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猛人-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诚惨叫道:“好不容易才搞好的,难道还要再来一次?我苦”

第三百二十一章 身世迷团(上)() 
一切的好心情在下山后全都被破坏了,因为北京来的客人带来了一个不算太好的消息。

    大明天启六年七月十二日,一个面白无须还略带点书卷气的太监来到了北社县,他就是来宣旨的天使。

    天使驾临,举县震动,唯独锦衣卫若无其事。

    陈国齐客客气气地告诉天使,朱大人和信王正在登山。

    朱大人说了,登山是今天最重要的事。如果有什么突发情况,哪怕是天塌地陷的大事,也得等下山再处理。

    朱由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叛匪已平,不稳定因素已除,再加上有名臣朱燮元坐镇,出不了什么大事,他难得任性一次。

    陈国齐最后说,接旨之事,得等到晚上两位大人下山后再行安排。

    如果普通人这么傲慢,天使早一巴掌呼过去,然后回京,在皇帝耳朵边大进馋言,让这个任性的人尝尝任性的苦果。

    可是朱由诚是谁?那是天启皇帝的宠臣,给他进馋言,纯粹是找死。

    所以天使只好在锦衣卫的营帐里等候。

    好在陈国齐挺会做人的,给他安排下好酒好菜,又带他参观锦衣卫的训练,没有让他坐冷板凳。

    到了酉时四刻,朱由诚和信王珊珊来迟。

    待朱由诚排下香案,天使展开黄色的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很长,大意是朱由诚已经剿灭了安邦彦叛军,又将信王由重重包围中解救出来,厥功甚伟,命令他即刻班师回京,好让京师官民领略王师威武。至于奢崇明,他已经被朱燮元包围在深山,日薄西山,无须朱由诚率锦衣卫围剿。

    接完旨,信王悄声问道:“诚哥哥。我们不是已经剿灭了奢崇明吗,怎么皇上还说奢崇明被围在深山?不会我们捉的奢崇明是替身吧。”

    信王听朱由诚讲过许多武侠故事,对那些神奇的情节信得一塌糊涂,而替身、易容又是武侠用的桥段。这么一来。天启皇帝的圣旨一出,他误认为抓住的是假的奢崇明。

    朱由诚笑道:“我们抓住的当然是真奢崇明,但我们距离北京太远”

    信王恍然大悟,抓住奢崇明是前些天的事情,而大凉山离北京那么远。即使八百里加急也得五六天才能到北京,所以北京那边现在还不一定知道奢崇明被活捉的消息,即使知道,派出第二批传旨的天使,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见朱由诚和信王悄声嘀咕,传旨太监也不上前打扰,只是含笑看着他们。

    朱由诚见状,明白还有一件事情没做,太监在这里等着呢。

    这道圣旨算是喜事,给人报喜一般都是要收喜钱的。更何况是贪财兼吝啬的太监呢?

    朱由诚上前两步,抓住太监的手用力地摇晃了一下,道:“这位公公辛苦了,我和信王收拾一下行装,明天就启程回京。”

    在握手的同时,五枚银圆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太监手里。

    太监感受到手里又圆又硬的东西,脸笑得像一朵花似的,连声说道:“那怎么好意思呢?”

    按理说,接了旨,领了赏。太监就可以走了。

    可是这位太监却还不走,一直候在旁边。

    朱由诚问道:“你还有事吗?”

    那太监赔笑道:“咱家刘若愚,是李永贞公公的生死之交。咱家常听李永贞公公称赞朱大人丰神俊朗,风|流潇洒。起了崇拜之心。现在见大人果然和传闻中一样,所以在一旁观摩,以期学得大人的一二。”

    刘若愚和其他太监不一样,他家世袭延庆卫指挥佥事,而他的父亲更是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算是一方大员了。刘若愚家学渊源。能文能武,本来有锦秀前程,可惜十六岁那年做了个奇怪的梦,一个白胡子老神仙说他的前程在宫里。他左思右想,痛下决心,自己切了那话儿,进宫侍奉万历皇帝。

    因为文化水平高,他现在进了司礼监管理文书,算是离当初的目标近了一步。

    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这样奉迎的话讲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如果不是朱由诚两世为人,几乎误以为这是真的了。

    不过信王毕竟是大明知名的诚实小郎君,信了个十成十。

    听到朱由诚被人推崇,信王比朱由诚还高兴,道:“那是,我诚哥哥是什么人?大明第一好哥哥,大明第一才子,大明第一猛人。你便在边上好好看着吧,学得一二,你也可以在宫里横着走了。”

    刘若愚连声附和。

    朱由诚见刘若愚嘴里不尽不实,知道他想告诉自己的事情未必能让信王知道,也不点破。

    耽搁到夜色深沉,信王告辞回帐睡觉后,刘若愚道:“朱大人,咱家奉李永贞公公的命令,有事来找你。”

    “李永贞?不是魏公公吗?”

