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7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帅却鲜少有之,这也是为何每次出兵,曹操都要亲领大军出征不可的原因,反观刘澜,现在早已转到幕后,鲜少亲临前线,在军事之上,刘澜帐下将领,皆可独当一面,有时候曹操甚至会想,也不知那刘澜是走了什么狗屎运,武将辈出,且都乃当世之杰。

    而他帐下将校,领五千之将便屈指可数,领万人更是少得可怜,也难怪曹操会对将领选派之上如此上心,实在是人才短缺,他颁布招贤令,唯才是举,可不就是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的贤良,如果郭嘉可比陈平,那满宠确实也有成为吴起的可能,不过比之吴起,满宠为人正派,并没有像吴起杀妻求将的污点。

    但是,发现一个满宠,绝不是曹操之所愿,他希望能够发掘出更多的满宠来,然而,这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人才太过难得,更何况天下各路诸侯也越来越对人才重视,比如说那刘澜,在秣陵不也搞了一个唯才是举么,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过去,虽然都很平庸,但难免日后不会冒出几个人来。

    更何况,曹操唯才是举除了寻找人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借以对付士族,这可不是他脑袋一热想出的办法,要对付这些士族,首先就不能让他们待在权力中枢,可由此造成的空缺,却又必须要补充进来,所以唯才是举是快速可行的办法,不然的话,闹到最后,下不了台阶的,只会是他,难不成还要他去腆着脸去求他们?

    不过就现在看起来,这一条政令更像是伤人伤己,虽然对他有利,但同样对他也有弊,没有世家的支持,很多事情上都显得束手束脚,可是大汉朝疑惑百年的世家之祸,必须要解决,而且必须要在他手上解决,不然的话,就真的解决不掉了。

    这一点上,曹操对付世家的决心愿比刘澜更强些,也比刘澜的手段更狠,相比于他的怀柔,曹操无疑更加雷厉风行,但有一点显然是这世上都有的默契,所谓的对付,也不过是不授官不取仕罢了,并非真打算去斩草除根,以他现在的实力,真这样做了,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点上,曹操和刘澜都有着自己的默契,反观袁绍,则绝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他就是世家出身,而且还是本朝两大氏族之一,对付世家,那何尝不是对付他自己,更何况现在世家大多都依附于他,真要也学着曹操刘澜对付世家,那无异于自断一臂。

    此时此刻,曹操早已从内部的纷争转向外部,现在他要做的,他能做的就是要看着刘澜下一步的举动将如何,满宠已经蓄势待发,最多三日便会朝徐州进发,徐州大战随时爆发,当然这取决于袁绍何时出兵临淄,但虽然他嘴上显得满不在乎刘澜的主力是否能被袁术拖在九江,可真实的情况却是他比任何人都关注浔县之战。

    性格乖戾的袁公路现如今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曹操虽然十分笃定他会拼死去阻刘澜,可双方实力太过悬殊,关羽真要离开的话,相比也会轻轻松松的全身而退。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就是事实,不管袁术还是张勋,他们都没有这个能力,除非关羽自己头脑热犯了混,可就算那样,想要除掉关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时候秣陵军只会让他们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袁术最终会如何,与刘澜两败俱伤,还是因为实力不济最终放他离去,一切好像都在情理之中,都有可能。

    硝烟而又血腥的战事,其实这一回袁术还真是遭了无妄之灾,都是强出头惹来的祸事,如果他不去救九江的话,虽然对刘澜并不是占据主动的那一方,但也绝非如此被动,现在算是彻底失去了与刘澜抗衡的能力,不得不说,这家伙一如既往地蠢,计划的越周密,一旦出现一丝偏差,立时手足无措起来。

    这就是袁术失败的地方,如果他凡事不把事情谋划的如此完备,或者多准备一些方案来都还有希望,但可惜他太天真了,没办法,谁叫袁公路从小就一帆风顺呢,没遭过打击,岂不就显得天真吗,把人何事都想的那么简单甚至是愚蠢,认为对付一定会按照你的设想来做任何事,这怎么可能?

