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毒药,这就算完美破解了!撒毒药,真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言归正传,03看完尸体,就走出了屋子,然后径直要求军方把这四具尸体给焚毁掉。01没有给军方犹豫的时间,直接在他的监督下,完成了焚烧工作,而03带着02回到了驻地,将自己得知的情况反映给了郭沫若先生。
接下来的事情就按照考古工作的流程来走。翌日一大早,郭沫若先生就带着考古队伍浩浩荡荡的进驻了相关的地点。郭沫若先生昨夜虽然没有探路,但根据02、03的探路情况分析出了很多细致的资料,这不得不说跟郭沫若先生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沫若先生到了现场后,看了地形风水,跟昨天得知的探路情况一模一样,于是就安排手下的人到各个位置去“定墓”。
定墓:是考古界的行话,是考古队开墓前一个大致的定量工作,定墓是很有讲究的,面积定小了,很有可能只开到了“冰山一角”,面积定大了,那就工作量呈几何级的上升。定墓完全是一种经验和对历史的敏感嗅觉。郭沫若先生根据昨天02、03的探路情况,基本断定这处应该是汉代某位“王”的墓穴,根据汉朝的一些相关规制和“王”墓的大小、分布特点,郭沫若先生将定墓的面积定在了3000立方米。事后证明,郭沫若先生不愧是中国考古界的翘楚级人物,满城汉墓总容积面积5700立方米,其中刘胜的墓冢恰恰就是2700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的定墓量是几乎吻合,后来发现的3000立方米是刘胜之妻窦绾之墓,这算是有一大意外的发现!
所有的人员分配好后,接下来就是在军方的协助下,掘土挖墓了!一个定点上的考古人员分配一名工兵掘土,这等工程绝对不是盗墓之辈所能比拟。
考古的第一步叫“粗挖”,以那深坑为核心,定墓点为辅助,工兵们就在那边用这铁锹挖,而02、03则协助着郭沫若先生在那深坑处做“蔓延”工作,由于这深坑点是最初发现点,且已经判断为上甬道,所以这个点位就成为第一步“粗挖”工作的重点。
由于这上甬道中疑似有毒,03早早准备了附近的绿草,熬成汁水给众人服下,确保万无一失!“粗挖”工作就是把墓穴上方的土石给挖走,这类大都属于粗活,按道理说,像郭沫若先生这样的专家,是没必要参与的。但人家老先生的那个专业,冒着烈日,和几个助手在工兵的身旁,工兵每挖一铲泥土,郭沫若先生都要过目一下那泥土,由此来判定离墓穴的位置还有多远。
“粗挖”这活最累,是考古中,技术含量最低,只要有力气的一个环节,大家齐心合力,挖到了中午时分,郭沫若先生大喊一声“停”,所有的考古成员都纷纷传话,叫停身旁工兵的挖掘。然后大家齐刷刷的看向郭沫若先生,只见他跳入另外一个新挖的深坑,看着露出干燥的土石,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这里了!”
02和03分别凑了过来,一看究竟:这古时候的墓穴为了方式受潮腐烂,百分百的要做干燥工程,这种干燥工程已经失传已久,现如今的干燥工程都是用的化学药剂,这玩意一来干燥时间的期限短,最多的可以保证几十年的干燥工艺,短的也就几年几个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食品袋里常放的干燥剂。看到干燥的土石,就知道墓穴已经快浮出水面了!这时候郭沫若先生就开始架设工具,做必要的“封土”工作。(编者按:封土:是考古学界中一个专有名字,直白一点就是对即将显露的文物做相关的留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如今的考古还有碳素断代、内窥技术,在中国的六十年代,压根就不存在。笔者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在这里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用最朴实的文字将考古的过程展现给广大读者!),随后郭沫若先生把大家召集了过来,指着地上的那一抔干土石说道:“各位同志,麻烦你们在粗挖的过程中,一旦挖出这样的土石,请立马停止粗挖,然后做汇报,等到我下一步的指导,可以吗?”工兵们分辨清楚那干土石后,就接受命令,回到各自原点继续粗挖,直至到下午15:00左右的时候,粗挖工作全部结束。
而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先生已经跟着他的助手们将整个上甬道给开辟了起来,郭沫若先生细细研究那上甬道,是越看越惊心,立马找来了03,跟着他研究其上甬道的“秘密”。
郭沫若先生:03,上甬道我已经观察了,跟你的推断非常一致,这墓穴已经有盗墓的痕迹了,盗墓之人绝对是一个团伙。
03:嗯,当时我看到了那具尸体就是这样判断的。
郭沫若先生:那你也应该知道这盗墓的痕迹应该是刚发生不久吧?
