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坐断东南-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绍是有地盘的,而袁术,现在空有一个后将军的头衔,只身出了洛阳回汝南老家,连一块地盘都没有,手上就只有一些家族的私兵。

    刘风估计袁绍的心思已经变了,汉家天子的威信在董卓的手中一次次被削弱,袁绍已经没有了当初世家制霸朝堂之心,而有了单干的趋势。估计这也是他大力支持讨董的原因。

    洛阳朝堂,刘风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董卓愤愤的将桥瑁所发的三公矫诏扔到一边,当堂将朝廷众臣训斥了一通。

    他不是第一次看这份矫诏的,但每看一次,心里的怒火就上升一分。尤为让他生气的是,他所任命的那些太守、州牧,就是反对他的首脑。

    你丫的不承认我这个丞相,不承认小皇帝的合法性,有本事你们别接官印啊!一边拿着自己的任命去当官,一边又大放厥词要讨伐自己,你们节操哪去了?

    董卓越想越气,他为了拉拢关东士族,封了多少官,许了多少愿,妥协了多少次,他们居然这样对自己。按照自己以前的脾气,早就大开杀戒了。

    他心里明白,桥瑁发的是矫诏,朝堂诸公要是有写这东西的魄力,就不会轮到他主掌朝廷了。但他更明白,有时候,人们不需要知道真假,只需要一个由头。

    退朝之后,董卓的怒火不消,想了半天,觉得刘辩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不定哪天就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造反了。于是招来李儒,询问对策。

    “杀了吧,整个宫室就留小皇帝一人,其他全部赶出去就是。”李儒建议道,“但是不能大张旗鼓,在数月之间让他们病逝就好。”

    李儒定计不久,弘农王刘辩率先因为身体虚弱,偶感风寒不治而亡,接着数月之间,天子生母唐妃、祖母何太后以及高祖母董太后相继过世,外戚也被董卓重新清洗了一番。当然这是后话。

    刘辩“病逝”的消息传来之时,刘风正在和众人商议北上的人选。

    “估计小刘协又要大哭一场了!”接到消息后,刘风心里叹息,于是对在场诸人说道,“诸位,刚刚接到消息,董贼杀害了弘农王,我们更有了不得不去的理由。”

    在场诸人脸色为之一变。

    弘农王不但是先帝的嫡长子,还曾经当过数月的皇帝,当今天子的生父。董卓对其忌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直接下杀手,可见董卓已经肆无忌惮了。虽然请报上说的是“病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白建随行统军,荀攸出谋划策,太史慈、阚泽、周泰董袭、仇英、徐长杰、玉文林、雅修、博延、盛匡随军出征,其余人员留守。”为此次出征已经商议了几次,刘风也不想再拖下去。盛匡是刘风新征辟的,也是盛宪的儿子。

    “大人,属下想随军出征。”刘风刚刚说完,王英就表示有异议。

    “这次你留守,下次再有战争,以你为先锋,不必再多说,本官不会改主意的。”刘风沉声道。

    之前将王英扔在侯官数年没管,刘风也觉得挺对不起人的,如今的王英已经成年,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了,有自己的追求。

    但是他不得不把王英留下,随着实力的扩张,从夷洲带来的人越来越不堪大用,只有区区几个能力还行,白建走了,王英必须作为他的嫡系留下来,为他守着会稽。

    “留守人员中,以虞翻为首,升为郡丞,带本官理事。贺齐为校尉,统辖郡中留守士兵,相机剿灭之前逃窜的贼人。王英,任剡县长,统兵镇守会稽南部。以永宁县丞韩晏为永宁长,方文昊召至郡中,协助虞翻。”刘风又下令道。

    诸人点头称是。

    “大家各司其职,其余各县只要安分守己,就不用去管他,先把我们控制住的地方整顿好了。从那些大族手中收缴的田地,尽快分给人民耕种,以免耽误收成。”刘风对虞翻道。

    “属下领命。”虞翻也不推脱。

    “本官意欲陆上行军,经吴郡,渡长江北上。王语,本官将修书盛太守,商议渡河之事,你可先行带人去等候,本官渡江之后,你们直接回来练兵。若有能力,也可剿匪。回来之时,本官会先行通知,到时候你再派人去接应。”刘风看向王语。

    “属下遵命!”王语应声道,“但是不是先将水军的控制权全拿下来?”

