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争锋!
这就是演义中的孙策,短暂却又辉煌的一生,而纵观中国历史,似孙策这般短暂辉煌而又英年早逝也不在少数,最出名莫过于霍去病了无疑了,不得不说霍去病和孙策是真的让人惋惜,假如二人不死,谁又能想到接下来的历史会是如何去发展呢,反正一定会同样的精彩。
第二千一百三十一章 平定扬州(162)()
当然后世那篇文章以孙氏兄弟联曹与联袁作为切入点,最终演变成兄弟相残,虽然脑洞很大,但可能性并不高,至于背后的利益集团,就算能量再大,就当时孙策屠杀世家的狠劲来说,世家真有这样的手段,早干嘛去了,更何况还要听孙权这样的毛头小子,他们就这么笃定孙权能稳住孙策帐下的部队?
毕竟除了孙坚留下来的本部,这几年孙策招贤纳士已经招募来的部队早就成为了主力军,所以这样的怀疑可以成为的内容,将孙权写成腹黑心狠之辈,但却一定不可能真的在现实里发生,因为孙权也不傻,在大哥与傀儡之间,如何选择还用选择吗?
更何况江东世家的气焰早就被孙策压了下来,只要孙策在一天,他们就不敢冒被灭族的风险强出头,换言之如果不是孙策死后群龙无首,世家这才有了翻身的希望,但是孙家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所以双方妥协,最后变成了这么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产物。
而孙权的覆辙刘澜肯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刘澜早已经想好了一切解决的办法,虽然效果不知道会如何,但孙权妥协的原因在世家的钱粮与人口,而刘澜却无须担忧这些,所以江东世家对他来说并不会有任何能求到他们的地方,那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向他们去妥协,相反部队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似孙权时期的私曲,世家子弟掌握着自己的部队,所以刘澜更没有任何的顾忌,就算刘澜真要下杀手,还真不惧怕这些世家。
江东的世家可与中原的世家不一样,中原的世家那可都是从黄巾之乱走过来的,建立坞堡进行自保,作战经验不能说吩咐,但要轻易攻下世家的坞堡,肯定要付出点代价,不小的代价,甚至是大败而回。
而但江东的世家包括徐州的世家在内,说白了都是没有经历过黄巾之乱的,最多就是防备下山越人,所以他们的家兵其实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战斗,莫说是对上刘澜的部队了,可能刘澜就是派新编郡国兵过去都能解决这些世家武装的抵抗了。
倒不是刘澜托大,而是如今刘澜对郡国兵的改革是非常成熟的,以前的郡国兵说白了就是当地的役兵,一年时间之后便回到家乡,而现在因为刘澜对郡国兵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不在招募役兵,而是招募新兵,并从退伍下来的军官中择优成为郡国兵军官。
在刘澜看来,郡国兵将是新兵训练营,而他们肩负的责任则有点类似后世的军警,平时操练提升本领,有需要的时候维护地方治安,而对于军警军官的俸禄,刘澜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最初刘澜是想着减免一切徭役的,并且他在沛县也这样去做了,可是到了徐州之后他发现如果减免徭役,那么每天不管是修路还是护渠,各种建设费用将是刘澜眼下财政远远无法负担的巨大开销。
因此刘澜只能进行妥善的改变,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花钱买役,而刘澜对役钱定的非常低,要比大汉朝的官方买役钱低了一半,这是刘澜最大的妥协了,如果未来能够在商业收入上弥补回来,那刘澜还会重启免去徭役而改为招募力工。
