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8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穷。

    不得不说,刘澜之所以敢主动让出青州,当时看起来也许是他害怕了,让出青州示好,但现在看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试问似刘澜这样的天下诸侯,又怎么可能害怕到主动让出青州呢。

    当时也许还不理解,但现在他算是看懂了,青州在他们手上,不仅不会对他们有多大的帮助,反而还会变成拖累,需要调集大军驻守,可一旦让出来,那么刘澜就有底气守住徐州,而他们想要从青州攻打徐州,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最少刘澜有能耐让他们攻打徐州之前先让青州鸡飞狗跳起来。

    像现在,甚至是文丑抵达之后,都不大可能直接对徐州出兵了,先要解决青州内部所有的不稳定因素,但他有一点想不通,为何当时颜良在的时候刘澜没有这么干呢?

    其实他有些想法,可能性比较大的想法,就是当时的颜良乃至与袁绍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刘澜无法判断袁绍到底会不会出兵徐州,所以他才会用黄忠带走琅琊军到沛县支援为诱饵,引蛇出洞,结果颜良还真就上当了,刘澜也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入了。

    如果颜良能耐得住气不出兵的话,那么当刘澜认定他们不会介入徐州之战后,再突然出击,结果会比现在好许多,可惜了,现在想起来高览都有些为颜良遗憾,他几乎就要青史留名,结果却成为关羽炫耀战绩中的一人。

    对于青州的麻烦,想要解决,关键其实并不在与他们这些正规军,杀鸡用牛刀,还得要各郡县自己想办法解决,训练郡国兵,甚至招募民夫如每年秋后备寇一样,这样的民团组织才是关键,不然主力部队只会疲于奔命,到最后类个够呛,结果一匪一盗也不会抓到。

    但可惜这样的情况他改变不了,其实他一早就知道袁谭在青州秘密募集了上万人的私兵,这些人虽然刚训练,可对付匪寇还是足够了,最简单的道理,正规军过去了,这些盗匪一早就闻讯而逃了,你根本就抓不到人家,尤其是那些海匪,直接去了大海之中,到哪找去?

    可是袁谭这些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过去,匪寇们不会把他们当回事,那么只要他们不逃,就有办法对付他们,可惜袁谭却一直遮遮掩掩的,不管他如何提点,就是装傻充愣,对于袁谭这样的反应,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听命派出了高夔。

    天一大亮,高夔便带领部队在袁谭的相送下开赴东莱,此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又有什么样的威胁他不知道,但他却不能败,这一仗的意义太过重要,不仅是向袁谭立投名状,更是要让这位日后可能的主公知晓他其实还是可要重用的。

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徐州之战(131)() 
按道理北海郡紧邻东莱郡,如果高夔去剿匪,直接率军前往东莱除了距离近,更能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匪患,但这毕竟不是他攻打徐州,而是青州内部的情况,就不能直接越过青州刺史袁谭,不然袁谭一旦斤斤计较的话,不仅是他会被穿小鞋,高夔剿匪同样不会太顺利。

    而让高夔先到临淄,虽然剿匪的速度会慢些,但里子面子全都顾忌到了,他也就可以放心了,东莱或者说徐州的事情也就算彻底和他无关了,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负责任,可他实在不愿因为这些事情分心,现在有高夔和袁谭,到时候有文丑,他们去操心就好了,至于他,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琅琊。

    虽然关羽的出现让他所有的部署功亏一篑,可他并不甘心,他还想做出些改变,不想就这么放弃大好的时机,每日里他都会往琅琊派出斥候,进行侦查,想要找到徐州军的破绽,但可惜,关羽的防守不仅滴水不漏,而且固若金汤,他找不到任何机会。

    而相比于有些可惜的高览,此刻高夔则率领冀州军浩浩荡荡进入了乐安郡,一路向东,朝着东莱郡的方向而去。。。

    在队伍最前面,正是此行的主将高夔,因为袁谭的一番话,让他这一行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但是随着进入乐安郡之后,他的脸色便开始变得阴沉起来,很恐怖。

    虽然在冀州时常听闻臧霸将青州治理的不错,但是这一路过来所见到的景象却让他对这样的传闻嗤之以鼻,到处都是荒无人烟的破败亭里,没有炊烟更没有百姓,这如果是匪寇造成的也就罢了,可这样的情形显然是多年形成,那藓苔与蛛网又怎么可能是在短时间内能出现的?