    “不错,这是必须的,携大胜之威,哪有他们不从的份?一会就去,你们都去帮忙,敢有反抗,就地格杀。”刘风冷冷道。他对会稽水军早就不满了,忙了一个月没去理他们,要是还想不明白,就只能开杀戒了。

    ……

    会议结束,刘风回去又找到学霸。

    现在的学霸,在刘风的资助下,在会稽开了间小小的学堂,离县衙很近。学生之中,有刘协,有蒙忘(蒙家的子嗣),有像丁览这样的贫寒子弟,也有钟离绪、谢承,就连孙权的老婆,谢承的姐姐,都被收拢到学堂来了。

    这间学堂是太守大人重点推荐的学堂,为此太守大人不惜亲自上谢家拜访拉学生,你让各家怎么办?无论愿不愿意,各家都有孩子在这里上学。二三十个人,几岁到十几岁的都有,也不知道学霸是怎么教的?

    “去洛阳参加战斗?不去不去,我还要在这里叫这些孩子呢?”学霸摇头,表示自己不愿去。

    “那可是诸侯讨董,好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而且这一去,可是要1年之久。”刘风很无语,学霸对教学的兴趣,尤其是培养历史人物的兴趣,远超过去见别的历史人物。当初见太史慈等人还有些兴趣,后来就不怎么感冒了。

    “那你就去吧,祝你胜利。对了,最好能给我带几个有潜力的孩子回来,我这里名人太少。”学霸摆摆手,“下线了我给你做好吃的犒劳你。”

    三个女人一台戏,学霸加上小玲儿、任红昌三个,整天面对这几十个孩子,居然兴趣不减。

    看到刘协,果然是又哭了一场。这孩子还真是命苦,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唯有个姐姐,之前改封为建昌公主,被刘宏送到豫章就国,到现在也没有见过。

    “不用担心,我这就起兵去了,会尽力为你兄长报仇的。想想你父皇当初的话吧,若是他不费尽心思将你送走,现在就是你处于当今天子的境地。所以,好好活下去吧!”刘风一边安慰,一边告诫。

    “叔父,你能不去吗?万一你也死了,我该怎么办?我宁愿不报仇,也不想你去那里!”刘协带着哭腔道。

    刘风浑身一震,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有谁去真正关心过别人。他忽然觉得,在这个游戏中,他找到了真情,体会到了华夏人最质朴的一面。

    “放心,你忘了,叔叔是异人,永生不死的。”刘风抱起刘协,抚摸了一下他的脸,“你等着就是,叔叔会尽快回来的。”

    历史上的刘协,命运及其悲哀,数十年的皇帝生涯,没有一天是能自己做主的。从董卓、李傕郭汜到曹操,把他的一生控制的死死的,他反抗的最大力度,也不过是写一封血书。以至于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保不住。

    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但愿你能像这样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离开刘协,刘风心里默默祝福。

    安顿好自己的事,刘风就召集异人代表,告诉他们自己准备北上了。如果想跟谁的,要做好准备。

    一个多月的时间,刘风已经处理完会稽的异人之事。领主异人都遵从约定,削减军队,准备安心种田。游侠玩家,心急的早已经启程出发,去中原见识历史人物的风采去了。当然更多的,还是等着刘风一起出发。

    因为刘风早就承诺过,这一次,他不坐船,要从陆路走。

    189年8月7日,刘风带着80万大军,从山阴出发,打着讨董的旗号,开始北上。(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章、渡江(求收藏、订阅)() 
80万大军,是会稽郡兵的一半了——这是加上从各县抽调来的以及新招降的士兵。

    10万山越降兵全部带上,20万从其他家族俘虏中招降的,15万各县抽调的兵丁,15万原会稽郡兵。只有20万是白建之前训练过的,其中还包括2万的精锐,1000骑兵。

    说实话,养这么多兵,对会稽郡有很大压力。不过好在刚刚开始,刘风发了比大财,还能养得起。

    说实话,他带这么多人,大部分是做炮灰用的,能练出五分之一的精兵出来,他就心满意足了。要是能有一部分再蜕变成精锐,那就更好了。

    他也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大量未经严格训练的降兵留在空虚的会稽,刘风心里不安。

