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四十一章 争权夺利()
老蒋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委员长职务,被简明月一句话就抢去了。他倒是还想挣扎一下,可一看简明月那冷冰冰的眼神,所有的勇气就全都消失不见了,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当然,老蒋也不是这么容易认输的,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准备了很久,也早就计划好了万一简明月不答应该才用的对策。于是接下来简明月发布的命令总是遭遇重重阻碍,可追究下来,命令不能执行总有各种合情合理的理由。简明月武力再高,要当委员长,也总要手下人替她办事,手下人都不听她的,她就被架空了。
可惜这一招对付别人好使,对付简明月根本没用。一次两次简明月还以为是正常的,次数多了就明白过来了。用移魂大…法一问,就问出了命令不是不能执行,而是有人在背后指使,故意捣乱。既然是这样,简明月也没什么好客气的,又问出这些家伙以往做过的龌蹉事,查实之后都转交军事法庭,直接按律判刑。
老蒋还不止这一招,就近的人简明月能直接处理,远在天边的她就够不着了。尤其是刚打下来的印度、西伯利亚等地,驻军人数众多,事务繁杂,偷偷做点小动作简直不要太简单。
对付这些人,简明月的手段就更加粗暴了,一个命令下去,要是做不到,就直接将负责的军官一撸到底,换一个要是还做不到,就将全套班子都撸到底,全都当小兵去。这么做当然会误伤无辜,但简明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此杀鸡儆猴了几次,就没几个人敢阳奉阴违了。就算是有,简明月手下规模庞大的军法队也不是吃素的,轮流在各个军区巡视,一旦发现有问题就立即上报,简明月的大棒就会打下来,让所有人都噤若寒蝉。
老蒋等人对简明月如此粗暴的手法,真是无可奈何,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不再提军权的事了。而老蒋不提了,简明月反倒收敛了。她本来就对权利没什么兴趣,只不过为了将自己努力得来的大好局面能维持下去,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局面稳定了,她就将权利大部分下放,自己过起了悠闲日子,只要没什么大事,一般都窝在家里练功。别人不招惹她,她就什么都懒得理。
但有时候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局面一片大好,到处都是欣欣向荣之际,一件车祸案闹的沸沸扬扬,全国军民都在讨论这件事。一开始简明月还没在意,但发现事情越闹越大时,就不得不插手了。
说起来这件事的主角还跟简明月有点关系,就是她第一次进副本时,曾经绑架过的孔公子。这位孔公子的飞扬跋扈是历史上有名的,这个副本里也同样如此。他仗着父母和蒋夫人的宠爱,那真是肆无忌惮。这次事件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小事,就是驾车在街上行驶,因为车速太快撞伤了一个老太太。一个正义感爆棚的交警拦着他不让走,这位孔公子的脾气就上来了,竟然不顾交警在车前拦着,竟然开着车从交警身上碾了过去,又拖行了两里多路,生生把人拖死了。两里多的公路上,洒满了血肉和内脏。
如此恶劣的行径,自然引起了公愤,以公党为首的各方势力,在报纸上大肆抨击老蒋和孔祥熙。老蒋和孔祥熙为了保住孔公子的命,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使出各种手段为这个败类开脱,在报纸上打起了嘴仗。
若仅仅如此,还不至于惊动简明月。关键是这种对立还蔓延到了军队中,甚至有人开枪火拼,这就由不得简明月不出手了。
民国的军队虽然经过简明月的整顿,但人还是那些人,即使不再参与党派之争,但心里还是有所偏向的。以前有外敌的时候,还可以一致对外,现在外敌都被打的差不多了,日子安稳了,平时的不和也就再次激烈起来。这也是简明月考虑不周,将所有势力的军队收编后全都打乱混编,让每个部队里都有两党的人,矛盾一旦激化起来,立即如山火蔓延,根本没法阻挡。
