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借马势,钢枪去势很猛。“嗖”的一声,钢枪刮动风声,朝叛军飞去,把他牢牢地钉在地上。
一名士兵骑马前行,去收拾叛军的尸体。吴虎平则率兵返回村镇,搜索残敌。
村镇里响起震天的哭声,叛军屠杀村镇时,他们东奔西跑,吓得不敢哭泣,现在死里逃生,想起死在叛军手上的亲人,眼泪哪里还止得住。
看到救星回来,他们纷纷向锦衣卫下跪道谢。
吴虎平哪里好意思受乡亲们的大礼,下马搀扶。不过他们却不愿意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锦衣卫磕了三个头才起来。
看到原本和平的小镇满目疮痍,吴虎平心潮起伏,不由得想说上几句,安慰一下乡亲们。但他突然想起这些人都是夷人,恐怕听不懂汉话,满腔的话语憋的嘴里,说不出来,憋得那是相当难受。
一名机灵的夷人说道:“大人,您说吧,我们这些人都听得懂汉话,只不过有些人能听不能说。”
吴虎平张了张嘴,还是说不出话。刚才酝酿的情绪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哪里还能讲得出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好在他毕竟在朱由诚身边呆过多年,听过朱由诚的演讲,这才勉强凑出几句干巴巴的话,安慰了他们几句。
突然一个瘦小的人影跳了出来,喊道:“大人,我想加入你们的军队,打那些坏蛋。”
ps:(昨天有事,写了几句就忙去了,所以说好的两更无法实现。今天也一样,拖到零点后更新,实在是不好意思。)
第二百四十九章 愿嫁汉家郎()
吴虎平解救百姓的时候,陈国齐也没有闲着,他正在指挥士兵扎营。
所谓送佛送到西,救人救到底。杀散叛军容易,搭救百姓可不简单。如果受伤百姓得不到医治,伤口感染,死得惨不堪言,倒不如被叛军一刀杀了来得痛快。所以朱由诚决定在这里呆上一天,医治完受伤百姓再走。
锦衣卫驻守一定要搭建营帐,这是铁律。陈国齐晚了几步,没抢到拯救百姓的任务,搭建营帐的任务自然落到他的头上。
喻嘉言已经准备好了手术刀当然,他并不准备解剖那些可怜的百姓,而是运用从建奴身体上学来的知识,治疗百姓。即使抓到罪当处死的叛军,他也不会解剖。朱由诚把平定夷人叛乱定性为内部矛盾,既然是内部矛盾,那当然不能太残忍。不过至于夷人叛军的尸体怎么处理,朱由诚就不管了。
有两三个营帐从里到外,全是女性医护人员,这是客青青提出来的。叛军肆虐,青壮属于战略资源,不是被杀,就是被掳走,最惨的是老弱妇孺,他们受创最深。客青青设立女帐,准备给受伤的妇女治疗。
营帐刚搭好,吴虎平就回来交令了。
四个五花大绑的叛军被推进帅帐。
由诚瞥了这几人一眼,问n长n风n文n学,。x。道:“你们是哪个部分的?为什么到这个村镇打劫?”
个人同时开口,不过叽哩咕噜,说的全是夷人的方言土语。
“吴虎平,有什么好办法?”朱由诚有些头痛,如果没有抓到敌军还好,可是抓到敌军却不能审问。实在有些让人不爽。
“大人,我们有翻译。”吴虎平心翼翼地说道,“村镇的居民感激锦衣卫的救命之恩,愿意加入锦衣卫。咱们的翻译多得是。”
由诚看了他一眼,笑道:“是不是在村镇里发现了当兵的好苗子?行,凡是大明之人。无论种族,皆能加入锦衣卫。不过,咱们现在和夷人打仗,你就不怕这些夷人同情叛军,暗中与他们勾勾|搭搭?”
