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伊猎奇秘籍-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伊辞职考学,父亲很不理解,怎么也想不通,大为恼火,对阿伊说了些气话。在外人眼里,阿伊一家人,几乎都是神经病。好好的工作说辞就辞,两个正壮劳力不务正业,考什么大学,到头来鸡飞蛋打一场空,哭都没有人看。也难怪,读书无用论,闹腾了十几年,学业几乎都荒废了,考大学难,难于上青天。街坊邻居说什么话的都有,风凉话,讥讽声,一时间惑言四起。传到父亲耳朵里,分明是火上浇油,让他生憋闷气,见到阿伊,更就没有好脸子,“哼,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犟牛!”。只是儿大不由爷,不好轻易出手打罢了。不然的话,管什么耳光,棍子,先打一顿再说,岂能容忍你胆大妄为,竟敢和老子唱对台戏。父子矛盾激化,最后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孩子,考大学是件好事,妈支持你。”母亲通情达理,一直背着父亲塞钱给阿伊,才避免了经济上的窘境。因为卞雅茹抚养孩子,也不容易,阿伊不好意思伸手跟她要。辞掉工作,公社理所当然地停发了工资。父亲又在气头上,当真不给阿伊一分钱。

    虽然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阿伊毅然坚持走华山一条路,八头牛拉不动。回到母校插班,小师弟师妹们,一个个细皮嫩肉,花季年华,一脸沧桑的他,竟是那么不协调。惊诧嘴脸、怀疑的目光,更令他难为情。曾经的班主任老师,以许东为例鼓励同学们,时常说:“毕业这么多年了,已经当爸爸的人了,仍恒心不移,回校复习考学,令人敬佩!”

    坚持插班学习两个月,不自在和蒙羞感,阿伊受不了。不得已,他托关系到县城的高考复习班就读。这期间,他自带粮食吃伙房饭菜,吃的是玉米窝窝头,母亲腌制的咸菜。舍不得多花钱,几天才吃一份五分钱的菜。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草垫子,大通铺,跳蚤虱子满褥子跑。炎热的夏天,汗臭脚,尿骚味,吃尽了苦头。

    临近高考,阿伊回家,得了急性阑尾炎,造成肠粘连,蹲在茅房里,痛晕了过去。找了台拖拉机,连夜往县医院送,五十多里的山路颠颠簸簸,仍是没醒过来。院做手术,医生割掉了阑尾,抽线后,阿伊带病到课堂听讲。高考时,开过刀的阿伊刚刚过了一个星期。坚持拖着病体考完了全部科目。

    历经磨难,终于挨到高考发榜。结果,阿伊和楚睿被重点大学录取。楚玲考进了中等专业学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弟妹俩能取得优异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哥哥头带得好。平日里。他们偷懒耍滑,不拿学习当回事,自制力差,缺乏自我加压和奋发向上的劲头。亲眼目睹哥哥立志求学,敢于破釜沉舟,排除一切困难和阻力,起五更学半夜,一门心思学习。在大哥的感召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动力大大激发,并自觉向大哥看齐,学习突飞猛进,最终出人头地。

    破天荒,全公社一家考上了仨,轰动了乡里乡亲,一时传为佳话。亲朋好友也跟着增光自豪,奔走相告,高高竖起大拇指,“不服不行。人家教子有方,有远见,孩子也争气!”

    “妈。您看这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接过阿伊递给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兴奋感慨万千,搂着阿伊抱头痛哭。苦尽甜来,终于盼来了欢喜结局。父亲在一旁,亲眼目睹这一幕,碍于面子,嘴上不说什么,心里高兴得乐开了花。在家偷着乐。出门后便笑口大开,逢人就说:“哈哈。儿女给咱争气,一下子考上三大学生!”