简明月的行事风格一如既往,首先让人查找孔公子的踪迹,然后强闯孔祥熙府邸,将这位公子抓捕归案,然后亲自审讯,问出实情后,送到法院公审。在她的压力下,法官也不敢有丝毫违规之处。由于简明月拿到的证据确凿,即使孔祥熙请来的律师舌灿莲花,也没能保住孔公子的性命,最后被定为故意杀人罪被枪决。
孔公子处死后,简明月又大刀阔斧的处理军中闹事的人,依旧是完全按军法处置,不管你们有什么理由,即使是拿枪自卫,也同样罪不可恕,该枪毙的枪毙,该坐牢的坐牢,无一漏网。
这还不算完,孔祥熙在新政…府成立后,依然是财政部长。现在他的儿子被枪毙了,他的部长位置也不可能再坐下去了。再次突袭孔府,就在他家里问出了他曾经干过的违法之事后,收缴了他的全部财产。
孔祥熙毕竟是老蒋的连襟,而且犯的事算不上太过罪大恶极,大多是依仗权势侵吞别人的家产,或者独霸某一行业的生意,别人不得插手之类的。虽然也曾逼得不少被侵吞了家产的人自杀,杀十次八次的都不足以赎其罪。但简明月也不是真正的铁面无私,犯不着非要弄死孔祥熙,要是这么追究下去的话,绝大部分原民党高官都该死,难道都要抓了?所以她只是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让他们也尝尝被剥夺全部家产的滋味就算了。
别人被剥夺家产,就只能流落街头,孔祥熙一家至少还有老蒋这个亲戚,给他们一口饭吃还是没问题的。这已经是简明月宽宏大量了。至于这么做会得罪老蒋,简明月会在乎吗?是老蒋先得罪她的,现在只是小小的报复而已,不然连老蒋自己都得回家做**去。
有了简明月的插手,孔公子引起的风波迅速平息下去。老蒋虽然对简明月愈发愤恨,却依然没有办法,只能继续隐忍。小动作也做的更加隐秘,否则又会被打脸。
国内平息了,国外依然热闹。美国将重心转到了欧洲方面,虽然舰队被打残了,可他们恢复的极快,没多久就又组建起一支庞大的舰队。德国这一次没再找简明月求援,要是每次有困难了都找简明月,他们还怎么好意思做轴心国的盟主?只能自己扛着。
幸好美国刚组建的舰队虽然装备不差,但水兵和指挥官大多都是新人,经验要差不少,才让德国海军始终占据着上风。但这个时间也不会太久了,随着连番海战,美国海军迅速成长,且军舰越打越多,让德国渐渐感到吃力起来。而且随着海军的恢复,横跨大西洋的运输线也恢复了,之前被打的很惨的英美陆军也渐渐恢复了元气,开始和德国陆军有攻有守起来。总的来说,德国的形势很严峻。
和德国相比,日本就幸福多了。背靠民国这棵大树,再加上唯一的大敌美国没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所以小日子过的很安稳。不过他们也知道德国的形势不好,一旦德国败亡,美国势必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亚洲,到时候他们的苦日子就来了。虽然还有简明月这个战神在,可简明月对日本的印象可不怎么好,要是拒绝出手,坐视他们被美国暴打呢?他们不得不防。因此,日本人加班加点的新占领地的各种资源,制造各种战争兵器。
因为要抓紧时间做战备,所以日本人掠夺资源时的吃相就难看了些,对开采矿产的当地人自然也就不当人看,打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们这样残暴的手段,当然也引得当地人不满,纷纷起来反抗。而反抗最激烈的,却不是各个资源丰富的产地,而是白人居多的夏威夷。
一百年来,西方的白人早已建立起对自身种族的骄傲,除了白人,其他人种在他们眼里都是低贱、愚钝、粗鲁、原始的。现在他们却被一向看不起的黄种人统治了,他们岂能甘心?尤其是日本人动不动就打人杀人,或者将妇女抢到军营里****就更让骄傲的白人受不了,反抗也就从没停歇过。
在对待反抗者的态度上,日本人一向是能有多残暴就有多残暴,历史上的辻政信不但制造了多起大屠杀,还强迫士兵吃英军的肉,这次也不例外,不过遭殃的变成了美国人。
但残暴是压制不了反抗的,日军占领区内的反抗没有一刻停止。被反抗闹的越来越不耐烦的日军,最终终于犯下了大错,将新加坡华侨屠杀了一大批。