    “当然不是,这件事咱家还瞒着魏公公呢,因为这件事与大人的身世有关。”

    “身世?我的身世有什么可说的?”

    “朱大人,我还是从头讲起吧。朱大人,您不是从小被人抱走,然后遗弃在京郊的破庙吗?现在,当年那个抱走你的人找到了。”

    “嗯。”朱由诚不置可否地点点头。

    对于这具肉身的恩怨,他根本不在乎。

    再说,没有那个人贩子,他哪里能遇到朱由检这个好兄弟呢?

    刘若愚觉得朱由诚的态度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也许这正是李永贞推崇朱由诚的原因。

    这么年轻,城府就这么深,日后的成就一定不可限量。

    刘若愚咽了口口水,接着说道:“那人供认,你的确是沧州人,但与魏公公没有任何关系。你的父亲已经过世,但母亲还健在,就住在沧州城外的小黄庄。他说,朱大人的本姓应该是黄,全名是黄狗剩。”

    朱由诚的城府再深,此时也忍不住了,一口茶全喷了出来,道:“狗剩?这是谁取的名字?似乎和本官有不小的怨念哪。”

    刘若愚正站在朱由诚的面前,那口茶一点儿也没浪费,全喷在他身上了。

    他哀怨地擦擦身上的茶水,道:“据说这个名字就是你那便宜父亲取的,说是贱名好养活。”

    朱由诚低头,轻轻用茶碗盖把茶水上的浮沫撇到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怎么知道就是他抱走抱走本官的?而且,本官为何不能是从魏家抱走的?”

    “那人说,抱走魏家外孙的那人在寻找买家时,遇到山洪暴发,连老带小一起淹死了,所以你不可能是魏家血脉。而且你父亲与魏公公的相貌有七八分相似,所以判断你是黄黄家小子。”

    “死无对证,谁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那人说他还有一个铁证,就是黄家世代信佛,所以每个孩子满月后,都会用香在头上点九个疤。大人头上”

    朱由诚挠挠头皮,心里有些打鼓。虽然头皮被头发盖着,但他平时洗头时,确实觉得头上有些地方不平,原来还以为是当乞丐时碰伤的,没有介意,想不到那却是九个戒疤,是他与魏忠贤没有任何关系的铁证。

    朱由诚心乱如麻,他并不是个喜欢奉迎的人,再说魏忠贤的粗腿能抱几年?等崇祯皇帝上台,第一个要干掉的人就是魏忠贤。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在历史上都屡见不鲜。但太监大多只有一朝,哪怕再权势熏天,老皇帝大行,这太监的下场也不太妙。所以,一朝天子一朝太监更准确些。

第三百二十一章 身世迷团(下)() 
他真要抱粗腿,那就抱下一朝大太监王承恩的粗腿。等等,王承恩的腿似乎还没有他的粗,他可是崇祯皇帝最尊敬的哥哥呢。

    他之所以看重魏忠贤,实在因为魏忠贤是大明治世之能太监。

    虽然历史上的魏忠贤一再被东林党抹黑,但在历史的烟尘中,魏忠贤的才能还是掩饰不住。

    历史上,天启皇帝在位时,大明并没有爆发过农民起义,而大规模民乱恰恰出自“众正盈朝”的崇祯皇帝在位时。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民还是那些人民,不同的是少了一个太监,一个有治国之能、不怕唾骂的太监。

    天启皇帝非常清楚魏忠贤的才能,所以他在临死前拉着崇祯皇帝的手,告诉崇祯,一定要重用魏忠贤。这不是皇帝在安排宠臣的后路,而是真正把治国之能臣交付给继任皇帝。

    可惜崇祯皇帝并没有听哥哥的话,干掉了能干的太监,让东林党生生地毁了大明。

    如果朱由诚和魏忠贤有血缘关系,两个人一团和谐,就能保住魏忠贤这根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反之,如果两人互相掐架,以历史的经验和自己的脾气来看,这位权奸的下场一定不太妙。

