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猛人-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儿哈蚩一家正在为没处抢劫而发愁的时候,另一个斥侯冲了进来:“报报!”

    奴儿哈蚩没好气地问道:“又有什么坏消息了,快说。”

    “大汗,好消息呀。宁远城的兵没有撤,据内线说,里面钱粮无数,还有三万多人在里面呢。而且觉华岛的兵也没撤,那边的钱粮更多。”

    奴儿哈蚩手中“啵”的一声轻响,细磁茶杯居然被他捏碎了。他站起身,问道:“什么,宁远城、觉华岛居然没有撤兵?你没有说错吧。”

    “奴才敢拿脑袋担保,这两地真的没有撤兵。不过其他地方的明军都撤离了,搬不走的粮食也尽数烧毁了。”

    奴儿哈蚩来回踱步,激动地说:“好好,只要明军没有撤就好,拿下这两地,至少两年内不要再为粮食而担忧了。”

    突然,他站定,大喝道:“擂鼓升帐,本汗要点将亲征!”

    建奴终于南下了。

    ps:(感谢订阅的书友,顺便滚键盘。晚上还有一更)

第二百零六章 兵发宁远() 
大明天启六年正月十四,奴儿哈蚩亲率六万大军南下,正月十七渡过辽河。当然,现在是冰天雪地的冬天,辽河已经封冻多日,冰层很厚,足以承载建奴大军。建奴踏着冰雪,轻而易举就过了河。

    像奴儿哈蚩预测的一样,明军果然不敢拦截,渡河异常顺利。踏上辽河对岸的土地,建奴将士齐声欢呼。这里是大明的地盘,他们可以肆意妄为、随意抢掠了。

    黄太极站在岸边极目远眺,发现这里一片死寂,没有一点人烟。地上积雪遍布,隐隐可以看出纤陌交错,原来应该是田地。他命人掘开一处雪地,看到下面全是荒草,没有小麦。

    奴儿哈蚩问道:“老八,你正在看什么呢?”

    “回父汗,我在看看此处有没有蛮子农民种的田地。”

    “看到了什么?”

    “这里看来已经荒芜很久了。”

    &n* 。;奴儿哈蚩哈哈大笑,道:“那是当然的。咱们大清经常到这里围猎,见到蛮子,就是一箭,还有谁敢来这里种地。”

    黄太极心中暗叹,真是没文化,没有农民种地,到哪里去抢粮呀。听说蛮子渔民打鱼是都是用大网眼的网,就是放小抓大,让小鱼苗可以长大。否则大鱼小鱼一起捞光,以后就没鱼可捕了。蛮子渔民尚有这种见识,可是父汗的眼光未免不够长远,把辽东蛮子杀光,痛快倒是痛快了,以后抢谁去呀。

    他苦笑着附和了几声。

    行军路上,他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路上的状况,情况比他想象的更严重,大明的农夫似乎已经完全放弃了这片土地,他连一点庄稼也没看到。当然。因为上没有登,他不知道这是朱由诚“给兵不给民”政策的成效。当然,如果奴儿哈蚩不把来不及逃走的汉人全部赶到辽河以西屠杀,舍不得土地的农民,还是会在这里种上庄稼的。

    大军向前移动,快到傍晚时。前方的士兵突然齐声欢呼起来,似乎看到了什么好东西。

    黄太极纵马上前,细一打量,原来是前方有一座小小的城池。城门上几个大字,他认识,写的是“西平堡”。城门没锁,大开着。一小队士兵手拿刀枪,如临大敌地慢慢走进城池,良久发出一阵欢呼。接着又是如丧考妣的怒吼声。

    黄太极心中一紧,难道是遇到埋伏了?

    不久,这队士兵冲了出来,向他报告道:“八阿哥,里面什么都没有。”

    黄太极不明所以,走进城池。士兵的汇报并不准确,城池里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城池里有房子。很多房子,但是没有士兵、没有百姓。没有钱,没有粮。大明蛮子撤离得很干净,房子上能拆的东西全都拆掉了,拆不掉的也没有砸烂,只是原样放在那里,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了。建奴士兵发现无物可抢的时候。愤怒了,大明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俗话说,贼不走空,这里什么都没有,让我们拿什么走。总不能让我搬块砖走吧。

    有几个建奴冲进了百姓的厨房,他们怀里揣着写着“要炒菜铁锅”的条子。见到灶台,他们乐了,可是当他们伸手想把灶台上的锅子端走时,只摸到一手的锅灰,原来灶台上的铁锅早就被大明百姓扛走了。

    他们不由仰天长啸:“无耻啊,小气啊。一个铁锅值多少钱哪,这也要拿走,就不怕拿不稳在路上摔坏了。”

    激愤之下,他们想放火烧城。

    黄太极急忙拦住,道:“放水养鱼。如果我们烧了这里,蛮子百姓就不会再来,到时就更没有东西抢了。而且,下次进攻大明,这里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兵营,省得我们临时搭建。”

    说话间,奴儿哈蚩骑马赶到,问道:“怎么回事?”