由于战争的蔓延,东南亚的岛屿被日军占领后,大部分华侨都跑到了越南、缅甸、老挝等国,这里毕竟是民国占据的,算是自己人的地盘了。可还有少部分,或者因为舍不得家业,或者根本不拿自己当华人了,又或者觉得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不错,留在了当地没走,结果当日军的屠刀挥到他们的脖子上时,他们后悔也晚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开战之初()
日军屠杀华侨的事件传出后,民国立即做出了反应,措辞极其严厉的谴责日本,并准备动用武力。日本人吓的连忙道歉赔款,惩治凶手。可日本人向来有以下克上的传统,这边还没哄好民国呢,那边又发生了屠杀华侨事件。民国二话不说终止了谈判,向日本宣战,并且任命简明月为总司令,全权负责战争事宜。
事实上民国此时的海军虽然大有起色,得到德国和日本的造舰技术支持,可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消化,自造的战舰才下水了三艘,还总是出毛病。以老蒋为首的民国政…府依然非常坚决的宣战,依仗的就是简明月,同时也是为了将简明月调开,自己抓紧时间揽权。
和日本开战,是简明月巴不得的。对于小鬼子,她的态度很明确,只有灭了他们才能安寝。不过也有很多人对老蒋的这个决定疑虑重重,纵观轴心国的形势,德国已经尽显颓势,被英美苏三国夹击,已经自保都难。
亚洲地区虽然已无敌手,可德国败亡后,英美苏三国势必会掉头攻略亚洲,到时候民国也会遭到从西伯利亚、印度、东南亚等方向的围攻。留着日本,还可以利用他们抵挡来自东南亚的敌人,打掉了日本,民国就得独自抵挡三个方向的攻击,更别说打日本难免要有所损伤,对民国的实力也是一种削弱。
这种论调虽然有,但只是极少数。由于简明月将民国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国人的大国国民的荣誉感重新找了回来,小鬼子屠杀华侨,就是不给民国面子,不揍他还有天理?就算将来会遭到英美苏三国的围攻,民国不是还有简明月吗?只要雪山神女还在,统一地球都不是难事,何况区区三个国家?
但又有人提出,简明月也不是万能的,她在欧洲战场上就无力阻止英美陆军的进攻,将来民国若是被围攻,三个进攻方向上有两个是陆路,简明月还能创造奇迹,打退敌人吗?
可不管怎么说,民国已经对日本宣战,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无法停止了。坐在这辆战车上的人,也只有齐心协力、奋力求存。第一步,就是迅速打垮日本,接收他们的遗产壮大自己。
民国和日本最接近的地方,就是东北。东北和朝鲜接壤,而朝鲜现在还在日本手里。只要跨过鸭绿江,就能直接交火。若是占领了朝鲜,就和日本本土只隔着一道狭窄的海峡了。所以,首先要动手的地方就是东北。
简明月来到东北前线时,不但国…军做好了进攻的准备,小鬼子也做好了防备,甚至可以说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准备了,在沿江一线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可谓是固若金汤。
但是在简明月面前,再坚固的防线也没用。她的不死军团或许是因为没有沙土就不行的缘故,在海上竟然召唤不出来,但在陆地上就没问题了,而且出现的地方只限于和简明月的距离,没有其他限制。于是简明月只要接近了小鬼子防线,就可以让不死军团直接出现在那些碉堡里。
想象一下,当国…军从正面进攻,小鬼子都全神贯注的趴在射击口准备射击的时候,身后突然出现一个不死战士,那会是什么结果?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脑袋就掉了。
有简明月做前锋,国…军面前的堡垒防线比豆腐也强不到哪去,轻易的就被捅穿了。这还不算,简明月单枪匹马继续深入鬼子的后方,专找各级指挥官刺杀,搅得鬼子指挥系统大乱。这让鬼子气的大骂,简明月在欧洲时根本就没尽力,没真心帮德国出力。鬼子也是按照英美联军的方法做的,时常转换指挥部的位置,自己人想找都不容易,简明月却总是能轻易找到,她这不是坑人是什么?
