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8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世上,任何战争的行为,都是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而复仇只是出兵的借口,最终的目的才是关键。

    就好像公孙瓒当年攻打冀州,为他的兄弟报仇,这是出兵的原因,而要夺取冀州,其实才是他南下冀州的关键。

    而他们现在为颜良报仇可以成为出兵的主因,但是夺取徐州却并不是现在冀州的关键,如果颜良不擅作主张,出兵琅琊,那么这一仗他们将会是最终的收益人,可现在什么都没了,青州得了却失去了大军颜良,这一得一失,是赚了还是赔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现在袁绍却因为曹操一句刘澜主力被拖在沛县而在此动了出兵的决定,而目的却只是要为颜良报仇,那么他不理解出兵的意义何在,颜良的仇迟早要报,但完全不必急在一时,现在更应该做的,是看着刘澜和曹操、袁术之间争斗。

    对曹操这点小心思,完全不必理会,明眼人都看得出,刘澜派去了三路人马,可别忘了他的中军以及琅琊军和青州军还在琅琊呢,虽然这些兵力远不如刘澜三大主力,但却足以把他们阻拦在琅琊以北。

    没人敢保证在面对这些部队时一定可以稳胜他们,假如到时候没能第一时间拿下琅琊,消灭这些部队,而是被拖在琅琊郡,那么刘澜会做出如何取舍?

    是放弃琅琊先灭曹操还是放弃曹操转而全力阻击他们,显然是后者,而这也是曹操为何会派人过来的原因,因为他就是要让冀州与徐州真正的发起一场大战,从而使他们联军可以置身事外。

    现在的他们就是曹操最想成为的那个身份,可偏偏袁绍被他一忽悠,就要放弃这样隔岸观火的角色,去当排头兵,这种决定,挤不明智。

    他必须要建议主公放弃这样的念头。

    沮授的分析,不能说不到位,但最少让袁绍开始认真思考起来,战争从来都只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次其实袁绍被杀,刘澜把人送回来的时候,袁绍是干生气而没有脾气,就如沮授说的那样一般,在大面上,或者说在政治上我们已经不费一兵一卒取得了青州,那么再动武力,除非是真正的机会出现,不然贸然出兵,挑起战争是挤不明智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背后有袁谭的身影,沮授恨不得要把怂恿颜良出兵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惩治,可是袁谭嫡长子的身份,再加上袁绍对他不感冒,这些事情他就尽可能的避免,但关羽袁谭的事情可以避免,可是这一仗颜良贸然开启,不经请示就出兵,显然是有违冀州大局的。

    人家现在以此为借口,虽然没有兴师问罪,但也表达了他们的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徐州已经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脸有面,反倒是他们,于情于理都说不下去。

    可就算袁绍护犊子,其实在冀州内部,还是有一下人觉得颜良完全就是咎由自取,他就是傻,他如果能够再等等,等刘澜和曹操真的打到不可开交的时候,或者是等待如今三大主力与曹操在沛县对峙的时候再出兵,那么如今徐州的局面又会如何?

    如果不是徐州的几大将领,尤其是文丑嚷着要为颜良报仇,袁绍势必真要把这件事先压下去了,但现在曹操的人一到,让他觉得机会来了,可沮授这么一分析,又让他觉得好像出兵仅仅只是为了报仇还真不值得。

    值不值得自在人心,最少他们攻下徐州现在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益处,甚至还有些得不偿失。到时候算上青州再加上徐州,这么大的一片面积,守不守?

    守,就可能让冀州的兵力捉襟见肘,不守那么随时可能变成别人的地盘,这道理袁绍不会不明白,兖州曾经七八个郡不都是他袁绍的嘛,可后来呢,一个个不是反了他就是脱离了他,连最信任的曹操都自己拉起了山头,这就是没有兵力控制的关键,到最后只会变成给别人做嫁衣。

    这教训袁绍不会不明白。

    “那这件事就再缓缓。”袁绍又被沮授说服了,想想也是,攻打徐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就像沮授说得那样,琅琊军开阳城自黄巾时期就为臧霸所据,一直修筑加固,又经历了刘澜时期,在徐方的治理下,琅琊治所俨然变成了一座军镇,城高池深,完全就是一座

    坚城固堡,当时颜良用了五天时间没有攻下它,他们如果出兵,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麻烦,如果再次被阻截在琅琊也完全是情理之中,可一旦这样的事情真实上演,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继续强攻吗?”

