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薯一般在二三月份左右种植,寒露前收成,现在已经是五月底,此时种植显然迟了些,但也不是不可以。

    当下朱厚熜说干就干,竟然亲自动手采摘红薯藤,那几名太监惊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才把这位小祖宗拉下来,然后撸起衣袖采摘红薯藤,不消片刻,那一畦红薯藤蔓就被太监和侍卫摘得光秃秃的。

    又闲坐了一个时辰左右,朱厚熜担心溜出来太久会被发现,于是便告辞离开了,几个公公每人都背了一大捆红薯藤,而小跟班陆炳则提了一个菜坛子,里面装了满满一坛香辣羊杂。于是,整个组合看起来就像……外出打猪草回家的猪倌,让人啼笑皆非。

    看着小皇帝离开,美婢月儿总算松了口气,心脏受不了啊,真怕老爷和皇上聊天争吵时会打起来。

    “相公,听说宫里正在裁减用度,看来皇上真的饿坏了!”谢小婉怜悯地道。

    徐晋宠溺地轻点了一下小婉的额头,笑道:“傻丫头,宫里短了谁的也不会短了皇上的用度,说不定御厨弄一个菜的花费就够咱们吃一顿了,那小子就是馋你煮的菜罢了。”

    谢小婉白了徐晋一眼,心里甜丝丝的,小妮子也就爱被相公说傻丫头的感觉。

    徐晋今天心情很不错,陪着小婉聊了一会天,这才回书房动笔写奏本,话说这是徐晋成为官员后,第一次上的奏本。推广红薯种植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以杨廷和的眼光应该还不至于在这件事上作梗吧。

    徐晋在书房内斟酌着写奏本,小婉和月儿却被萧玉蝶拉到了房中关上门,三个女人也不知密聊了些什么,再出来时,小婉和月儿两人的眉宇间都明显带着忧色,前者还下意识地摸着平坦的小腹发愁。

    徐老爷并不知道娇妻美婢正在担心自己下三路的问题,写完奏章重新润色了两遍,这才誊抄到专门的奏本上,吹干墨迹后便小睡了个午觉。

    第二天一早,徐晋换上了官服到翰林院报到,开始来到大明朝后的第一天上班!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30章 同学少年;各奔前程() 
正德十六年六月初一,江西铅山县城北码头,一艏大型楼船停靠在岸边,江西本地的官员和士绅均聚齐了,因为本县的名人费阁老,今天就要进京复职了,一同复职的还有费阁老的胞弟费采,官复翰林修撰。

    而前几天,殿试金榜已经通过驿路快马送到南昌,江西布政司随即派人张榜到各府县,所以费懋中榜眼及第(授官翰林编修),还有徐晋探花及第(授官翰林修撰)的消息已经轰动了铅山县。

    如此一来,费家一门便有三人在朝为官,一个阁老,两个翰林,再加上徐晋这个门生那就是三个翰林了。如此豪华的阵容,啧啧,也是没谁了,身为同乡与有荣焉啊。所以,这时全县上下,有点脸面的士绅商贾都跑来送行,码头上挤满了人。

    费宏和费采两人站在码头上微笑着向送行的众官员士绅挥手作别,然后登船而去。

    事实上,皇上下的起复诏书五月中旬就到了,不过费宏要处理一些琐碎事,再加上举家出行有很多东西要准备,所以一直拖到六月初才得以盛行。

    楼船驶离了码头,顺着信江往下游驶去,直入鄱阳湖再转长江,顺江而下至扬州,再由京杭运河北上通州,估计要七月份才能到达京城。

    此时,楼船的二层,费家的一众女眷都齐聚于此,围坐在袁氏四周聊天淡笑,一个个喜洋洋,老爷和三老爷官复原职,二少爷又榜眼及第,能不高兴吗?老夫人袁氏就乐得合不拢嘴,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费如意一身雪白的罗裙,安静地娴坐着听大家聊天,时而抿嘴轻笑,那张吹弹得破的俏脸宜喜宜嗔,比两年前更好看了,她今年将近十九岁了,正是芳华绽放的青春少女,美出了新高度。

    费吉祥一身鹅黄的罗裙,眉目如画,坐在姐姐费如意的身侧,如同两朵并蒂而开的莲花,她今年十七岁,花季少女一枚!

