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10年2月25日,孟加拉国的加济布尔县一毛衫厂发生一起严重火灾,造成至少21人死亡,50多人受伤;同年6月3日,首都达卡老城区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造成119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事后证明,改居民楼里很多居民都从事着服装加工的零活,随后12月14日,首都达卡附近一家服装厂再次发生火灾,造成2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或许读者要问,怎么孟加拉国的这些服装厂老发生火灾呀?难不成政府不重视?可能不重视吗?再懦弱昏庸的政权,碰到这种特大灾害事故,也都至少会有一个处理的姿态,譬如:你消防不到位,我得整顿消防。你用电乱签乱挂,我得整治电力。我们先来看看有关孟加拉国对这起服装厂的火灾做出的官方描述:
2012年11月25日晚,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西北部郊区一家制衣厂发生火灾。发生火灾的服装厂位于达卡以北30公里处,隶属于孟加拉国塔兹琳tazreen服装公司,该公司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西方大型超市提供成衣。(编者按:孟加拉国是全球第二大成衣加工出口国,拥有超过4500家成衣加工厂。)成衣出口贸易对该国贸易出口额贡献约八成。大火首先在位于9层厂房一楼的仓库燃起,当时数百名工人被困楼上。而在大火燃烧4个多小时后,消防人员才赶到现场。截至发稿时已至少造成121人死亡,多人受伤,另有数十人失踪。这是该国近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工业火灾事故。事故发生后,消防人员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大批被困工厂楼顶的工人都已安全获救。然而由于消防车和消防设备不能轻易地接近火场,因此为救援工作造成困难,同时死亡人数恐怕也会继续上升。至于起火原因仍在调查当中,初步认为大火可能是由于电路短路而引发。
那都有措施了,为何还频发,而且还是针对一个行业“搞事”的。这里面就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了。。。
在了解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时代背景,先要对孟加拉国服装行业做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们再来慢慢的剖析着孟加拉的服装厂怎么会跟灵异事件牵扯上关系的!
在官方的记录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然而由于消防车和消防设备不能轻易地接近火场,因此为救援工作造成困难,同时死亡人数恐怕也会继续上升。”消防车和消防设备不能轻易的接近火场,是孟加拉的老百姓故意制造出来的拥堵。这是什么情况呢?在于从事服装业的那些人——童工。
在孟加拉国,从事服装业的大都是未满14周岁的童工。这放在任何一个国度都是被禁止的,孟加拉国同样如此,它们相关的执法部门对非法用工的行为进行打击。可为何还屡禁不止呢?在于孟加拉国的贫穷,笔者就在写这章节的同时,手边还放有孟加拉国经济状况的资料,从一些数据中不难看出,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千三百多美元,属于典型的不发达国家。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发现,孟加拉国一个成年人的月工资差不多在100多美元,这工资搁在中国国内,估计都没法正常的生活。可即便如此,孟加拉国的一些“企业家”还是想用更少的工资来换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于是童工成为了他们的不二之选。
特别是服装加工业,这一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体力要求跟建筑工、农民比起来要求较低,但人力需求量却很大,童工是不二的选择,另一方面,孟加拉国的很多贫困家庭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早早出去打工赚钱,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这一来,就有了童工市场。童工的工资跟成年人比起来,不足三分之一,孟加拉的很多童工每天的工资不足一美元,但即便如此,还有很多家长托着关系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服装加工企业,面对执法部门的打击,家长和“企业主”们能不竭力阻扰吗?于是,大家就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孟加拉国的很多地方,各建筑楼的出入口大都被各种建筑垃圾、车辆倾堵着,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来阻碍相关部门的执法,为“企业主”们躲避执法提供时间,这也就成为了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不能接近火场的最重要原因。()。
,
火烧孟加拉国服装厂(2)(第24宗灵异事件)()
当然,孟加拉国的很多父母这么做,也是有情可原,当贫穷将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成为了逼不得已的应对之策。但如果有些人专门利用童工赚钱,那就是天煞的“吸血鬼”了!在孟加拉国,童工成为了一条可以让人迅速发家致富的利益链条,当然有一些贪婪之人对此垂涎三尺,譬如:孟加拉国某孤儿院院长姆德利夫克(编者按:为防止读者对号入座,该名为化名。)!