    按图索骥,连博弈都不会有人去这么做,更何况是在战场之上,越是真正的军事大家,就越懂得什么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面战场背后战争,最后才能是逍遥自在的那一个,反观袁术,这些年失却的机会失去的土地,尤其是在每一次的生死之战时,几乎无一胜绩,这就必然是他自己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还是大汉朝,恒灵二帝时期,他犯了这样的错,还能有家族给他擦屁股,可现在他自己独当一面,身后没有了袁家那些个超然人物为他撑腰,一旦犯错,就只能自己扛,可以说这些年他早把袁家的底给败光了,给别人,换做是他和刘澜,一次就足够了,再难有翻身的机会,可是他呢,三番五次,不吸取教训,能有今天,已经是万幸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袁家能有这样一位后人,败落也是自然,当然,袁家还有一位,不过袁绍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曹操现在说白了也是在给袁家打工,不过说实话,如果没有自己的一点理想,只怕他早就归隐山林了,确实也没有能与其抗衡的能耐。

    这人啊,如果连一点念想都没有,确实离死也就不远了。

    曹操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他那些个远大抱负,鲜少给人掏心窝让外人去瞧去触碰,毕竟能真正走进他心房之人,少年时同病相怜的袁绍算一个,青年时志气相投的刘澜算一个,现在嘛,时过境迁喽。

    现在的曹操啊,更多的还是一面表面上听着袁绍的吩咐,一面按照自己的构想,不过他可不会像袁术那么贪功冒进,他更明白自己的斤两,虽然有诱惑,但也绝对是在步步为营的前提下,就算输了败了,也不至于像袁术那样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此时此刻,曹操还真想听上一曲蔡先生的‘幽思’,普普通通的旋律,却能够让他见识到不一样的世界,论世间之琴音琴技,也只有蔡先生一人了,当然这世上单就指法娴熟这一点,比之蔡老强者不知有多少人,然而与这些人不同的事,真正能有蔡老成就的琴师却无一人。

    看起来琴艺最为简单,但却最为高深,会琴而不悟琴,就算你的琴音多么美妙,也不过是靡靡之音罢了,而似蔡公,会琴还会悟琴,操琴还能斫琴,他说弹奏的乐趣,才是真正的仙音。

    而他这些年所遇琴师,能斫琴者不善操琴,能操琴者又不善斫琴,只有那来莺儿,两者具备,算得上是当世自蔡公之后他遇到真正能让他承认的琴师了,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动了把焦尾琴转赠的念头。

    “唉,可惜呐,焦尾琴最终还是没有送出去。”

    与曹操一同返回书房的典韦并没有守护在屋外,而是被曹操拉进了厅中,他这人羞于言辞,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听曹操在上首自言自语,立时眼观鼻鼻观心,不去听,也不去想。

    但他却是如此,曹操反而却直接点他的名字,开口说道:“你说丕儿把焦尾琴要去,不会是真想做琴师吧?”

    “二公子只是对瑶琴感兴趣,君子四艺,琴棋书画,二公子学琴,曹公理应高兴才是。”

    “我是怕那小子弄坏了琴,那可是蔡公的焦尾,这小子初学琴,不知轻重,不行,敢明儿你去市集帮我买把新的,等会儿你就去府里支些五铢,让他先练着。”

    曹操说完,却又突然改口:“不成,让你买琴,又如何能选出好琴来,这琴啊,就像是宝剑一般,好琴的琴音也讲究一个呼之欲出,若是太锋利了,反而容易折断,得不偿失,你若上战场了,还未与敌交手,宝剑出鞘便即折断,那岂不是大煞风景了么,而且买回来的琴,还得寻一位斫琴师,寻常那些个音律扎实之人可不行,否则那不就是木工了?

