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至一品斋所见的一直都只有苏郎君。从未有见过那老先生,若说老先生早已身故。那倩女幽魂上所题的妙字又从何而来?所以……宜奴也早就怀疑那老先生只是苏郎君杜撰出来的说辞。”
封宜奴的可信度无疑比旁人要高出一截,底下有些还支支吾吾,不过却也说不出驳回的理由,倒是刚才的对头一阵阵的奚落,好生恼火。
台上封宜奴见了底下如此,不禁微笑起来,袖子里的那封信笺一直握着。
……
……
而今天的矾楼也是遭遇了相同的情况,大堂里不仅是那些才子书生,就是寻常不关心文事的员外商贾们对这此也极有兴趣,同行里出了这等奇葩,说是涨脸也不为过,因为随着一品斋真实身份的露面,对于李家才女为何甘愿定罪的解释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难怪如此……”坐堂里年纪稍长些的士人唏嘘而叹,“弱冠之年就有如此才学,难怪会让那李家娘子倾心了。”
旁边友人捺着茶盏更是皱眉,“更可怕的是才这等年纪就懂得韬光养晦,真不知道是真个淡泊名利,还是为了今日一举成大名,若是后者……啧啧。”
矾楼人氏多文雅,自不会有撷芳楼那般口角争执,当那头传来行封宜奴的出澄后,消息的明朗程度就更扶摇而上了,这对于那些还在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无疑是有些心酸。
人家是急着躲名声,而自己却死命的捞也捞不上一次。
心中些许的妒意还是有些的。
大堂前正是长吁短叹,而这时……梨台之上忽然有二胡乐声飘出来,这极凄离的拉弦乐瞬间就把人的耳朵抓了过去。众人有抬头望、有转过头看,梨台上挂出一条横幅来,上书“鸳鸯蝴蝶梦”五个大字,笔法瘦直挺拔,如游丝行空,赫然便是三月前倩女幽魂扉页上的题字,这被许多士子津津乐道的书法如今再度出现,有些事情,已经不言而喻了。
他们或是震愕,或是皱眉,神态百般难言。
那如泣如诉的鸳鸯蝴蝶梦从紧闭着的朱红纱帘后续续飘来,就像是在耳畔边倾诉着绵绵情意,真是……
“诸调之新,乐功之厚,同辈中怕是无人可出其右。”无不有人这么酸溜溜的评价。
而二楼东厢雅间里,中书侍郎许将之子许份合着眼,安静的聆听曲乐,旁边的侍从知他心意,也就把桌上的锦盒收进了袖子,转出屏风与家仆耳语了两声,家仆应声出去。
随着乐曲终结,梨台上的纱帘也慢慢卷拢起来,中间只有一个素裙女子跽坐着,她把高胡交付给身边的女婢,而后起了身子到台前来。
大堂里有惊讶的声音,“李师师啊,她怎么会出台的?”行人物一般只会约客,而不会出台,尤其是像她这等第一酒楼的行,更别指望她会在这种场合下登场了。
底下的絮叨声很快就随着李师师的手势而停了下来。
“师师已经很久没有出台了。技艺有些生疏,还望大家多有包涵,刚才这曲鸳鸯蝴蝶梦是一品斋的苏郎君所谱……”
后面的话很多人也都明白了。而且李师师话还没说完,南面潘楼也正好传过来消息,对于那苏进即是一品斋的身份再次坐。短短这几个时辰内,京中三大酒楼都对外表露了这等信息,消息层层扩散,从底层的说书艺人到上层士族大夫,不消多久。这京师里走动频繁的人几乎都知道了这件事了,太多人不禁问。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才能隐忍到这种程度?
这风言。很快就吹到了宫闱里去,原本就敏感的人物在这时曝出这等讯闻,让那些妃嫔们亦感兴趣。
后殿御花园里,百花争艳。鸟语花香。
玩着关扑游戏的妃嫔们也暂时停了下来。拿帕子净手,莲石桌边伺候着的都知官正在给这些娘娘说外头的新闻,由于久处深宫,所以这些妃子们对于外界新闻的渴望自是比寻常人要强烈,即便这份情绪不会表现在脸上,但也会表现在神态举止上。
掩嘴、缩肩,因诧然而睁大了眸子。就连素来稳重的皇后王氏都不免有诧异的神色,她问这入内都知。“京中真是这般风闻?”