“大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属下自然会注意他们的。不过,我觉得也不能凉了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其实,夷人部落里也不是人人都心向叛军。有些夷人还是认同大明的,他们以说汉话、写汉文为荣,夷人的姑娘中还流传一支这样的山歌,叫做愿嫁汉家郎,太说明问题了。”
说着吴虎平就唱了起来:“弯弯的藤麻哟,爬呀爬在大树上呀;活泼的鱼儿游呀,游呀游在清水塘;美丽的山茶花哟,开呀开在高山上呀;白玉的姑娘愿呀。愿呀愿嫁汉家郎。”
这支歌明显是吴虎平新学的,唱得有些结结巴巴。不过听得出来这支歌曲曲调悠扬,歌词质朴,并非新创,应该流传很久了。
由诚心中一动,大明的民族政策包容并蓄,各民族平等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在逐渐汉化,慢慢地接受先进的生活方式,从深山老林搬出来,享受大明的繁荣与富足。而后世的少数民族政策,又是高考加分。又是允许二胎,各种优惠,让汉人完全抬不起头来,纷纷找各种借口修改民族成分,甚至生造出并不存在的少数民族,比如四川有个县集体加入夜郎族,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而这种民族政策似乎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民族隔阂,加速了民族分裂。有人评论后世,叫做五毒(独)倶全。
不过,他觉得渐进式的汉化太慢,打算把如今的政策改一下,加速夷人的汉化。自从万历十七年以来,夷人越来越过分了,先有杨应龙的播州之乱,后有奢崇明的永宁之乱,现在又多了安邦彦的水西之乱。看来,不修理修理夷人,他真把大明的宽容当作无能。
想到这里,朱由诚点点头,同意了吴虎平的建议。
吴虎平走出帅帐,不一会儿带进四五十个夷族小伙子。
小伙子们一进帅帐,便全部跪在地上,感谢朱由诚收留他们。
朱由诚笑道:“不是收留,锦衣卫从不收留无能之辈。你们暂时加入锦衣卫,比照新兵标准发放军饷。等贵州之乱平息,我会进行考核,体智兼备的人,锦衣卫欢迎你。如果考核没有通过,我也会把你们推荐给贵州总兵,同样也能为保卫大明作出贡献。”
夷人们站起身来,有意无意地展示了一下身上的肌肉。
朱由诚也站起身来,似是无意地抓起旁边的一支铁枪,双手一较力,铁枪竟然弯成了一个圆环。然后,他又一用力,轻轻松松又把铁枪扳直了。
夷人们惊呆了,想不到这位文文静静的相公居然有这么大的力气。
朱由诚笑道:“你们这么热诚,前来投军,本官不能没有表示。来人哪,拿五十套汉服过来,给这些夷人换上。”
给夷人换衣服,这是朱由诚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这次轻装上阵,哪里带得了那么多衣服。但侍卫久在朱由诚身边,马上会意,去各个锦衣卫士兵那里收购汉服。一柱香的功夫,汉服已经备齐。
夷人一愣,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吴虎平。吴虎平略一思索,便已然明白了朱由诚的意思。
这是投名状啊。所谓的投名状是加入一个集团前,为表示忠心而做的事情。土匪的投名状是杀人,叛军的投名状是杀官,朱由诚收的投名状是穿汉服,这倒符合朱大人状元郎的身份,文雅而又可以考验人心。换上汉服,自然可以得到朱大人的信任,而不换汉服,虽然不致有性命之忧,但加入锦衣卫是断然不可能的事情。
吴虎平没有回应夷人的疑问,这是投名状,不是智力游戏。聪明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表示心向大明。这个决心,得自己下。
夷人小伙子们想了一会,突然就在帅帐里脱下夷人衣服,换上汉服。朱由诚这个脱衣百户果然自带脑残光环,瞧他把这些夷人小伙子祸害成什么样子了。好在朱由诚赏赐的衣服是外衣,夷人小伙子无须脱得太多。否则帅帐里的人就该长针眼了。朱由诚一挥手,侍卫们把夷人的服饰收走。这伙夷人从此以后,只能穿汉服了。
果然是人靠衣服马靠鞍,宽袍大袖的汉服一换上,夷人小伙子马上精神百倍,颜值爆增。其实这些小伙子早就对汉服跃跃欲试了,可惜族内的长者不让,说什么衣服是祖宗留下来的,绝对不可以抛弃。现在大人有令。这个借口杠杠的。他们刚才的犹豫,只不过考虑在哪里换衣服。不过他们想到,自己新加入锦衣卫,营帐肯定没有分配。能换衣服的地方,除了帅帐,再没有别的地方。
朱由诚注意观察夷人小伙子的表情,见他们脸上并无一丝不悦之色,反而像小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似的。心中大喜,知道这群夷人必定是受汉家文化影响甚深。属于“愿嫁汉家郎”的那拨。
朱由诚心中再无疑虑,问道:“你们有谁愿意帮本官翻译这几个叛逆的话呢?”