当然就算是免去了一半的徭役,可这里的钱,也都是用在了一些改善民生的项目里,但还有一部分则是给郡国兵发粮饷,这样额算是为刘澜减少了一部分的负担,但也因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一改了郡国兵一直以来孱弱的印象,而再加上秣陵军的伙食,郡国兵可以说给刘澜治下的百姓焕然一新的改观,最少百姓眼中的郡国兵再也没有羸弱的士兵,而在以往,郡国兵那就是不堪一击的代名词,真要有个兵灾甚至是闹个匪,没有百姓会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可现在刘澜治下的郡国兵毫无疑问是百姓们眼中最强有力的保证,虽然他们有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各项成绩前三名的优秀者将会被选入军校,剩下的人则会进入到主力部队中。
对于军校的事情,刘澜最初一直考虑都要求军校生,可是这只能成为未来几十年后的选择,而绝非是眼下的选择,因为战争和知识覆盖了也就是最简单的识字率实在太低,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与其如此,那还不如索性选择精英。
把网铺得太开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因为自己就那么多,如果铺得太开,就可能演变成摊大饼,最后一事无成,但如果择优录取前三再从部队录取立功受奖者,那就又不同了,虽然刘澜始终都不提倡精英教育,但在特殊环境与特殊情况下,这是最好的选择。
尤其是要在短时间内出成绩见成效,精英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当一名士兵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其实他所经历的这个阶段说白了就是金字塔式的选拔机制,而为了选拔出金字塔顶的那么几名优秀将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以牺牲掉大多数金字塔低部的士兵。
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皆然,而既然明知这样的道理,那么他何不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呢,就好像进入军校,只是选择三年新兵中成绩最好的前三人进入军校,这意味着要进入军校的精英,最少是千分之一选拔而出,而选拔出来的精英,却与普通的战场士兵不同,因为他们免去了鲜血的洗礼。
而进入军校之后,那就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选拔了,而从这里面遴选出来的最优秀学员,一定不会有鱼龙混珠之辈,不管是其军事理论还是军事实战的能力,一定会是应届真正的佼佼者。
而到了这一层,可以说他已经到了金字塔的腹心部位,免去了以往其从普通士兵到校尉这最为艰难也是最有风险的一个阶段,当然精英到了这个位置要想继续往上爬,那就必须要经历真正的战火洗礼了,这个时候是骡子是马那才是对他真正考验的时刻。
真是领兵的将才,那就继续领兵,如果只是赵括这类纸上谈兵之人,那就去军师府,刘澜胃口可大,什么样的人才他都稀罕,不得不说他自己心目中的精英选拔,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才的存活率,让他们避免普通士兵这一最危险的阶段。
当然后世那篇文章以孙氏兄弟联曹与联袁作为切入点,最终演变成兄弟相残,虽然脑洞很大,但可能性并不高,至于背后的利益集团,就算能量再大,就当时孙策屠杀世家的狠劲来说,世家真有这样的手段,早干嘛去了,更何况还要听孙权这样的毛头小子,他们就这么笃定孙权能稳住孙策帐下的部队?
毕竟除了孙坚留下来的本部,这几年孙策招贤纳士已经招募来的部队早就成为了主力军,所以这样的怀疑可以成为的内容,将孙权写成腹黑心狠之辈,但却一定不可能真的在现实里发生,因为孙权也不傻,在大哥与傀儡之间,如何选择还用选择吗?
