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秀歉然道“义父,我本不想瞒你的,是怕咱们生分了。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我是李过的妻子呢?”
戚老汉得意的说“我见你第一天便知道了,这里有妻室的头目中又有几个姓李的呢?更何况其余的家眷佣仆,哪个不对你毕恭毕敬的呢?”
“义父,既然如此,您就待在我的身边,我养您老,那练兵的一事却提也不要再提了。”黄秀惭愧。
戚老汉温和的说“我自然是不会帮其他人练兵的,只是你如今是我的女儿,太平是我的外孙,在这乱世,我却要为你们娘俩练一支兵,我不想我的女儿和外孙有危险。像其它人练的兵又怎么可能保护得了你们呢?”
李过不在乎戚老汉的嘲讽,只是的心砰砰的跳了起来,心想,这老头转性了?要练兵了?
第一百零一章 骂人的原由()
第一百零二章 准备()
李过和黄秀有日子没在一起了,昨天戚老汉将李太平抱走,李过又不担心戚老汉发觉他和黄秀是夫妻,所以,李过就跑到黄秀那里住。这一夜自是鸳鸯交颈,口鬓厮磨。一个是乱世中的英雄汉,一个是巾帼堆里的女娇娃,两个人到底如何,且不需说。
可是第二天天微微亮,窗户外面竟传来的李太平咯咯的笑声。李太平年纪幼小,虽然体质不错,但也不可能自己走了回来,能出入李过内宅的只有戚老汉一人而已。像刘体纯、聂心等人李过也允许他们别见外,可这些忠诚的人对守卫的人下了死命令,不许任何人随便出入李宅,包括他们自己。戚老汉是例外。
李过跟黄秀赶紧穿衣服,李太平到了,戚老汉自然也到了。
两个人收拾收拾便出了门,果不其然,戚老汉正抱着李太平在院子里遛弯。
“师傅!”“义父!”李过和黄秀两个叫着戚老汉。
戚老汉叹了口气“这里条件简陋,实难练兵。”
原来,李过只是占据了两个县城,现在也不过是全县的人民能吃上饱饭,多少有些余粮。做生意刚刚开始,别说些许挣几个钱,可是那钱还要当做本金,扩大规模的。
现在李过的情形都算不上脱贫,致富就更谈不上。所以,李过现在兵马的士气虽然很高,但装备极差。除了王四的二百火铳兵队列齐整,还算不错,其余的兵马多是用刀。
骑着马,拿着刀,基本上做一支快速纵队还行,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倒也威风。但要是遇见能防守的强敌,却很难攻打进去。而这样的队伍要是防守,因为器械的关系,也不好守。
“最好有三眼火铳。”戚老汉说道。
李过低下了脑袋,没有。李过早就听说过明朝的火器其实是很厉害的,他也真正希望拥有一支强悍的火器部队,但穿过来这几年,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的,要不是乱抢一气抢了些钱,就更穷了。
所以,李过要配备这些当时的高精端武器,几乎是做梦。
“那就只好先将就了。”什么都没有,戚老汉也没辙,只能另想办法。
戚老汉掏出一张纸来,昨天晚上写好的,递给了黄秀和李过,说道“把这单子上的东西准备齐了吧,这些再没有,那就真的没办法了。”说完戚老汉抱着李太平玩去了。
李过和黄秀拿过纸单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白蜡树干两米五以上一万根、越长越好,荆棘树条多多,牛皮两千张,弓箭多多益善。’
这弓箭么倒还算是正经东西,那白蜡树的树干的树芯做成白蜡枪杆已是必然,因为戚老汉已经吩咐李过做一万个枪头了。只不过这荆条和牛皮干什么?李过和黄秀倒是不知道。
但戚老汉既然这样说了,李过就按照他的要求做了。但李过很是狐疑,欺世盗名、夸夸其谈的人多,这戚老爷子可别是西贝货才好。
于是,驻守老营的两千精兵和一千孩儿兵开始忙活起来,这两年天旱,很多树都枯死,幸好这里靠着吕梁山脉,倒也寻了一大片白蜡树林,按照戚老汉的规定,做成了八千根两米五长的白蜡杆,又做成了两千根三米五长的白蜡杆。总算是完成了。
那牛皮从张家口也收了两千张,顺便也买了些弓箭。弓箭不足的又去给三边的师爷赵又廷送了些银子,通过赵又廷经过周旋,弓也补足了五千,箭也很足。
荆棘条这里倒是很多,更是弄了不少。
戚老汉命令“编藤牌!”