在孟加拉国,孤儿院就等同于我国的福利院,是一个国家拨款扶持的公益单位。姆德利夫克从事孤儿院院长一职,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干部,在收入上应该比较稳定,跟广大的贫困民众相比,他的生活应该是可以用“衣食无忧”来形容。家庭也比较和睦,根据相关的新闻报道显示,姆德利夫克的妻子是不参与工作的,全力在家带养三个孩子。或许会有读者会问,就靠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五口人的生活,是不是会有点累?那笔者在这里不妨可以明确告诉你——在中国或许有可能,但在孟加拉国,不会!我就举一个再为普通不过的例子吧:中国移民最多的十个国家,孟加拉国排第八,比英国和西班牙还高。大家或许会很惊讶吧?这个不是笔者在这里胡说八道,而是有官方的数据,2013年,中国移民目的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2168251人)、随后是日本(629148人)和加拿大(614500人),韩国第五(512705人)、澳大利亚第六(414583人),第七新加坡(365797人),第八就是孟加拉,一共是168119人。孟加拉国虽然贫穷,但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国民比较向往的国度,在这个国家,物价较低,只要你能赚到钱,就能有很好的生活。说白了,姆德利夫克一个人的工资即便是300美元一个月,但这个收入能在孟加拉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绰绰有余。在这里笔者要顺便提一下的是:姆德利夫克的妻子的父亲是孟加拉国某地区的供给官员,这个职位就相当于我国的负责区一级经济的副区长。大家能理解吗?姆德利夫克这一家,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衣食无忧的院长,在金钱利益面前,同样显示出了人最为贪婪的本性。最初(2006年),是一家服装加工厂的企业主找到了姆德利夫克,说孤儿院的很多孩子都已经满十岁了,我们来照顾他们的一日三顿,安排住宿,让他们为我们工作,我们把他们的工资全部给你,你来决定这些工资的分配。姆德利夫克一听,这交易划算呀,就表面上看来,他可以有一部分童工的工资收入,但实际上,那些孤儿被带出孤儿院,一日三顿省下的钱,也都可以中饱私囊,一件事情,可以多出两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利益面前,这个姆德利夫克就跟那企业主谈起了价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认,姆德利夫克愿意出10个满10周岁的孩子,他们的工钱是每天85塔克(编者按孟加拉国货币,相当于1美元。)。至于这个钱最终进了谁的腰包,大家心知肚明!因为这个先河一开,姆德利夫克的“生意”就开始红火起来了,很多服装加工厂的“企业主”都找到了姆德利夫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到最后,姆德利夫克为了利益最大化,竟然让八岁甚至是六岁的孩子都前往服装加工厂,赚取不义之财。
这个。。。最后就出问题了。。。
最先一批的十名童工来到服装加工厂后,基本上可以用“受尽盘剥”的待遇来形容,他们所从事的工种是剪线头,这工作看似简单,但如果让其坐在一个小马扎上,然后在堆积如山的成衣中,一天工作15个小时,全年无休,如果抽检过程中,发现一个线头未剪,可能为之要多义务加班1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时,我估摸着,除了孩子那特有的纯真意外,每一个人都会在这份工作面前崩溃。
