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7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现在,袁绍的后顾之忧没有了,他能够放心的南下,那么首当其冲就是兖州的曹操和青州的臧霸。

    现在曹操还不会知晓袁绍突然变卦的原因是因为刘澜拱手送出了青州,这样一来,袁绍在徐州和兖州做选择时,必然会做出先取兖州的选择,这不是尚在冀州的颍川氏族能够扭转的局面,因为河北氏族已经分析的足够透彻,现在南下徐州,只会让他门的战线拉长,而且还无法真正能够掌握徐州,甚至还会受到刘澜、袁术以及曹操的威胁。

    试问,到那个时候,他们就是人人眼中的肉中刺,得不偿失,然而若是先取兖州的话,那么他们的威胁就只有一个不堪一击的曹操,而且离冀州也就只有一条黄河,战线没那么长,对于他们用兵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说,到了现在,两人就差最后撕破面皮,直接开启‘官渡之战’了。

    对这一点,袁绍看得已经很清楚了,可是曹操还存在着一丝侥幸,可是这人啊,最难猜的就是人心,曹操永远不会知道,他在袁绍眼中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只不过他这枚棋子最后失控了。

    这话听起来让人不太明白,可是如果有人愿意给曹操分析的话,他立时就会明白过来,因为兖州,从始至终都是袁绍说控制的范围,而不是曹操,可以说,曹操对付的兖州士人,正是从袁绍手中夺回了兖州的控制权。

    在兖州士人没有偷袭曹操之前,曹操的身份不过是东郡太守,济北相则是他表的鲍信,然而鲍信何许人也,袁绍的人,虽然后来他心属了曹操,但在这个时候还不是曹操在兖州的杀器。

    这样看起来,一个济北一个东郡,兖州有两郡乃是袁绍安插的自己人,没那么简单,再看没有被袁术害的袁遗,当时还是山阳太守,再加上张邈,兖州七郡,足有四郡是在袁绍的势力之内。

    接下来,而曹操和鲍信真正走在一起,可以说是刘岱之死,曹操赚了数十万青州军,更领了兖州,可想而知,曹操用这种方法夺了兖州,而在当时的袁绍是个什么情况,正是河北之战吃力的时候,可以说这完全就是曹操对袁绍的落井下石,他当时可以说恨透了曹操。

    这一切的一切,袁绍就只能吃哑巴亏。

    但是在曹操弱小时,袁绍能够容他,在他强大之后,那么袁绍就不可能再坐视不管了。

    可以说,自兖州之争后,袁绍和曹操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微妙阶段,然而袁绍一直努力想要让曹操成为其将校地位的属下却始终无法达成,而曹操的目标则是成为独立的势力而这才是两人最大的分歧。

    尤其是在献帝的问题上,那就是皇统,汉献帝一直是袁绍说不承认的皇统,在他眼中,他一直将其视作是董卓关西势力的代表,并非是正统。

    然而袁绍的盘算,从当年的刘虞就没有达成,而曹操,在帐下的谋划之中,却在这一时间点内确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决策,那么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承认献帝的皇统,这样,曹操的存在就和汉朝廷变成了互为依附的存在,而他也可以说从这一日,彻底与袁绍划清了界限。

    这样一来,两人的分歧甚至是矛盾就变得越来越深。

    其实在大将军和太尉之前,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矛盾,那就是袁绍在察觉到曹操的目的之后,后悔了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所以他命令曹操将天子徙到鄄城,可被曹操拒绝了,这个时候,他有这么可能让袁绍去控制献帝,收取他的果实与好处?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曹操和袁绍的矛盾越来越深,再加上曹操数次以天子的名义下诏责令袁绍的事件发生后,两人已经只能维持表面的融洽,可以说,如果不是刘澜的存在,两人早已经在正面起了冲突了。

    曹操站起身,脸上挂着苦笑,如今和袁绍会搞到今天的地图,一切的一切他都有所预料到,只是没想到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被袁绍摆一道,他现在大军都已经集结了,难道就这么一战也不去打就撤兵?