    我看这事啊,还得麻烦那位来莺儿,这样,明日买琴时,你去寻上她,与她一道选琴,然后便把琴交由她,定一个时间,你再过去取琴。

    曹操每一个字典韦都用心在记,至于其中是何用意,却不太明白了,至于那劳什子的斫琴,就更不懂是个什么意思了,但他也不是没有听明白,反正就是把琴来莺儿,至于她要如何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曹公放心,末将明日一早便登门拜访来莺儿姑娘。“

    曹操点了点头,突然猛然站起身,疾步向外走去,心中还是不放心曹丕,必须赶回去,可不能让那小子现在就去动焦尾。

    曹操如此魔怔的表现,着实是典韦头一次见,不过他也能够明白,这就好像他对双铁戟时的反应一个样,每日里不亲眼瞧一瞧,那是绝不会放心的。

    曹操返回内院,果不其然,一进到卞夫人的院子,就听到里面的有琴音传来,这小子果不其然已经对焦尾下魔爪了,急忙向屋内冲进去,房门开了,不过曹操却傻眼了,屋内的曹丕确实在弹琴,不过这琴却并非是焦尾琴。

    而在一旁,卞夫人和其余三子皆在,曹操见到这一番情形,立时笑了起来,不过心中却暗道这小子还是知道轻重的,看来小小年纪也算是一位懂琴人了,而且从刚才他的表现来看,这小子的琴艺绝不是新学的,应该有几年了,看来他这个当父亲的还当真有些不称职啊,也难怪,这些年他大多时间都在外领兵,却是难享天伦之乐,郎笑一声,对着曹丕说,道:“难得我今天有雅兴,就听你弹奏一曲,让我来瞧瞧你的琴艺到底如何。说这瞅向卞夫人,道:去让他们端一些酒肉过来。”

    年轻的曹丕悄悄苦脸,他还真没想到父亲会来听他弹奏,有些坐卧不安起来,毕竟他也只是刚学的琴艺,难登大雅之堂,急忙求助一般的看向转身要出房门的母亲,可母亲却视而不见,不得已,曹丕只好乖乖挤出一个笑脸,道:“那孩儿就献丑了。”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大战开启(59)() 
浔县外的关羽去而复返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好在张勋也不是省油的灯,这浔县不管怎么说都是他寿春的根基所在,想要打探出关羽到底要做什么自然很容易,可往往越是对谍报有信心,就越容易灯下黑。

    人有些时候,都希望往最坏的方面去想,以防万一,又会往最好的方面去想,侥幸心理,结果最好最坏的结果都不是,也就真变成灯下黑,看不懂想不透了。

    关羽大兵压境,又分兵向西而去,而围困浔县的摄山营,依然没有攻城,只是待了三天,又走了,这一回张勋可就没之前那么大的胆子了,终归之前追击,那是笃定了关羽要走,这回可就没准了,而且有被偷袭一次的经历,就算关羽正打算撤离,恐怕也一早就有所部署,如果贸然出城,那必然要中了他的埋伏。

    不过张勋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办法,既然搞不清他的意图,那就不用着急,派人先盯梢就是了,反正关羽要撤,必然要走水路,那么完全就可以等他们登船撤离之时再出击。

    而在浔县派出谍探去盯梢,完全能够借助地利甚至是人和的优势,完全不用担心被发现,甚至可以在绝密中把情报探来,当然会不会有惊喜,就不清楚了,不过想来以关羽现在的情况,除了撤退,确实也没有什么继续在浔县待下去必要。

    可以说这次派出斥候,张勋还是有些想法的,并不愿就这样放走关羽,就算留不住他,但也不能让他走的太轻松。

    这些年双方实力对比太过悬殊,这一回,他就是要让关羽见识一下寿春军的真正实力,而且,在已经没有任何后路选择的情况之下,他必须要把自己的实力打出来,提振信心,让寿春军在秣陵军前失去的信心,再赢回来。

    也许他们将付出代价,会死不少人,但没有其他选择了,必须要让关羽甚至是刘澜明白,寿春军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让他们真正的来重视寿春军,甚至是不敢在轻易挑衅寿春军,只有这样,寿春才能在接下来的天下乱局之中,有一丝喘息的可能,不然的话,刘澜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对寿春下手,所以和关羽这一仗,是张勋自己与其在暗中较劲,更是因为这一仗太过重要,不能避免。