    费小玉这只小辣椒一身粉红的宫装,十五岁的少女已经开始扯出线条了,同样眉目精致,三女并排而坐,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不得不感叹老费家的基因强大。

    继母赵氏又胖了,脸蛋圆润了不少,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琢磨着等到了京城,得赶紧提醒徐晋那小子提亲才行。

    赵氏贪利,之前瞧不起徐晋一个穷书生,为了在嫁妆上大赚一笔,执意要把如意许配给大茶商方家,后来被袁氏拾掇了一顿才消停下来。

    而此时,赵氏却是巴不得徐晋赶紧上门提亲了,如今徐晋探花及第,被授官翰林修撰,十八岁不到的从六品官,而且还是号称“火箭干部”的翰林修撰,白痴都知道他前途无可限量了。再加徐晋和龙椅上那位的关系,那就更加不得了。所以,赵氏现在反倒担心徐晋变卦了。

    ……

    编书修史无疑是一件长期而枯燥的事,但对于专业玩弄笔杆子的清贵翰林来说,这可是一项名留后世的荣耀工作,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胜任的,包括新来的菜鸟徐晋。

    自从六月初一来到翰林院任职,徐晋已经正式“上班”五天了,发现这里其实跟后世的事业单位没什么区别,工作项目都由领导挂名,真正做事的是几个老员工骨干,新来的则负责打杂。

    如果说内阁首辅助杨廷和是《武宗实录》的总编(挂名不干活),那么带头干活的那位老翰林就是主编,其他几位中年翰林就是责编,而徐晋就是那个负责打杂的菜鸟。

    所以,徐晋这些天在翰林院的工作都十分轻闲,充其量就是帮忙搬些典籍,收拾一下文稿,再就是帮忙捉虫(抓别字),基本上是准点上班,然后到点下班。

    ……

    六月十五,休沐日。尽管还是清晨,但初升的朝阳已经开始散发它的炙热了,吃饱了叶汁露水的蝉估计是撑得慌,于是卖力地鼓噪起来。

    此时,明时坊四季楼,二层的雅间内,传出如同泉水叮咚的琴声,咿咿呀呀的歌声随即响起:“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雅间内,徐晋、费懋中、卫阳、黄大灿、江运五人围席而坐。

    时芳馆的红牌苏小小,眉目娇俏,一身黄裙纤腰若束,身形窈窕,胸前饱满欲裂,此刻正坐在一架古琴前,一边弹唱着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送别诗《渭城曲》,双眸则含情脉脉地看着座中的大师兄卫阳。

    苏小小一曲喝罢,徐晋等人均鼓掌叫好,前者站起来款款地行到桌旁,给在座五人都斟了一杯酒,然后在卫阳旁边的座位坐下,端起酒杯笑道:“小女子献丑了,在此敬少云公子一杯,以壮行色,祝少云公子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黄大灿连忙端起酒杯道:“在下谢过小小姑娘!”说完举杯一饮而尽。

    费懋中端起酒杯感慨地道:“少云,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了。来,干了这一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徐晋亦举杯朗声吟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等他年相聚之日,必是少云兄御风乘云之时。来,干了这一杯,为黄少云贺!”

    众人轰然叫好,齐举杯一饮而尽,黄大灿神色激动,红着脸大声吟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好,子谦此句提神。少云在此谢过诸位同年的祝福。”

    前几天吏部的任命已经下来了,黄大灿被西配到陕西省肃州任判官(从七品),那里正是明朝的边境苦寒之地,条件艰苦是肯定的了。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肃州是大明的边境重镇,肃州的东北边是被鞑靼人占据的河套平原,西北面是被吐鲁蕃占据了的哈密卫,正是夷族兵锋所指的前沿阵地,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相当危险,到那里任职,一旦发生战事,弄不好就为国捐躯了。