    这话如果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还则罢了,偏偏是曹操,立时郭嘉便有些不敢置信,瞪大了眼珠,好半晌才说道:“曹公,这一仗,我们无法避免,早打晚打迟早要打,只有解决后顾之忧,才有与袁绍相抗衡的希望,不然的话,腹背受敌之下,除非曹公真的愿意为袁绍马前卒,不然我军危险。”

    可以说,自兖州之争后,袁绍和曹操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微妙阶段,然而袁绍一直努力想要让曹操成为其将校地位的属下却始终无法达成,而曹操的目标则是成为独立的势力而这才是两人最大的分歧。

    尤其是在献帝的问题上,那就是皇统,汉献帝一直是袁绍说不承认的皇统,在他眼中,他一直将其视作是董卓关西势力的代表,并非是正统。

    然而袁绍的盘算,从当年的刘虞就没有达成,而曹操,在帐下的谋划之中,却在这一时间点内确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决策,那么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承认献帝的皇统,这样,曹操的存在就和汉朝廷变成了互为依附的存在,而他也可以说从这一日,彻底与袁绍划清了界限。

    这样一来,两人的分歧甚至是矛盾就变得越来越深。

    其实在大将军和太尉之前,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矛盾,那就是袁绍在察觉到曹操的目的之后,后悔了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所以他命令曹操将天子徙到鄄城,可被曹操拒绝了,这个时候,他有这么可能让袁绍去控制献帝,收取他的果实与好处?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曹操和袁绍的矛盾越来越深,再加上曹操数次以天子的名义下诏责令袁绍的事件发生后,两人已经只能维持表面的融洽,可以说,如果不是刘澜的存在,两人早已经在正面起了冲突了。

    曹操站起身,脸上挂着苦笑,如今和袁绍会搞到今天的地图,一切的一切他都有所预料到,只是没想到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被袁绍摆一道,他现在大军都已经集结了,难道就这么一战也不去打就撤兵?

    这话如果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还则罢了,偏偏是曹操,立时郭嘉便有些不敢置信,瞪大了眼珠,好半晌才说道:“曹公,这一仗,我们无法避免,早打晚打迟早要打,只有解决后顾之忧,才有与袁绍相抗衡的希望,不然的话,腹背受敌之下,除非曹公真的愿意为袁绍马前卒,不然我军危险。”

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大战开启(89)() 
黄忠并没有直接去和颜良取得任何联系,而是通过王修在邺城找到了他的一位故交,此人为南阳人陈震。

    南阳氏族在袁绍帐下最初的那段时间,尤其是渤海郡时,深受袁绍重用,若非取冀州之后,袁绍重用河北士人,在袁绍帐下,南阳氏族的规模会越发庞大,然而如今在冀州,能真正在袁绍面前说上话的,不过五六人。

    对于突然到来的徐州使节,陈震府上的家仆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向他通报,得知这一消息的陈震十分紧张,虽然是王修派人来,但并不知晓他的真正目的,为此他先是叫来了心腹管家,与他一起商议对策。

    而在他的建议之下,陈震将此事通知了逄纪与许攸,毕竟大家同为南阳士人,休戚与共,尤其是在如今式微之时,更当勠力同心。

    很快,逄纪和许攸便得到了消息,两人几乎做出了一致的决定,就是让他先与王修派来的人取得联系,瞧一瞧他到底有何打算。

    来人见到了陈震,陈震给他的感觉很不错,平易近人,而且说话的时候更让他舒服,在言谈之中,很多话,不自觉都被其套了出来,而就在他下意识的要把此行的目的直接说出来的一刻,他突然想到了临来时黄忠都督告诉过他,说话时要多考虑,三缄其口,不要人家问什么就说什么,他瞬间沉默了,沉默了足足有一刻钟,见陈震面上的表情越来越难看,他才笑嘻嘻的又往青州的事情扯。

    可以说,立时让刚才的被动变为了主动,尤其是他说谈的内容,看起来很重要,都是一些青州的内幕,可是他明白,他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真正目的。

    陈震眼神变得冰冷,但是却并没有继续往下问,而是一挥手,让这位使节回去休息,眼前的使节,心思挺重的,再问下去,他也不可能再多说什么,反而会继续跟他卖关子,那么就不如缓一缓,看看他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和谈这么简单?

