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钆疲植皇潜菹碌哪窳钆啤�
步婵幽幽道:“也是。最近陛下和胡公怕是都没心情理会你,要不然这件事上面也不会让我低调处理。”
“上面?原来上面已经有命令了啊?那你还吓我,真是的,服从命令乃是军人的天职,你应该听上面的安排!”沈云一听“上面有人”已经下令了,顿时松了口气,板着个脸。义正词严地对步婵道。
步婵看他那得意的小模样,心里没来由的一股恼怒,恨声道:“别以为上面有人就为所欲为,若不是新州张晟也反了,你以为真没人追究你吗?”
沈云一震,惊道:“你说什么?新州张晟?可是大月州州牧张晟?”
步婵自知失言,不过想想这个消息迟早传遍全国,沈云只是稍微早知道一点而已。便也释然:“不错,你认识他?”
沈云摇头:“不认识,不过他的儿子张宪我却是认识的唉,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了!”
步婵正色道:“就算你能见到,也希望你能知道自己的立场,他父亲已反,如今还自称月氏皇帝。这是诛九族的大罪,谁跟他有所牵扯,必将招来灭顶之灾。别说你只有墨玉令牌,就算你有免死金牌。也难逃一死。”
沈云道:“你放心,我晓得的。不过,我很好奇,你们暗卫会纵容淮南驻军着手剿灭白虎邪教,是不是也跟这件事有关?”
步婵点头道:“不错,其实在新州甫一反叛之际,统制就下了命令,必须从快从速从重解决帝国内部一切不稳定因素,不单单是凤台县,整个帝国的暗卫都行动起来,务必在最短时间里,将有可能威胁到帝国稳定的势力全部剿灭!”
沈云撇嘴道:“那你们怎么不把太后抓起来,她才是帝国最不稳定因素!”
步婵忽然黯然下来,看着沈云道:“沈,沈渊让,你是不是还在嫉恨我当时,当时对你父亲”
沈云一愣,想了想后,苦笑摇头:“没有,我说过,你只是一把刀罢了。若没有学校那场经历,我站在你的立场下,也一样会作出同样的选择。还是那句话,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事怪不得你!我要报仇,也只会去找那个拿刀的人!”
步婵沉默良久,忽然道:“谢谢你,沈渊让!”
“嗯?什么?”
步婵却突然转身离开,一句简短的话飘来:“我从我父亲那里听说了,总之,谢谢你!”
再次回到侯府,却没有看见淮南侯,只有方誊在归云苑中等他。
看着一脸疲惫的方誊递过胡公令牌,沈云笑着收到怀里,却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
方誊似乎也不打算告诉沈云在凤台县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随意地说:“渊让,家父跟家母要去趟金陵,面见英公殿下。过几日我带永殇去参军,你要不要一起去?”
“哦?永殇终于要参军了,这是好事啊!同去同去!对了,放方人胥也想参军,这事你能不能安排啊?”回到归云苑里,沈云倒了杯水,边喝边说。
方誊点头:“可以,家父其实早就有这种想法,毕竟这个时候永殇一个人参军,家父还是很担忧的。他已经做了安排。对了,渊让,你有没有想过参军?”
沈云奇怪地看了一眼方誊:“我?渤海侯参军?这能行?”
方誊笑道:“有何不可?你家中不是还有个弟弟么?不过你若是参了军,可暂时没了侯爵的头衔,在军校里还是很受苦的!”
沈云来了兴致,放下杯子道:“我还真不知道,以为做了侯爵就不能当兵了呢!跟我说说,还有那个什么军校,是什么情况?”
