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现在关键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刘澜的任命,如果现在撤了,到时候刘澜不认账,甚至是说从未对他们做出什么保证,那时候他们找谁说理去?
他们能有今天的地位,自然明白官场的黑暗,尤其是早期上当受骗,被那陶谦耍的团团转更是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空口无凭的事情绝不能做,只要亲自见到那加印了征西将军印玺的大印任命,那才能作数,至于其它,说句难听的,谁他么信你。
吃一堑长一智,不管刘澜是否和陶谦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是多此一举也无关紧要吧,毕竟是为了大家好,而且这事如果就牵涉你臧霸一个人,你想这么办就这么办,可是这关系到他们四人,他们可都是你臧霸的兄弟,你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老兄弟老部下们去想啊。
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临了一无所有,说不过去。
不过臧霸现在当官是越当月精明,刘澜既然开口,那就绝不会说话不算话,而他没有直接任命,其实也是不敢把话说的太满,以免无法做到,最后被打脸,而且,刘澜现在如果直接就给了任命,那么不管是高是低,臧霸必然都会讨价还价一番,刘澜可不想把时间浪费到这上面。
甚至你的举动反而还会让人家觉得不靠谱,在他们的劝说之下,臧霸略微思索,随即点头,道:“既然诸位都这么说,那好,明日我就去问那黄忠,让他从刘澜那里给我们要一个明确的任命下来。”
四人之中有三人都低着头,面上都露出了一抹喜色,不料孙观却突然开口,道:“黄忠那边,宣高确实应该给其压力,但是关于撤退的事情,还是要准备起来,不给黄忠任何口实。”
臧霸眼睛眯起,所有人现在都在议论着如何捞取最大好处的时候,孙观这番话,却显得格外突兀,不过,他说的又滴水不漏,可以说,按他说的做的话,那么两头都不会得罪,却有能捞取最大的好处,到时候不管刘澜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任命,最少他都受之无愧。
臧霸点点头:“好,就照你说的做。”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大战开启(67)()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如今刘澜内部虽然不能说矛盾重重,但也远不是当年三几千人的时候可比了,这就是人的欲望,但不管他们的欲望有多大,终归聚集在刘澜身边为的,还是那遥不可及的从龙之功,只要这一点没改变,刘澜只要掌握好平衡,始终能在正确的道路行走,那就绝不可能出现意外。
而现在刘澜最担心的无疑是浔县,不过关羽已经传来了好消息,他已经开始按计划撤兵,而刘澜在收到消息后,立即出兵撤离柴桑,于此同时,诸葛瑾辞别刘澜,前往南昌。
这些年一直有书信来往的诸葛瑾突然传来消息说在明日将抵达南昌,诸葛玄坐在书房内,借着灯光,低头看完了诸葛瑾给他传来的书信。
书信是今天到南昌的,而他明日就要抵达,也就是说,他是昨日写的书信,他从琅琊来看自己,不提前打招呼,而是在快到南昌时才匆匆写就书信,这本身就够奇怪的了。
正觉得诸葛瑾来的突然又蹊跷之际,老管家蹑手蹑脚推门进入了书房,双手捧着之前他吩咐去取的参茶,轻手轻脚放在矮几上,正要倒退出屋,没有抬头的诸葛玄却突然朝他挥了挥手。
老管家立时在原地定住手指则指向了埃及前的帛纸,上面的字迹虽然他不清楚来自何人,但这封书信可是他交给的家主,自然清楚写此信之人是谁。
老管家没敢答话,首先他并不知道信中内容,其次也不确定家主的用意为何,只好在边上静待下文,可诸葛玄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指着桌上的帛纸书信,轻轻叹了口气:“我这个侄子啊,自我们来豫章时,他就一直喝继母生活,说实话,这些年鲜少与他又联系,虽然同样和诸葛亮是我的侄子,但就关系来说,还是多少疏远一些的,但他终归都是我的侄子,和我亲子没有什么区别,我不该厚此薄彼。”
诸葛玄抬起头,看着老管家躬身垂头的身影:“你跟了我这么多年,不必这么拘谨。”老管家在他身边数十年,一直小心谨慎,他明白他这个样子因为什么,就是要让他明白,自己没敢往书信里多瞧一眼。
对此诸葛玄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说出这番话,其用意自然就是告诉他,要让他参谋参谋诸葛瑾这封书信。
不过他也并没有对老管家有多期待,其实他心中已经多少有了一些判断,之所以要让老管家发表意见,其实就是看看他是否能看出其中的不同寻常,如果连他都看出了,那就说明了这件事情上,诸葛瑾确实很有问题。
果不其然,老管家在拿到书信之后,多余话都没说,就说了这封信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日期,如果诸葛玄要来豫章,那么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在琅琊时将书信写就送出,毕竟提前知会一声,诸葛玄才能由他出发的日期推断出他抵达的时日,到时好留在豫章等他,不然他突然到来,如果诸葛玄因功外出,岂不是要擦肩而过?