鬼子指挥系统瘫痪,整个战局就全都失去了控制,顿时兵败如山倒,被国…军一路平推到平壤一线。平壤是一座大城,鬼子自然不能轻易放弃。于是他们使了个绝户计,就是不要指挥官,将士兵撒到全城的没一个角落,让他们各自为战。反正巷战就是乱战,即使失去指挥也不太要紧,即使是败,也能拖上不少垫背的。
面对这种情况,国…军将领丝毫不惧。巷战就是拼消耗,民国的人多得是,还会怕小鬼子?但简明月不能这么想,只会拼消耗的将领,是最无能的将领。何况民国的兵就不是人了?没一个士兵都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任何一个死了,一个家庭都会坍塌一半。后方的军官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让别人去送死,你们自己怎么不去?
简明月既然舍不得手下的士兵伤亡太重,那就只有自己出手了。平壤虽然是座大城,可再大能有多大?将全城都走一遍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她的小地图在巷战中最能发挥神效,敌人躲藏在什么地方,全都一览无遗,只要知道敌人的位置,再打就很容易了,可劲扔手榴弹就行。
当然了,即使有简明月亲自上阵,也无法将所有小鬼子都清理干净,一些角落还需要普通战士慢慢清扫。这样也好,不但能让新兵增加实战经验,也让他们知道简明月不是他们的保姆,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简明月。
花了三天时间,平壤的鬼子就基本清空了,剩下一些散兵游勇,就让留下驻守的国…军处理,其他大军继续滚滚向前,将鬼子往海边赶。
鬼子高层这时真是恨不得把那几个下手屠杀华侨的家伙从坟墓里挖出来再枪毙百十次,可现在错已铸成,在说什么都晚了,只能绞尽脑汁的想办法遏制简明月。只要遏制住简明月,民国就没什么可怕的。
上次用一支军队当诱饵,埋下炸药想炸死简明月,结果识破了,不但没能干掉简明月,还搭上了一支军队。这次鬼子还想再试试,不过这一次不能事先埋炸药了,那样容易被发现,而是改为用飞机投弹。但简明月的移动速度也是极快的,单凭飞机投弹只怕还炸不死简明月,还得想办法拖住她的脚步才行,于是又聚集了一批从各个地方抓来的华人华侨放在埋伏圈里,要是简明月不救他们,他们就会被炸死。同时,鬼子也下了血本,将从朝鲜各地搜刮来的黄金、珠宝、文物等东西装了二十几个箱子,也放在埋伏圈里,希望简明月够贪财。
设计好了之后,鬼子就将某地有个华人集中营的消息透漏了出去,并重点指出,由于国…军推进的太快,鬼子不打算再留着他们了,很快就要将他们全部处决。而这些华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尤其是物理、化学、机械、铁路等方面的人才更多,非常值得营救。
果然,在得到这个消息后,简明月决定亲自出手救出这些人。甚至为了将这些人安全的带出鬼子的集中营,她还带上了一支百人左右的特战队。这支特战队可是简明月亲手挑选并训练出来的,除了武器装备外,其他方面绝对不比现代的特种兵差,战斗力杠杠的。
带着这支部队到达集中营附近时,简明月照例先派出分身进行侦查。转了一圈儿之后,别的没发现,但是觉得被关押的这些人,不像是情报中说的都是技术人才的样子,反倒大部分都是手脚粗大的大汉,更像靠力气吃饭的农民、士兵。这让简明月起了疑心,索性催眠了几个,询问他们真正的身份,发现果然大部分都是农民,大字识不了一箩筐,根本不是什么技术人才。
是情报有误,还是找错地方了?要是情报有误也就罢了,要是找错地方就麻烦了。虽说农民的命也是命,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价值比技术人才要差得远,要救也得先救技术人才,要是先救农民惊动了鬼子,把技术人才都杀了,那损失可就大了。于是简明月又找到了鬼子军官,催眠后询问详情。可是鬼子军官也是被蒙在鼓里的,根本不知道这里是高层专门给简明月设下的圈套,也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关押技术人才的集中营。
从军官嘴里都得不到想要的情报,简明月有些为难了。就在这时,军官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简明月让还处于被催眠状态的鬼子军官接听之后,竟然是接到了马上处决所有人犯的命令。这就逼得简明月必须马上做出决定,这些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