    一个士兵说道:“咱们要烧了这鬼地方,八阿哥不让啊。”

    “老八,别学蛮子的妇人之仁了。烧了,反正是蛮子建的,全部烧掉。”

    说着,奴儿哈蚩带头往房子上扔了一个火把。

    大明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极易燃烧,建奴又四处放火,很快西平堡就变成了一大堆篝火。建奴士兵一边靠着篝火取暖,一边大声咒骂大明百姓把东西全部搬走了,让他们无机可趁。强盗批评主人的准备做得充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建奴的史官大概是闲得太久了,居然还记录下来了。可惜满文是自创的文字,很快就失传了,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根本就不知道上面记录的是什么东东,建奴士兵的英勇因此没有流传出去,真是可惜呀可惜。

    奴儿哈蚩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又往前行进了一段路,再没有碰到一个堡垒,只能在野外扎营。可是现在是冬天,正是最冷的时候。帐篷挡得住风雨,可是挡不住寒冷。如果驻扎在西平堡,尽管房屋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但好歹是房子,多少温暖一些。

    当然奴儿哈蚩不会向黄太极道歉,他反而埋怨起大明百姓来了。光修一个西平堡就够了?为什么不再修一个东平堡。不知道建奴大爷喜欢放火呀,多修几个堡垒,才能让他们放火放得舒服呀。

    硬挨着过了一夜,奴儿哈蚩下令再遇到大明无人城池,不许放火烧掉。

    黄太极心中冷笑,父汗真是刚愎自用,非要吃到苦头才会悔改。

    建奴接下来又遇到许多城池,但无一例外,都撤离得干干净净,有几个城池的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灰烬堆,大概就是撤离时烧掉的粮食吧。代膳派人去挖掘,可惜明军烧得实在太彻底了,连一点渣滓都没给他们留下。

    奴儿哈蚩一家,包括最冷静的黄太极都开始高声喝骂了起来,齐声问候高第的女性亲属和祖宗。为什么把事情做这么绝,像原来一样不好吗?留下大明百姓给建奴屠戳,留下钱粮给建奴抢掠,反正他们又不打到北京去,做中原的皇帝这种美梦他们连做都不敢做。下次不许这样做了啊,如果你再这样做再这样做,他们还真没有办法。

    就这样,建奴士兵忍饥挨饿,来到宁远城。这是一次漫长的行军,正月十四出发,正月二十三日才到宁远城。建奴士兵连肚皮都快气暴了,这一路上没有一个大明人给他们屠杀,没有一个大明女人给他们强|奸,没有一点财物给他们抢劫,他们只剩下走路,走路,还是走路。

    奴儿哈蚩在城北五里处扎下大营,又分兵一支,把宁远城的退路堵死。大明撤离得太干净了,他憋了一肚子的火,这次非把宁远城杀个鸡犬不留不可。

    当然如果宁远城的守军愿意投降的话,他倒不介意留下守军的性命。建奴士兵性命宝贵,他舍不得攻坚时牺牲,要是有些炮灰军队的话,倒可以随意攻坚了,反正死了也不心疼。宁远城的守军正是炮灰军队的最佳选择。

    他叫来一个包衣奴才——所谓的包衣奴才就是人身完全属于建奴贵族的奴隶。这个包衣奴才名叫杨燕馁,原本是大明的商人,萨尔浒一役时投靠建奴,因为善于拍马,终于成了包衣奴才中的霸主,手下管着几个包衣奴才,不过在建奴的眼中,他还是包衣奴才。

    奴儿哈蚩告诉杨燕馁,让他带信给宁远的守城主将,命令主将开门献城,如果成功,将会让他成为包衣奴才霸主中的霸主——手下可以多管几个包衣奴才。

    杨燕馁怎么敢去,他就是因为怕死才去抱建奴的粗腿的,现在跑到明军那边去劝降,不是找死吗?

    奴儿哈蚩先是和他说道理,说蛮子军队假仁假义,不会杀害使者,再说蛮子军队也害怕螨清大军的天威,杀害螨清的使者会遭至十倍、百倍的报复,他的安全绝对有保证。见杨燕馁还是哭哭啼啼地不肯去,奴儿哈蚩把刀拔出来了,架在他的脖子上,什么包衣奴才中的霸主,还不就是一个包衣奴才吗?

