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众官绅都暧昧地笑起来,徐晋亦淡笑道:“那本官到时非参加不可了,咦”

    徐晋忽然轻咦一声,目光望向远处一座花船,此时正有一女子如众星捧月般下了船,此女身穿粉红色长裙,体形婀娜多姿,梳着时下流行的簪花蝴蝶髻。由于离得有点远,面貌看不得太真切,徐晋却是觉得隐隐有些眼熟。

    谢二剑眼力好,下意识地道:“大人,这不是那个谁王翠翘吗?”

    徐晋顿时醒起来了,此女正是当年在南昌滕王阁上见过一面的秦淮名妓王翠翘,严格地来说,当时此女还不是名妓,只是所属青楼培养的后起之秀,头牌仍是那个萧玉雪。

    话说当时徐晋正准备参加院试,结果被唐伯虎那老嫖客忽悠去见萧玉雪,最后被宁王世子绑进了宁王府,幸得王翠翘派婢女报信,谢二剑和二牛才及时带人接应。

    扬州知府江平哈哈笑道:“还是年轻人眼神好,你这一说本府倒也认出来了,此女确是王大家。据说王大家当年正是凭借徐大人那首临江仙才声名鹊起的。”

    盐运使施浩然舔了舔嘴唇笑道:“敢情徐大人与王大家是旧相识啊,来人,去请王大家过来与大人相见。”

    徐晋不禁暗汗,这个王翠翘当年还只是个黄毛丫头,现在都混成“王大家”了,连忙道:“施大人,不必了。”

    施浩然一拍额头大笑道:“说的也是,徐大人此刻风尘仆仆,还是先安顿下来沐浴梳洗,省得唐突了佳人。”

    一众官绅顿时都大笑起来,明朝的风气虽然不及唐宋开放,但官员狎、妓也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特别是富庶的江南地区,狎、妓喝花酒更是蔚然成风。

    江知府等官绅神态暧昧,估计都认为徐晋跟王翠翘是老相好。徐晋不禁无语,却也懒得解释,举步继续前行,不过心里却是多少生出一丝怅然来。

    话说这个王翠翘是徐晋来到大明见过最漂亮的女子,当年在南昌初次相见时,此女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容貌已经能打到九十分,如果这几年不长歪,估计能到九十五分。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徐晋自然也不例外,对于这个王翠翘,徐晋十分欣赏,此女的性格和容貌都是上上选,可惜却沦落风尘。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翠翘已经从后起之秀混成了王大家,提起“大家”两字,徐晋便想到了萧玉雪萧大家,明着卖艺不卖身,实际只要价钱到位,卖得比谁都彻底。

    一想到当年这个纯美恬静的顷城少女,或许已经成为萧玉雪那样的“大家”,徐晋亦是禁不住小小惋惜地一把,当然,也仅此而已!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521章 高手() 
扬州知府江平给徐晋准备的临时住宅在城西,尽管面积上并不及徐晋京中的府邸,但也相差无几,关键这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式宅院,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池鱼,各种名贵的花木点缀其间,风格清新而细腻,居住在其中无疑是一种享受。

    由于宅院足够大,五百营的弟兄也沾了光,全部驻扎进来,徐晋占据了后院,夏言这个钦差副使则拣了一处偏院居住。

    徐晋在后院安顿下来,初春初夏忙前跑后地打扫布置房间,其实房子是有人打理的,早就收拾得干干净净了,就连床铺被褥都是新的,但是两名婢女还是超认真地重新打扫了一趟,然后再按照老爷的生活习惯摆放好各种用品。

    徐晋在两名孪生俏婢的服侍下沐浴梳洗完毕,又闲歇了一会,约莫下午五时许便动身前往参加本地士绅举办的接风宴。

    出门之前,徐晋派人去偏院请夏言一道前往,结果后者却直言拒绝了,还回了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孺子歌》,大概意思就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亦可作“莲出于淤泥而不染”解。

    很明显,夏言这是在向徐晋表明态度他夏言是一名高洁的君子,这次下江南是为了清丈土地造福百姓,绝不接受地方士绅的好处,绝不同流合污,绝不徇私枉法。

    徐晋听完后淡然一笑,也不勉强夏言,独自带着大小两位舅子前往赴宴。

    话说徐晋之所以选夏言为钦差副使,正是看中他为人正直,而且有才干。但是呢,正直的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擅长人际交往,容易把关系闹僵,太过于正直就变成了刚直,过刚则易折,最后都落不了好,而历史上的夏言确实也下场很惨,遭抄杀头抄家,而且妻离子散。