    陈震起身离府,与逄纪、许攸会面,将刚才的事情大致说了一下,逄纪立时发出了略显阴森的声音:“没半点好处居然跑过来要和谈,是他傻还是王修异想天开?”

    逄纪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要知道,这些年,刘澜可是以休兵的名义在袁绍身上捞了不少好处,今次他主动休兵,没有好处,别说袁绍不答应,他们也不会出力,谁敢在这事发声,那绝对是自讨苦吃。

    “是那使节没有说出他们的底线,不过我看这一回他们肯定是带着诚意来的,这件事我会继续和他往下谈,看看他们的底线到底如何。”

    “这件事,你可以更干脆一些,直接瞧瞧他们的底线,不然的话,纠缠的时间越久,反而达不到最大的效果。”

    许攸对这些事情最为了解,毕竟他亲自与刘澜谈判就好多次了,太明白这里面的套路了,如果去讨价还价,那么未必能达到最大的利益,那么就不如干脆一些,只要让对方知道,他们之间并没什么可谈的,那么反而更有可能让他们把底牌亮出来,到时候他们再视刘澜给出的条件来商谈这件事。

    对于这一件事,为何南阳系如此上心,完全是因为他们已经远离核心太久了,这一回虽然并不是什么良机,可是他们却知道如今颍川系与河北系争夺的焦点,无关乎是先灭刘还是先灭曹。

    可以说,他们现在完全没有了话语权,可是想要扭转局面,就不能放任两派做大,可是,他们却始终没有一个合格的契机,但现在,王修派来的使节却给了他们机会,虽然看起来是蚊子肉,可对现在的南阳系氏族来说,已经没有闻荤腥太久了,就算是蚊子肉,对他们也足够有诱惑了。

    “就这么办吧,先听一听王修的条件。”逄纪再一次开口之后,可以说这件事就已经定了下来,接下来要如何做,他们相信陈震,无须多言。

    而陈震,之所以没有自己贪功,首先是他并没有试探出对方的底牌,其次还有一点是他现在人微言轻,所以只能去找这两位难以氏族在冀州的大佬来商议,就算有什么意外,那么到时候也会有他二人撑腰啊。

    所以说,这件事不管是好事还是事端,陈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到最后,就算是被河北士人知晓了,向袁绍进谗,那么也不会只是他一个人来担责。

    陈震点点头,便与两人告辞,然后回到府中,对于两人说用雷霆手段,陈震是有不同看法的,有时候,雷霆手段,反而会让这位‘对手’更有防范之心,反而达不到效果,倒不如将他先放一放,如果他沉不住气了,那么在以雷霆手段对他,那么他必然会把底牌全部都表露出来,到时候,他就可以评估这件事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了。

    果不其然,只用了不到三日,那使节就把所有的底牌都表明了,当他得知徐州的底牌为何的那一刻,尤其是对逄纪和许攸说出之后,两人立时大笑出声,可以说这是他们翻身的一次良机,想要扳倒颍川氏族甚至是河北氏族,全靠这一回了。

    当天,三人便前往将军府,去见袁绍。

    当两人来到将军府的一刻,一匹快马在十几名随从的护卫下,缓缓从远方飞奔而来,并在将军府门前停了下来。

    来人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文士,身材高瘦,一脸严肃,此人不是别人,真是从青州赶回来的审配,此次他为颜良副将,南下青州之后,本以为会大展拳脚,却不想被袁绍要求原地驻守,不得南下,这让他二人心急如焚,屡屡上表,却石沉大海,不得已,眼见着曹操在兖州磨刀霍霍,他只能亲回到邺城。

    至于能否劝说主公,他没有把握,可最少他要让袁绍明白,这一次是夺取青州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刘澜可就要回师了,到时候再想夺取青州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心思沉重的审配并没有发现逄纪等三人,忧心忡忡,回到邺城,连片刻休整都没有,直接风尘仆仆的就来到了将军府,直接进入了府邸。