    杨燕馁拿着奴儿哈蚩的亲笔信,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军营,他希望奴儿哈蚩突然良心发现,叫他回去。可是奴儿哈蚩的良心显然是被狗吃了,他只好打着白旗到城下叫门。

    守城的将军是祖大弼。他看见建奴使者来了,不敢怠慢,急忙派亲兵去通知在城里陪客人聊天的袁崇焕。

    金启倧在一旁看了,道:“不必通知袁大人,建奴派使者的目的无非是劝降。,来劝降的使者不是汉奸就是建奴,一箭射死算了。”

    祖大弼摇摇头,道:“金大人且慢,宁远城一切城防事务,无论大小,皆归袁大人管辖。如果袁大人说放箭,本将第一个放箭。但没得到袁大人指示前,我一兵一卒都不能动。”

    金启倧没办法,只好在城墙上怒视着汉奸杨燕馁,希望用愤怒的目光杀死他。可惜金启倧没有练出特异功能,瞪了汉奸半天,杨燕馁只是在城下吓得两股打战,可是就是不死。

    ps:(感谢订阅的书友,顺便滚键盘。第二更送到)

第二百零七章 建奴劝降() 
宁远城两面被围的关键时刻,袁崇焕在陪哪位贵客呢?原来,朝鲜王国派了两位使臣出使大明,请求大明约束一下东江总兵毛文龙。毛文龙坐镇东江,保护了朝鲜的安全,但他的保护费收得也着实高,隔三差五就去汉城王宫要钱要粮。

    当然,朝鲜国王也不敢得罪毛文龙,没有说告状,而是借着帮忙的名义出使大明。他们告诉毛文龙,愿意帮他把砍下的建奴人头运到辽东,向蓟辽经略使大人陈述大战实情,为他请赏。毛文龙的脾气不太好,朝中政敌无数,历任蓟辽经略使都与他合不来,每次送人头去领赏,总被挑三捡四,不是说人头是假建奴的,就是说建奴的年龄太老了,每次能领到一半的赏格就算侥天之幸了。听说朝鲜国王愿意帮他的忙,毛文龙自然是满口答应,并且派亲兵护送着使臣带着一百七十八颗人头去辽东。

    朝鲜使臣不知道蓟辽经略使高第居然不敢亲赴辽东。而是在山海关遥控,所以他们在宁远扑了个空。等他们问明实情,正想奔赴山海关时,建奴已经把宁远城合围了。看到建奴兵力强盛,朝鲜使臣吓得脸色苍白,战战兢兢。。。

    袁崇焕哈哈大笑,道:“诸位贵客,请放宽心,我会让你们观赏到建奴是如何折戟宁远城下的。”

    正在此时,亲兵报告,建奴派使者来了。

    袁崇焕愣了一下。旋即出门,登上城墙去见建奴使者。朝鲜使臣忙跟了出来,看看大明名臣是如何接待蛮横的建奴的。也好学习一二。

    见袁崇焕过来。金启倧收回徒劳的目光,道:“袁大人,见建奴使者做什么,不如给他一箭,让他去阎王那里去做说客。”

    “哎——”袁崇焕语重心长地说道,“金大人的报国之心我能理解。但大明是礼仪之邦,不可在蛮仪之邦面前失了礼数。要杀他很简单。等攻城战的时候,给他一炮就可以了。咱们的大炮,威力无穷,当者无不尽成齑粉。金大人也不必急于一时。”

    金启倧点点头。朝鲜使臣的通译韩瑗把袁崇焕的话翻译给使臣听,使臣听得是大点其头,连忙用笔记下,好禀报朝鲜国王。朝鲜文是十五世纪创立的,现在朝鲜官员大多会写,但大部分朝鲜人都以会书写汉文为荣。使臣是朝鲜清贵。当然是用汉语记录。朝鲜人说话虽然与大明迥然不同,但写起字来,差别倒不大。袁崇焕瞟了一眼朝鲜使臣的记录。嘴角微微露出笑意,他的名声终于传到番邦去了。。。

    袁崇焕对着城下大喊道:“下面建州来的使者,你有什么话想对本官说?”

