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过曾经和聂心等人粗略的估算了一下,总共河曲的乡镇大约能弄到十几万两银子,加上原有的两三万两银子,李过也就能有十四五万两银子。十几万两银子用来进行土地改革本身就是不够,如果招兵太多,费用会更大,李过将无力承受。
李过知道,当兵一定是要给军饷的,自己不是因为钱饷造的反么?所以,李过只招精兵,精兵才能发饷,每月三钱银子,不多,但倘若兵士过多,日积月累,可就不是小数目了。这些兵饷和士兵们的一日三餐,花钱就不少。还要打造武器,也需要战马,这些都需要钱。
而且,土地分到各家各户了,需要种子吧。锄头,耕牛,不需要钱么?
兴修水利的事已经开始,那也是一大笔银子!
粮食没收成之前,不给农民们放粮的话,他们有力气干活吗?
寨子的寨墙也要修牢固,万一哪天真的跟朝廷打起来,也能顶用。
还有一些花钱要少,但是也不能一毛不拔。
比如分土地初有成效,为了防止泛生,保长和兵丁不能撤,继续时时刻刻的、翻来覆去的跟农民们讲大道理,搞诉苦会。如过去为什么没活路,因为没有土地。现在为什么好了,因为虎爷来了给大家做主。如果再有地主出现怎么办,需要李过赶走他们,所以要拥护虎爷,虎爷在,大家就能活!
还有培训人员,每个保、甲都选出人来,作为保长和甲长的预备人选,李过天天给他们培训,说白了就是洗脑。等他们可以胜任了,再让他们正式接任保长和甲长的职位或是可以派到其它地方任职,因为李过的目标并不是单单这一个小小的赵镇,更不是小小的河曲。
宣传队是必须有的,负责宣传,人数也要增加。
这事情一件件,一桩桩,忙的李过和手下的众人不可开交。但事情一旦顺手,就好办多了。
期间,李过又命令宣传队经常性的进行忆苦思甜会、诉苦会和除恶会,时时刻刻的让农民们感到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的珍惜并铲除反对的势力。而诉苦会和除恶会也通知了老营的刘体纯,部队里更需要团结,及时发现反对的声音。李过的这种行为有些左,但在此时此刻下,效果却很好。
李过现在的事情办得热热闹闹,但是很缺钱。可李过又要花钱了,因为他要送礼。
李过给谁送礼?为什么送礼?
其实很简单,李过在河曲县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这些事就算是朝廷也看不大明白,估计小小的河曲并不会引起朝廷的注意。
但是李过在河曲杀了不少人,这些人都是些有钱的地主,保不准会有人告状。为了保住河曲的这个试验地,李过只好暂时委屈求全了。
送礼是以全之焕和李十二的名义送的,河曲县文官全之焕最大,武官是李十二。
最先送的是曹文昭,曹文昭此刻虽是挂的总兵衔,但是可以节制山西的兵马,在朝廷的分量很重。曹文昭是三边总督洪承畴的爱将,此刻河曲并入三边,河曲的千总李十二又是曹文昭提拔,关系要近一层。
所以,一万两银子到了曹文昭的手里。曹文昭收到银子,笑骂道“李十二这个小兔崽子,倒也有几分本事,杀了几个有罪的人倒能弄来银子。”不过骂归骂,还是给三边总督洪承畴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河曲官员品行尚可,请洪承畴不必听信流言。
洪承畴虽是名将,但也爱银子,收到一万两银子后。看着全之焕和李十二写的备陈,又看了看曹文昭的来信,点了点头“这些人却也该杀,要不是他们鱼肉乡里,怎么出得了乱匪?”
三边监军大太监卢久明正把玩一串祖母绿的珠子,很是喜欢,这珠子也是李过命人送的,是在一万两银子之外,当时的太监权势大,万不可忽略了。所以此刻,卢久明一边拿着珠子,一边想,那个全之焕和李十二倒会做人。
而此时,告状的来了。
被杀的大户中也有漏网之鱼,偏巧,一个大户的亲戚是朝廷上的御史,那御史在朝堂之上向崇祯告状,说是洪承畴、卢久明、曹文昭等人纵容属下,乱杀无辜,这才是山陕之乱的缘由。
此时农民军声势浩大,崇祯也是心急,下旨命洪承畴、卢久明严查。
旨意到了三边,洪承畴问卢久明,“这事公公怎么看?”