    三人看着他的背影,都停下了脚步,审配回来了,他们当然清楚他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比起这个,想要第一时间见到袁绍看来是不大可能了,只能先在门房等候了。

    这几年来,看起来冀州河北氏族风光无限,可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其实河北士族内部一直处于一种半对立半分裂的局面,而这样的分裂,其实就是审配和沮授、田丰之间的对立,数年前,冀州之战后,田丰失去了主公的信任,原以为他能够顶替,可没想到却被沮授横插一脚,而沮授说支持者,自然是袁谭这位长子。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相搬回一筹,那么就必须在袁尚身上下功夫,毕竟他如果也去支持长子,立长不立贤,那么很可能最后同样还是要被沮授压一头,可是如果他能在袁尚身上押对宝,那么他就能够触底反弹,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赌,赢了,他将是冀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败了最多就是一死,或者被排除在核心之外,和现在的情况没有丝毫区别,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他和沮授的矛盾才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而这一回,他奉命前往青州,突然出现了不许再进兵的命令,十有八九是因为沮授在他背后搞了鬼,对此他深信不疑,所以在和颜良商议之后,他亲自回到了邺城。

    其实,到了如今这个局面下,继承人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派系之间的斗争,可以说现在派系已经没人再去在乎,大家纷纷开始选择战队,是支持长公子袁谭,还是袁尚,又或者是袁熙,可以说,冀州已经从南阳、颍川、河北三大系,变成了要么支持袁谭,要么支持袁尚,要么支持袁熙的三大阵营。

    而在这三大阵营之中,也变得身份各异,甚至在呼声最大的袁尚身边,已经聚拢了一大群人,这些人声势强大,都是这些年郁郁不得志之人,虽然是迫于一种严峻的形势,可是因为力量大,远远超过了支持长公子袁谭的沮授等人。

    再加上袁绍素来疼爱袁尚公子,所以他们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他一道府上,连门帖都无须投,早有人将他引入府中。同时,另有人前去向袁绍通报,他们都是支持袁尚一党,可以说,现在袁绍身边,十有六七都是袁尚一党。

    刚到了议事厅前,甚至连袁尚都已经等候在一旁了,不过他并没有露面,只是远远的和审配打了一个照面。

    对于袁尚,审配点点头,刚才他的意思,是让他见过父亲之后,来见他,而审配点点头,则表示明白,然后便跟着家仆进入议事厅的院落中,走到厅门口,家仆敲了敲门,道:“大将军,审将军来了!”

    “让他进来吧!”房内传来袁绍的声音。

    审配独自走进了议事厅,厅内光线明亮,每日望云省气之后,袁绍都会在这里看一会儿易经,他始终都明白,京易乃是袁家立世之本,不管到什么时候,易经也不能不读。

    袁绍放下了京易,抬头看向了施礼的审配,道:“坐吧。”已有数月不见,阶下的审配看起来精神不是很好,人也非常清瘦,就像大病初愈一般,这一点正常,毕竟是行军在外,再加上旅途辛苦,这般憔悴,正常不过。

    那么他就能够触底反弹,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赌,赢了,他将是冀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败了最多就是一死,或者被排除在核心之外,和现在的情况没有丝毫区别,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他和沮授的矛盾才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而这一回,他奉命前往青州,突然出现了不许再进兵的命令,十有八九是因为沮授在他背后搞了鬼,对此他深信不疑,所以在和颜良商议之后,他亲自回到了邺城。

    其实,到了如今这个局面下,继承人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派系之间的斗争,可以说现在派系已经没人再去在乎,大家纷纷开始选择战队,是支持长公子袁谭,还是袁尚,又或者是袁熙,可以说,冀州已经从南阳、颍川、河北三大系,变成了要么支持袁谭,要么支持袁尚,要么支持袁熙的三大阵营。

    而在这三大阵营之中,也变得身份各异,甚至在呼声最大的袁尚身边,已经聚拢了一大群人,这些人声势强大,都是这些年郁郁不得志之人,虽然是迫于一种严峻的形势,可是因为力量大,远远超过了支持长公子袁谭的沮授等人。

    再加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