    这是从大了来说,而从小的方面说,私人感情上,朱由诚也受不了与魏忠贤没有血缘关系。

    朱由诚是个性格执拗的人,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

    万历四十四年,那时魏忠贤还叫李进忠,他上赶着跟朱由诚攀亲戚。不过,当时朱由诚受东林党的流毒(修明史的就是投降螨清的东林党人),不肯相认。

    后来因为魏红莲哀伤的神情,他这才改称魏红莲为魏妈妈,魏忠贤为魏爷爷。饶是如此,称呼中的生疏之感还是一听便知。

    天启三年。魏忠贤被东林党围攻,身陷险境,别的官员都忙着和魏忠贤划清界线。但朱由诚正是在那时感受到魏红莲满满的母爱,反而在这个时候认祖归宗。正式承认魏红莲为他的母亲,魏忠贤为他的外公。

    他的认亲经历足以证明他的感情从来没有待价而沽的时刻。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他早把这两人当作是他在大明真正血脉相连的亲人。

    现在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他和这二人毫无关系,根本是路人。这让人情何以堪呢?

    朱由诚的手捏得紧紧的,只听“啵”的一声轻响,茶杯竟然被他捏得碎成两半,茶杯里的水倾泄而出,飞溅到他身上,他却浑然未觉。

    刘若愚轻声唤道:“朱大人,朱大人”

    朱由诚猛然清醒,把碎茶杯往地上一丢,只听“哗啦”一声。

    侍卫们急步走了进来,问道:“朱大人。发生什么事情了?”

    朱由诚挥挥手道:“我一时手滑,没拿住茶杯。你们先出去,我和刘公公还有话说。”

    侍卫们闻言退下。

    刘若愚打了个哈哈,道:“朱大人,吓了咱家一跳。我还以为这是摔杯为号,待会就会拥进来一群刀斧手呢。”

    朱由诚站起身来,抖了抖身上的水。

    他说道:“本官哪有那么坏。我的狠毒,针对的都是大明的蠹虫和叛逆。刘公公千山万水赶来为我报信,我怎么会记恨于你呢。对了,这件事。魏公公知道不知道。”

    刘若愚叹道:“魏公公不知道,李公公就不知道,李公公不知道,咱家也不会跑这一趟了。听说这件事情是河间府同知陶涛办的。一办完马上就上报魏公公。看来,魏公公又要收一个小太保了。”

    朱由诚沉默了半天,又问道:“李公公派你过来,除了告诉我这件事情,还有没有什么话交待?”

    刘若愚道:“这是第一件事,还有第二件事。本来没有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不叫事。现在有了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成为一件大事了。”

    朱由诚差点被刘若愚那绕口令式的话语给绕晕了。

    他挥挥手,示意刘若愚停下。

    他说道:“刘公公,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直接说事吧。本官千军万马都敢闯,还怕这些区区小事吗?”

    “是这样的,浙江巡抚潘汝桢为魏公公立了一个生祠,早晚烧香,魏公公大悦,有意提拔于他。大明全境群起效仿,纷纷给魏公公立生祠,有的地方甚至毁掉亚圣庙(纪念儒家圣人孟子)、澹台祠(纪念孔子学生澹台灭明),来建魏公公的生祠”

    朱由诚大怒,一拍桌子,喝道:“来人哪!”

    屋外拥进来一群侍卫,朱由诚从怀里摸出一块金牌,道:“派几个人去趟浙江,用这块牌子把浙江布政使抓到东厂!”

    刘若愚瞟了一眼金牌,慌忙拦住,道:“你用厂公的腰牌,抓厂公的人,似乎有点不妥吧。”

    朱由诚说道:“这腰牌本来就是魏公公给我,让我便宜行事的,有何不可?”