那卢久明恨得牙根痒痒“那个龟孙子御史,还把咱家告上了。”
洪承畴想了想“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查一查的。虽然河曲官员并无大错,但旨意还是要遵从的。当然,就算有些小毛病,也无大碍。我想,只不过是杀了几个恶霸,没什么大不了的,否则你我面上也不光彩。”
卢久明点点头“也好。只不过那个在皇爷面前乱咬咱们的人,咱家是不会放过的。”
于是,在洪承畴、卢久明设定的调子下,三边派了一位姓张的巡察使前来河曲。
那巡察使一到河曲,就被李十二和全之焕安排到一所精致的宅院。宅院里也没什么,只是有一些娇媚的美女和两千两银子,另外还有写着河曲现状的奏章。那巡察使在宅院胡天海地了五天,大门也没出一步。
等到第六天,李十二和全之焕前来看望巡察使,那巡察使不好意思的说“这几天实在是打扰,现在公事已完,就要告辞了。”
李十二和全之焕还想要留,那巡察使带上收下的美女和银子,径自回去复命了。
而洪承畴、卢久明则向崇祯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上写道“臣洪承畴本是陕西参政,未得大任之前,乱匪已生。蒙圣上赏识,臣洪承畴得当大任,敢不殚精竭虑?今陕乱稍平,臣派下属曹文昭前去山西平乱,以解陛下之忧。望陛下莫听谗言,亲贤者,逐小人。”
洪承畴在奏章里说的明白,匪乱在我之前就有了,山西陕西哪个不是我平的乱,皇上这样对我就不好了。
崇祯倒也看的明白,一道圣旨加封洪承畴太子太保衔,那个告状的御史则被免官,撵回家了。
李过虚惊了一场,虽说花了些银子,但在洪承畴等人的庇护下,河曲的事以后渐渐被人淡忘了,李过更能好好的经营了。
但李过知道还是不能张扬,训练士卒的事还是不能在河曲干。
尽管招兵花钱,李过在河曲还是招了一千的精兵和二百孩儿兵。训练的事还是要在老营做,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总之不是好事。
李过留下李强负责管理屯垦种植的事,便回到了老营。
。。。
第四十二章 大衙门里的官()
李过回到老虎屯,只见众人正按照他的吩咐干活,盖房。
士兵们用水将泥和好,用木条制成模子,将泥制成坯,然后用砖头一样的泥坯垒墙。房子顶上用树木的树干做成檩子,细一点的树干和枝杈连同荒草铺在上面。最顶上是厚厚的泥。泥里面依然像泥坯一样掺了干草,这就像现在的钢筋混凝土一样,为的是让泥坯坚固有拉力。这种盖房子的方法在北方很常见。
因为士兵的人数会越来越多,需求的房子不少,所以李过回来的时候,房子依然没盖完,但是盖好的房子已经快要能够满足居住了。
盖房子的活很累,但众人的干劲十足。
李过很满意,他不停的同干活的士卒与孩儿兵们打招呼,并不时的帮着一起抬抬檩木,搬搬泥坯。士兵们看着这位白虎星君转世的真龙天子,心中充满敬畏和感动。
等李过走过去,有些士兵不觉的议论起来。
一个在河曲新加入的瘦瘦的士兵说道“你说咱们小李将爷,一点架子没有,不像县令全之焕,一副县尊老太爷的架势。”
另一个胖胖的新兵很明白的样子“你懂什么,所以全之焕也就是个县令的命,自古成大事的,都像小李将爷这样,这叫与民同甘共苦,戏里你没听说过?”
“但共享福的却不多。”那个瘦瘦的士兵说。
“胖士兵扑楞着脑袋“我看小李将爷错不了,你没见小李将爷收留孩儿兵么?这些半大娃子有什么用处,打仗干活都不行,顶个屁用!还个顶个的能吃。哪个农民军会收留孩子,只有小李将爷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了不起,我看他能成事!”
