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7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洪愣了下,但还是抱拳拱手,道:“末将领命。”而在他转身离开的一刻,他同时看到了乐进的身影,两人只打了一个照面,没有说话,各自离开。

    李典来到曹操面前,李典今天不过不过十八岁,却长得虎背熊腰,身材壮硕,双眸明亮,虽然和所有武人一样,都很粗糙,是典型的武夫形象,但他却十分喜好学问,崇尚儒雅,尊重贤士,厌恶与别人争功,考虑别人没考虑到的,说别人没说过的,所以在军中虽然年纪小,但却有长者之称。

    别看李典才十八岁,都连没有及冠,可他在军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员老将了,早在曹操讨董时就已经来到了曹操帐下,年纪轻轻就已经从军。

    其实对于李典其人,刘澜对他还是有些了解的,不过在后世对李典的争论则比较大,最主要的一点则是对于他的生年。

    李典死时为215年,三十六岁薨,从中推断他为180年。那么问题来了,他在投效曹操时,年纪不过13岁。

    如此年纪,直接就被曹操委以将官任命,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所以会不会是李典出生卒年有误,并非三十六岁薨,而是四十六岁薨或者是其他一个年纪,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李典的出生就绝对要早于180年,很可能是174年。

    不过这一切都在讨董时被刘澜确认了,小小年纪的李典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而且他也并没有去领兵,只不过是一个虚职,这一点与当初的闫志有些像,他们俩在曹操和刘澜身边,其实更像是‘警卫员’一样的存在。

    而两人都有着极强的天赋,就像闫志跟着刘澜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辽东独当一面,那一年也不过十六岁,而李典,时间也不是很多,十五岁,这个年龄和闫志一样,而且这个年龄已经开始彻底发育,几乎是半年时间便长到现在的模样。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自然会对李典加以任用,而他也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厚望,

    最初李典来投曹操,是跟着他的伯父李乾来从军,所在的部队也是李乾的私人部曲,只不过小小年纪的李典被曹操看重在讨董时期一直在他身边跟随,之后这样的情形一直发生,后李乾被害,曹操把李乾的部曲交由其子李整率领,直到兴平二年曹操平定兖州,李整因为平定兖州各县有功,迁为青州刺史。李典便跟随李整大哥离去,到部队锻炼,但一年过后李整又死了,李典则被曹操调任颍阴令,后为中郎将,并统领李整的部队,由于李典素以学识见长,出则可为将,入则可治民,所以曹操在见到了他在军队的才干之后又他试着管理百姓,适济阴郡离狐县划为兖州一郡,曹操遂以为离狐郡太守。

    而这一回,曹操专程把他从离狐郡太守位置上调了过来,这一点真的和满宠有点相似,对于这样的少年英杰来说,治民是没什么不可,但是真的取材了,把他用到部队,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

    而且曹操一点也不小家子气,不仅让他统领着李整的私曲,还多给了他五千山阳军,成了统领后军的一员大将。

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徐州之战(36)() 
对于李典这位小将,曹操对他甚是器重,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相比于其余那些略显粗糙的武人,他却是心细如发,思虑慎密,很多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曹操对他的叮嘱,与曹洪不同,但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向北行军,这样一来,他们从费县出来的部队便分了三个方向行军,足够迷惑刘澜了,到时候再将徐州的斥候击毙,他们便可安全前往睢阳。

    曹操对李典匆匆交代了一遍,后者便即领命离开,他这样的聪明人,自然明白主公的意图,甚至连问都没问,这一点到和曹洪有着很大的差别,最初听到曹操命令的一刻,曹操心中是略略有些不快的,曹操解释过后,他才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可是李典不需要,曹操一开口,他就差不多明白主公的意思了。

    可以说,李典几乎不用曹操多做解释,聪明人尤其还是李典这样跟随了曹操四五年的近卫来说,默契完全不是别人可比的,曹操的一个细微动作,他就明白了他的意图,这完全是长年累月跟在他身边养成的能耐,不然要是没这个眼力见,恐怕李典也不会在曹操身边一待就是四年。