所以说,从这封书信能够得出一个结果,诸葛瑾来豫章,最初是并没有打算与他见面的,只是临时起意。
听了老管家这一番分析,诸葛玄收回了书信,摇着头,自嘲道:“都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果不其然啊。”
诸葛瑾这些年虽然偶尔会有书信,但与他的联系并不多,而关键的一点是他身处琅琊,正是在刘澜的势力范围,如果他一早就投效了刘澜,那么他突然出现在九江,又临时决定来豫章见自己,也就符合常理了,不过他到南昌要来拜会自己,绝不可能是为了问安,所以说,这事儿十有八九,还是与刘澜有关,至于因为什么,前一次刘澜隐晦提出条件,他虽然没接受,但也没拒绝,所以,刘澜这是派了诸葛瑾来当说客来了。
“这个刘澜啊,手段当真是高明的很。”
听了诸葛玄这番话,老管家大为吃惊:“瑾少爷应该不会吧……”
诸葛玄抬臂让他不必多言。
信中所写内容虽然没有提及任何有用的内容,也无法确定诸葛瑾来南昌的真正用意,但诸葛玄已经可以肯定了,此事没有其他可能,想到这里,诸葛玄的瞳孔猛然收缩了一下,早知道会有今日,当年就不应该把诸葛玄和嫂子留在琅琊,毕竟是继母,还是留在自己的身边教导才好啊。
这些事情,他是真的忽略了这一点,家风、家训、家规这些年很可能对诸葛瑾来讲是有所缺失的,而这是要怪他,不然他也不会连一点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
而这一切,最终造就了他被刘澜说利用的情况发生,如果知道会有这一天,他当年就应该弃官而去,然后彻底扎根荆州。
现在他几乎阻绝了自己一切的后路,只剩下豫章,几乎已经无路可退,可偏生,刘澜没有吓跑他,却被他的亲侄子背叛,难道要和他反目?他不知道,因为他内心深处是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诸葛玄拿起了书信,把它在矮几的蜡烛前一寸寸烧成灰烬,看着矮几前的灰烬,老管家刚要上前收拾,却被诸葛玄阻止,而他也没有收拾的他算,而是吹了一口气,灰烬立时飞散向四周。
诸葛玄走到老管家身边,神情有些苦涩:“该来的终归会来,就算诸葛瑾不来,还会有其他人来,就算我扛了下来,人家文的不行,还会用武的,我们没有那个实力,就是鱼肉,人为刀俎,没得选择。”
老管家不知该如何接话,这么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诸葛玄如此一面,几乎已经放弃了对豫章的希望,要知道当年就算是朱皓突袭,他都始终坚信着能够收复豫章,可现在他几乎已经放弃了任何的希望。
甚至他还听到了最后诸葛玄口中的那句自言自语:“可能我一开始就不应该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如果一早就答应了刘澜,也许就不会有接下来这么多的糟心事情发生了。”
~~~~~~~~~~~~
送走了孙观等四人之后,王修又在刺史府见了臧霸,而对方突然改口则让王修心头一紧,虽然他并没有与孙观等人相遇,但能看得出来,臧霸一定是又听到了一些什么消息,不然的话,他是不会改变二人最初既定的计划的,现在好了,一切都被他推到重来,这让王修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想和他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修补,但看起来,臧霸这一次是彻底铁了心,要和孙观等人同进同退了,对他的建议连听都不听。
王修有些无语,可又没得选择,在利益面前,所谓的私人关系,都不值一提。
在青州,王修才是那个被誉为真正掌握着刺史职权的实权人物,对此臧霸也从未否认过,而且他也清楚自己的能耐,如果青州由他来治理,那最后肯定是盗匪横生,可是在王修的治理下,青州又恢复了生机,而且他不仅只有治理州郡的才干,更有层出不群的奇谋妙计,臧霸笑着说道:“王别驾一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王修立时被噎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与他继续交谈下去,最后只能告辞,他回去想想办法,希望能有办法,可是王修刚回到府上,却被告之黄忠已经等候多时,第一时间在议事厅与黄忠见面,之前与臧霸的一番交谈,让他有些感触,原来说过的话,可以如此不当回事,但与黄忠见面,他却不会这样认为,因为他非臧霸,从昨日的一番见面就可以看出,这人办事细心,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能沉得住气。