    沿途第一站,就是余暨。

    余暨山越的逃走,对刘风尽快结束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弥补过失,余暨长很快将余暨作乱的大族清剿了,资产送交太守府。对于山越,他是没什么办法的。此次听闻刘风带大军至此,又将余暨清洗了一遍。

    刘风对他的这种在做法不可置否,他现在没有精力来管这些事。到达余暨后,他再次从余暨抽调了10万士兵随行,只给余暨留了5万人,吩咐余暨长再征募5万守城。当然,粮食也征用了一批。

    过浙水,就进入了吴郡,抵达钱塘县。刘风打所打的旗号是北上会盟,讨伐董卓,所以钱塘长也象征性的资助了些粮食。

    加上异人,浩浩荡荡近百万人,就从钱塘一路北上,经由拳一路抵达吴县,会晤盛宪。

    人数一多,行动就慢,到达吴县之时,已经过了半个月。

    盛宪很热情的接待了刘风,但是晚宴上,却比较尴尬。吴郡人不待见会稽人,盛宪的名声是不小,但吴郡各大家族都不买账,随便派个代表就打发了。

    “孝章兄,你这个太守做的也挺艰难的。”私下会面,刘风感叹道。原本以为盛宪混得比自己好,可谁知竟是这个结果,偌大的名头在吴郡大族眼中根本没用。

    “数百年的积怨了,不是轻易能解的。同样的,吴郡人在会稽,状况也好不到哪去!”盛宪苦笑道,“我已经决定了,过段时间就推病辞官,回乡里算了。子正跟着你,我也放心。”

    子正,就是盛匡的字。

    “孝章兄,不可,如今正是朝廷不稳之际,吴县若是没有了你坐镇,只怕会出乱子,苦的是盍郡百姓。请孝章兄务必坚持几年,带时局平定,有了合适的接任人选,再说致仕的事也不迟。”刘风急忙劝道。

    他可不敢说,让盛宪撑到他有足够的实力接受吴郡再放手。毕竟,他不愿意面对许贡那货,谁知道解决他之后,他的门人有什么特殊技能。君不见,纵横江东无敌的小霸王就被那几个货给搞死了。

    “这个以后再说吧,不过我就无法兴兵北上了。致远兄,我就只能支援你些许军粮了。”盛宪说道。

    ……

    盛宪岔开话题,刘风也不能再提,他没有在吴县多耽搁,辞别盛宪,一路北上,途经的各县,多少要资助些粮食。

    行进曲阿,刘风没有再北上经丹徒过江,而是转向西去,进入丹阳。他不是故意想多经历些郡县,而是有自己的目的,当然顺便多收些援助粮食他也是不拒绝的。

    大军到达石城,已经是9月中旬了,在这里,刘风会面了山阴周家的家主周昕。他刚到丹阳任太守没多久,也是董卓任命的。

    新到之官,威势不足,手中无人可用。就算他是袁绍的铁杆支持者,也只能看着别人起兵。

    “泰明兄,又见面了,别来无恙。”洛阳别后,刘风两三年没有见到周昕了,“前不久山越作乱,还多亏了贵家帮忙,才能击败敌人。否则,我这个太守可能就失地被免了。”

    “致远过谦了,寒家也只是锦上添花,你可是胸有成竹的。”周昕是个文士,长得也不高达,典型的文人打扮,对刘风还算客气,丝毫没有因为刘风杀了他家里不听军令的私兵而生气,就好像没有这回事,但是心里怎么想的就不是刘风能知道的了。

    “原本想和致远一道北上,共赴国难,但为兄新到,尚不熟悉本郡,只能恭祝致远旗开得胜了。”周昕遗憾道,“但是,为兄可以支援致远1万军士,以及部分粮草,算是为兄的心意,希望致远不要拒绝。”

    “多谢泰明兄支持,想必袁盟主知道之后,定会夸赞泰明兄为讨贼而竭力奔行之举。”刘风表示谢意。

    “袁盟主?”周昕愣了一下。

    “是的,袁盟主,袁本初盟主。诸多太守、州牧讨伐****,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怎么行。北上讨贼,必先会盟,舍本初兄外,还有谁能当这个盟主?”刘风嘴上吹捧道。心里却怨念不已:拉拢个人容易吗,幸好没有人看见我这幅样子。