更何况江东世家的气焰早就被孙策压了下来,只要孙策在一天,他们就不敢冒被灭族的风险强出头,换言之如果不是孙策死后群龙无首,世家这才有了翻身的希望,但是孙家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所以双方妥协,最后变成了这么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产物。
而孙权的覆辙刘澜肯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刘澜早已经想好了一切解决的办法,虽然效果不知道会如何,但孙权妥协的原因在世家的钱粮与人口,而刘澜却无须担忧这些,所以江东世家对他来说并不会有任何能求到他们的地方,那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向他们去妥协,相反部队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似孙权时期的私曲,世家子弟掌握着自己的部队,所以刘澜更没有任何的顾忌,就算刘澜真要下杀手,还真不惧怕这些世家。
江东的世家可与中原的世家不一样,中原的世家那可都是从黄巾之乱走过来的,建立坞堡进行自保,作战经验不能说吩咐,但要轻易攻下世家的坞堡,肯定要付出点代价,不小的代价,甚至是大败而回。
而但江东的世家包括徐州的世家在内,说白了都是没有经历过黄巾之乱的,最多就是防备下山越人,所以他们的家兵其实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战斗,莫说是对上刘澜的部队了,可能刘澜就是派新编郡国兵过去都能解决这些世家武装的抵抗了。
倒不是刘澜托大,而是如今刘澜对郡国兵的改革是非常成熟的,以前的郡国兵说白了就是当地的役兵,一年时间之后便回到家乡,而现在因为刘澜对郡国兵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不在招募役兵,而是招募新兵,并从退伍下来的军官中择优成为郡国兵军官。
在刘澜看来,郡国兵将是新兵训练营,而他们肩负的责任则有点类似后世的军警,平时操练提升本领,有需要的时候维护地方治安,而对于军警军官的俸禄,刘澜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最初刘澜是想着减免一切徭役的,并且他在沛县也这样去做了,可是到了徐州之后他发现如果减免徭役,那么每天不管是修路还是护渠,各种建设费用将是刘澜眼下财政远远无法负担的巨大开销。
因此刘澜只能进行妥善的改变,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花钱买役,而刘澜对役钱定的非常低,要比大汉朝的官方买役钱低了一半,这是刘澜最大的妥协了,如果未来能够在商业收入上弥补回来,那刘澜还会重启免去徭役而改为招募力工。
当然就算是免去了一半的徭役,可这里的钱,也都是用在了一些改善民生的项目里,但还有一部分则是给郡国兵发粮饷,这样额算是为刘澜减少了一部分的负担,但也因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一改了郡国兵一直以来孱弱的印象,而再加上秣陵军的伙食,郡国兵可以说给刘澜治下的百姓焕然一新的改观,最少百姓眼中的郡国兵再也没有羸弱的士兵,而在以往,郡国兵那就是不堪一击的代名词,真要有个兵灾甚至是闹个匪,没有百姓会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可现在刘澜治下的郡国兵毫无疑问是百姓们眼中最强有力的保证,虽然他们有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各项成绩前三名的优秀者将会被选入军校,剩下的人则会进入到主力部队中。
对于军校的事情,刘澜最初一直考虑都要求军校生,可是这只能成为未来几十年后的选择,而绝非是眼下的选择,因为战争和知识覆盖了也就是最简单的识字率实在太低,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与其如此,那还不如索性选择精英。
把网铺得太开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因为自己就那么多,如果铺得太开,就可能演变成摊大饼,最后一事无成,但如果择优录取前三再从部队录取立功受奖者,那就又不同了,虽然刘澜始终都不提倡精英教育,但在特殊环境与特殊情况下,这是最好的选择。
尤其是要在短时间内出成绩见成效,精英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当一名士兵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其实他所经历的这个阶段说白了就是金字塔式的选拔机制,而为了选拔出金字塔顶的那么几名优秀将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以牺牲掉大多数金字塔低部的士兵。
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皆然,而既然明知这样的道理,那么他何不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呢,就好像进入军校,只是选择三年新兵中成绩最好的前三人进入军校,这意味着要进入军校的精英,最少是千分之一选拔而出,而选拔出来的精英,却与普通的战场士兵不同,因为他们免去了鲜血的洗礼。
第二千一百三十二章 平定扬州(163)()