原来帝国的兵役制度在圣祖这个穿越者的参与下,还是非常完善的。这个时候的大汉,统治着比后世还要大一倍的疆土。但人口却不及后世的十分之一,人口基数就决定了帝国的兵源并不丰富。所以除了“男子十八必须服兵役”这一条外,还有贵族亦可参军,但必须剥夺爵位,从底层做起的规定。这是为了保护军队的纯洁性。
当然,身为贵族,还是有一些特权的。比如贵族参军的话。可以不用从丙等军团做起,可以直接挑选五十个州的任意一支乙等军团参军。并且因为贵族身份,在军队中得了一份功劳,将可以凭空翻一倍,这是军规允许的。而像方誊这样的,只要父母健在而且父母同意。一样也可以参军。至于沈云也一样,不过他自己可以做主。在参军之后,需要指定一个继承人,若有意外,怎由这个继承人继承爵位。
不过虽然贵族参军有诸多好处,但真正继承了爵位的大汉贵族却鲜少有再去军中寻出路的。一来是继承了爵位之后,事物繁多。根本无暇参军,二来是家中长辈肯定极力反对,成行不容易。
但这些对于沈云来说都不是问题。家中有母亲操持,姑姑和几个伯父也会帮忙,这么长时间以来,根本用不着他操心。至于第二点倒是有点麻烦,不过沈云相信若自己打定了主意,母亲还是会支持他的。倒是这继承人沈鹤么?
对于这个弟弟。沈云的印象中还是不错的,只是他的母亲让沈云心有芥蒂。虽然现在萧琴住在郡守府,根本不回沈家,可沈云对她依旧没有好感,这个女人就不能给她任何机会,不然渤海侯家非被她折腾坏了不可。
就在沈云神思飞扬时,方誊又说道:“另外。作为帝大学子,我们参军还有别的好处。”
“嗯?还有好处?”沈云赶紧问。
方誊说,圣祖时期就非常重视有学问者入伍参军,所以对各大学学子毕业后参军给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其中第一条便是,各大学学子顺利毕业后,若想参军的话,在同年的军校录取时,予以优先对待。贵族学子若想参军,军校考核标准予以放宽。同时承诺,贵族学子从军校毕业后,直接晋升中尉军衔,而不是如其他直接投考军校的平民子弟那般从少尉做起。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物质上的奖励,比如每年的津贴啊,免税啊,爵位考量等等都比从其他途径进入军队的人要优越许多。这也是马固、吕振等人急着要在毕业后参军的原因之一,他们本身就占据着贵族子弟的优势,在军中更容易混出来。
“特别是你,渊让,你若参军的话,可以直接去投考昭武大学,这可是全国最大的军事院校。更重要的是,胡公殿下可是昭武大学的祭酒。呵呵,你若去投考,定然是能高中的!”方誊笑着说完,看向沈云的眼神里带着一丝羡慕。
在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人脉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
沈云思忖良久,忽然道:“滕宇兄,你怎么这么积极的鼓动我参军了?这可不像平时的你啊!”
方誊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和紧张,不过很快平复下来,淡然道:“这不是你要问的么,我也就是顺口说说。更何况,这次回帝都之后,你我就要面临毕业的问题,难不成你真打算毕业之后就回渤海不成?”
虽然方誊遮掩的很快,而且理由也很通顺,但沈云总觉得似乎方誊有事瞒着他。不过转瞬一想,谁还没点不能说的秘密呢!就算是自家兄弟,有些事也不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再者来讲,方誊说的的确有道理,沈云的确该为未来考虑了。不过参军嘛,沈云还没有下定决心。倒不是害怕在军队中吃苦,而是觉得没有必要,身为贵族享福不好,非要去遭罪,这是的节奏,不是沈云要的生活。
最关键的是,就算参军,沈云的杀父之仇也同样不能报。帝国现在承平,周边没有大的敌人,军队升迁缓慢。就算沈云上面有人,二十年时间就混到将军的位置,做了军团长又能如何?难不成带兵冲入帝都,将那老妖婆揪出来杀了?