于是,在戚老汉的示范下,大伙开始编藤牌。戚老汉所编的藤牌规格都是一样的,两片连到一起,那牛皮则拉紧放到藤牌的中间。加了牛皮的藤牌很结实,不但刀砍不透,甚至用鸟铳在四五十步外也是打不透的。
李过点点头,老爷子有点办法。
但是怎么训练部队,李过确实不知道。于是,黄秀便问“义父,您让做了那么多长枪是准备列阵么?”
戚老汉点点头“当然是列阵!”说完,戚老汉又掏出一本书,递给了黄秀。
黄秀和李过一看,书名叫《练兵实记》。
戚老汉气愤愤的说“还有一本书叫《纪效新书》,被人拿走了!”
李过脸一红,赶快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纪效新书》,递给戚老汉“师傅,徒弟一直给您保管着。”
戚老汉却也不接,骂了一句“孽徒!”
李过一听,放下心来,孽徒也是徒弟嘛。
戚老汉对着黄秀讲着这两部兵书,李过在一边听。
原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是戚继光总结一生所编练的兵书。在南则《纪效新书》,在北则《练兵实纪》。
两部书不同之处是,《纪效新书》根据东南沿海的敌情我情,地势地貌而写,总结的是训练义乌兵和对倭寇作战的经验;突出的是以鸳鸯阵为核心,长短兵器单兵协调作战的训练。讲的是大规模的战斗中,小规模的厮杀,主要是练兵。
而《练兵实纪》则是根据当时华北,特别是蓟北长城边守的敌情、我情而写,总结的是大兵团练兵、车骑步三军协同作战、训练。主要强调车营、骑营、步营的配合作战,车兵、骑兵、步兵、铳手、炮手的协同攻守。适合大规模的厮杀,重在练将。
其实这两本书相互补充,《练兵纪实》讲的是将领如何指挥整个战役,《纪效新书》则说的是如何在战役中士兵怎么能够占据优势,其实说起来,两者缺一不可。
听完戚老汉的介绍,李过心痒难耐,若是学会这样的兵法,就能练成不败的强军。
戚老汉瞪了李过一眼“孽徒,还想造反!告诉你,现在这兵法你练不成!”
“师傅,怎么练不成?”李过顿时心凉了半截。
“就说火器之类的,你自己能造么?车骑马炮,你养的起么?”戚老汉说的是实情。
李过低着头想,只要学会了,难道将来不能实现么?
看到李过低头吃瘪,戚老汉高兴起来“这下你还造反?”
“师傅,咱先别说造反的事,不知你见过后金兵没有,那气势,那兵马,可比我们强多了!至少我要对付他们吧!”李过一直记着后金的军威。
戚老汉也脸色凝重起来“我也见到过,所以,我才在这极有限的条件下想出了这个办法!”
第一百零三章 简陋条件下的训练()
戚老汉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现在李过这里各种配备设施、兵器不全,那就不如简单的建立几个兵种,兵种和兵种之间互相配合着作战。
首先,长枪大都是给护地团的团丁准备的,这些个人虽然也接受了李过的训练,也满河曲府谷的帮着剿匪,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打过什么仗,难免遇见真正战斗的时候发慌。而长枪至少在两米五以上,如果对敌,可以在两米开外刺杀敌人。
那要是敌人打到跟前怎么办,这就需要藤牌手和弓箭手了,当然,这种战法以后要在战斗中详细介绍,暂且不说。
这里说的是练兵,练兵练队列是正确的,保持不变的队形首先就能从士气上给敌人以震慑。而且,保持统一的队形在冲锋的时候,很容易能够集中力量突破敌人的防线。而防守的时候,真行变换,敌人要想杀进来,是很难的。李过的队列训练倒还可以,戚老汉只是简单改进一下。
但光保持队形不行,士兵们还要有搏击技巧。打斗的动作不需要多,只要熟练几个动作就可以,不需要花哨,只要实用。但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必须勤加练习,练得熟了,便会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长枪共有约一万杆,而河曲、府谷的护地团约有两万,其余的人便挑选出来做藤牌兵和弓箭手。这两样兵种训练更为严格,所选的人员也更为强壮。
护地团的人缺乏的是胆气和技巧,这两样要训练。所以除了老营原有的两千精锐骑兵和一千孩儿兵外,李过驻扎在其余地方三千人有都抽调回来。
戚老汉要训练出两千人,他们练成后,便由他们训练护地团的人,戚老汉首先要训练他们。其余的三千人依然是骑兵,作为快速部队使用。而一直留在老营的一千孩儿兵更要另作训练。
操练这两千人的搏击技巧,只是孰能生巧,多练就行。弓箭手也是能够射中靶心的有赏。可是胆气就不同了,做人要心狠手辣,才能称得上有胆气!对待敌人软绵绵的,两个字,找死!