03:是的,我根据死者的外观来判断,他应该是刚死不久,郭先生,你是怎么判断这盗墓的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
郭沫若先生:上甬道里那爬行的痕迹。上甬道就是简单的一个通道,只能容一个人往外爬行,这上甬道在建造的时候,显然比较匆忙和粗糙,用的材料竟然是含有干燥成分的土石,所以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很明显的爬行痕迹,更为重要的,想必是这墓穴的主人知道了这上甬道的事情,所以用的毒药就是粉末状的,混合在这土石之中,人在爬行的时候,扬起的尘土一旦吸入,就中毒而亡,我现场看到了一些毒药的成分,所以就判断这盗墓的事情确实发生不久。()
。
,
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5)(第13宗灵异事件)()
03:不谋而合,那郭先生,你单独找我说话的意思是。。。不会仅仅是跟我说这些吧?
郭沫若先生(点着头、欣慰状):你很聪明,是这样子,由于上甬道有干燥成分的毒药,我不敢确定下面会是怎样的情况,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起见,你又是盗墓专家,所以想让你先通过上甬道入墓穴看一看究竟。看看是不是有盗墓的同伙死在里面,还有你昨晚跟我说的信息:这死者的双手的干净的,那肯定是用了诸多的盗墓工具,这些工具去哪了?是不是跟他们的同伙在一起,这些都需要你帮我一探究竟。
对于这样的要求,03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在整个一上午的时候,就看到有如此众多的工兵参与到粗挖的工作中来,就知道这底下的墓穴绝对是一个“大冢”(笔者按: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盗墓系列的小说中,为何喜欢称墓为“粽”,那是因为粽和冢是近音,再很多方言中,还是同音,盗墓之人比较忌讳冢、尸体这类的说法,所以喜欢说冢为粽,冢里的尸体为粽子,如果碰到是将相候的冢,那就称之为大粽,里面的尸体当然是大粽子啦!),这种诱惑,对于任何一个盗墓者而言,都是经不住的。03早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了,只是碍于纪律,一直不敢行动,现在郭沫若先生亲口这么说,立马兴奋不已,一嘴的答应。郭沫若先生笃定的说道:“我是无神论者,不相信鬼神一说,所以,你们要担心的仅仅是墓穴中的机关和毒药。。。”
“你们?”03一听到“们”字,就知道可能有很多人下去,郭沫若先生在旁补充道:“是的,我得安排一些人跟着你下去,以防万一。。。”
“郭先生。。。”03打断道:“我们盗墓之人讲究贵精不贵多,人多了,我就照顾不过来了,如果郭先生真需要给我安排两个助手的话,我希望是01和02,01的体格足够保护我们的安全,02的专业也足够确保我们的探险。”
郭沫若先生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
03虽是盗墓方面的好手,但似乎并不被鬼神所左右,他讲究的是实用主义!照理说,越是做这行当的人,就越是敬仰鬼神。盗墓之前,不说焚香拜佛吧,怎么说也要准备一些诸如白米、黑狗血等“作案工具”。得。。。这一切在03面前统统免除,只见他非常自信的说道:“新社会,扫除一切牛鬼蛇神,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还怕什么妖魔鬼怪?”戴着绳索、洛阳铲和电筒就下去了。01号实在有些不放心,最后还是在一战友的帮助下接过了一支枪,这玩意得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上它!