高强度的工作能换来怎样的伙食和居住条件呢?笔者曾经看到过相关的照片,照片上的画面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里,竟然住着5个孩子,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都在这小房间中,每天早上6点,工头会准时的出现在小房间的门口,将这些童工组织起来,然后美其名曰的给他们带来了早饭。早饭无非就是隔夜里工头们吃剩下的饭团,弄稀了,撒上一点盐,在十分钟之内吃完,十分钟内你吃不完或者不想吃,那只能挨到下午的1点钟吃上一顿了。孟加拉国地处南亚,到了热天,那温度几乎可以用“热的窒息”来形容,十平米的小房间内不要指望有空调和电扇,工头们顶多会给他们每人配制一把扇子,这扇子可是要钱的,童工们没钱给怎么办?那就加工时,只要童工愿意连续一周多加班一小时,那就能免费获得一把扇子。7个小时的加班换来一把破败不堪的扇子,除了这些逼不得已的童工们,还有那些人会愿意?可即便是多辛苦7个小时,换来了降温所需要的扇子,但面对闷热的高温,童工们依旧不能“苟且”,于是在2006年的9月13日,发生了一宗事故:2名童工因贪玩死亡。
贪玩死亡?或许读者读到这里很不理解,这个跟天热有关系吗?有!真正的真相是这两名孩子是因为中暑而死,而那服装加工厂的“企业主”,为了少给我自己惹来麻烦,所以就谎称这两名孩子下班后贪玩,在附近的河里游泳戏水,最后不小心,溺亡!“企业主”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简单明了,将那两名中暑死亡的孩子扔进了附近的河里,然后联系上了姆德利夫克,说孩子们下班后溺水死亡。这理由非常恰当,姆德利夫克虽然“贵”为院长,衣食无忧,但对于“民间疾苦”也是了如指掌,那“企业主”给孩子们安排的地儿肯定没有防暑设备,所以孩子们下班后去河里避暑降温情有可原,最后造成溺水身亡的事故,也记载情理之中了。姆德利夫克也就不再追究溺水的责任了,而是明目张胆的和那“企业主”担起了赔偿事宜,“企业主”为了息事宁人,最后以每人42500塔克(相当于500美元)的标准,一次性赔付给姆德利夫克。
那两名孩子的真实姓名不得而知,但他俩在孤儿院的名字为:巴辛和巴莫迪。
孟加拉国殡葬分为土葬和火葬两种,但由于宗教信仰的问题,这个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其国民百分之九十都是宁可选择占地面积更大的土葬。国家虽然在火葬上有鼓励,但民众对这个并不是非常感冒。姆德利夫克为了将“价值”给最大化,巴辛和巴莫迪的殡葬采用了火葬,得到了国家奖励,对于一切当地宗教人士的抗议之声,姆德利夫克给出的正义之音是:响应国家号召,提倡火葬!但有讽刺意味的是:姆德利夫克自己是土葬的忠实“拥护者”。()。
,
火烧孟加拉国服装厂(3)(第24宗灵异事件)()
巴辛和巴莫迪的死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姆德利夫克甚至感觉到这样的来钱更快一点,以前或许对于“企业主”们,还有那一丝丝的要求:善待自己的孩子,他们毕竟还年幼,直到后来,几乎都不闻不问,心想着,那些孩子一旦死了,我就有赔偿款拿,还有政府有关火葬的补贴,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那段时间,姆德利夫克不像是一般的公务员了,而是能买得一辆好车,在好车里抽着自己以前只能偶尔抽之的古巴雪茄。没多久后,他就张罗着买一套中意已久的房子,他对自己的妻儿们说:“房子宽绰一点,才能买有头有脸的家具。否则再好的家具放在拘谨的小屋子里,总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其妻对于丈夫物质上的变化起了疑心,一再追问,姆德利夫克最后也没有再去隐瞒的打算,开门见山的对着自己的妻子交代自己在从事着贩卖童工的事情,妻子起初有些犹豫,担心丈夫这么做,会受到法律的惩戒,但在咨询自己的父亲后,她父亲的那句话,让其彻底打消了疑虑:这个很正常,我还嫌姆德利夫克从事这个事情晚了呢,全国都在那样做,趁着现在有资源,赶紧的多赚一点钱。再说,孤儿院的那些孩子们,过早的接触社会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否则天天在孤儿院里等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将来对他们踏进社会,是一种毒害。这种“冠冕堂皇”的话竟然说服了自己的女儿,这一来,姆德利夫克和其妻子就合流同污,肆无忌惮的从事着这伤天害理的事业,姆德利夫克的妻子,还时不时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给自己的丈夫物色更多的“孤儿”。。。事情就这样的一直风平浪静的下去吗?