所以,两千人一边练击杀动作,一边模拟和战斗中一样的真正厮杀。
原来在赵镇的赵大狗和儿子小狗子都加入了李过的正规队伍。赵大狗恰巧在这两千人之内。
赵大狗为人善良,性格温和,所以,他一手拿着藤牌,一手拿着用棉花破布绑成的木棍当刀的时候,并不想对面前使长枪的那个哥们怎么样。
但是戚老汉通过李过命令,必须全力厮杀,否则严加处罚,对表现优异的要赏赐!两千人中要选出二百名训练刻苦的人,每人赏一两银子。我的乖乖,一两!现在他们这些精兵每月只三钱银子,拼了!
于是,赵大狗对面的那位长枪手猛扑了过来,猛的一刺,赵大狗一时躲闪不及,被刺中了左肋,虽然枪头卸下,也包了棉花,但是好疼!
赵大狗便骂道“你个兔崽子,来真的!”话没说完,一枪杆通过来,捅到了赵大狗的鼻子上,登时,赵大狗的鼻子哗哗流血。
“你奶奶的!”赵大狗急了,用藤牌护住全身,抡起木棒冲了过去。
狂怒之中,赵大狗藤牌却护的紧,没被再刺中一枪,反而用木棍使出来的刀法虎虎生风,什么撩挡劈砍刺这五个基本动作用的精妙绝伦,竟将那个长枪兵打的满脑袋是包,落荒而逃了。
所以,当赵大狗这样善良的人站在获奖的二百人中间,一边高兴的接过李过亲手赏赐的一两银子,一边想,奶奶的,以后谁再敢说老子是软面团,老子跟谁急!
于是李过的这只兵变成了虎狼之兵。而这两千人将分配到各处的护地团,他们将会对护地团的团丁进行训练。
三千的骑兵挑选的都是精壮的好马,他们的训练更加严格,除了马术还有格斗。骑兵都使刀,现在人人都配置了弓箭。其中的五百人没有刀也没有弓箭,他们使用的是长枪,这样的长枪有五米,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将排好枪阵,遏制敌人的攻势。这样的好处日后便知。
戚老汉最为看重的是那些个十七八的孩儿兵,这些孩儿兵也不能算作孩儿兵了。这其中王四的两百只火铳最让戚老汉看重。
戚老汉对黄秀说,其实也是对着李过,因为自打戚老汉练兵以来,李过就跟在一旁。
“黄秀,你要记住,这火铳以后的用处会越来越大的。”戚老汉说。
黄秀和李过都点了点头。李过更是暗中佩服,戚老汉有眼光。
其实明军的火器在当时一直很了不得,但是当时大多数将领不懂兵法,戚继光死后,包括明军的神机营在内,火器都不被看重了。
而后金也只是在这一年,也就是崇祯四年通过俘获明朝的工匠,第一次造出了红衣大炮。但是后金在以后虽然也陆续制造了火器,但他们并不重视火器。因为火器没有完善的战术之前,并不能完全取代步兵和骑兵,特别骑兵在野战中快速机动的优势并没有丧失,反而很占优势。
所以,这将给李过机会,对于火器的发展和运用,李过要比当时的人懂得多。但是戚老汉接下来对那一千多孩儿兵的分兵训练,也确实让李过大开了眼界。
孩儿兵中,王四的二百人是火铳兵。曾经跟着李过的张新管理着二百名弓箭手,二百名藤牌兵则是由凶猛无比的朱环率领,骁勇善战的铁蛋带着二百名长枪兵,骑兵增加了一百,是三百名,由马世耀带领。
黄秀一直跟着李过征战,性格泼辣,对李过的太平天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加上天天看着李太平,不觉有些腻歪,便自告奋勇的想要领兵。李过直笑,摇摇头,这个时代的女人像黄秀这样抛头露面的可不多。但是黄秀愿意干,小头目们也支持,更主要的有戚老汉在后面做后盾。
戚老汉更是骂了一句李过“迂腐,古时有名将花木兰、梁红玉,我女儿怎么了?再说,练兵不就是为了她吗?”