    所以说,夏言不去参加这场接风宴反而更好,徐晋只需要一个能干实务的搭档,至于人际交往方面他可以一手包办。

    徐晋可没有君子的精神洁癖,上辈子商海沉浮,逢场作戏的事干得多了,只要不破底线,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达到目的。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达到知己知彼,自然是要接触对方,甚至是跟对方打成一片。

    徐晋之前在桥畔驻足盯着花船看,除了出于好奇,亦有故意麻痹一众官绅的意思,毕竟一个有弱点的钦差,总要比一个铁面无私的钦差容易对付。

    这次接风宴就在府衙中举行,距离徐晋的住处并不算太远,徐晋出了门后便带着谢二剑和谢三枪步行前往,一边悠闲地欣赏泗水河沿岸的风景,二十名锦衣卫远远跟在身后护卫。

    正当徐晋三人在麻石铺就的街道上行着,迎面便遇到了一行人。这一行共有六人,穿着普通百姓的褡护(无袖),露出强壮有力的双臂,个头都不高,不过却十分墩实。为首那人约莫二十五六岁,明显犹豫了一下才带头闪到道旁。

    徐晋心中生出一丝怪异的感觉,总觉得眼前这群人不对劲,一时间却又想不出哪不对劲了。

    双方擦身而过时,谢二剑与对方那名为首青年的目光一触,双手十指瞬时微微勾起,谢三枪那小子更是全身蓦地绷紧,狡黠的双眼露出警惕之色。

    对方那名青年扫了谢家兄弟一眼,明显加快了步伐,身后跟着的五人就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同时也加快了步速,双腿像装了弹簧似的,仿佛随时都能蹿起来。

    双方错开了十几米,谢三枪用肩头轻碰了碰谢二剑,往后呶了呶嘴道“二哥,那家伙不简单哦!”

    谢二剑点了点头道“嗯,是个高手!”

    徐晋不禁有点意外,要知道二舅子向来自视甚高,一身武艺鲜有敌手,除了去年以一敌二,在白莲教赵全手中吃了点亏外,还从来没输过,如今竟然神色凝重地说对方是高手?不由奇道“二哥,你咋知道对方是高手?”

    谢二剑又恢复了一副懒洋洋的状态,耸了耸肩道“妹夫,不是二哥我吹牛,真正的高手光凭气息便判断出对方的斤两,刚才那家伙的气息不在我之下。”

    谢三枪很不给面子地戳穿道“只怕还要强上一些吧!”

    谢二剑难得脸上微窘,不过却自信地道“那又如何,单打独斗的话,二哥我未必会输。”

    谢三枪撇嘴道“估计也占不了便宜。”

    “老四,这会可没老爹给你撑腰,再抬杠,信不信二哥一只手收拾你。”谢二剑十分不爽地道。

    谢三枪拍了拍腰间挎着的双管燧发短枪,笑嘻嘻地道“小爷还真不信。”

    “你大爷!”谢二枪不由爆了句粗,跟狡黠无耻的老四斗嘴,他还从来没占过便宜。

    徐晋不由笑了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任你武功再高,在火器面前又顶什么用。

    这时三人已经行至府衙门前,收到消息的一众官绅立即出门相迎。

    “咦,徐大人,为何不见夏大人呢?”扬州知府江平看了看徐晋身后,并未见到钦差副使夏言,忍不住出言相询。

    徐晋神色自若地道“夏大人长途跋涉,身体稍有不适,已经歇下了,所以没有赴宴,让本官代为向诸位同僚表达谢意。”

    江平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道“原来如此,那回头本官得探望一下才行,徐大人,里面请,酒席已经备好。”

    徐晋在一众官绅的簇拥这之下进了府衙,居于首席坐下,扬州知府江平,盐运使施浩然等人同坐一席,另外还置了六席,扬州本地有头有面的官绅大贾都到场了。

    一番客套话过后,扬州知府江运神色暖昧地鼓掌三下,丝竹之声随着响起,瞬时香风扑面,一队姿色出众的舞女从屏风后鱼贯而出,穿着若隐若现的轻纱在场中翩翩起舞,扭拧着玉股春湾,做出各种撩人的姿势。

    。

第522章 三大商帮() 
一群姿容出色的舞妓,穿着若隐若现的轻纱在场中翩翩起舞,做出各种撩人的姿态。在座一众官绅看得津津有味,目光毫不掩饰地在舞妓的酥胸玉腿上流连,看到“精妙”之处甚至还抚掌叫好,江南官场的风气可见一斑。