夷人小伙子争先恐后地争夺这个任务。朱由态除了暗叹安邦彦不得民心之外,也有一个幸福的烦恼,就是该选谁呢。
朱由诚随便选了一个看起来比较顺眼的小伙子,让他翻译。
叛军俘虏正庆幸被朱由诚遗忘,冷不防朱由诚重新问道:“你们是哪个部分的?为什么到这个村镇打劫?”
一个俘虏傲然答了一句。那个小伙子立刻翻译道:“我们是夷人勇士,怎么可能招供呢。”
朱由诚冷冷地指着那个俘虏说道:“砍了!”
吴虎平立刻抽刀上前,一刀就把俘虏的人头给枭了下来。
夷人小伙子和俘虏们都惊呆了,才审问了几句,就砍人。眼前这位大人还真是杀星下凡,太恐怖了。
夷人俘虏心中大叫又被汉人骗了,谁说汉人宽宏大量到像傻冒一样?他们可是听了不少评书,特别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段,更是烂熟于心。通过评书,他们得知汉人最喜欢收买人心,为了收伏孟获那个蛮子,居然七擒七纵。可是面前的那位大人,你怎么不按牌理出牌呢?别说七擒七纵,哪怕一擒一纵也好呀。再说,被抓到了,立刻招供,你信吗?我们全力配合,演上一出坚贞不屈的好戏,你得到情报,我得到招供的借口,这多好。可你倒好,刚一开锣,你就把演员给宰了,这还怎么往下演嘛。
朱由诚没有理他们想些什么,又问道:“你们是哪个部分的?为什么到这个村镇打劫?”
俘虏的苦胆都快吓破了,一般来说,轻视别人性命的人,往往非常重视自己的性命。俘虏们争着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情报倒出来,弄得那个小伙子都快有点忙不过来了。
原来,安邦彦听说朱由诚来援,分出一支两万人的队伍阻击,由他的亲信安效良率领,而这些俘虏属于前锋部队,两者之间相隔二十里。
安邦彦把自己打扮成夷人的救世主,当然不会公然允许洗劫、屠杀夷人村镇。不过贵州久经动荡,汉人不是逃亡,便是躲进城里。为了提振叛军士气,安邦彦默许军队洗劫夷人村镇。为了保密,对于夷人村镇,他们的政策是先洗劫,后屠杀,杀完村里所有活着的东西。这帮先锋一路杀过来,今天刚好碰到这个村镇,又动起了坏脑筋,没想到踢到了铁板。
夷人小伙子翻译到这里,泪流满面,跪下来恳求朱大人将剩下的三个抢劫犯交给他们,他们要报仇。
ps: (拖到零点后更新,实在是不好意思。)
第二百五十章 四大侠客()
军的情报全部榨出来了,续的朱由诚不想浪费粮食喂养叛军,也不想浪费人力看管俘虏,所以对于夷人青年提出的要求,他满口答应。
三个俘虏不懂汉话,看到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走过来,还以为是把他们安置到俘虏营里。等到被揪到夷人百姓中间,他们才发现大事不妙,又是哀求,又是磕头,但已经为时已晚。被他们祸害得家破人亡的百姓冲了上来,既也不用刀,也不用枪,直接用牙齿生生地把三个俘虏咬死了。等百姓散去,现郴留下一滩血迹和三个不成人形的残骸。百姓们写满悲愤的脸上,多了一丝大仇得报的欣慰。
由诚没有出门,他并不太喜欢血腥的复仇,但情势如此,他也没有办法。因为大明不亮出獠牙进行血腥报复,敌人就会得寸进尺。
他和诸将在帅帐里商议如何应付即将来到的两万大军。锦衣卫这次只出动五千精兵,还得分出五百人守卫营帐,保没有战斗力的医护人员和战略物资,兵力捉襟见肘。
由诚道:“敌人的先锋部队与主力部队相距20里,也就是说,还有两个时辰左右,我们将遭遇两万人的部队。这是我们入黔以来的第一战,所以我们不但要赢,而且要赢得漂亮。你们说说看,应该该如何打好这一仗?,。x。”
将眉头紧锁,如果天气晴朗,后装膛线火铳能用,他们倒不怕来多少敌人。觉华岛大战的时候,五千枝火铳可是挡住了四万建奴骑兵的冲击。但是现在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火铳根本没法用。五千对两万,众将心里有些没底。
陈国齐道:“大人,以锦衣卫军队的战斗力。打赢四倍于己的敌人,是不成问题的。但要赢得漂亮,就要发挥骑兵的机动能力。”
“对,大人,我们带来的骑兵,虽然骑术比建奴有所不及。但毕竟是骑兵人。如果下马步战,未免有点浪费。”吴虎平参加了追击建奴的行动,对骑兵战也略有心得。
冯双平道:“骑兵当然是威力无穷,别说打,就算是纵马践踏,也能踩死不少人。只是这一带都是山地,马行艰难,不利于骑兵冲击呀。”
禇良道:“后退四十里是一片平原,不如我们暂时撤退。等到平原处再与他们决战?”