    这些年他们与刘澜交手无数,虽然在战场之上互有胜负,但就整个战役和战略来讲,他们却出于极度的劣势之中,如果没能拿下琅琊,反而陷入到琅琊城下,到时候刘澜不愿多调人马回来,对他们来说,都是危险。

    可相应的,却变成了给曹操解围,甚至最后可能演变成刘澜直接放弃曹操,全力与我军交战,到时候我军和刘澜拼个两败俱伤,得利的就变成了他曹操了。

    虽然沮授就差把主公可千万不能上了曹操当这句话说出口,但是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更何况从小到大袁绍被曹操忽悠的还少吗?

    如果以前两人还交好,顾念情谊他不在乎这些得失,但现在可不同了,曹操翅膀硬了之后对他做的那些事,别说没有心存敬畏了,甚至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这么可能去为曹操脱困而出兵?

    现在想想,曹操所谓的利,之前看起来还真是诱惑力极强,可现在还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甚至很稀松平常。

    沮授见袁绍在沉思,他只得自己成功了,便道:“其实大将军现在的心情卑职也明白,而颜良将军的仇,不仅是每一名冀州将领包括卑职也无时无刻不想着为他报仇,可是兵者凶器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就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不是他们该做的,他们不仅没有替主公考虑,反而更像是在为难主公。

    主公考虑的是全局,是以天下未棋枰,而他们则考虑的是个人得失!

    守,就可能让冀州的兵力捉襟见肘,不守那么随时可能变成别人的地盘,这道理袁绍不会不明白,兖州曾经七八个郡不都是他袁绍的嘛,可后来呢,一个个不是反了他就是脱离了他,连最信任的曹操都自己拉起了山头,这就是没有兵力控制的关键,到最后只会变成给别人做嫁衣。

    这教训袁绍不会不明白。

    “那这件事就再缓缓。”袁绍又被沮授说服了,想想也是,攻打徐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就像沮授说得那样,琅琊军开阳城自黄巾时期就为臧霸所据,一直修筑加固,又经历了刘澜时期,在徐方的治理下,琅琊治所俨然变成了一座军镇,城高池深,完全就是一座

    坚城固堡,当时颜良用了五天时间没有攻下它,他们如果出兵,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麻烦,如果再次被阻截在琅琊也完全是情理之中,可一旦这样的事情真实上演,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继续强攻吗?”

    这些年他们与刘澜交手无数,虽然在战场之上互有胜负,但就整个战役和战略来讲,他们却出于极度的劣势之中,如果没能拿下琅琊,反而陷入到琅琊城下,到时候刘澜不愿多调人马回来,对他们来说,都是危险。

    可相应的,却变成了给曹操解围,甚至最后可能演变成刘澜直接放弃曹操,全力与我军交战,到时候我军和刘澜拼个两败俱伤,得利的就变成了他曹操了。

    虽然沮授就差把主公可千万不能上了曹操当这句话说出口,但是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更何况从小到大袁绍被曹操忽悠的还少吗?

    如果以前两人还交好,顾念情谊他不在乎这些得失,但现在可不同了,曹操翅膀硬了之后对他做的那些事,别说没有心存敬畏了,甚至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这么可能去为曹操脱困而出兵?