刘澜用他到青州,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帐下那些武人,王修几乎都认得,虽然没什么深交,但多多少少都有过交流,就见到的聊天,就能看出对方的脾性,可以说,这一次刘澜换了除黄忠任何一人来,只怕和臧霸都要爆发矛盾。
两人见面,相视而笑,而王修则在与他擦肩而过后坐上了主位。
而黄忠虽然和他客套,可以对眼珠,却并没有去大量他,而是在议事厅内扫视了一圈,可以说,他到过很多高官的议事厅,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观察议事厅内的布置,不得不说,天下间所有议事厅看起来好像都没什么区别,可是从细节来说,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就好比说刘澜在议事厅内喜欢在显然的位置摆放各州郡地图,而在角落里又摆着书架,放置着各类书籍,可是书架之上,你却发现连一本兵书都没有。
而这就是刘澜最大的不同之处,不是他平日里不看兵书,也不是他不懂兵法,而是他明白一个道理,兵书只是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掌握了,就不用再去夺瞧多看了,不然,死看书,看死书,关键时刻你要从书本上去寻找答案,那么你将一败涂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同样,王修的议事厅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他的议事厅里,挂满了字画,可以看出,如果你以为这是他对名人墨宝有着极大的兴趣那就错了,因为这些字画都出自他之手,只不过他的书法与画工,就难以恭维了,却是有些难登大雅之堂,可是这些字画如果摆在书房,自娱自乐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摆在议事厅,而且还是最显然的地方,好像刻意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这用意可就有些门道了,最少黄忠就猜不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主位的王修见黄忠的目光一直在他的那些书法上徘徊,有些尴尬的笑道:“黄都督,让您见笑了,我这人平日里就这么点爱好,结果还做不好。”
“王别驾闲情雅致,好与不好,又何必在乎他人之言,就我看,一个人的书法写的到底如何和一人人的人品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就拿王别驾您来说,不管是学识还是人品都乃世间最出类拔萃之人,就算书法差强人意,又有何妨?”
“看来黄都督也是受了主公人无完人的毒害了。”这番话虽然说得极为客气,可是却似曾相识,正是当初刘澜曾对他所言之语,而今日从黄忠口中说出,他自然明白,这其中的用意。
黄忠点了点头,笑眯眯回道:“不知道网别驾如何看待德安这番话,不过我是觉得他说的不错,这世上是否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我是不知道的,但我却清楚从三皇五帝到如今,能被称作圣人者,就那么几位,所以说,我还是更认同德安这番话的,好歹他说的是那么个理儿,不然都抛弃七情六欲,那我这带兵的将军还这么带兵,连军功都不稀罕了,谁还去拼命,去打仗?王别驾,你是儒生,我这番话啊,就是胡言乱语,你可别当真。”
“自然,怎么会当真呢,都督只是把自己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哈哈,我这才到青州一天,可是听说了在青州官场里可都再传王别驾霸道,说一不二,定下的事情,根本就不给人开口说话的机会,现在看起来,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嘛。”
“有些话,得让人说,不让人说,人家怎么背地里骂我?如果我真的那么霸道,你说,青州还有人敢骂我?黄都督来了青州一日,这事儿都能听说,可你听说有谁骂臧刺史又或是那四位权利大到没边的郡守了?”