“大人,不能撤啊。这里有三百多百姓,你们一撤,他们就遭秧了。”夷人青年处理完俘虏,回来交令。他们听到禇良的提议,大喊了起来。
由诚摆摆手,示意夷人青年少安毋躁。他说道:“我们这次的主要目的是解救被围困在贵阳的信王,所谓救兵如救火。我们晚一天到达,信王就多一分危险。连退四十里。我们至少得耽误两天的时间,所以能不退,就不退。”
一位机灵一点的夷人青年询问蒋庭,为什么要退兵。蒋庭把刚才的对话悄声告诉他。他想了一会儿,大声说道:“朱大人,无须退兵。翻越前面这座小山。下面就是一片面积非常大的平原,骑兵在那里应该能发挥作用。”
′他夷人青年也纷纷附和,把山前平原的形状、大清楚楚。朱由诚仔细倾听,发现他们说得严丝合缝,不像临时编出来的。大喜道:“如此甚好,陈国齐,你带一千骑兵作为先锋,先去侦察地形,主力部队随后就到。”
陈国齐行了一个军礼,领命出去。
朱由诚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夷人青年答道:“小人,不,属下甲日而都。”
“甲,算了,夷人名字太难记,要不,我给你取个汉名?”朱由诚有点迟疑地问道。姓名代表血统传承,大明百姓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肯改名换姓。有句话说得好,头可断,血可流,姓名不可动。
谁知甲日而都大喜过望,跪下来磕头道:“谢朱大人赐名!”
其他夷人青年也跪了下来,齐声恳求道:“请朱大人赐名!”
朱由诚有些奇怪,这些夷人青年为什么那么喜欢汉人名字。他不知道,夷人仰慕汉人文化,常常说汉话,着汉服,他们本来也喜欢取汉人名字,但土司老爷垄断了取名权力,规定只有他的亲信才能用汉姓、取汉名。如果朱由诚能赐给他们姓名,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可以光宗耀祖,他们能不兴奋吗?
朱由诚本是随口提议,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夷人青年的强烈反响。不过,深度汉化夷族,把他们融入大明,原本就是朱由诚的一个设想。取汉名,就是汉化夷族的一个方法,既然夷人并不反对,那就顺水推舟吧。
朱由诚豪爽地一挥手,道:“好,全部赐名。来人,拿一本百家姓来。”
百家姓是一本识字的启蒙教材,百户们的手里都有,锦衣卫规定,空闲时间,百户必须教授士兵文化知识,百家姓便成了百户们必备的书籍。
侍卫们下去,片刻后便带来了一本百家姓。
这本书的主人平时一定很爱学习,因为书已经破破烂烂。朱由诚提起毛笔,涂掉了两个姓,一个“朱”字,一个“国”字。
涂掉“朱”的原因不言而喻,当今天子姓朱,朱即为国姓。未立寸功,而想要国姓,哪有那么便宜的事。而“国”姓,是他原来的姓,在他心中也是至高无尚的姓,不是亲信中的亲信,是不会随便赏赐这个姓的。
顺便说一句,初来大明时,他以为男生姓“国”,女生姓“党”,是当年孤儿院院长的任性,生造出两个旁门外姓,后来学百字姓的时候才知道,“国”、“党”两个姓在百家姓里都有,不由得感叹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朱由诚道:“赐姓赐名的事,本官答应了。不过,汉人的姓名取了以后。将伴随一生,不能再行变更。所以,本官不会给你们指定姓氏,以免你们不满。大明百姓的姓氏皆出自这本百家姓,你们自由在上面挑选喜欢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