    “此一时,彼一时。朱大人,你先让侍卫出去,咱们从长计议。反正生祠已经建了,要保护还是摧毁,也不急在一时。”

    朱由诚何等聪明,已经想明白其中关节,无力地跌坐回座位,挥挥手,让侍卫们出去。

    刘若愚道:“朱大人,以前你是魏公公的血脉,自然可以拿着他的令牌为所欲为。可是现在你已然与魏公公毫无干系,再动令牌,恐怕会引起魏公公的猜忌”

    “是啊,那个人贩子出现的真不是时候”

    “李公公知道朱大人是文状元,乃是圣人门徒,对于拆圣人庙建生祠的事情一定非常反感,所以派我来通知你,千万忍耐,不要因为些许小事,影响你和魏公公的关系。朱大人主外,魏公公主内,内外和谐,这样才能维护大明朝政的安定团结。”

    朱由诚点点头,问道:“朝廷里其他人呢?他们似乎也是圣人门徒。”

    “现在朝廷里已经吵翻了,许多人都上书弹劾拆庙建祠的官员,甚至把矛头指向魏公公。皇上大动肝火,廷杖了几十人,这才勉强把事情压下去。”

    廷仗就是把大臣扒光衣服打屁股,一般是皇上出气,文官求名的最佳方式。看来,天启皇帝对于这个大太监还真是宠爱有加,公开支持魏忠贤修造生祠。

    说道这里,刘若愚真诚地劝道:“朱大人,虽然你也是圣人门徒,但在这件事上一定要三思。今天锦衣卫的陈大人向我介绍了你们一路的征程,我这才明白,大明还是有良臣猛将的。你和魏公公就是皇上的左膀右臂。如果你在这件事上穷追不舍,引起魏公公的猜忌,不管谁胜谁负,皇上都将失去一条膀臂。”

    朱由诚叹道:“谁说不是呢?不过刘公公未免有些小瞧了我,我虽然是圣人门徒,但我可不会崇拜那些泥塑木偶,拆也好,建也好,与我何干?”

    “那刚才你为何如此愤怒?”

    “我也是为魏公公考虑呀。盛极而衰这个词你应该听过吧,魏公公现在大权在握,风头一时无两,做事难免有些过了。是,皇上现在宠信他,对他言无不听,计无不从,但是失去圣宠后会怎样?这些过头的事,就会成为他招灾的罪状。更为麻烦的是,你蔫知这么大规模给魏公公修生祠是不是东林余孽的毒计?既有前手,必有后招。如果我猜得不错,后面环环相扣的毒计,足以把魏公公推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毒计?”

    “正德朝的刘谨听过吗?他人称‘立皇帝’,都快要和‘坐皇帝’正德平起平坐了,他的风头不比魏公公差吧,为什么他没有大规模修建生祠呢?”

    刘若愚大惊失色,喃喃道:“朱大人真是老奸巨滑哦,不,是深谋远虑,连这么阴损的招都能看透,真不愧是皇上和魏公公看重的人。”

    朱由诚自嘲地一笑,道:“我我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不过修生祠的事和我的身世撞在一起,总让我有些介意。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呢?”

第三百二十二章 风雅的陷害(上)() 
心中有事,再甜美的佳肴也味同嚼蜡,再优美的风景也索然无味,所以朱由诚悻悻地终结了旅游计划,班师回京。

    不同于朱由诚的闷闷不乐,锦衣卫士兵可是心中大乐,有些是有了家眷,急于回京探亲;有些是知道回京后有老婆发,着急看看老婆长得什么模样。

    比锦衣卫士兵更快乐的是沿途的官员,他们不停地往京城送奏章,汇报锦衣卫的行程。朱由诚是天启皇帝的宠臣,汇报他的行程,可以让皇上在稍解思念之苦时,记住他们的名字,要是简在帝心,以后想不飞黄腾达也难。

    本来这些官员还担心锦衣卫强横霸道,骚扰乡民,准备吃点亏,自己想办法把锦衣卫闯的祸给弥补一二。抢的钱、偷的物,照价赔偿;杀人的事儿有点麻烦,只好赔些丧葬费——反正锦衣卫是奉旨杀人,找他的麻烦和找死没什么两样,乡民见了钱,又知道肇事者的来头,相信也不会闹腾出太大的麻烦。

    不过,锦衣卫过境时,官员们提着的心全都放下了。因为锦衣卫基本没有找乡民的麻烦,总是驻扎在荒郊野外,偶尔有人去集市采买物品,也是公买公卖,从来没有仗势欺人的情况。

    官员们不由长叹:“不愧是大明军事学院的司业,把无人敢惹的锦衣卫管得像乖宝宝的一样。这样不骚扰乡民的锦衣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