    但这一切高夔自然不会明白,现如今的青州又怎么可能与十数年前相比拟,黄巾之乱使得青州人口锐减,而刘澜迁移治所又几乎把愿意前往秣陵的青州百姓全都迁移了过去,现在还留在青州的百姓,充其量只是几十年前的十分之三,这样的人口规模自然就造成了今日他所见到的场景,除了一些大型点的城市还有些成规模的人口,在一些亭里之间,已经很难见到这样大规模的聚居点了。

    是以他这一行一路所见都是破败的房舍,荒芜的农田。这一切看在高夔眼里,本来就是买身为丁的苦出身,自然感同身受。原以为刘澜会是一位像大将军一样的主官,但现在看起来,不过是徒有虚名,瞧他把偌大一个青州治理成什么样子就明白了,这一仗他变得越发有信心了,最少不像来之前那么没有底气。

    如果刘澜真的是把青州治理的很好,深受百姓爱戴,那么他的徐州军在青州搞破坏自然会很容易,可如果这一切都只是假象的话,那么此刻的东莱百姓,可不就翘首以盼王师东来?

    说实话,在他来此之前,袁谭对他的那些叮嘱,他是很认真的聆听了,但现在看起来,这位大将军的长子其实也都是道听途说罢了,虽然有些话他只得不能说,但想想总不过分吧,袁谭本来就是依仗父荫的庸碌之辈,这谁不知道,如果不是他,颜良将军又怎么可能战死沙场,如果不是他,上一次青州之战高览将军有怎么可能一败上百里?

    如果不是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这一次因缘际会之下的剿匪,高夔一辈子不想也不愿与他又什么联系,用将军的话说,这种人敬而远之,你不能不搭理他,同时也不能太搭理他,到头来只是给自己找麻烦。

    现在好了,麻烦自己上门了,而且还是带着他根本就无法拒绝的礼物上门了,要还是不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当然人家上门看重的自然不是他这个开门的仆役,这一点他自然懂得,可是人家打把赏钱派发下来,这所谓那人钱财与人消灾,他自然懂得该如何去做。

    那日离开之后,他很认真的想过,虽然有些擅自做主,可还有别的选择吗,现在整个冀州都在站队,将军想独善其身根本就没有可能,怎么办,他当然跟这将军走,可是在跟着将军走前,是不是应该知道,将军是向着袁谭还是袁尚吧?

    如果将军还是想置身事外,那么他就不得不提醒将军现在的局势,必须要站队了,不仅是为了眼下,更是为了日后,现在选其中一人站队,对他们日后只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如果还想着独善其身,那么日后不管是谁掌权,哪里还有他们的机会?

    道理浅显,当然同意也会有风险,如果站错队,那么日后同意万劫不复,所以他自然不会替将军拿主意,但如果将军需要,他会做一些分析,供将军参考。

    一路而来,终于找到了有人烟的亭里,都遭遇到了匪寇的袭扰,与县令稍作打听,都只是一些小规模的悍匪,规模最大的也不过千把人,都被当地直接剿灭的差不多了,剩下逃走了几百人也成不了气候,所以无需他们进行清剿。

    更何况在县令眼中,乐安郡的匪寇不过都是些乌合之众罢了,人数少也没什么战斗力,试想这些在郡国兵面前都吃了大亏的强盗,听闻他率领大兵前来,早望风而逃了,现在真正关键而且凶险的乃是东莱,那里的匪寇才是心腹大患。

    虽然乐安郡的郡守与县令们对东莱的情况所知也不是太多,但是高夔此行可绝不会轻松,毕竟这些人如果有实力,那么就不可能那么容易剿灭,如果不是他的对手,那么也会一早逃之夭夭,绝不可能在东莱坐以待毙,等着高夔来剿灭他们。