几个在一旁的孩儿兵深有同感,那胖士兵说的有理,自己真的没什么用,连一根檩木都不能扛到房梁上去,想着李过收留他们的好处,这几个孩儿兵眼圈红了。没别的,以后长大了,要替咱李爹卖命!这几个孩儿兵们心里暗暗发狠。
李过走到给他盖的房子跟前,看了看,房子很大,分为两个院落。前面的院落有会议室,客厅,厨房和亲兵的住处。后面的院落则是内宅。
李过本来吩咐,自己的房子和大家一样,可是这个命令没有被执行。聂心等人认为,李过就应该比别人舒适。李过想想也是,人人平等即使是现代也很难实现,何况明朝。看着乐呵呵的江映蓉扶着黄秀到后面的内宅挑房子,李过也满意了。
李过宅院对着是几排大房子,这是李过核心的中枢之地。现在,这几排连着的房子叫大衙门。
本来,李过因为现在人少,他带着聂心、刘体纯等人在这里商量商量,就把事情办了。可是,聂心等人执意反对。用聂心的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李过不以为然的点点头,走开了。隔天,才反应过来,人家聂心等人提着脑袋、抛家舍业的跟你造反,为的是啥?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混个一官半职么?将来太远,现在先让他们尝点甜头才是正经。
于是,李过前来找聂心“你说的那个老营编制弄得怎么样了?”
聂心一愣“没弄,虎爷不是没有那个意思吗?”
李过摇摇头“其实我早先的意思你是知道的,就像当初我向王嘉胤提出的建议一样,‘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但是咱们的实力虽然还不大,但是总要体制健全,建制严密方好。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流寇,我们是要打天下的。”
“那好,我现在就弄。”聂心转身要走。
李过叫住他“每个人所负责的差事,你要考虑周到一点。我的意见有两个,第一,就是你和刘体纯一文一武,是我的左膀右臂。第二,你和刘体纯分管文武,但是只要职务比其他的人高就可以了,官衔不要弄得太大,你要是把自己弄个内阁首辅、把体纯弄个兵马大元帅的话,看老子不踢你,因为那是将来的职务。当然,也不能从名字上太小气了···。”
李过话还没说完,聂心的眼圈红了。
“奶奶的!怎么了?”李过骂道。
“足下知遇之恩,聂心粉身碎骨也要追随足下。”聂心其实也是个官迷,李过随口一说,但聂心却当了真,内阁首辅就是宰相,不能不激动。尽管李过许下的空头支票不知道哪天才能实现。
“滚吧!想些好听的名字,早些弄出来。”李过说道。
“今晚就弄出来!”聂心转身走了。
于是,这几排房子就被命名为大衙门,大衙门最高机关是总司,总司的地位超然,管理所有的一切,当然李过是老大,只叫虎爷,无职称。刘体纯和聂心也在总司,刘体纯管军,叫军令司,聂心管政治,叫政令司。
下设机构不多,因为人少,以后逐步增加,现有的文官编制为:
土地部:李强(管理土地分配,播种收获等等。)
钱粮部:钱多多(管理金钱收支,商业运作。)
宣传部:孙登科(负责宣传,以及成立以戏团为主的情报机构。)
工程部:全之焕(负责水利,盖房,建造城寨。)
中军机要部:赵幼斌(管理李过行营的事宜以及师爷网络的情报工作)
武官编制只有一个:
兵马部
军事机构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人员很多。谷英,李十二,江畅分领一营,为前营、左营、右营,职位与那几个文官相当。李过和刘体纯也分领一营,是中军与后营,共为五营。其中孩儿营也归属兵马部,铁蛋、王四、罗虎、朱环等几个孩子被李过封为头目。马世耀、牛得草、郝千斤等很多头目为偏将,都是军中的骨干。
女贞营平时跟着做些宣传的工作,但归黄秀直属,有泼辣的黄秀坐镇,女贞营的女孩不会受到欺负。
当然,还有很多的职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手,李过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先暂时不去任命。
李过一封官,大伙的精神头更足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真心跟着李过打天下,但有一个人是例外,钱多多。
对于关于李过的一些传说、神迹,钱多多倒也不是一点不信,只是心中怎么也存有怀疑,更为主要的是一家老小住在太原,对他生死不知。
于是,看出些苗头的聂心等人来给钱多多做工作。
“老钱,怎么还是闷闷不乐的?”聂心问。
“不怕你笑话,还是想家。”钱多多回答。
“老钱,等虎爷坐了天下就好了,到时候不但能全家团圆,还能享富贵!”聂心接着劝。
“那样倒是好,只是我们现在实力小了些,什么时候才能打下天下啊?咱们要有王嘉胤的实力就好了,听说他在山西南部已经有几十万人了,连曹文昭都拿他没办法。”钱多多直发愁。
“怎么,羡慕了?”一个人从门外走了进来,是李过。
钱多多立刻不吭声了。
“老钱,做事不要只看眼前,那王嘉胤现在虽然实力大,但是马上他就要死了。”李过知道王嘉胤在历史上的下场,说了出来。但李过随即又有些后悔,倘若因为自己的穿越改变了历史,王嘉胤没死,岂不成了信口胡说?