    其实这也机灵的小鬼头,谁都会喜欢,就好像当年的闫志,刘澜用着就远比其他一些人更顺手,当然还有张萍,他们其实和李典的情况都一样,而这样的年轻人,留在身边学习当然有能耐,可到部队锻炼才最重要,不然一直留在身边,多好的苗子也要废了,最后都是一帮纸上谈兵的参谋,那可就大大的浪费了。

    就像徐庶,如果不是刘澜给他机会,徐庶始终都是参谋长的角色,但是当他领兵并且取得对张勋的胜利之后,他的成长,才是真正质的飞跃。

    李典转身而去,转身的一刻,他的眼睛眯了起来,闪烁着慑人的光芒,说实话,他和刘澜没多大的仇,但是李整的仇,他必须要报!

    李典回到了后军,其他校官纷纷前来,询问他曹公为何招他到中军,纷纷开口,道:“将军,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主公难道没什么交代吗?”

    “还能交代什么?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对他们李典大可不必透露太多,也没什么好对他们说的,他们只要服从命令就好了,但李典并不是那种强势的将领,他很耐心,也很愿意让他们知晓一些军令。

    尽管如此,李典的一些解释他们其实还是有些不太明白,尤其是为什么非要到转向济北,这是他们很难理解的,这能迷惑了刘澜?

    李典笑着解释了,让他们尽可能的理解北上济北的目的,瞬间之前还不是很明白个中缘由的校官立时明白了其中关键。

    可以说,这样的耐心,别说是在曹军之中,就算是刘澜帐下,也鲜少有像李典这样的将领。

    关羽的部队放弃了休整,开始了集结,他已经收到了关羽的命令,让他在防御下邳的同时做好协防沛县的准备,这个消息让关羽在次振奋起来,说实话,从寿春军也消失之后他一度有些不爽,虽然一直在追查他们的踪迹,但却始终没有消息,但现在好了,刘澜这样的命令,虽然不能保证寿春军的准确位置在哪里,却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曹操会在下邳或者是沛县动手,这样一来关羽就可以从容部署,甚至信中已经充满期待。

    为此,关羽下令部队开始集结,除了裴元庆率领本部驻扎取虑外,关羽率领主力前往彭城国梧县,这里是沛县和下邳城的中间点,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只是守下邳,那么取虑明显是最佳之选,但要是要防备下邳和沛县的话,主力放在梧县则更有效果。

    不到三日,梧县城便成了大军驻兵的重地,之前不过三千郡国兵的梧县,瞬间聚集了足足五万大军,四城之外一座座巨大军营拔地而起,占地数百亩的军营一样望不到边。

    如此壮观的规模对梧县百姓着实有些震撼,要知道这还是在城内只住进了一万摄山营的情况之下,城内立时热闹了起来,也繁华了起来。

    当然百姓不会害怕有摄山营将士闹事,徐州军的军纪可以保证百姓们的人身安全,但是他们虽然摄山营的士兵使得梧县百姓发了一笔横财,平时囤积的一些蔬果米面能够全部卖到军营,但是因为士兵们突然的出现,他们心中还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这种压力自第三次徐州之战的消息传来之后就一直压在他们的心头,尤其他们还是边境,危险系数最大,但没有一人不想着梧县能够避免战火,但随着摄山营的到来,他们的希望算是彻底破灭了。

    事实上,梧县在第二次徐州之战时,就是敌军的主攻方向,那个时候好在有徐庶坐镇,所以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损伤,但是这一回他们可听说了不仅是徐庶出兵,连曹操也都出兵了,对于第二次徐州之战记忆犹新的他们可清楚的知道,第二次徐州之战如果曹操早些出兵的话,那么战局可就大不一样了。

    不过他们的顾虑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现在的局面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九江之战后,寿春军早已没有了第二次徐州之战时的破坏力,他们这个时候来打徐州,没有任何胜算。

    安民的告示,在关羽到梧县的第二天被张贴的出来,话很多,而且超级多,但相比以往让百姓放心宽慰的言辞不同,居然是对第三次徐州之战的兵力对比分析,由专门的士兵进行讲解,不仅是市集,城门府衙军营前都有着告示牌,两边站着五名士兵戒备,由其中一人讲解,每一班执勤一个时辰。