    可怜天下父母心。阿伊明白。母亲的爱自然流露,发自内心溢于外,恰似“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慈母之心融融而出。父亲的爱含而不露,深蕴在心止于言表,就像一味苦药,“良药苦口利于行”,严父真爱用心良苦,方式也特殊,有时让孩子一时难以接受。但父亲不是神,不可能事事正确,有预测未来的神灵。孝子,并不是盲目地顺从,有时坚持己见,也并不等于不孝,可能是更长远的孝。事实证明,许东的坚持完全正确。如果,不咬定牙逼上绝境而后生,不仅他考大学没成算,弟妹也玄乎。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没有超乎常人的决断和刻苦努力精神,没门。安于现状,抱着侥幸心理,希冀天上掉馅饼,想得美。

    幸福敲开门。一家人逢喜事精神爽,欢欢喜喜地准备着行囊,打点着入学用品。父亲对母亲说:“学杂费已经筹的差不多了,我跟几个同事借了一些。”母亲高兴,老东西平日抠门,工资自己把着花,要分钱没有个痛快的时候,如今主动为孩子掏钱,出手大方,这是刮哪阵子风。

    阿伊在隔壁听得仔细,心里暖乎乎的。平日省吃俭用,关键时候见真情。父母辛辛苦苦操劳一辈子,很不容易。实指望孩子已经成人,可以轻松轻松了,可又要离家上学。庄稼地里的活没人干,供应三个孩子上大学的花销不是一笔小数目,家里剩下的,老的老,病的病,负担也很重,许东想得很多。上大学,是他的梦想,心里跃跃欲试。拍拍屁股走人,置家庭而不顾,又于心不忍。怎么办好呢?他陷于了纠结之中。其实,他辞职考学的初衷是,姊妹三个考,都考取的几率很低,自己和许睿考走一个,还有一个在家里。怎么也没想到,三人同时考取。考虑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自己主动放弃,留下来扛起家庭的担子,替父母分担忧愁,让弟妹安心地求学。对,就这么着,委屈一个人,成全一大家。

    “哥,明天我们去买火车车票吧?”楚睿问。

    “我有点事,你自己去吧。记住,我的票先别买。”阿伊嘱咐。

    楚睿大惑不解,“我们是同一天走,你的为什么不买?”

    阿伊说:“别管我,到时候再说。”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再三叮咛,不准买他的火车票。

    父亲知道后,明白了阿伊的意图,问:“你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想弃学?”阿伊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父亲,最后说:“爸,你就当我高考落榜了,行吗?实际,弟弟和妹妹上大学,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父亲说:“你孝顺,时时处处替父母着想,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但是,你想过没有,我们做的父母的,该尽到责任没尽到,委屈孩子的心,是什么滋味?你总不能让我们背上愧对孩子的良心债,寝食难安吧?道理很简单,升大学,来的不容易,砸锅卖铁也应该供你们上学,再苦再累,我们心甘情愿。况且,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过不去的坎,不就是四年吗,一咬牙就过去了。我们绝不会一时糊涂,毁了你一辈子。听我的,这个学,你必须去上。“

    阿伊说:“爸,我知道您是为我们好。但,就现在咱家状况,让我一撂挑子走人,整天牵肠挂肚的,哪还有心思学习。”

    父亲拦住阿伊的话,“打住,什么也别说了。这事我说了算,一点也没有商量的余地!”

    最后,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阿伊和弟妹三人,坐上公交车,告别家人,远离故乡,走上了求学之路。(未完待续)

第二十四章:父亲病逝() 
第二十四章:父亲病逝

    阿伊考学的成绩好,高出了北京人民大学录取分数线。但为了兼顾小家庭,他只填报了卞雅茹所在城市的一所二类大学志愿,并被录取。随着三口之家一起生活,尤其是女儿天真可爱,掺合着,夫妻间的裂痕有所修复。但骨子里的隔阂心灵深处,难以抹平,使夫妻生活面和心不合。

    卞雅茹和阿伊结婚,纯碎是她官迷心窍。当时,地级有关领导向她透露县级班子调整内幕,拟物色一名正县女领导干部候选人,原则上是从正科职务女领导干部中选拔。卞雅茹动心,但在竞争者队伍里,她的阅历浅,人脉关系较弱,没有竞争优势。因此,根据地级领导的暗示,她选择了与阿伊这个农民干部喜结良缘,打造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女楷模形象,增加了政治砝码,一举击败其他竞争对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县革委会主任。婚前,在阿伊面前的通情达理和爱意浓浓,在婚后一切伪装统统剥去,现了原形,就是一个专横跋扈,大失妇道德行的女魔头。

    洞房花烛夜,装一半清醒一半醉的阿伊,与她同枕共欢,男童子功下的她,原来是“破货”,还在那里哼哼呀呀地虚情假意,上演**头戏。早晨起来,阿伊想起孙凤的耳语,“白布之上见血红”这是自古以来,最简单的鉴别**办法。他掀开被子,查看完褥子后,彻底验证了有关她的传言,名花有属,早就红杏出墙。戴绿帽子的屈辱,阿伊忍无可忍。对着卞雅茹吼了四个字:“石皮化白!”推开她,冲出了新房。卞雅茹怔在那里,懵然不阿伊东所云。他为什么恼羞成怒?