    “好像还真只有祁乡侯能担此重任了!”周昕是袁绍的狗腿子,这话听得无比舒坦。

    急于北上会盟,刘风也没有多耽搁。其实若非要从丹阳过江,他根本就不会通知周昕。在刘风的眼里,他们成为敌人的可能性更大。

    刘县附近的一个小地方。现在的牛渚还不像后来那么出名,历史上刘繇任刺史的时候,在此处屯兵作战。牛渚过江,对面就是历阳,刺史部所在地。

    王语、蒋钦、周泰早就率领舰队在此处等候了。

    现实中他没有见过长江,如今只有一个感觉,这简直就是海。长江很宽,比刘风之前见过的任何一条河流都宽,一眼望不到边,足有十余里,是黄河的几倍宽。别说大型舰船了,就是把现在的航母开进来,也能左右冲突,随意行驶。

    “子言、公奕,你们说这浩荡的长江,需要多少水军才能守得住?”渡江的时候,刘风看着江面问道。

    “300万不少,500万不多。”蒋钦之前是混长江的,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而王语,和刘风一样,之前几次从外海路过,这还是第一次来,没有说话。

    “想要守住这里,太难了。江东要全部拿下为后方,还需要豫章为前沿,甚至是以荆州为依托,才有可能实现。”刘风自语道,说这话的时候,他脑中浮现了孙吴的疆域图。

    王语、蒋钦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有了那个不着边际的想法:太守大人的野心也太大了,那可是半壁江山了。

    但心有灵犀般,谁也没有多言。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他们这水军将领的地位可要大大提高了。

    现在的刘风,连带吴县、丹阳追随的玩家,已经超过了200万人。毕竟吴郡、丹阳两地,领主玩家可不像会稽没有军队。也就是说,目前为止,玩家所属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刘风。

    刘风的船只不少,一次能运几十万人,但还是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完全过江。之后,王语、蒋钦带队返回,周泰随军听用。

    刘风第一批过江,然后吩咐白建管理好大军,自己先行带着荀攸进入历阳城,拜会刺史。(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孙坚的小动作() 
现任扬州刺史陈温,和之前的周昕一样也是刚任刺史没多久。

    董卓主政以来,地方大员换了很多,很多人都是在这几个月间新到任的。

    他们不像袁绍,有着四世三公的名头,短时间里就能得到地方大族的支持。所以很多人还在为本郡的事务烦恼,无法出兵。

    陈温看起来四十多岁的样子,史书上对他记载的也比较少,但能任一方刺史,至少在6阶以上,绝对的高级人才。

    如今的刺史,有能力的能主掌一州,能力稍微差点的,主掌本郡,当然也更有甚者,只有个名号而无法掌权。

    陈温还算不错,至少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把九江掌控住了。但是相对于整个扬州来说,区区一个九江就不够看了。

    地方狭小,人口不多连会稽都不如,虽然密度挺大,但想要以一郡之地统辖整个扬州,力有不殆。更何况,如果他坚持以九江为基统一全州,只怕刚刚收服的就将就要动乱。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陈温的日子也不好过。

    刺史还只是六百石的品秩,级别上还没有刘风高。但现在刺史权重,能在名义上统领一州。刘风拜见陈温的时候,完全是把他当州牧对待的。

    “致远年纪轻轻,就在旬月之间平定山越叛乱,果然是少年英才,不负先帝所托。”陈温当初也是在洛阳待过,他官小,没和刘风照过面,但刘风的事还是有所耳闻的。

    “刺史大人过誉了,多亏了丹阳太守周泰明、吴郡太守盛孝章等家族的帮忙,这才能平定山越。”刘风谦虚道,“此次北上讨董,前途未知,还请刺史大人赐教。”

    陈温很想说“你别走了,随我平定扬州吧”,但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说刘风自己已经成了他统辖扬州的一个钉子,会不会听他的命令,就是看他打着“讨董”“除****”的旗号,他也不能流露出一点让刘风留下来的意思。否则的话,等着上任扬州刺史的人多了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