这个时候塔里木河河谷之战还没有传来,西北还没有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所以沈云有这个想法也属正常。
“我再想想吧!”沈云道,“改天我先陪你去送永殇和人胥参军,这些事等咱们回了帝都再商量!对了,好像快开学了,帝都的事似乎也差不多了,咱们也找个时间准备一下,回帝都就是。”
方誊也点点头:“行。等家父和家母回来,我们就回帝都。”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道,“这次回去,我们走直道,不走县道了。”
沈云一怔,看来凤台县的事对方誊的触动挺大。当下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走直道大概要多出一两天的样子,反正左右无事,就当巡游中原地区了。(。。。)
【第三十五章 征兵处,汉人武风】()
汉元1002年,二月二十六日,清明。
还有些寒意的空气,带着丝丝冰冷,直入心扉。春分之后,中原大地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耕作。
说来也怪,自从朝廷通诏全国,西北大月州反了之后,这原本两年不见大雨的贼老天居然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而且一下就没个完,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也下了快要十天,使得田间地头都有些泥泞。
不过这种泥泞却是让大汉子民们欣喜异常的。此时虽然没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但上至朝堂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知道,在春分时节开始的春雨对于一年的收成来说,会有着怎样重大的影响。
所以,虽然淅淅沥沥的雨水始终不断,但却没人任何人露出不满,反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甚至有人在说,西北新州对于老州而言就是一个诅咒,你看它一造反,咱老州就风调雨顺了。这个传言现在仅仅在中原地区传播,随着直道上人来人往的商旅,很快便会传遍全国。
马车行走在往开封方向的直道上,沈云和方誊也望着细微冰凉的小雨,低声谈笑着。行人很多,马车的速度快不起来,一天大概只能走个百八十里。不过他们二人此时都没有什么负担,倒也不急。
方仲和方人胥的入伍手续很顺利。淮南侯最终还是没赶回来送儿子参军,而是让人传回消息,让方誊取了户籍证明等物,直接去淮南府郡尉那里就是。
当天去郡尉衙署报道的可不止方仲和方人胥两人,事实上,在每年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会一大早就准备户籍证明,给孩子吃顿饱饱的饭,然后前往郡尉衙署。而如果是佃户的话。还需要地主本人领着庄上所有适龄男子到郡尉衙署报到。
至于行李是不需要的,每个来到郡尉衙署的适龄男子都是一身粗布衣服,哪怕家中有点钱财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子穿的太好。因为帝*队是包食宿衣着的,再好的衣服进了军营也必须丢掉,换上帝国制式军服。
这也是很多贫困家庭热衷于让儿子当兵的原因,一旦当兵。不但每个月有津贴,而且不需要父母再承担孩子的伙食。十八岁的小伙子,正是胃口好的时候,“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军营管饭。还发钱,这种好事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这也是当年圣祖皇帝能够快速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百姓可不管谁当皇帝,他们只知道这个刘家皇帝能管自己儿子的饭,让他不至于在这乱世之中饿死,而且就算不幸战死沙场,也不会籍籍无名,府衙会大张旗鼓的送上抚恤和补助。家属还能享受免税和殊荣!
若是立下战功,那更了不得,每个县城都有忠烈祠,立下战功的烈士,由郡守亲自捧灵,入忠烈祠接受香火供奉,只要大汉社稷不绝,忠烈祠就永远享受皇家香火!为了这个。平民百姓也会坚决维护刘家皇室的存在!
所以直到现在,不管是富家大户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致拥护刘氏皇族的!这也是刘氏皇族能够屹立五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五百年来,贵族子弟在军功建功立业的虽不泛其人,而从一介草民当上将军的也不少。再加上礼部五百年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十八从军,成了读不起高中大学的贫困子弟的唯一出路!
沈云记得。当天到郡尉衙署报名的适龄男子足有上千!这还仅仅是征兵的第一天,还有些远地方的百姓还没能及时赶来,要知道这春季征兵可是要持续七天的!