将军府首先会对他们便利,当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保护工商业的合法权益,说白了这些他们都是受压迫的一群人,而现在他们却有了翻身的机会,不仅不用去边境当守军戍卒,甚至到战场当炮灰,还有穿金戴银的资格,尤其是一些商人们,几百年来也就敢在家穿穿丝绸衣裳,而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走在街面上。
当然这些对他们来说其实只是一个最明显的变化,但真正让他们激动和感恩的无疑是他们有了读书和成为官吏的权利,比起以前商籍和工籍,他们现在才算是真正有了人的样子,虽然还会受到歧视,但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可以勇敢的去为自己争取他们的利益,而这在以往,除非是那些背后有着大势力的商贩,纯商人根本就只能吃哑巴亏。
可是刘澜既然在治下给予了工商业者身份,那就肯定会把一系列的后续问题都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如果是工商业上遇到了什么麻烦,那就直接去主官部门解决,如果是其他民事问题,自然有当地官府解决,可如果出现歧视,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故意欺压,那么可以直接提出申诉,到时候到了内阁,自然有人秉公办理,而如果是一些商业上的事情,刘澜甚至已经在将军府门前仿造后世几个朝代设立鸣冤鼓,如果真遇到了什么脸内阁也包庇的人,只要击鼓三声,内卫会接受调查,如果属实,就算是刘澜亲自出面解决为其做主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样的事情更多还是属于人治,不属于法治,刘澜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还是给一些人一点压力,至于鸣冤鼓他觉得不仅要在将军府施行,关键还是要在刑曹从事、内阁也一同施行。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可做到了县令、刑曹与内阁刑部的三大审理机构,他觉得官司真打到他这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毕竟刘澜现在设立的监管机制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真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他们会第一时间站出来。
其实在对设立言官的问题上,刘澜是一直持谨慎态度的,因为历史上的言官设立最初都是天子为了广开言路,起到监督与劝谏的作用,如果真要追溯的话,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言官了,当然要说言官达到最鼎盛的时期,无疑是在明朝。
但因为言官的特殊性,所以当言官体系出现问题时,那真正的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当然刘澜因为是后世人,所以对言官他自己有自己的一系列解决手段,首先是结党问题,这肯定是解决不了的,历朝历代都在疯狂打击官员结党,包括恒帝灵帝所发动的党锢,说白了也是一个道理。
素养刘澜干脆以地域在他的之下扶植了三大党派,至于言官也干脆让他们各自推荐,各自监督,而在监督时,被检举之人也不是直接就定罪,刘澜会给他们辩解的权利,可如刘澜所料一样,当被检举之人辩解时,他首先会选择用言官的私德来为自己开脱。
这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攻击他人达到为自己开脱的事情不仅在封建王朝,就算是在后世也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人们在对一件事情的对错发布自己的看法时,很少有直接对事的间接,反而会从各种角度,尤其是喜欢用他们的私德来说事,这样一来事情就从最初的事变成了这个人的品德问题了,而一个有品德问题的人所说的话,自然就不值得相信了。
可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人的私德如何其实是与他检举的这件事情并无瓜葛的,一个人贪污却去检举另一人贪污,这本来是两件事,最后却变成了一件事,最后问题没有解决,却引起了极大的党争。
可以说,这样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儒家教育下的结果,不管是官员,包括百姓在内,他们对一个人的好坏认知说简单点就是他的人品和道德,如果他为人正直,那么他说什么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而如果他个人私德有亏,人品有问题,那么他就算说出的是真理,但因为是从他口中说出来,也是错的,所以为了杜绝这样的问题,更为了杜绝两大势力因言官引起的相互攻击,甚至最后发展成后世明朝时的情形,他只是稍作了一点改变,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首先不得挟私报复,任何一名言官绝不允许检举与自己有任何私怨的官吏,一旦被刑曹查实,这些是刑曹事后必须进行调查的,一旦查实,不管被检举者有没有过错,检举人都会被立即罢免官职,再不录用。
其次被检举人当被检举时,刘澜是允许他进行辩解的,可是辩解只能是就事论事,也就是说他只能去解释被弹劾的这件事,而不允许其东扯西扯去攻击检举人的人品和私德等问题,这是与本次检举毫不相干的,更何况他检举你是他身为言官的职责,是与他的私德与人品没有任何关系的。
而之后你不管如何辩解,是因罪被罢黜还是被关大佬甚至是被处以极刑,那都是罪有应得,而如果只是较轻的罪责被罚俸禄或者其他,事后你要去检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