    既然已经结婚,阿伊慢慢自我安慰。婚前不应该与她计较,只要往后好好做个贤妻良母,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尽量克制自己,原谅她,包容她,做一个称职的好丈夫。卞雅茹在台面上作秀,唱高调。装出一副开明领导范。在众人场合,大讲家庭和睦,五好家庭,标榜“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俨然她是贤妻良母的化身,引领时代的新女性。一回到家里,却打回了*裸的本性。

    “衣服洗不净,饭做得不好吃,真没用!”她时不时地甩脸子。发脾气。

    “你心里只有袁怡,根本没有我!”她恶人先告状,无事生非。

    “吃软饭都吃不好。小农意识作祟,朽木不可雕也,出去给我丢人现眼!”她盛气凌人,卖弄官职,拿着阿伊脸面当球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阿伊忍无可忍,跟她讲道理,劝她尊重一下他,注意她的身份形象。别太过分。卞雅茹一听就来气,关起门发泄。吵得更凶,闹得更过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弄得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没法过正常生活。

    后来,阿伊通过进一步暗地里的调查取证,揭开了卞雅茹“舍身抢救集体财产”英勇典型的内幕,所谓的坏人火烧大队仓库的现场,是她伪造的,身上的伤,也是她自残的,纯碎是为了蒙蔽干群,欺骗组织和荣誉。阿伊把事实和证据摆在卞雅茹面前,开始她不承认,甚至歇斯底里地抵赖,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了,可怜巴巴地央求,“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看在夫妻一场的份上,你就别声张了,好不好?”阿伊原谅了她,一直替她保守着秘密,谁也没说,包括他的父母。

    卞雅茹究竟是个什么品行的女人,阿伊彻底看透了,被愚弄和被**的愤怒,想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中,喘不过气来,羞于见人,无脸与人说道。夫妻间沟壑般的裂痕,无法包容和抚平。阿伊想过离婚,但女儿已经降生,考虑再三,还是自己忍受折磨,维继着不堪一击的婚姻。

    “爸爸,您吃!”女儿特乖,她看阿伊脸色郁闷,拨开一块糖,填到爸爸的嘴里,仰着可爱的笑脸问:“甜不?”

    阿伊甜在心里,说:“女儿的糖最甜!”抱起逗他开心的乖女儿,暂时忘却了一切哀忧和烦恼。

    供应姊妹三个上大学,父母再苦再累心里甜。暑假,他们回来,一家人热热闹闹,父母高兴得不得了。转眼间,一年过去,这不也扛过来了吗。再熬一年,楚玲毕业领工资,负担就轻快多了。当时的形势,吃国家粮,成为非农业户口,是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硬撑上几年,三个孩子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途有了着落,父母就放心了。

    人算不如天算。命运捉弄人,阿伊一家正在满怀信心展望光明未来的时候,噩耗突然降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父亲精神矍铄,心情很好。中午,陪客人喝了两杯酒。酒喝得不多,就两小杯。送走来客,他躺在炕上,休息了半个下午。

    “今天包了饺子,您尝尝。”晚饭时分,邻居李婶端着一大碗饺子,走进家门。

    母亲接过碗,感激之情流于笑脸,说:“谢谢,包顿饺子吃,您也惦记着,真让我们过意不去!”

    李婶是个爱干净的人,包的饺子味道也不错。父亲吃了几个,赞不绝口:“嗯,真不错!”一家人相互敬让着,品尝着,增添了一份晚餐的欢乐气氛。

    “爸,我想您讲个故事听。”晚上,楚蓉看着父亲的心绪格外好,摇着他的肩膀撒娇。

    “小鬼头。好,我给讲一个。”父亲笑眯眯地答应了。

    一听父亲要讲故事,阿伊和其他弟妹都饶有兴趣地凑到了父亲身边。他们都知道,父亲的战斗故事最精彩,讲的大都是亲身经历,原汁原味,不必添枝加叶,跌宕起伏,让人听听起来如同亲临其境。特别有滋有味,听上三天三宿也不过瘾。父亲打开了话匣子。