    现在想想,曹操所谓的利,之前看起来还真是诱惑力极强,可现在还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甚至很稀松平常。

    沮授见袁绍在沉思,他只得自己成功了,便道:“其实大将军现在的心情卑职也明白,而颜良将军的仇,不仅是每一名冀州将领包括卑职也无时无刻不想着为他报仇,可是兵者凶器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就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不是他们该做的,他们不仅没有替主公考虑,反而更像是在为难主公。

    主公考虑的是全局,是以天下未棋枰,而他们则考虑的是个人得失!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徐州之战(91)() 
其实连沮授自己都是有些矛盾的,如果是在第三次徐州之战没有开启之前,沮授的最乐意见到的局面自然是他们与曹操的结盟,对付刘澜从而夺取青州,然后缓缓向南蚕食,但如今这种局面不复存在,摆在她面前的情况,要么就是一战击败刘澜一劳永逸,要么就是徐徐发展,用三到五年时间夺取中原。

    对于前者,击败刘澜容易,但要消灭刘澜却难,放眼天下,也没谁有这个底气放出这等豪言壮语,更何况要击败刘澜并没那么容易。

    所以这个时候,他只能不断建议袁绍,让他保持耐心,续续发展,可战胜了公孙瓒之后的袁绍又怎么可能保持耐心,实力摆在那里,他迫切需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此时沮授已无法阻止他,既然这样,那么与曹操等联盟夺取青州,就势必要提上日程。

    可就在这时,刘澜主动让出青州,消息肯定是好消息,虽然打乱了之前的所有部署,但最少却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前提下夺取青州,如果这时候他们能够一直作壁上观,不用等刘澜和曹操分出胜负,再出兵的话,那么结果一劳永逸解决刘澜这最大的麻烦则成为可能。

    可惜最后却因为颜良而使得局面发生了翻天的逆转,如果说之前,他们一直掌握着主动权,那么现在就必须要稳扎稳打,不能再走错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

    一步错最后可能便会满盘皆输,好在曹操又让这样的局面延续下来,虽然他现在迫切希望他们来攻打刘澜,这样不仅能给化解他们的危机,还能让他们渔翁得利,不过曹操还是有些异想天开了,因为他们巴不得刘澜和他两败俱伤,到时候好渔翁得利。

    徐州之战好像经过颜良之败又回到了原点,最初想隔岸观火然后一劳永逸解决刘澜和曹操的局面又出现了。

    两人谈完这件事情之后,袁绍又说起了冀州主将的问题,刚才沮授对徐州将领的哪一方分析还是很在理的,这个时候部队得稳定下来,而选出信的主将来,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不过到底该选择谁,这是个问题,在他心中最少有三道四个不错的人选,而在这些人里却只能选择一人,而这无疑是最幸福的苦恼,其实之所以会难以选择,还是因为缺少像颜良这样能服众的将领。

    毕竟文丑只是一介武将,让他来领兵,袁绍多少有些顾虑,而高览,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因为他的资历又远远无法与文丑相提并论,更别提别人了。

    思来想去,其实袁绍心中更倾向文丑,而沮授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毕竟能够有资格的也就这两人了。

    袁绍点点头,道“既然这样,那就任命文丑吧,换恰如也不大合适。“他说着心中叹了口气,其实不管是文丑还是高览都不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首先两人都在青州被刘澜击败过,对于败给刘澜的将领,袁绍很少终于,就好像高览,其实在青州之战后就再没有资格领兵了。

    这一点和文丑很像,可别忘了,虽然他既然有河北四庭柱的雅称,可不要忘了,文丑才是根正苗红的袁绍旧部,而高览则是韩馥大将,虽然原先冀州文武都被接收了过来,可毕竟文职与武将不同,他自然对文丑要更宽容。

    而在选择将领的时候,文丑和高览,自然也就更倾向于前者,不过他也知道,选择了文丑,有些话得提醒他,而且他同样会效仿当年麴义和颜良的正副配置,这种配置有的时候会让二人因为某一件事变得矛盾重重,但也有可能会相辅相成。

    袁绍更希望二人能有默契的表现,不要像当年的麴义和颜良,闹到不可开交,差一点就要兵戎相向了。

    如果是以前,袁绍也不会特意叮嘱,但现在这个时候,内部不能再发现这类的事情了,经过麴义这件事情之后,使得冀州一度元气大伤,其后遗症一直到现在还存在着,毕竟部队内部最后分裂发生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对士气影响确实蛮大的。