都知卑躬,“奴婢也是听采办司所说。心知娘娘们关心此事,所以便来与娘娘们说。”
这一干锦衣玉食的妃子们闻言不免忧心起来,尤其是最得徽宗宠爱的郑贵妃,她可是不止一回见徽宗在她宫阁里秀那“授自老先生”的瘦筋书法,还总能与她谈论那美芹十论是如何系统精妙,每每说来,无不是感慨“吾大宋人才济济,何愁大业不成!”
“姐姐。”她从桌底下偷偷拽了下皇后的袖子,王氏把不解的目光望过来,便听到对方问道,“官家那头可是知晓?”
一听此问,王氏也是暗忧起来,“官家耳目甚多,消息自是比我们后宫要灵,如今连我等都已听闻,官家怎有不知之理?”她说到这儿,神色一个激烈,“不行,我得去睿思殿一趟。”她赶忙吩咐下去仪仗,往外殿门而去。
正如同王氏所说,此时身在睿思殿批审奏折的徽宗已然从文字外库梁师成口中得到宫外流言,并且吩咐梁师成去取些东西回来。
御案的左右案头上分置两垒折子,左边十五折,右边二十六折,如此分明的摆置。不过此时身穿燕居服的徽宗并不在案前批阅,而是和资政殿大学士黄履、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在偏厅研讨书画艺术。
一张三尺澄心纸立在他们面前,有专门的青檀画架安上。
端午沉舟事件的内情即便下封口令,但还是被朝野众臣揣摩到了,这自然让徽宗大刹颜面,而且对于苏进的处罚也是让他头疼不已,不罚不成规矩,但罚了又会被三省看轻,到头来……都是自己这做皇帝的不是,烦的他根本耐不下心来处理朝务,索性,就是把这两个安置在宫观养老大学士召了进来陪聊散心。
他身边负责记录言行的起居郎邓洵武小心陪侍,皇帝受了气却不了,想想就知道有多窝气,所以这时候他笔下的记录也是非常谨慎。
“官家。”又有一份新折子上来,徽宗停下手上的笔,“谁的。”
高班低头一声,“少府刘监事。”他想了想,又把后话补齐了,“奏疏整饬宵小,查办奸商。”
徽宗摆摆手让他赶紧消失。如今朝廷也是很明显的分成两股,一面是以谏院高杞、枢密院丁贺为,对苏进是往死里打,另一面是礼部赵挺之、台院任伯雨为,对苏进大做开脱,不过主心骨倒是在那李家女子身上,这让徽宗是看到摇头无话,简直把自己当做无道昏君了,李格非那女儿他当然知道是清白的,只是眼下找个外在的平衡点罢了,等事情过去了自是不会给予为难。
“官家。”
这时外头的梁师成端着一叠宗卷进来,“这是熙宁年那商户苏中的原卷,按照年份来算,该是此份无疑。”
徽宗拿过这份已然泛黄的科举策论,他根本没有去看内容,只是“哗啦”的一下把卷面摊平了一览,半晌没有说一个字。
而后,面色沉郁的把卷子挂在画架上,与旁边自己所题的瘦直书法对比甚是鲜明。
黄履和范纯仁之前就已经听说了那个风言,如今皇帝自己佐证了,也让他们颇感吃惊。传闻那商户子弟不过弱冠之年,可居然已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该是有多雄浑的功力才能做到。
正所谓看人先看字,在书法造诣上能达到如此程度的人,文学功底自然不用多说,甚至他们已经怀疑那商户子弟写那些杂言小传是为了掩饰他极高的文辞,或者说……他这般年纪就已经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两个老学究互看了眼,从对方褐赭的老眼里都看到了沧桑。
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
案头上的徽宗沉默了许久,而后将所有人都屏退散了,黄履、范纯仁两人也是打礼告退,不过盏茶时间,这空旷的睿思殿里只剩下徽宗一人在案头沉思。
他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
忽然,这静谧的大殿内,有轻和的屐履走步声从梨花木地上传递过来,徽宗眼皮都不用抬就知道来人是谁。
王氏侯在他身边许久,也是一句话都不说,安安静静的。
