,何况是别人,在秣陵最多的就是武将了,杂号将军如同牛毛一样多,可真领兵的将领却就那么多,竞争压力之大,可以说是天下诸侯之最。

    难以想象,当然刘澜武人多而文人少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但是却深受武夫们的喜爱,所以他这里汇聚了最多的武将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毕竟刘澜可是打中平年间就已经是名声在外的长平桓桓,上将之元的小卫青了,从哪个时候他就已经是天下武人心中的焦点人物,虽然多少都会有人存在比试之心,但当刘澜成为一方诸侯之后,投靠可就远远多过比试之心。

    当然真有能耐的武人可能不会投靠,但刘澜肯定都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所以刘澜帐下汇集了大量的武人这是公认的,而黄忠能够用如此短暂的时间在秣陵上位,怎么可能没有点真本事。

    看看现在秣陵的将领,尤其是那些能够单独领兵甚至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哪一个不是当世名将,哪一个不是武榜榜上有名,一度天下人都觉得武榜你是刘澜所编纂,毕竟是从徐州流传出来的,可是后来很快就有人发现,这份榜单中刘澜帐下能够上榜者,都是真有一把刷子,也经过战争的考验被世人所认可,之后这份榜单虽然不会成为武将唯一的考量,但肯定是得到众多人的认可,把他当做一个参考。

    孙召可以清晰的看到黄忠脸上的兴奋,那几乎是难以抑制的激动表情,几乎就要欢呼出声,看他那个样子,好像这一仗他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样,可是他的江东军并没有败,更没有被全部消灭,更没有被打垮。

    战斗之时处于僵持阶段,所以看起来侧翼因为杜普的出现再加上黄忠正面牵引有些被动,可这就想要把他们击败,黄忠未免高兴的太早,激烈的战场上,战斗只不过才刚开始罢了,而交锋仍会持续很长时间,别看现在江东军就几千人了,但就是这几千人他们想要轻易战胜江东军,那也得先崩他们几颗大牙下来。

    

第二千零九十五章 平定扬州(126)() 
可这世界什么时候有过公平,或许刘澜的话就是公平,毕竟他的身份在这,所以他首先就必须要做到负责到底,不可能也不会给任何人有钻空子的机会,这是刘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以往是留有漏洞,甚至是被有心人专找漏洞,看上去好像滴水不漏,但落实的时候缺少偏向氏族,剥削贫苦,而如今刘澜则与以往不同,尽可能在制定之前将能想到的漏洞全部遏制,不给他们机会,但百密一疏,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完善。

    为了应对文人抛出朝令夕改的问题,刘澜提出了有错必纠、有过必改,用刘澜的话,三代之法,后世不可法也,任何政策也许在当时是好政策,但几年几十年之后未必就是良策,反而可能变成毒瘤恶政,在淮南所行之法是良策,至淮北未必就是良策,可能就是恶政,所以刘澜在这些问题之上,是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之权,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特殊的情况对政策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善,但要进行改变之前,首先需要内阁通过,半年时间,如果有成效,那么就继续实施,一年之后,再次审核,此时首先是以将军府直属于明面上的监察御史前往调查、内阁则会派出监察御史调查、再结合刺史府督邮、县令府督邮的汇报文书、当然初次之外刘澜最关心的还是内卫谍探的调查结果,因为他们的结论才是刘澜评定之前所有结论的根据,如果有出入那么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可如果相差无几,是恶政则废除,毕竟一个人的权势再滔天,也不可能同时买通这么多机构和人员,而如果是良策,那么就彻底实施,当然如果刘澜以为这就能够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尽力而为。

    而此时的战场之上,撤退的黄忠虽然得到了孙召的肯定,但越是这样,对武人来说就越是想要和他比试比试,这可不是自不量力,也不是不识大局,只不过是一个想法,并不等于真的要去实施。

    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出现,那他一定要和黄忠比试一下,但绝对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因为之前的黄忠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个武将,就绝对会不服,要去比较一个高低,比竟这武将可不似文人,谁强谁弱比试一场就一清二楚。

    双方的进攻还在继续,而随着黄忠退回之后,他立即率领部队继续发起进攻,本以为将黄忠击退之后,他们就会趁势一句将秣陵军击退,哪里想到黄忠被击退是被击退了,可是他在退回到主力部队后便立即发起了反扑,而之前还在猛烈进攻的江东军瞬间便又承受了他们疯狂的猛扑,本来黄忠觉得他回到中军发起的进攻就算不能如同潮水一般,将被敌军彻底淹没,也一定能够将他们击退。

    可让他有些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九江军挡下了他们的进攻,而他们的人数只不过是区区数百人,本来他们的部队就只有两千多,除却三百多弓弩手外,也不敢一千六七人,可问题是经历了几次三番的对决后,部队剩下的人数算上弓弩手也不过只有一千三四百人。