套用中国的一句俗话:人在做,天在看。服装加工厂“企业主”和姆德利夫克这样丧尽天良的行径,孟加拉国的法律不能制裁他们,但。。。
2007年9月13日,那服装加工厂的“企业主”跟往日一样,带着他的会计前往服装加工厂盘点昨日的生产状况。那天天气闷热,“企业主”一踏进那加工地,就被燥热给“引”的频频出汗,这鬼地方,“企业主”不想多呆一分钟,一直在催促着他的会计道:“戈伊,清点好了吗?赶紧的!我快中暑了。”同样满头大汗,背部已经佝偻的戈伊一边清点着现场,一边核对着账本,面对“企业主”的催促,只能把账本递到“企业主”的面前说道:“老板,或许是我太过于细心了,我发现昨天的产量多出了很多!”
“多出了很多?”“企业主”有些不明白的问道:“什么意思?就是这些工人们加工成品的数量超过了我们额定的数量?”
“嗯。。。”戈伊犹豫了一下后说道:“嗯,理论上是的!”
“哈哈。。。那不是挺好,我就是要产量、产量,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企业主”听到产量多出来的信息,心中满心高兴的说道:“好了,今天实在太热了,多出来总比少掉好。我们还是赶紧离开这里吧,我热的快中暑了!”
“可。。。可是,我敬爱的老板,我们到昨天为止,总共才给这加工点4000件成衣,但实际盘算下来,竟然有4400件成衣,多出了400件,这个帐我实在是做不平呀!”戈伊轻抓饶着自己脑门,有些不明所以的说道:
“多了400件?”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多出加工的衣服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肯定是在加工点供货上出了问题,这个点上多了400件,那相应的供货点上肯定会少掉400件。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在于每个加工点都是定岗定员的,如果供货中,多出了400件,那多出来的完工是怎么完成的?“企业主”开始想当然的认为:是不是给这些童工的工作量太少啦?以至于他们并没有满负荷的工作?但戈伊却不这么认为,认为是工人有私藏克扣产品的嫌疑,通过瑕疵品的漏洞,将成品隐藏,然后用于不时之需可以用来抵扣每天的工作量。“企业主”和戈伊两人一合计,觉得这事无论怎样都是大事,于是也不管闷热难耐,开始对童工们还是审讯,查找问题原因所在!
“企业主”和戈伊两人分别找童工们“谈话”,谈话的地方是在临时仓库里的两个角落,加工区域本就闷热难耐,那仓库的小角落中更是不想让人多呆一秒钟,可“企业主”之所以要选择这里“谈话”,那是因为他不想童工们“串供”,在“企业主”的印象中,这些童工都是大大的狡猾,能少出力就绝不多出一份力,能多吃饭就绝对不少吃一口,所以,尽管闷热,“企业主”还是忍着,非要把这事给查个水落石出。
“企业主”和戈伊两人齐头并进,分别对该加工点的童工们进行了问话,问话的内容无非就是叫什么名字、多大了、一天能加工服装多少件,一番问话下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让“企业主”和戈伊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到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陌生的孩子,走到了“企业主”和戈伊面前,说道:“是要问话吗?”
“企业主”和戈伊心中嘀咕了一番,这是什么情况呀?不是这个加工点的20人已经问话问完了,怎么又多出两个人?
“企业主”带着一丝不耐烦的口吻问眼前的两名童工道:“你俩叫什么名字?”
那两名童工分别介绍道:“我叫巴辛。”“我叫巴莫迪。”
“巴辛,巴莫迪?”“企业主”紧着眉头,转过头来看着身旁的戈伊问道:“这两个人的名字好熟悉呀!是不是其他服装加工点的,把他们给调过来的?”戈伊也跟着紧着眉头,轻挠着自己的额头说道:“这俩名字确实好熟悉呀!但应该不会是其他服装加工点调过来的,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