    甚至袁绍一度认为,冀州军之所以会败给关羽,部队少了原先那种向心力是很大的关键,而要让这样的局面好转,确实需要几年消化。

    这也是当初为何沮授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再向南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部队休整,来彻底根除麴义余毒,不然的话,部队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这件事其实对于袁绍是最为记忆深刻的,毕竟亲自处斩麴义,亲自带兵剿灭麴义部下造反,看着那么多的部下一个个被杀,死在自己人手里,他的心如同刀绞一样。

    但正因为这件事,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年为了夺回河间,为了击败公孙瓒,袁绍对部队放任不管,把他全都交给了麴义去负责,说实话他在军事上的能力确实出众,甚至远比冀州的将领强,用袁绍的眼光来看,他应该能与徐荣相提并论。

    只可惜麴义这人的品性有问题,不懂得感恩,他也不想想,若没有他,麴义他算什么?不过依然是凉州的一名小将,天下谁人知他?可惜就是这样被他重用的人才,最后却与他反目成仇,一点都没有感恩,就更不要提什么知遇之恩了。

    在这件事情上,他是有些羡慕刘澜的,如果说这个时代,用外姓用的最好的人,无疑就是刘澜了,没有本族更没有世家的身份,就是一介白丁,却能网络一群外姓文臣武将在他身边,若说他们之中有没有第二个麴义,他不知道,但想让关羽张飞赵云甚至是张颌他们这些人相安无事,可绝没那么简单。

    这一点,经历了麴义这件事之后,袁绍是很有发言权的。

    不过这其中的道理,也许袁绍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何似麴义这样的外姓武将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可以说他和刘澜就是两个极端。

    这样的极端,在这个时代,注定了袁绍能够在短期内崛起,因为他有着家族几百年底蕴和积累,振臂一呼,自然是群起而呼应,这一点自然不是刘澜可用媲美的,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依附着袁家,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是麴义不仅不是袁氏族人,更不是门生故吏。

    那么他在徐州,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一个人与一群人,遇到一些事情,肯定受到排挤,如果袁绍能一视同仁,那么问题也就不会演变成最后反目成仇的结局,毕竟麴义对袁绍还是感激的,可是对于别人,就不会了。

    不仅如此,他在成功之后还要极力去贬低和挖苦他们,很多人说着是他居功自傲的表现,可这说白了就是一种长期被积压后的爆发,如果这时候袁绍能够调节一下,也许情况会好一点,但他听风就是雨,一出头,本就心里不服气的麴义自然就出言对他顶撞了一二句。

    似他这样的粗人,脾气上来了,哪里还能顾得了这些,可对于袁绍来说,他不容任何人来挑战自己的威严,所以也就造成了最后两人反目乃至袁绍大开杀戒。

    但类似的事情却不会在刘澜身上发生,道理很简单,他并没有所谓的旧部,而所谓的嫡系则都是与他一道从辽东走出来的老部下们,他们一同出生入死,大家互相知晓根底,所以就算有些口角,也都习以为常,更何况对于做到一视同仁的刘澜,又不大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

    而部队将领之间出现矛盾,要么当和事老去化解,要么就选择调离,谁更有能耐,谁留下,这个评判,当然是以刘澜觉得谁的决定和建议更符合实际为标准,所以就算有谁不合,但是在部队之中,却并不会出现麴义和颜良这样因为一件事情而闹到不可开交的情况。

    这一点显然是袁绍没有处理好的,因为他不可能像刘澜那样做到一视同仁,就好像他对颜良文丑这些原有的嫡系肯定会好过冀州投降过来的将领,而对河北士人,又要好过南阳和颍川士人。

    这个平衡他做不到,那么结果就是文人集团矛盾重重,武将集团统一矛盾重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其实是他现在最大的困境,要想改变,先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就好像一部已经行驶了几百年的巨轮,让他一直按照原有的速度向前没有问题,可想让他停下来,却很困难。

    袁绍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能耐,而与袁绍有着相同情况的曹操,同样也没这个本事,但他却又这个能耐,他用唯才是举来打破了传统格局,但最后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