    士兵们把敌我兵力对付分析的头头是道,让每一个百姓都知晓了原来寿春和许都的联军根本就没有任何威胁,别说对梧县构不成威胁了,就是徐州他们也休想攻打进来。

    这样的安民告示,可以说彻底让梧县百姓打消了顾虑,一瞬间好像之前还让他们人心惶惶的徐州之战便完全不算什么了,大家继续着日常的生活,甚至连城门都不关闭,平日里百姓们该干嘛继续干嘛。

    这样的情况是真的让他们打消顾虑的,以往的情况,那可是一有风吹草动,就紧闭城门,虽然不会坚壁清野,但是不许出入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一回却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也会有人因为这样奇怪的情况发出疑问,说着是关羽欲盖弥彰,说明梧县已经十分危险了,不过这样的言论很快就失去了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关羽这么做完全没有必要,换做你我,实力真的悬殊,还敢这么明目张胆开着城门等人家来攻击,这不就是傻吗?

    村口的二傻子都不会干的事情,关羽会做?

    当然不会,关羽并没有进县衙,而是住进了校场,当然他完全可以喧宾夺主,不过没那个必要,当然军管还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只是接受了城中的防务与四门的防守,至于梧县的治理和治安,还是要衙役与郡国兵配合,他们是不会出面的。

    关羽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梧县上,他在校场的主将房间里,专门让近卫假设了梧县,沛县与取虑三地的沙盘,研究着各种可能,巨大的少盘之上标注着摄山营,但对寿春军与曹军却并没有任何的指示,毕竟他也不清楚他们现在在哪。

    但是通过沙盘演示,其实关羽还是能够做出一些准确的分析的,比如说当他们进攻沛县时,他们的反应会如何,如果他们离开之后,敌军一旦偷袭,又该如何防备,可以说关羽把敌军进攻沛县的种种可能都算计了出来。

    但是这并没有让他高兴,而在他身边的周仓等人虽然议论着,他眼神一直停在背着双手站在沙盘前的关羽身上,久久不语的关羽是非常异常的,这与以往的他完全不同,这说明,第三次徐州之战,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然百姓不会害怕有摄山营将士闹事,徐州军的军纪可以保证百姓们的人身安全,但是他们虽然摄山营的士兵使得梧县百姓发了一笔横财,平时囤积的一些蔬果米面能够全部卖到军营,但是因为士兵们突然的出现,他们心中还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这种压力自第三次徐州之战的消息传来之后就一直压在他们的心头,尤其他们还是边境,危险系数最大,但没有一人不想着梧县能够避免战火,但随着摄山营的到来,他们的希望算是彻底破灭了。

    事实上,梧县在第二次徐州之战时,就是敌军的主攻方向,那个时候好在有徐庶坐镇,所以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损伤,但是这一回他们可听说了不仅是徐庶出兵,连曹操也都出兵了,对于第二次徐州之战记忆犹新的他们可清楚的知道,第二次徐州之战如果曹操早些出兵的话,那么战局可就大不一样了。

    不过他们的顾虑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现在的局面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九江之战后,寿春军早已没有了第二次徐州之战时的破坏力,他们这个时候来打徐州,没有任何胜算。

    安民的告示,在关羽到梧县的第二天被张贴的出来,话很多,而且超级多,但相比以往让百姓放心宽慰的言辞不同,居然是对第三次徐州之战的兵力对比分析,由专门的士兵进行讲解,不仅是市集,城门府衙军营前都有着告示牌,两边站着五名士兵戒备,由其中一人讲解,每一班执勤一个时辰。

    士兵们把敌我兵力对付分析的头头是道,让每一个百姓都知晓了原来寿春和许都的联军根本就没有任何威胁,别说对梧县构不成威胁了,就是徐州他们也休想攻打进来。

    这样的安民告示,可以说彻底让梧县百姓打消了顾虑,一瞬间好像之前还让他们人心惶惶的徐州之战便完全不算什么了,大家继续着日常的生活,甚至连城门都不关闭,平日里百姓们该干嘛继续干嘛。

    这样的情况是真的让他们打消顾虑的,以往的情况,那可是一有风吹草动,就紧闭城门,虽然不会坚壁清野,但是不许出入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一回却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也会有人因为这样奇怪的情况发出疑问,说着是关羽欲盖弥彰,说明梧县已经十分危险了,不过这样的言论很快就失去了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关羽这么做完全没有必要,换做你我,实力真的悬殊,还敢这么明目张胆开着城门等人家来攻击,这不就是傻吗?