时值傍晚时分,01、02、03三人吃完晚饭,稍作歇息,就开始通过上甬道走进墓穴。自打这里过后,在官方的任何一家档案记录中都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了,换而言之,官方知晓这事,但出于一些目的,所以把这段经历给“抹杀”了。
艾仕帧教授曾经托过关系,联系上了01、02、03,但可惜的是,01死于一场交通事故,享年69岁,02退休后就跟着子女出国了,据说在文。革后期,因为没有积极参与破四旧的活动而被打残了一条腿。03是唯一一个被艾仕帧教授联系上的当事人。
只是03的命运也不是很好,和一直未婚,孤老终生,当艾仕帧教授见到他的时候,只见他在孤老院中一个人说着话。艾仕帧教授找到孤老院的负责人,问为何让03自己一个人说话,院方负责人给出的答案是:起先有人会听他说过去的经历,可老觉得有些不靠谱,而且一直重复的说,就没有人原因听他说话了。
这个用成语来说,叫“喋喋不休”,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太过孤独所致。。。
当艾仕帧教授采访01的时候,01虽然逻辑思维尚清晰,但有些话语可能要不断的重复,唠叨琐碎,再精彩的故事,用“喋喋不休”的方式去讲完,大家听了也会索然无味。艾仕帧教授索性将其整理成稿,用根据01的描述,最简洁的语言将当时的现场给描绘了起来:
三人入得古墓的时候,古墓中的一切都完好无损,惟独来到主墓的时候,发现了异常:主墓里的尸体是一具干尸,保存的相当完好,但令人遗憾的是,那干尸上有三处位置显然是被人动过了,分别是嘴、腰际和右手,为何这么肯定呢?因为有含布的迹象(编者按:在这里要普及一下,很多人以为古时候死者的随身陪葬品就是随便一方,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拿戒指来举例吧,死者生前的戒指是戴在手指上的,死后得摘下来,然后放在手中,但这并不是直接放,而是得用“含布”来包裹好戒指后,再放在死者的手中,这在盗墓行业中有一个术语:晃金。一般盗墓的来到尸体面前,通常第一句话都会说:“兄弟们,看看有‘晃金’的没有?”由于晃金和黄金是同音,久而久之,就误传为黄金,其实这是不对的,古人人为,人死后是要投胎的,所以身外物不能连着身,你戴着、挂着都不行,所以得分离。分离后,又不想死者投胎时“身无分文”,所以得有随身陪葬,这陪葬物包裹好后,一来不贴身了,便于投胎,二来符合财不外露的心理,不会到了阴曹地府的时候,因为金光闪闪而被小鬼们发现,抢了过去,所以得“晃金”。有含布,但含布里无物,显然是被盗了。最后能判断出被盗的是三颗夜明珠,而且是非常大的夜明珠,何以见得?在于光点。什么意思?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中,如果放置一个发光点,诸如夜明珠、长明灯等等,一直在那边亮着上千年,然后把夜明珠和长明灯拿走,那地方依旧会有光点,还是会发亮。当时01和02一看那观点,颇有经验的他们就第一时间根据那光点判断出是三颗非常硕大的夜明珠。那这价值连城的三颗夜明珠去哪了呢?墓穴之中,这夜明珠最好找,哪里发亮,就在哪里呗?但三个人仍是没有发现。也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隔着五十多米的地方,听到了一个细微的声音。大家或许要问,五十米开外的声音,还是细微的那种能听到?我只能说,你去了古墓里,特定是千里耳。。。
三人被那声音吓了一跳,于是相继前往,越往前走越触目惊心,发现那古墓的空间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是一个更大的棺木出现在三人的面前。“原来主墓在这里呀?”01率先惊讶的说道:
02和03细细一甄别,发现那棺木虽大,棺盖和棺底并不平行,棺盖有明显的凹线装,这是典型的女棺。大家能理解吗?棺材分男女之用,棺盖呈笔直,是男棺,棺盖呈凹线,是女棺。很多盗墓系列里的小说就有点胡搅蛮缠,不按历史常理出牌,让人感觉有些不尊重历史。在古时候,夫妻有合葬,根据棺木“坐北朝南”的原则,通常女棺位于男棺的东侧,也就应和了“男左女右”的原则。()。
,
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6)(第13宗灵异事件)()
根据这棺的造型和位置,很显然,就能判断出并非是主墓,而是墓主的夫人。03非常专业的说道:“看来这墓主生前是妻管严,死后的棺木都要比老婆的小。”02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能。。。”
在古时候,纵然老婆是“河东狮吼”级的人物,但“规制”这东西依旧不能改变,生活中,老公可以怕老婆,但死后绝对不可能棺材和墓穴的面积都比老公大。那造成老婆的棺材、墓地比老公棺材、墓地要大的原因,那就是“后死追封”!