“这倒没有,不过你别说,还真是奇怪啊,这一日,我在青州,别说是骂你了,就是连德安都有人骂,可偏偏,臧霸却没有一人骂,这好像是有些奇怪,除非啊,他是真的为民请命的父母官,百姓对他感激涕零,可是我却并没有听到有谁去夸他,反倒是王别驾,褒贬不一。”
“没有人骂,也没有人夸,这才说明问题。”
王修点到即止,不愿在这件事情上多谈,更何况聪明人,有些话差不多就得了,这里终归是青州,有些事情不必了解的太过详细,这样见面了也不会尴尬,不然面子上挂不住,那青州的事情,也就要麻烦喽。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大战开启(68)()
不管是王修还是黄忠,两人都是官场老江湖,都深明为官之道,就说黄忠,他借尸还魂到了荆州,瞒过了所有人。
离开许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终归到底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曹操身上。
可以说这世上骂刘澜、骂袁绍众多,但那曹操就当真是忠心耿耿之臣?显然不是,虽然很多人都把他看做中兴之臣,但他却不这样认为,虽然他到现在没有篡权之实,不像董卓,李傕、郭汜那般过分,但同样也是当皇帝为无物,早已逾越了君臣之界,虽然他嘴上说的好听,现在以戡乱为要务,待天下大定在还权天子,可这样的承诺又如何能够保证,他现在都不把天子放在眼中,不愿交出权利,到时天下当真被他平定,让声望权利都达到巅峰的曹操交权?
痴人做梦。
而如果说曹操不忠,大奸似忠的话,又不尽然,因为他与董卓,李傕、郭汜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虽然他们忠,都不是对皇帝之忠,甚至不是对汉室江山之忠,但现在来说,曹操并没有像此三人那般过分,可以说曹操与他们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他更看重现在的权利。
当然了,曹操与这三人之所以不同,也许正是吸取了三人的经验,经过这三人,他看明白了当今天下的形势,虽然天下各地都在唱衰汉室,可他明白,汉室并没有真正到崩溃边缘,从身边之人的反应就能看出来,所以曹操断不会再犯董卓等人的错误,反害了自己。
反正就算他不反,现在在许都虽然没皇帝之名,但所作所为却有皇帝之实,如果造反,那现在的这点利益,不就都成空了嘛,换做是谁,也不会多此一举,把自己陷入绝境。
所以,通过种种迹象,黄忠果断离开,不愿乘上曹操这艘船,因为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他最终的结局只有两种,要么就是落得一个霍光的结局,死后全族被杀,要么就是第二个王莽,篡汉而立,所以黄忠出走,是他认为明知的选择。
而至于投效刘澜,绝对是机缘巧合之下做出的决定,虽然世间对刘澜所表露出来的野心评价比曹操还要不堪,但通过了解之后,虽然刘澜也遮遮掩掩,但是却并没有否认逐鹿中原的想法,这一点对黄忠来说,确实要比曹操要更好一些。
虽然他知道这是因为曹操和刘澜两人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结果,但这绝非关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实是因为刘澜对治理郡县所表现出来的才华与头脑,对比腐朽的大汉朝,与曹操治下的兖州,刘澜治下表现出的勃勃生机让他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现在的天下,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期,但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没这个能力,也许这就是刘澜身边为何会汇聚如此多人才的原因吧,不仅在治理国家这一项让他看到希望,更在军事上,让他看到了其最终必会逐鹿中原的可能。
而这一点,与王修又完全一致,王修彻底转投刘澜,绝不是因为孔融,而是被刘澜个人说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