    村口的二傻子都不会干的事情,关羽会做?

    当然不会,关羽并没有进县衙,而是住进了校场,当然他完全可以喧宾夺主,不过没那个必要,当然军管还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只是接受了城中的防务与四门的防守,至于梧县的治理和治安,还是要衙役与郡国兵配合,他们是不会出面的。

    关羽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梧县上,他在校场的主将房间里,专门让近卫假设了梧县,沛县与取虑三地的沙盘,研究着各种可能,巨大的少盘之上标注着摄山营,但对寿春军与曹军却并没有任何的指示,毕竟他也不清楚他们现在在哪。

    但是通过沙盘演示,其实关羽还是能够做出一些准确的分析的,比如说当他们进攻沛县时,他们的反应会如何,如果他们离开之后,敌军一旦偷袭,又该如何防备,可以说关羽把敌军进攻沛县的种种可能都算计了出来。

    但是这并没有让他高兴,而在他身边的周仓等人虽然议论着,他眼神一直停在背着双手站在沙盘前的关羽身上,久久不语的关羽是非常异常的,这与以往的他完全不同,这说明,第三次徐州之战,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徐州之战(37)() 
可以说曹操进攻沛县的计划,刘澜和关羽算得上是不谋而合了,虽然只是一个大胆猜测,并不能确定,但是两人显然都有着某种默契,一致认为曹操会佯攻沛县,那么这个调子定下了之后,就需要找到他的真实用意,到底要打哪里,所在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之下,刘澜选择了用关羽防御沛县的同时协防下邳的策略,而刘澜或者说赵云则是防御徐州城东莞郡的同时协防沛县,这样一来,在黄忠守琅琊、张飞重心放在广陵和下邳的情况之下,可以说徐州这盘棋已经足够安全。

    最少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已经大概率的让徐州万无一失了,至于可能出现的一些纰漏刘澜不否认,不可能真的防御住曹操的进攻,但是尽可能的做到徐州不被大规模破坏就算是他们在防御上做到了最好。

    这完全是刘澜处于徐州的利益在考虑,毕竟最初他这样做完全就是在竭力阻止曹操攻打徐州,他不想开战,不管是不是因为匆匆结束九江之战的原因,他并不想继续战斗下去,没意义也没必要,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想借刀杀人,说白了,就算袁绍不来攻他,他也会把青州让出去的,从公孙瓒败亡之后,这件事情就一直在他的日程上,只是早与晚的情况罢了。

    而这一回因为九江之战结束便急急转到徐州之战,则加速了刘澜让出青州的计划,可以说现在的刘澜就是要千方百计破坏原本关东铁板一块的诸侯联盟。而青州则是那个可以扰乱局势的诱饵。

    当然如果只是诱饵的话,自然就有可能不会上钩,但这世上最复杂的就是人心,在利益面前,也许袁绍和他身边的谋士早已经揣摩透了他的心思,可是在利益面前,尤其是在曹刘之间争论不休的当口,刘澜这一手示好足够打破现状,使得袁绍打破了某些人一直努力维持现在的美梦。

    从结果来看,送出青州必然是弊大于利,但如果真的能使曹袁交战的话,那么刘澜从中获取的好处,自然就又变成利大于弊。

    而这一切才是刘澜真正的用意,把曹操留给袁绍,那么他就能够有一个更稳定的坏境去发展,尤其可以在袁曹交兵时,渔翁得利。

    身边周仓和管亥低声私语,背着手的关羽摆摆手,两人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