“你觉得那苏仲耕……如何。”他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旁边的王氏沉吟了会儿,见徽宗确实是在认真的倾听,才更为认真的回答,“臣妾没有见过那苏仲耕,若一定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她呵的很是自然的一笑,“怕是不对头的。”
“不过……”她转折,收起了笑容,“臣妾很喜欢他写的故事,嗯……姐妹们也喜欢,京师里许多人,也喜欢。”
她说完话,过了很久,当外头的暖阳从木横披里打到殿内地板上时,徽宗才深纳了口气,他对于王氏的话不置可否,撩起下摆起身,往殿外走去了。
王氏被远远的落在后头,看着徽宗的背影慢慢转出睿思殿,而后,就听到殿外内侍高班的长长的唱声。
“起驾慈宁宫——”(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五章 围城打援(下)()
旧曹门街前的向府今ri结彩红灯,红缎软毯由门槛一直铺到大堂,府内奴婢家仆端着茶水佳肴频繁进出,有玉革金腰的达官贵人受邀赴宴,彩礼置满外庭,香车停满后院。
今ri向府主家向宗回返京,这个京师里的头等皇亲回来,有点眼se的当然会随上一份礼箱。而向宗回的气se也确实不错,与那些多年未见的老友寒暄,说起平生得意与失意,都是一片唏嘘的感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也差不多是散席的时候了,向宗回喝的少,所以此时还能站在大门前与一众老友抬手告别,两子向班、向鞅在旁代为相陪,不过就在这时候,谁都没想到的一个风头人物也提着彩礼过来拜访。
“这位是……”向鞅皱起眉头,正打算问左右,不想自己手底下那调皮儿子已是“先生先生”的喊了出去,还颇有主家风范的给父亲大伯介绍。
“阿翁,大伯,爹,这是苏先生,教我们诗书的。”
长子向班看了苏进一眼,点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身份来拜访,出于王孙贵族的仪度,便把人请了进来招待。
苏进余光瞥到甄氏那头,见甄氏回以颔,那些客套话就不用说了。而上座的向宗回就更不会与这后辈拐弯抹角,他裾袍一拂,把两个儿子以及其余家仆都屏退了,单独将苏进请到了后院书房叙话。
外廊上的向鞅拉过甄氏耳语因由,不过之前就已得过向宗回吩咐的甄氏却只能摇头。
“一桩故人往事。公公已有吩咐,是故妾身也很为难。”
向鞅皱着眉头把视线望向书房,这间装潢雅致的书房里面。完全没有什么剑拔弩张的氛围,向宗回很是主人风范的给苏进上了极好的拣芽新茶,温润的杯壁让许多浮躁的因子镇定下来。而两人的谈话,从一开始就直接切入到十年前,没有任何赘余的话。之前向宗回在听过甄氏禀言后,就大致摸到了那苏家后人的心思,那人能如此耐着xing子在向府磨。心志之坚已勿需怀疑,所以自己从一开始就绝了规劝的念头,只是给他描述了一番难度所在。
“你还要做吗?”向宗回抿着茶。看似悠闲。
对面就回了他一句期限,“什么时候能给我?”
向宗回含茶咽下,“当年朝里陷进去的官帽子不少,你让我一一给你找出来是不可能了。再说十年朝政动荡。当年那些官帽子绝大多数都已下放到了地方,而且不少已经身故,如今在朝的可说屈指可数,我这有几封书信存根,过两ri让人给你送去,至于事情如何拿捏,就看你自己了。”
直到案几上的茶汤都快放凉了,一身青袍的书生才起身告退。
“多谢。”
向宗回纳着茶盖子。轻轻的将几片茶叶撩拨到汤面底下,什么话都没有回。等到管事禀报回来书生已走的消息后,他才将茶盏搁回在了案几上。
“你要是有你儿子这点决断,当年就不会败这么惨了。”
他脸上好似有唏嘘之se,下头的管事正不解呢,这向宗回就已经从往事中脱离出来,对他吩咐,“备车,进宫。”
……
……
皇宫内院对于向宗回而言如今也有些陌生了,许多建筑都已翻修或者完全改头换面,在内侍省的一些殿头高班引领下,从左掖进,粗览了内诸司和学士院等地后,也就直往内院后宫去了。向宗回是何人这些内侍官自然晓得,所以早早就进去通报了。