见戚老汉这样说,李过便不言语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一百零四章 敌讯()
这样训练了两个多月,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河曲的长城的隘口处发现了鞑子兵,形迹可疑。河曲长城的城防不重,几个隘口都连着险峻的群山,防守容易,易守难攻,所以只要不多的人马就可以守得住。
但是中间的一段,却是平原,这里地势开阔,守卫者不能借助地势,只能靠长城的城墙。原有明军把守的城墙已经破损,经过李过号召,只要干活就能吃饱的情形下,这一段城墙已经被修整和加固,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攻城武器,这里是很难攻破的。
这个隘口很有名,便是西口堡,走西口的人以前便是在这里出关的。发现有鞑子的就是这个西口堡。
而为什么管关外的人称作鞑子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关外并不全是蒙古人和满人,也有汉人,汉人还很多。
说起关外众多的汉人,不得不说说白莲教的赵权。
嘉靖三十三年,雁北地区白莲教主赵全等人率教民非法越境,叛逃河套丰州地区,依附俺答部的势力而坐大,对明边疆进行烧杀抢掠,终成为明政府的心腹大患。这些白莲教叛民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批移民口外的汉人。
而随着明末的天灾**,大批的百姓不断逃亡,去哪?去关外!至少关外有吃的,饿不死人!所以,也就有了走西口这一说。而口内的许多百姓也为逃避官司或不堪苛捐杂税而亡命越境,反而过起了相对而言自由自在的生活。
明朝虽严令禁制,可是屡禁不绝。也是,你让我们忠君爱国,可也得让我们吃饭哪!都快饿死了,那些忠孝礼义的全是扯王八蛋!
加上明末朝廷政治**,党争纷乱,军备边政更是废弛不堪。由于长期的边患,长城沿线许多地方百里无村落,千里无人烟,一片荒凉萧条,守边兵士人心涣散,将士苛扣军饷、役使兵士乃是常有的事情,士兵工作生活处境极差,甚至有兵士斩杀将领逃出关外,逃亡者也不在少数。
这些逃亡口外的相当一部分融入到了草原部落,也有汇集成村的,叫板升。板升是蒙古语的音译,有城、屋、堡子之意
。明朝后期中原的汉族兵民迁徙长城外侧,在那里修筑房舍,开垦荒地,建立村落,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向俺答汗等领主交纳租税。当地蒙古族将这些房舍、村落和汉族百姓称为“板升”。
板升内汉族人多,白莲教盛行,也形成了一股势力,但与草原部落依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很多时候,进关进行劫掠的并不是单纯的蒙人或是满人,汉人也不少。所以统称关外的人为鞑子。
虽说现在开通了一些马市,进长城抢劫的鞑子人数也少,规模也小了,却也并不是没有。
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只是一小股敌人,李过也这样认为,其实并不是。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关外的鞑子虽然勇敢,但也愿意多走几步路,去马市交易。虽说长城各处的武备松弛,明军不敢硬碰硬。可保不准有那个隘口的明军胡乱射几箭,就有可能要了人命。若不是没有本钱去马市交易的,谁肯抢劫?
可现在真的有没钱到马市交易、更没办法交易的鞑子,而且人很多,这些人便是曾经被后金皇太极追的满草原跑的林丹汗的部落。
皇太极上一次攻打林丹汗,没见到林丹汗的影,可皇太极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间断的追击四十四天。所以,虽然林丹汗没被打着,但是部落内,包括牛羊在内的大部分财物都遗落得一干二净。
没了牛羊就换不来东西,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