    有一次,我所在的八路军连队与日本鬼子打了个遭遇战。战斗非常惨烈。战士们伤亡严重,我们班只剩下了三个人。

    “八格八格”。阵地前沿,冲上来了十几个鬼子,情况糟透了。

    我是班长,来不及多想,说了句:“同志们上刺刀,跟他们拼了!”端着枪率先跳出掩体,横刀立马,怒目瞪着鬼子。紧握长枪等他们靠近。

    鬼子嘴里“呜啦呜啦”,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只见一个个拉开枪栓,退出了枪膛中的子弹,鬼头鬼脑地朝我们呲牙咧嘴,摆开了拼刺架势。

    鬼子拼刺刀,有一个习惯,就是先退出子弹。为什么呢?据军事教员说,日本鬼所使用的“三八大盖”枪,子弹速度大。穿透力强,近距离搏杀时,交战双方混战在一起。开枪命中对方,子弹穿过对方的身体后,仍有威力,极有可能误伤自己人。

    当时一看,心中暗喜,我枪膛里还有两颗子弹,够小鬼子喝一壶的。因为,战前我和同志们交代过,一旦碰上拼刺刀。我们不管鬼子那一套,瞅准机会就开枪。消灭敌人没商量,绝不心慈手软。先撂倒再说。

    我的个子矮,看上去容易欺负,鬼子呼啦啦地扇形围过来仨。

    说时迟那时快,我一撸枪机,射中正前方的高个鬼子,“噗”一声,他的胸膛开了花,仰死倒地。趁鬼子发怔当口,我一个箭步冲向前,出枪来个防左刺,拨开刺到眼前的鬼子枪,迅雷不及掩耳,弓腰猛推刺刀枪,“扑哧”地刺穿了瘦鬼子的胸膛,疾身向前来上个飞踹脚,用力拔出了自己的枪。

    一霎功夫,解决了两个鬼子。我重新拿好架势,对准了剩下的鬼子。只见这个龟孙子端着枪哆哆嗦嗦,不敢往前靠。程威胆气壮,我迅速地右拨左当,劲刀刺正了他胸中央,干掉了第三个鬼子。

    喘息间,看到大老李被被鬼子围着,战斗极其危险。我毫不犹豫地举枪射击,“啪”地撩倒了那个出枪刺向大老李的鬼子。接着,快步窜向前,刺死另一个鬼子。这时,大老李轻松地干掉了剩下的鬼子,向我举枪示意一下,立马又扑向另外的敌人。

    经过一番激烈地拼杀,霎那间消灭了七八个敌人,近身肉搏战的颓势得以扭转。最后,三对三,我们就比较轻松了。冷枪打死一个,刺刀见红一个,合围刺死一个,利索地结束了战斗。

    打扫完战场,我们胜利归来。部队首长一个劲地表扬我们,“呵呵,不简单那,你们拼刺刀,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应该给予记功嘉奖。”我们班记“集体三等功”,我荣获二等功勋章。

    这块故事讲完后,许哲请求父亲说:“爸,您喝口水韵韵嗓子,再给我们讲块,就一块。”大家随声附和,给父亲端起水杯。父亲难得高兴,接着讲。

    抗美援朝当志愿军,我们连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战士们蹲在防空洞里,与美国兵对峙。条件非常艰苦,饿了渴了,吃一口炒面,往嘴里填一把雪。最残酷的时候,后方供给上不来,防空洞里断粮缺水。

    有一天,白天侦查时,我发现离洞口不远处有一条被炮弹炸飞的马大腿。当时,白天敌人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阵地对面的鬼子兵监视得很严密,时不时地打冷枪。这时出去拿回来,等于往敌人枪口上送,我考虑再三,使不得。心想,等天黑了再行动。

    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我利用出洞反击的机会,爬过几个美国鬼子的尸体,在荆棘丛中摸索着寻找那条马腿。子弹“嗖嗖”地在耳边穿过,冻僵的手又被荆棘划破感到钻心的痛,但马腿就是找不到。我心里嘀咕,白天记清了方位,就在这周围,错不了。于是,我一个鲤鱼翻身,连滚带爬窜出好远,四下摸索着找。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马腿。

    高高兴兴地返回洞内,摸这黑,连忙把马大腿放到锅里,然后才点火煮。战士们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闻着锅里飘出的肉香,迫不及待地问:“熟了吧,都煮了这么长的时间?”轻轻的“啪嗒”嘴声,听得很清楚。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