    而在正面与他对决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剩下都在防御着杜普,甚至连弓弩手都不得不参与到战场之中,现在对江东军来说才是真正的刀刀见红枪枪见血的时刻,可以说江东军现在的每一名士兵都如同嗜血的猛兽,张着血盆大口,杀他们猛冲了过来,这个时刻才是真正对决的时刻,任何的结果都会导致最终的胜负,每一个人都在坚持,哪怕这样高强度的对决会让他们变得手忙脚乱,可没有一人选择退却,哪怕是在生死关头。

    这就是现在两军最真实的一幕,而对于孙召和黄忠来说,此刻出现在两人口中最多的一句话无疑就是顶住,坚持,他们都在不断鼓舞着己军的士气,没人愿意也没有任何人希望就这样战败,那对双方来说都不公平,最少心中都会不服气。

    可这世界什么时候有过公平,或许刘澜的话就是公平,毕竟他的身份在这,所以他首先就必须要做到负责到底,不可能也不会给任何人有钻空子的机会,这是刘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以往是留有漏洞,甚至是被有心人专找漏洞,看上去好像滴水不漏,但落实的时候缺少偏向氏族,剥削贫苦,而如今刘澜则与以往不同,尽可能在制定之前将能想到的漏洞全部遏制,不给他们机会,但百密一疏,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完善。

    为了应对文人抛出朝令夕改的问题,刘澜提出了有错必纠、有过必改,用刘澜的话,三代之法,后世不可法也,任何政策也许在当时是好政策,但几年几十年之后未必就是良策,反而可能变成毒瘤恶政,在淮南所行之法是良策,至淮北未必就是良策,可能就是恶政,所以刘澜在这些问题之上,是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之权,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特殊的情况对政策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善,但要进行改变之前,首先需要内阁通过,半年时间,如果有成效,那么就继续实施,一年之后,再次审核,此时首先是以将军府直属于明面上的监察御史前往调查、内阁则会派出监察御史调查、再结合刺史府督邮、县令府督邮的汇报文书、当然初次之外刘澜最关心的还是内卫谍探的调查结果,因为他们的结论才是刘澜评定之前所有结论的根据,如果有出入那么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可如果相差无几,是恶政则废除,毕竟一个人的权势再滔天,也不可能同时买通这么多机构和人员,而如果是良策,那么就彻底实施,当然如果刘澜以为这就能够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尽力而为。

    而此时的战场之上,撤退的黄忠虽然得到了孙召的肯定,但越是这样,对武人来说就越是想要和他比试比试,这可不是自不量力,也不是不识大局,只不过是一个想法,并不等于真的要去实施。

    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出现,那他一定要和黄忠比试一下,但绝对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因为之前的黄忠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个武将,就绝对会不服,要去比较一个高低,比竟这武将可不似文人,谁强谁弱比试一场就一清二楚。

    双方的进攻还在继续,而随着黄忠退回之后,他立即率领部队继续发起进攻,本以为将黄忠击退之后,他们就会趁势一句将秣陵军击退,哪里想到黄忠被击退是被击退了,可是他在退回到主力部队后便立即发起了反扑,而之前还在猛烈进攻的江东军瞬间便又承受了他们疯狂的猛扑,本来黄忠觉得他回到中军发起的进攻就算不能如同潮水一般,将被敌军彻底淹没,也一定能够将他们击退。

    可让他有些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九江军挡下了他们的进攻,而他们的人数只不过是区区数百人,本来他们的部队就只有两千多,除却三百多弓弩手外,也不敢一千六七人,可问题是经历了几次三番的对决后,部队剩下的人数算上弓弩手也不过只有一千三四百人。

    而在正面与他对决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剩下都在防御着杜普,甚至连弓弩手都不得不参与到战场之中,现在对江东军来说才是真正的刀刀见红枪枪见血的时刻,可以说江东军现在的每一名士兵都如同嗜血的猛兽,张着血盆大口,杀他们猛冲了过来,这个时刻才是真正对决的时刻,任何的结果都会导致最终的胜负,每一个人都在坚持,哪怕这样高强度的对决会让他们变得手忙脚乱,可没有一人选择退却,哪怕是在生死关头。

    这就是现在两军最真实的一幕,而对于孙召和黄忠来说,此刻出现在两人口中最多的一句话无疑就是顶住,坚持,他们都在不断鼓舞着己军的士气,没人愿意也没有任何人希望就这样战败,那对双方来说都不公平,最少心中都会不服气。