    所以高夔此行可一点不轻松。

    部队继续向东莱赶去,连行三日,距离东莱越来越近,就在部队即将进入东莱之时,侦查情报的探马突然返回,看到他们的一刻,他的眉头突然一皱,还不等斥候翻身下马已经开口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来人一看就是之前经历过一番大战,身上沾染着已经凝固了的血迹,而且足足百人的斥候小队此刻却只有他一人返回,他心里猜到发生什么了,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全部阵亡的准备了。

    按道理北海郡紧邻东莱郡,如果高夔去剿匪,直接率军前往东莱除了距离近,更能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匪患,但这毕竟不是他攻打徐州,而是青州内部的情况,就不能直接越过青州刺史袁谭,不然袁谭一旦斤斤计较的话,不仅是他会被穿小鞋,高夔剿匪同样不会太顺利。

    而让高夔先到临淄,虽然剿匪的速度会慢些,但里子面子全都顾忌到了,他也就可以放心了,东莱或者说徐州的事情也就算彻底和他无关了,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负责任,可他实在不愿因为这些事情分心,现在有高夔和袁谭,到时候有文丑,他们去操心就好了,至于他,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琅琊。

    虽然关羽的出现让他所有的部署功亏一篑,可他并不甘心,他还想做出些改变,不想就这么放弃大好的时机,每日里他都会往琅琊派出斥候,进行侦查,想要找到徐州军的破绽,但可惜,关羽的防守不仅滴水不漏,而且固若金汤,他找不到任何机会。

    而相比于有些可惜的高览,此刻高夔则率领冀州军浩浩荡荡进入了乐安郡,一路向东,朝着东莱郡的方向而去。。。

    在队伍最前面,正是此行的主将高夔,因为袁谭的一番话,让他这一行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但是随着进入乐安郡之后,他的脸色便开始变得阴沉起来,很恐怖。

    虽然在冀州时常听闻臧霸将青州治理的不错,但是这一路过来所见到的景象却让他对这样的传闻嗤之以鼻,到处都是荒无人烟的破败亭里,没有炊烟更没有百姓,这如果是匪寇造成的也就罢了,可这样的情形显然是多年形成,那藓苔与蛛网又怎么可能是在短时间内能出现的?

    但这一切高夔自然不会明白,现如今的青州又怎么可能与十数年前相比拟,黄巾之乱使得青州人口锐减,而刘澜迁移治所又几乎把愿意前往秣陵的青州百姓全都迁移了过去,现在还留在青州的百姓,充其量只是几十年前的十分之三,这样的人口规模自然就造成了今日他所见到的场景,除了一些大型点的城市还有些成规模的人口,在一些亭里之间,已经很难见到这样大规模的聚居点了。

    是以他这一行一路所见都是破败的房舍,荒芜的农田。这一切看在高夔眼里,本来就是买身为丁的苦出身,自然感同身受。原以为刘澜会是一位像大将军一样的主官,但现在看起来,不过是徒有虚名,瞧他把偌大一个青州治理成什么样子就明白了,这一仗他变得越发有信心了,最少不像来之前那么没有底气。

    如果刘澜真的是把青州治理的很好,深受百姓爱戴,那么他的徐州军在青州搞破坏自然会很容易,可如果这一切都只是假象的话,那么此刻的东莱百姓,可不就翘首以盼王师东来?

    说实话,在他来此之前,袁谭对他的那些叮嘱,他是很认真的聆听了,但现在看起来,这位大将军的长子其实也都是道听途说罢了,虽然有些话他只得不能说,但想想总不过分吧,袁谭本来就是依仗父荫的庸碌之辈,这谁不知道,如果不是他,颜良将军又怎么可能战死沙场,如果不是他,上一次青州之战高览将军有怎么可能一败上百里?

    如果不是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这一次因缘际会之下的剿匪,高夔一辈子不想也不愿与他又什么联系,用将军的话说,这种人敬而远之,你不能不搭理他,同时也不能太搭理他,到头来只是给自己找麻烦。

    现在好了,麻烦自己上门了,而且还是带着他根本就无法拒绝的礼物上门了,要还是不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当然人家上门看重的自然不是他这个开门的仆役,这一点他自然懂得,可是人家打把赏钱派发下来,这所谓那人钱财与人消灾,他自然懂得该如何去做。

    那日离开之后,他很认真的想过,虽然有些擅自做主,可还有别的选择吗,现在整个冀州都在站队,将军想独善其身根本就没有可能,怎么办,他当然跟这将军走,可是在跟着将军走前,是不是应该知道,将军是向着袁谭还是袁尚吧?