    黄大灿的殿试成绩是三甲中下游,赐同进士出身,再加上他本是布衣出身,在朝中没有人脉,所以才被吏部安排到那种条件艰苦的地方任职,而且职位也不高,只有从七品。

    本来黄大灿可以推辞不受的,大不了在吏部挂名候缺,但他却毅然接受了吏部的任命,江西的同乡都感叹黄少云太老实吃亏。

    然而,徐晋却知道,黄少云固然墩厚,但也是个内秀、坚韧、而且脚踏实地之人。且看,从府试到殿试,黄大灿的成绩都不出彩,均属于中下游的一批,但人家愣是一路杀到殿试,最后科举通关,而不少曾经排名在他之上的都中途折戟了,譬如在坐的江运就是其中一位。

    所以说,黄大灿这种人具备了做大事的潜质,到肃州虽然艰苦危险,但危机危机,有危必有机。倘若能抓住机遇,定然能够扶摇直上九重天。输在起跑线,自然要比别人努力十倍百倍才能迎头赶上,而黄大灿显然选择了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看着斗志昂扬的黄大灿,江运的心情颇有点苦涩,他今科会试落榜了,但由于路途遥远,他并没有返回江西,而是继续留在京城复习,等待下一科会试开考。今天徐晋做东设宴给黄大灿和大师兄卫阳送别,同为信江书院的同窗,他也受邀了。

    “小小姑姑,卫元正也准备赴任了,你不敬他一杯!”江运强颜作笑道。

    苏小小美眸瞟了傍边的卫阳一眼,略带幽怨地道:“卫公子赴任的地方是江南脂粉之地,美女如云,怕是没几天就忘了奴家,奴家才不给他敬酒呢!”

    卫阳的俊脸尴尬地红了,端起酒杯道:“那卫阳敬小小姑娘一酒好了。”

    去年的上元节赏春文会,卫阳闯关时赢了苏小小的花环,当晚留宿在香山别院,所以两人早就深入交流过了。近来由于婚事受阻,卫阳心情郁闷,更是经常到时芳馆找苏小小“交流”,所以两人现在很熟稔了,据说苏小小还有意从良,只是以卫阳这种家境,似乎不太可能娶一个风尘女子当小妾。

    这顿送别酒喝到差不多中午才散场,黄大灿向众人挥手作别,坐上马车出城往通州。吏部给了他三个月假期回江西老家探亲,然后就得启程前往肃州任职了。

    看着意气风发地离开的黄大灿,卫阳不禁感叹道:“有时真的很羡慕黄少云,出身布衣,没有门第,来去自由。”

    徐晋看了一眼情绪不高的卫阳,不感暗皱了皱剑眉,看来大师兄还没从“失恋”状态中走出,不过感情的事,外人也不好过多干涉。更何况卫家和费家联姻的事告吹,似乎和自己也有关联,所以徐晋更加不好说什么了,一切顺其自然吧!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31章 大礼疏() 
在现代,对于高考党来说,六月是离别季,而眼下的京城也是离别季,新科进士们陆续拿到了吏部的任命,外放的纷纷离京启程返乡,离开之前好友都免不了摆一场送别酒。明时坊的各大酒楼,京郊的长亭短亭,均是书生们送别的身影,徐晋也参加了几场江西省同年的送别宴。

    六月下旬,外放的新科进士都基本走光了,徐晋也恢复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不用上早朝的好处就是每天可以舒服地睡到天亮,淡定地吃完早餐后再到翰林院上班,偶尔迟到早退也没人管。

    徐晋的工作悠闲而平静,而朝堂却丝毫也不平静,甚至充满了火药味。

    就在六月十六日的朝会上,礼部右侍郎石珤充当急先锋,再次将“议考”提了出来。所谓“议考”,顾名思义就是讨论皇考,说白了就是要确定嘉靖帝的父亲是谁!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传统大臣,坚决要求小皇帝称弘治帝为皇考,而称亲生父母为皇叔考和皇叔母。朱厚熜自然不肯,但奈何势单力孤,根本辨不过引经据典的群臣,一怒之下干脆退朝摆驾回宫。