    可这世界什么时候有过公平,或许刘澜的话就是公平,毕竟他的身份在这,所以他首先就必须要做到负责到底,不可能也不会给任何人有钻空子的机会,这是刘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以往是留有漏洞,甚至是被有心人专找漏洞,看上去好像滴水不漏,但落实的时候缺少偏向氏族,剥削贫苦,而如今刘澜则与以往不同,尽可能在制定之前将能想到的漏洞全部遏制,不给他们机会,但百密一疏,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完善。

    为了应对文人抛出朝令夕改的问题,刘澜提出了有错必纠、有过必改,用刘澜的话,三代之法,后世不可法也,任何政策也许在当时是好政策,但几年几十年之后未必就是良策,反而可能变成毒瘤恶政,在淮南所行之法是良策,至淮北未必就是良策,可能就是恶政,所以刘澜在这些问题之上,是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之权,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特殊的情况对政策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善,但要进行改变之前,首先需要内阁通过,半年时间,如果有成效,那么就继续实施,一年之后,再次审核,此时首先是以将军府直属于明面上的监察御史前往调查、内阁则会派出监察御史调查、再结合刺史府督邮、县令府督邮的汇报文书、当然初次之外刘澜最关心的还是内卫谍探的调查结果,因为他们的结论才是刘澜评定之前所有结论的根据,如果有出入那么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可如果相差无几,是恶政则废除,毕竟一个人的权势再滔天,也不可能同时买通这么多机构和人员,而如果是良策,那么就彻底实施,当然如果刘澜以为这就能够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尽力而为。

    而此时的战场之上,撤退的黄忠虽然得到了孙召的肯定,但越是这样,对武人来说就越是想要和他比试比试,这可不是自不量力,也不是不识大局,只不过是一个想法,并不等于真的要去实施。

    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出现,那他一定要和黄忠比试一下,但绝对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因为之前的黄忠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个武将,就绝对会不服,要去比较一个高低,比竟这武将可不似文人,谁强谁弱比试一场就一清二楚。

    双方的进攻还在继续,而随着黄忠退回之后,他立即率领部队继续发起进攻,本以为将黄忠击退之后,他们就会趁势一句将秣陵军击退,哪里想到黄忠被击退是被击退了,可是他在退回到主力部队后便立即发起了反扑,而之前还在猛烈进攻的江东军瞬间便又承受了他们疯狂的猛扑,本来黄忠觉得他回到中军发起的进攻就算不能如同潮水一般,将被敌军彻底淹没,也一定能够将他们击退。

    可让他有些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九江军挡下了他们的进攻,而他们的人数只不过是区区数百人,本来他们的部队就只有两千多,除却三百多弓弩手外,也不敢一千六七人,可问题是经历了几次三番的对决后,部队剩下的人数算上弓弩手也不过只有一千三四百人。

    而在正面与他对决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剩下都在防御着杜普,甚至连弓弩手都不得不参与到战场之中,现在对江东军来说才是真正的刀刀见红枪枪见血的时刻,可以说江东军现在的每一名士兵都如同嗜血的猛兽,张着血盆大口,杀他们猛冲了过来,这个时刻才是真正对决的时刻,任何的结果都会导致最终的胜负,每一个人都在坚持,哪怕这样高强度的对决会让他们变得手忙脚乱,可没有一人选择退却,哪怕是在生死关头。

    

第二千零九十六章 平定扬州(127)() 
对于秣陵军分兵之策,孙召并不认可,最少在他看来这时候选择分兵并不明智,当然就算换做刘澜自己的话,他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的理念向来是集中优势兵力,最不赞成的就是分兵,虽然他也经常采用分兵之策,但前提都是为了诱敌之后分割包围最终全部围歼,但像黄忠这样的情况下,刘澜肯定不会采取分兵的方式。

    但有些事情有些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拿关羽来说,他看过的兵书没有几百也有几十,可是你却从来不会在他的书房或者议事厅中看到任何一部兵书,这一点是早年间刘澜给他的建议,当然刘澜也是因为刘茵的教导。

    兵书只要知其中之理即可,看过便无须再看,因为兵书总归都是一本书,他是死物,而战场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可不知兵书之理,但想要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名优秀的将领关键却不是你看过几部兵书,而是你不可不知兵。

    所以刘澜最常说的一句话,与其去翻那些看过的兵书,倒不如多去与你的士兵在一起,因为你要取得胜仗,最终需要的是你的部队,而你的指挥最多只是在原有的战斗力中提升百分之十罢了。

    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将领和士兵缺一不可,而黄忠和近卫军无疑就是最佳的组合,如果完美组合,你自然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可关键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

    而像黄忠这样的武将,他的优势绝对不在冲阵破阵,刘澜很少会拿人去对比,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第二个关羽也绝对不会出现第二个赵云,所以当世人称他为小卫青的时候,对他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