整个郡尉衙署附近就跟过节一样热闹。百姓都称这一日为“封侯日”,取“封侯拜将”之意。五百年下来。这一天早就成了百姓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日子,很多百姓也乘着今天人多,会挑出自己的东西来到这里贩卖,有心思玲珑的江湖人,也会在这里摆开架势卖艺,久而久之,“封侯日”成了整个帝国集体欢庆的节日之一,并传诸后世。
当然,帝国一年一般进行两次征兵,春季征兵和秋季征兵,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可能进行临时征兵,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来应征入伍的人数虽然多,帝国因为人口基数的限制,也的确非常缺兵,但征兵却不会滥收,什么人都要。春秋两季征兵的条件不似考军校那么苛刻,但也没那么简单。
首先一条是身体健全,体重不得少于八十斤。这一点对于普通民户当然不是问题,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儿子能养这么大就很不容易,还要让他保持体重就有些困难了。所以一般在儿子十八岁之前,贫困家庭的父母都会将所有好吃的都塞给儿子吃,相对来说,这也是在变相要求父母善待子女。
其次还要求应征者在从军前三年没有入刑记录及染过可能耽误当兵的重病。当然这点就需要邻人作保,或者由地主家出具证明,这也是地主要亲自来的原因之一。
再次,应征者必须没有为恶相邻的不良记录。这点也需要人作保。这为恶相邻包括偷鸡摸狗,敲寡妇门,挖绝户坟之类的。这也是帝国在变相规范底层百姓的生活纪律。
最后,应征者必须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这点至关重要。不但需要乡邻、地主作保,还要出具当地学校教授或导师的毕业证明。由于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很容易耽误农时,那时候,男子十岁开始就要干农活了,能帮家里不少忙呢!所以在圣祖初期,很多贫困百姓虽明知学校是免费的,但还是不想让子女入学。毕竟中小学虽免费,可不包食宿。征兵条例中加入了这一条,也让那些为了子女能够出人头地的贫困家庭不得不咬牙供养子女上学。五百年下来,教育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春秋季征兵,帝国并没有“独子不得当兵”一说。不过在征兵之时会在军籍上备注上这一条,军中编排军伍时会着重关照这些人,甚至在集训结束后就直接放在一些闲职上待到退伍。这点也让富家大户们对子女参军放心得很。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让独子参军入伍可不是去吃闲饭的,而是希望他们在沙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啊。所以他们一般会央求注册官在军籍上备注一条,不需特别对待。注册官也会遵照其父母的意愿写上。偶尔还能收点红包,算是军中注册官的油水。
方仲和方人胥的军籍注册簿上就写了“不需特别对待”。贵族还是有贵族特权的,虽然来应征的人很多,但因着淮南侯府的关系,方仲和方人胥根本没有在外面排队。而是直接走了后门,办了手续。在库房领了军服后,方仲和方人胥就算入伍了。报名当天即要进入军营接受集训三个月,接着分配军伍,淮南驻军这里只会留下一小部分,大部分应征入伍的男子都会调到别的驻军去。以此来规避一些“某家军”的风险。
而在那场征兵中,唯一让沈云牢记的,是郡尉衙署登记征兵的地点旁,还有一个小房间,房间门口也写着“征兵处”,但却没有一个人去那里排队。沈云当时还想带着方仲他们往那里面走,以为是给贵族子弟准备的特别接待处呢!
幸好还有方誊这个明白人。直接把沈云从门口拉了回来,解释道:“这里是女兵征兵处!你一个大老爷们儿往里面闯什么?”
“啥?女兵?咱帝国还有女兵?”沈云惊得嘴巴老大。这可不是后世讲究妇女解放,现在的女人还将就相夫教子那一套的。
经过方誊的解释,沈云这才知道,帝国的确有女兵征兵处。这是圣祖皇帝立下的规矩,还规定,若家中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者。一样可以遣送适龄女子入伍。同时又规定,如遇特别征兵时期,应征者因故无法应征,亦可遣女子入伍。
沈云立即想到,这是圣祖皇帝为那些想享受兵役免税,又没有儿子的贫困家庭准备的。而后面那个规定,显然是想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所谓特别征兵时期。肯定是帝国常备军团都打光了,必须动用预备役之时。不过真到了两百多万的常备军团都打光的时候,征一堆女兵来干嘛?去战场上搔首弄姿迷惑敌人?
当然,女兵征兵处自设立以来。还从没有遇到过特别征兵时期。女子当兵还真有点耸人听闻,即使五百年过去了,应征的女子还是非常少。更何况,女子入伍的规定比男子入伍的还要苛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