    然而,自认为占理的传统大臣显然不打算给嘉靖帝喘息的机会,誓要一鼓作气把“皇帝老子”的事给定下来,所以各廷臣,还有科道言官的奏本就好像雪花般飞到小皇帝的案头。

    朱厚熜又惊又怒,他本就是性子执拗的人,群臣的咄咄逼人反而把他彻底激怒了,干脆命司礼监把所有奏本留中不发,足足装了几大箩筐,就差没有当场拿到御膳房烧掉。

    大明朝的文臣都有一股子不怕死的尿性,小皇帝的做法并未让他们气馁,反而更加的斗志昂扬,奏本天天照递上去,气得朱厚熜七窍生烟,偶尔也会偷跑出宫找徐晋诉苦。

    ……

    六月二十八日,天气晴好,徐晋如日常般回到翰林院上班,在院署里消磨了个把时辰,接近中午时便偷溜了出去,他今天约了一名烧玻璃的老工匠淡镜子的事。

    “徐翰林留步!”

    徐晋刚溜出翰林院,正准备离开便听到有人喊他,不禁吓了一跳,还以为被抓了辫子,回首一看,不由暗松了口气道:“原来是秉用兄!”

    来人正是张璁,捋着须干笑了两声:“子谦兄,倒是在下唐突了,这是准备上哪去?”

    张璁今年四十有八,如今是观政进士的身份,还没有具体授官,所以还穿着深蓝色的进士服,头戴乌纱进士巾,显然刚参加完朝会回来。

    溜号被同僚撞见,饶是徐晋脸皮厚也有点不好意思,扯谎道:“正准备到街上下馆子吃午饭,院署里的饭菜,呵呵,秉用兄懂的!”

    张熜不禁恍然,公饭是大厨房提供的,味道确实不如外面饭馆的美味,像徐晋这种“养处尊优”的年轻人不爱吃也很正常,于是笑道:“正好在下也饿了,子谦兄若不介意,不如同去?”

    徐晋不禁无语,他本是要溜回家的,外面的饭菜再好也不如娘子的“爱心餐”,不过此时已经骑虎难下了,只好硬着头皮道:“固所愿也,秉用兄请!”

    于是两人结伴来到街上,找了一家还算干净的酒楼。徐晋本来想在大堂中随便找个位置的,但张璁却要了个雅间,并且言明他请客。

    徐晋不由心中一动,张璁无事献殷勤,看来是有所求啊!

    果然,酒足饭饱后,张璁便从怀中摸出一本奏本,陪笑着道:“子谦兄,在下近日临朝观政,略有心得,所以写了个奏本,想请子谦兄参详一二。”

    “秉用兄客气了!”徐晋不动声色地接过奏本打开一看,不敢暗靠了一声,这不正是后世著名的《大礼疏》吗!

    “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者,然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复顾其私亲之说耳……

    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臣厕立清朝,发愤痛心,不得不为皇上明辨其事……”

    此时张璁给徐晋看的赫然正是闻名后世的《大礼疏》,也正是张璁上的这份奏本,掀起了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直接导致朝臣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濮仪派,另一派是以张璁和季萼为首的新贵派。

    为何张璁这份《大礼疏》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因为它就像利剑一样戳中了杨廷和的弱点啊,杨阁老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让朱厚熜改认弘治帝为父,其依据就是汉代定陶王,还有宋代濮王的先例,这两人都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他们继承了皇位后都改认了先帝为皇考。

    而张璁的《大礼疏》却恰恰抓住了这点为突破口,因为无论是汉代定陶王,还是宋代濮王均是从小就被养在宫中,当成皇位继承人来培养,而朱厚熜的情况却不同,他从小就住在藩国,由他的亲生父亲兴王抚养,从来没答应过要认弘治帝为父。另外,朱厚熜还是独子,根据礼法,独子是不能过继给别人的。

    所以,经张璁这份《大礼疏》一反驳,杨廷和主张的最有力依据便站不住脚了,原本坚定地支持杨阁老的大臣开始出现分裂,有人转而支持张璁,当然也有部分投机客是为了讨好皇帝。

    嘉靖帝正苦于孤立无援,突然得到张璁这《大礼疏》,自然如获至宝,张璁也因此得到了嘉靖帝的赏识,在杨廷和去职后他便开始发迹了,官职就好像坐火箭般飙升。

    这时,徐晋合上奏本,心情颇为矛盾,他曾是商海浮沉的老狐狸,又如何不明白张璁把《大礼疏》给自己“斧正”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自己把奏本交给小皇帝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