慈宁宫内。
“禀太后,安康郡王殿外求见。”
此时徽宗也正好在慈宁宫内,他心情烦躁之下,便是来找向氏开解,可不想向氏根本没有给他拿主意的意思,就是放开了让他自己处置。所以这时候,向宗回的到来倒是让他多了个抒抑郁的对象,他这舅舅与那姑父是差不多的人物,不是纯正的文人,所以与少时的自己相交甚密。这向宗回进来与向氏见了个面后,还没说上几句,就已经被徽宗安排在了外头的河塘凉亭里谈心。
石桌上正煮着江淮特供上来的惠山泉,当茶水沸停后,还是由徽宗亲手将龙团片茶拨进去煮,过不久,就有极清冽的茶香四溢开来,萦绕在头顶的卷草楣子间。
舅甥俩寒暄了一会儿后,徽宗就把端午龙舟之事与这娘舅说了遭,若是换了以前,向宗回或许还能做到言无不尽,但眼下毕竟君臣有别,有些话就不能说的太开,再说这次徽宗召他回京怕也不只是为了和向太后作别,所以明哲保身的做法就是不偏不倚。
“龙舟沉没毕竟是坏了朝廷颜面,更重要的是三省执政已知内情,那官家就得掌握点度了,轻了会败皇室颜面,重了又会损官家名誉,所以我看只能从中取正,消减重刑。”
徽宗点点头,但眉头还是皱着的,虽说皇帝要兼顾天下,但他毕竟还是个人,也有七情六yu,若是挠痒痒似的惩戒,肯定是让他不自在。
他叹了口气,再想想吧……
****************************
****************************
由于徽宗年前暗诏,所以从这五月开始,就66续续有贬谪的大臣返京,江淮等稍近些的谪臣这两天就到了京,还赶得及吃个端午的粽子,比如处在那西水城门角子、踊路街最西头的蔡府,在前天端午晚上也是摆上了宴席,不过毕竟不像向府皇亲,所以直到两天后才开始有相熟的同僚上门拜访,从往到今的寒暄。也慢慢把人脉回聚起来。
虽已年逾五旬,但蔡京脸上却并没有那种老人迟暮的神se,他迎送往来朝中同僚。皆是笑语迎进、笑语送出,哪怕是之前有些过节的人也毫不另眼相待。
“蔡老若再送,可就要到我府上做客了。”侍御史龚夬携子在蔡府门前与蔡京拜别,言辞间煞是热络,这让他长子颇为不解,等回到府里才切声问他父亲因由,而此时这龚夬面上的笑意也已散尽。
“这蔡京前年贬去江淮就有为父一本夹奏。只是没想到他还能起来,如今看官家意向,怕多要启用新党了。为免鱼池之祸,为父自是要尽早准备。”
他长子皱眉,“如今朝政已趋于平稳,该是不会有大动荡了吧?”
龚夬一声冷哼。“为父既然这么说了。你就给我听着,以后要多与那蔡氏子弟交好,在政局还没稳定前,做事要机灵点。”,“是,孩儿明白。”
……
而此时蔡府三阶高门前,送走那侍御史的蔡京并没有立即回府,而是就这么站垂花门前望着城门口进出的百姓。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这是一条热闹的街道。一般官员不喜欢将官邸安在贴近坊街的地方,但蔡京不同,他就喜欢一开大门就能直面这种市井气息。
目光所到之处,尽是大宋天下。
他是怀着大野心的,身边陪着的长子蔡攸也是同样如此,当看到城墙边像怨妇似得正在揭告示的铺兵,蔡京笑着转头对长子道,“这踊路街下去就是那书铺吧?”
蔡攸不明之下怔怔的点了下头,“父亲是……”,“予我随份礼,去那书铺瞧瞧。”
……
蔡攸虽然与他父亲说起过苏进的事,但当时也只是当作新闻随口一说,蔡京当时也没什么表示,只是不知今ri为何突然就下了这个决定。
一个明ri就会被皇帝打下万劫不复的人有什么可见的?
他不明白这向来沉稳的父亲会去见一个没有利益价值的人,而且这个决定来的太突然,完全没有任何预兆,反倒是管事杨翁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蔡攸落下半个身位耳语了问话,才从这个老奴口中得到令人咂舌的回复。
“大少爷难道忘了去年老爷谪经陈留时的那次事故吗?”
什么?居然是他!
蔡攸正是心疑不定的时候,抬头便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