    如果将军还是想置身事外,那么他就不得不提醒将军现在的局势,必须要站队了,不仅是为了眼下,更是为了日后,现在选其中一人站队,对他们日后只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如果还想着独善其身,那么日后不管是谁掌权,哪里还有他们的机会?

    道理浅显,当然同意也会有风险,如果站错队,那么日后同意万劫不复,所以他自然不会替将军拿主意,但如果将军需要,他会做一些分析,供将军参考。

    一路而来,终于找到了有人烟的亭里,都遭遇到了匪寇的袭扰,与县令稍作打听,都只是一些小规模的悍匪,规模最大的也不过千把人,都被当地直接剿灭的差不多了,剩下逃走了几百人也成不了气候,所以无需他们进行清剿。

    更何况在县令眼中,乐安郡的匪寇不过都是些乌合之众罢了,人数少也没什么战斗力,试想这些在郡国兵面前都吃了大亏的强盗,听闻他率领大兵前来,早望风而逃了,现在真正关键而且凶险的乃是东莱,那里的匪寇才是心腹大患。

    虽然乐安郡的郡守与县令们对东莱的情况所知也不是太多,但是高夔此行可绝不会轻松,毕竟这些人如果有实力,那么就不可能那么容易剿灭,如果不是他的对手,那么也会一早逃之夭夭,绝不可能在东莱坐以待毙,等着高夔来剿灭他们。

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徐州之战(132)() 
对于郭图一众人来说,几个月前长公子被派往青州是他们的一次天赐良机,一旦在攻打徐州有良好表现,那么他们就可以在邺城为其造势,试问,琅琊一战长公子不是失败而是夺下了开城,那结果将会如何可想而知?

    其实这一次他们的机会真的很大,尤其是在前一次青州大败之后,再一次前往青州,长公子肯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训,可惜他在邺城被闲置了这么久,再次领兵再没有了以往的锋利,在琅琊一战过后,他们都看到了这一仗的战报,确实让人憋屈甚至是揪心,其实一切都已经在长公子的预料之中了,奈何这本来就是刘澜的阴谋,所以他无论如何又怎么可能在黄忠抵达之前破城呢?

    好在袁谭并没有发生意外,遇到与颜良一样的危险,不然他们也就可直接缴械投降了,连长公子都没了,他们还有什么能与河北系争的,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公子坐上世子之位,但结果是最好的,长公子依然留在了青州,虽然失去了再次领兵的机会,可并不等于没有机会,而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了文丑突然率兵南下的消息,虽然他们并不知晓什么内幕消息,可从诸多细节来看,徐州那边没有任何动静,文丑就派军南下,说明新的危机出现了,这让他们开始跃跃欲试起来,当然他们要先弄明白青州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所有人首先想到了袁谭,想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消息,如果真的是机会的话,那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文丑南下,只有两种可能,对于精明老练的荀湛来说看的明明白白,要么是高览遇到了麻烦,要么就是徐州出现了天赐良机,大将军要一战破敌了,这一切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毕竟作为袁绍的几大谋主,荀湛可一点也不必田丰、沮授差,很多情况瞒得过别人瞒不过他,骗得了眼前几位,却骗不了他。

    所以当他把这几张可能说出之后,郭图几人无不大吃一惊,如果是第二种可能的话,那可就不太妙了,虽然关门打狗看起来对冀州是最好的结果,但对于长公子来说,却是最坏的情况。

    然而他们除了向长公子求证意外,就只能希望荀湛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在颍川系内部,虽然表面看起来是郭图、辛家兄弟为头马,但真正坐镇中枢的不是别人,却乃是荀湛,很多事情,别人同不同意答不答应不重要,只要荀湛点头,就算所有人反对,也得执行,这就是他的实力。

    让所有人信服,也许在荀家子弟之中,荀湛的职位现在已经远远比不了他的弟弟荀彧,可是他的才智恐怕还要在荀彧之上,这是大家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