    袁崇焕的嗓门本来就大。此时又是运足中气大喊,声音犹如闷雷,吓得在他身边的朝鲜使臣一行人一个机灵,齐赞大明重臣的威严。

    汉奸杨燕馁鼓起勇气,大声喊道:“我带来大清国大汗的亲笔信,放我进城。我亲手奉上书信。”

    袁崇焕不敢打开城门,当然。就算他想打开,也打不开了。金启倧已经命人用土石把西南北三座城门给堵住了,唯独没堵东门。他盘算建奴一旦进攻觉华岛,宁远就从这边出兵夹击他们,狠狠捅建奴屁股一刀。

    袁崇焕想了一下,把吊篮放下城墙。杨燕馁跳进篮子,颤抖着对城上的士兵大喊:“我进来了,你们可要拉稳一点,千万别放手啊。”。

    如果是金启倧的亲兵拉这个篮子,说不定拉到一半便会撒手,让这个狗汉奸摔个头破血流。可惜,拉篮子的是袁崇焕的亲兵,杨燕馁无惊无险地登上了城楼。

    到得城楼,杨燕馁一眼就认出了袁崇焕。倒不是袁崇焕长得特别,而是他被一群亲兵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在中间,非常好认。。。

    杨燕馁正了正衣服,特别小心地把他头上如同猪尾巴一样的辫子放正,然后说道:“大清国天命汗谕令宁远城军民,赶快开城投降,不得延误。否则天兵破城,城里军民百姓,刀刀斩尽,个个杀绝。”

    城墙上人人色变,都对建奴狂妄的话愤怒至极,纷纷要求把杨燕馁砍了。杨燕馁冷汗下来了,但他仍然梗着脖子说道:“我大清国二十万铁骑攻城,宁远这小小的城池必定会被攻破。你们赶快投降,天命汗一定会给你们高官厚禄的。”

    袁崇焕微笑道:“恐怕没有二十万吧,大清的人口总数不过数十万,哪里来的二十万铁骑。我看城下士兵的规模,不过六万左右。”

    杨燕馁心里一惊,心道蛮子狗官还挺明白的,一眼就看出了大汗出兵的规模。

    袁崇焕接着说道:“你不是说有大汗的信吗?拿过来吧。”

    杨燕馁从怀里掏出一封汉文书信,双手递给袁崇焕。袁崇焕略一迟疑,双手接过书信。

    信是奴儿哈蚩亲笔写的。奴儿哈蚩初通汉文,字虽然写得丑,但袁崇焕却看得明白。书信和杨燕馁带来的口信的意思差不多。袁崇焕不到一会儿就看完了。。。

    他把书信递给亲兵,让亲兵收好,接着说道:“你去回复大汗,说大明没有招惹你们大清,我们修建的锦州城、宁远城,都是大清丢弃的土地,并非从你们手里抢来的。大明皇帝命令我们守城,我们自当尽忠职守,断断没有投降的道理。如果你们撤兵,我们不会追击,两国还是友好邻邦。如果你们攻城,我们也不会手下留情。”

    说完,他要来笔墨,刷刷点点写下书信,吹干墨水,装进信封。又在信封上写上“大清国天命汗奴儿哈蚩亲启”几个字,递给杨燕馁,道:“这是我的回信,你带给大汗吧。”

    杨燕馁走了,直肠子的金启倧憋了很久。憋得那是相当难受。他在敌人面前不好发作,免得让敌人以为将帅不知,增强攻城的信心。等汉奸走了,他气愤地说道:“袁大人说话怎么软绵绵的,一点力量都没有,这岂不是让建奴的气焰更加嚣张?”

    袁崇焕义正辞严地说道:“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大明是礼仪之邦,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你厌恶建奴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要注意,千万别不小心成了爱国贼。”。。

    “老夫只听过卖国贼,还没有听过爱国贼。难道爱国也能爱出问题来吗?”金启倧疑惑地问道。

    在场诸将和朝鲜使臣们都竖起耳朵听袁崇焕的高论。

    “这就是你们不读史书的后果呀。听过南北朝时期的冉闵吗?冉闵建立政权,颁布杀胡令,痛快是痛快了,可是胡人团结起来对付他一个,他的政权很快被消灭,人也死了。如果他没有颁布杀胡令,他的政权会更加长久,能救出更多的汉人,可是杀胡令一出,他带着汉人成为天下公敌,这不是爱国贼是什么?”。

    其实,冉闵之前,胡人视汉人如猪狗,想砍就砍,想杀就杀。冉闵颁布杀胡令,激起了汉人的血性,以杀止杀。如果没有冉闵,中原恐怕早已成为胡人的牧场,再也找不到一个汉人了。袁崇焕如此评价冉闵,不过是为自己在建奴面前奴颜媚骨的行为涂脂抹粉罢了。

    众人一齐点头,都为自己有这么一个英明的领导而庆幸,有袁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