什么叫“后死追封”呢?后死很容易理解,老婆比老公死的晚,那“追封”呢?这个跟老公身前的地位有关。。。
在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死者为大,这一点在官场上尤为明显,特别是古时候的“追封”,真的是中国官场的一大特色,人死后,当权者(一般是皇帝)会根据死者生前的“功德政绩”,追封一个生前所没有达到的爵位。中国历史上,受追封最多的莫过于孔夫子了。在武周之前,孔子已经被追封到“公”这个地位,武周之后,更是追封到“王”。虽然这些都是形式上的,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表彰,但放到“规制”上而言,还是需要去执行的。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墓葬文化:妻子的棺材、墓穴要远大于丈夫的棺材、墓穴。再说通俗一点:丈夫死的时候是正三品的官位,安葬的级别循了正三品。死后两年,新皇登记。觉得这个已死的正三品在位的时候,辅助自己有功,追封一品。得,他的妻子就名正言顺成为一品诰命夫人。她死了,就得按一品诰命的级别来安葬。这就出现了妻子墓穴和棺材大于丈夫的现象。
这一现象统称:后死追封!
02、03当然知道这一现象,再看那棺木的“规制”,以及墓穴的规模,最重要的是棺材的制式,让02和03都有一些不敢喘气:这。。。这个级别最起码是“王”的级别。02和03面面相觑了一番,想必这次的发现将是一次重大的发现。虽然先前郭沫若先生早有这方面的预测,但毕竟眼见为实的震撼远不是耳听为虚所能比及的。这个时候只有01是门外汉,他所关注的是刚才那细微的声音是哪里发出来的?
就在02、03还沉寂在“有重大发现”的快感时候。01冷不丁的说道:“这声音是从这口棺材里发出来的。”02、03顿时“惊醒”了过来,盯着那棺材不约而同的念叨道:“这棺材里怎么可能有声音?”
大家三只电筒齐刷刷的照在了那口棺材之上,看着那口完好无损,布满尘灰棺材,都侧着脑袋,一副想不通的表情。还是01“初生牛犊不怕虎”,拿起铁锹直接走进棺材,作势要砸!02、03见状,连忙上前阻止道:“你这是要干嘛?”
“没听到里面有动静?”01显得有些激动,好奇心驱使他想看看棺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能胡来,这棺材未有开封的迹象。轻易开棺会有不妥!”一直都不信鬼神的03也开始有些犹豫了起来。
02也在旁告诫道:“这已经是文物了,不能随便破坏文物!”正当02的话音刚落,“咕噜”一声,声音又从棺材里传了出来。这时三人紧张的对望着,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要不。。。要不我们先回去,跟郭老师汇报这里的情况后再做打算吧?”02率先打起了退堂鼓。
“不管汇报不汇报,这棺材里到底是一个什么名堂,我们总要打出来看看的!”一心想一看究竟的01执意要开棺“验明正身”。
“我的意思是。。。暂且不要动为好!这里面要有什么。。。”这个时候的03已经是愈发怀疑自己的信仰了。
正当大家不知道该进该退的时候,棺材里的声音愈发的频繁了起来,最终“砰”的一声,棺盖竟然自己打开了。瞬间墓**满是扬尘,三人在迷住眼的同时,也惊吓分别倒退了几步。也就在这个时候,01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枪。。。
些许的“尘埃落定”,扬尘不再明显,棺材里也不再有什么响声,大家勉强的朝着那棺材看去,耀眼的三道白色的寒光从棺材里射了出来,亮光一直“穿透”到墓穴的顶部,03似乎知道了一些什么,口中勉强的说道:“难。。。难道是夜明珠?”
03盗墓多年,对什么样的宝物都是了如指掌,所以一看那寒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