    在寿春,张勋和纪灵两人的名字,就像是镇山石,只要有他两人在,人心就会稳,士兵们会信任他们,可是纪灵已经败了,这一刻招牌倒下,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如果连他也败了,他不敢相信,寿春军未来还能有什么勇气去面对秣陵军,要知道就算现在,纪灵还没有败过之前,秣陵军无法战胜的说法已经甚嚣尘上,现在纪灵再一败,如果他再败了,只怕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所以这一仗,稳字当头,先要保证不输,再去想该如何击败关羽。

    斥候被派了出去,因为是在浔县,并不想以为是排除斥候小队,而是以平民的身份被派了出去,一共二十几人,单独行动,而每一个人从表面来看,都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与渔民,由他们去蹲点望风查探秣陵军的情报是在合适不过了,而且他们都只负责一段距离,保证了绝对的隐秘,做斥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他们都是多年的斥候,明白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而一个人行动,更方便也更容易隐蔽自己,就算被发现,也容易蒙混过关,而且派出去的斥候,首先是绝对忠诚可靠的,就算被发现被捕,也绝不会透露半个字,可以说,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出发的,以前,也许战场之上抓获到斥候还能从他们的口中问出一些消息,但在现在的各大诸侯中,斥候的结局就只有两种,要么生与死,这就是他们的宿命,逃不脱,从加入斥候的那一天,就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而他们的牺牲,往往比普通战士更有意义,此外,现在的各路诸侯,也更看重谍报,尤其是在战场之上,明面上的两军交锋固然惨烈,可在私下里,在斥候之间互相铲除的交锋中,却更加残酷,不是你死就是他亡。

    当然,也并非都是这类的斥候,就好像秣陵军的斥候,就绝不会纠缠不休,当然这样虽然保证了斥候的安全,但收集情报的速度,显然就不如他人。

    是斥候活下来的意义更大,还是探到的情报意义更大,这本身就有着极大的争论,但就张勋来说,情报最重要,只有掌握敌军的情报,你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是直接干净利落的结束战斗,还是与敌军僵持,相比所有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但偏生刘澜没有,这是自取灭亡。

    可是他却发现,刘澜并没有因此失败,甚至始终都能掌握优势。

    这是为了什么?

    显然张勋永远也无法知晓,刘澜要比他有着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细致的地图,斥候们在出发之前,就已经把自己要巡视的地图烂熟于心,他们能够更从容,甚至在一些敌军并不知晓的隐秘之地去发觉他们的动态,这样的情况是他们的敌人永远不会出现的,而斥候的撤退,也不是不敢迎敌,而是刘澜的命令,斥候部队在相等的情况之下,绝不会主动与敌军斥候接战,只有在数量超过敌人二倍甚至更多的时候,斥候才会出动出击。

    尽量避免遭遇战,是刘澜帐下斥候的第一道军规,而以优势兵力消灭敌军斥候,则是最好一条军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快速的解决敌军斥候,不给他们任何逃跑的机会。

    一击毙敌,这才是秣陵斥候的关键。

    而这一切都在斥候条例注明,起草人乃是士仁,刘澜帐下斥候真正的头领,别看他始终都在辽东,可是他培养出来的优秀斥候,却都在各军斥候营中身居要职,可以说在士仁身边,他们学到的可不止是条例。

    在辽东,东胡的势力十分庞杂,不仅有鲜卑各部,更有乌丸各部,他们之中,有些本来就老老实实,有些则是这些年被揍老实,有些则一直顽抗,当然还有一些则是与你虚与委蛇,所以那里的情况远要比中原更负责,最少在中原,你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可在辽东,现在的敌人,可能一转眼就成了要你命的敌人。饶你涉世再深,也不会看到人家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些什么。

    别忘了,他们还都是异族,还不用有那么多顾及,可在中原就不同了,碰到一些百姓,就算你明知道里面混着斥候,但偏生就拿他们没有办法,最多就是全部关起来,不然将他们处置了,那多半就要变成过街老鼠了,虽然在舆论战里,在曹袁的影响力下,刘澜名声已经很坏了,可越是这样,就越在乎舆论,虽然他也想过反击,可与曹袁的影响力比起来,显然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四世五公的袁家,影响力之深,天下无人能够比拟,有多少官吏是被袁家说推荐,又有多少世家,被袁家说推荐,他们之间的关系何止是深厚,早已是攻守同盟,袁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