众人瞪着眼睛,纷纷瞅着李过,表示不信。那王嘉胤现在的实力怎么可能说死就死呢?
见众人不信,李过心想,反正都说了,还不如豁出去的说“那王嘉胤一定快死了,而且杀他的人是他的小舅子!以后,农民军是王自用当头,但王自用会病死。”
钱多多想了想,摇了摇头“虎爷,我不信,这远隔千里的,您老怎会知道王嘉胤的死?倘若真如你说的,王嘉胤被他的小舅子杀了,那我老钱也不要家了,咱卖了命也要跟你干!”
赵幼斌却着急,生恐李过说的不准,影响他的威严,连忙打起了哈哈“这千里之外的事谁能说清楚,再说,咱们也没听说过王嘉胤有小舅子,虎爷自是开玩笑了。”
李过平静的说道“我当然知道未来的事情!”李过用手指了指天“但这种事我只说一次,因为天机不可泄露。”
众人都怔怔的,看着李过发呆。其实大家身不由己的从了贼,关于李过的神迹只是强迫自己认可而已。现在李过把王嘉胤的死说的有鼻子有眼,但这几乎不可能。如果事情真像李过说的,也真的只有一个解释了,李过真的不是人,是神!
“这事我不说笑!老钱!那咱们可说定了,我要说的准,你的命可是我的了。要是你敢不给老子卖命,老子对你不客气!”李过说完就走了,留下怔怔的众人。
。。。
第四十三章 王嘉胤之死(一)()
王嘉胤现在的实力很大,声势与威望也达到了高峰,没有人认为短时间之内,他会失败。
王嘉胤现在的人马可不是河曲时的几万人,而是二十几万。在阳城一带,陕西,山西有实力的农民军现在都聚集在他的周围。打了几年仗的农民军自是不俗,虽比不上曹文昭的精兵,但也能战,加上人数众多,倒也成了气候。
曹文昭追赶农民军到阳城后,却也是不敢进攻了。虽说自己的兵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但是人数很少,只有三千多人,倘若农民军只有三万人,曹文昭还敢一战。可面对这么多的农民军,曹文昭摇了摇头。再加上其余各部负责围剿的明军实力不够,与农民军交战几次败退后,曹文昭命令己部和其它各部的明军远远的进行监视,不再进攻了。
曹文昭召集众将,前来商议破敌之策,可是众将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毫无办法。
曹文昭命令众将退出,独自一个坐在帐中,命士兵拿上酒肉,闷闷的喝了起来。这不由得曹文昭不郁闷,曹文昭本是一员勇将,一向在与敌军战斗中向来是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大砍大杀、大喊大叫的,是有名的曹大刀!而此时固守原地,且不说朝廷责怪,也有损他的声望。
这时,侄儿曹变蛟带着一个士兵前来见他。
看到曹变蛟面有喜色,曹文昭好奇的问道“变蛟,什么事情让你如此高兴?”
曹变蛟高兴的说道“叔父,我们有办法打败王嘉胤了!”
曹文昭精神不觉一震“哦?你且说说看。”
曹文昭对着身边的士兵说道“张位立,你来说。”
原来,那士兵叫张位立,本是府谷县大张村人。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