    一曲香艳的歌舞表演完毕,众舞妓翩然退场,经过席间时,一名光头的士绅趁机在舞妓的臀部捏了一把,同席的人均大笑调侃。

    盐运使施浩然不动声色地看了徐晋一眼,见后者神色并无异常,心中更是满意了,举杯笑道“徐大人不远千里从京城远道而来,来来来,大家齐敬徐大人一杯,为大人接风洗尘。”

    在座所有官绅纷纷站起来,向着徐晋遥摇敬酒。徐晋亦站起来,朗声道“谢过诸位同僚盛情款待,徐晋奉旨巡抚直浙,主持清丈土地,接下来还有赖诸位同僚鼎力相助。”

    此言一出,在座众士绅的笑容都变得有点不自然起来。扬州知府江平目光一闪,笑道“徐大人客气的,这是理所当然的,清丈土地,利国利民,大家义不容辞。”

    一众官绅虽然心中并不乐意,但还是陪着笑着纷纷附和。

    众人对饮了一杯重新坐落,江知府轻咳了一声笑道“今晚参宴的还有些生面孔,本官得给徐大人介绍一下。”

    今晚这场接风宴摆了六席,确实有相当一部份徐晋没见过的,这些人分坐在最下手的三桌,徐晋能看得出,这三桌人应该是分属不同的阵营,彼此很少交流。

    扬州知府江平话音刚下,位于下手三桌的其中一桌,便有两人站了起来,端着酒杯行到首席,向着徐晋行礼道“鄙人张允龄(王瑶)见过钦差大人。”

    江平笑着介绍道“徐大人,这位张员外乃晋商商会的会首,王员外乃晋商商会的副会首,均是家资巨万的豪富人物。”

    徐晋心中一动,微笑道“原来是张会首和王副会首,失敬失敬!”

    张王两人连忙诚惶诚恐地道“岂敢岂敢。”

    张允龄约莫四十出头,穿着一套玉色的遥溃悴坏糜⒖。球⑾铝糇湃瞥ば耄嗜逖牛砩系故敲挥邪敕质锌肷倘说钠ⅰ�

    旁边的王瑶穿着十分扑素,头戴一顶黑色的六合统一帽,一身灰色布衣,生得其貌不扬,倒有点像穿街过巷的小商贩,谁又料到这样的人竟是家资百万的豪富。

    “张员外是生员?”徐晋有点好奇地问。

    那张允龄眼中闪过一丝自得,嘴上却是谦虚地道“鄙人二十岁时侥幸通过了院试,奈何才疏学浅,后来屡试不第,只能拉下面脸操此经商贱业。”

    徐晋微笑道“张员外过谦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员外能成为晋商会首,挣下百万资财,绝非常人可及。”

    张允龄眼底闪过一丝异色,深深地打量了徐晋一眼,读书人历来瞧不起商人,这位徐钦差倒是个异数拱手道“徐大人谬赞了。”

    张王两名晋商代表客套了几句便退下,紧接着又有三人端着酒杯走了上前行礼,口称“见过钦差大人。”

    江知府立即又介绍道“徐大人,这位乃徽商商会的会首许栋,副会首王直,还有这位是……”

    江知府目光落在第三人身上,双眉微不可察地皱了皱,那人立即陪笑着自我介绍道“鄙人徽州歙县罗龙文。”

    徐晋愕了一下,恍然道“原来是罗员外,难怪看着有些面善。”

    罗龙文顿时笑容可掬地道“原来徐大人还记得鄙人,荣幸之至啊。”

    眼前此人正是徐晋当年在江西铅山县遇到过的徽州墨商罗龙文,当时徐晋在斗战堂与那方天佑斗鹅,以十万两银子为赌注,对赌费如意的庚帖,这个罗龙文帮过忙,口头答应借徐晋十万两。

    江知府和盐运使施浩然对视一眼,后者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试探道“徐大人跟罗员外是旧识?”

    徐晋微笑道“算是吧,当年本官还只是一名生员,但罗员外仗义疏财,帮过本官一个大忙。”

    徐晋此言一出,徽商商会的正副会首许栋和王直均面露喜色,而晋商那一桌人却是神色微沉,刚才摸舞女屁股的光头士绅一桌亦是变了面色。

    罗龙文此刻却是心花怒放,他当年只是随口帮了徐晋一个小忙,没想到徐晋竟如此给面子,连忙笑道“徐大人客气了,举手之劳罢,算不得什么。”

    徐晋微微一笑,倒也没有再多说,光就是刚才那句话已经足够还清对方当年的人情。

    这半点也夸张,以徐晋目前的身份,当众表示欠罗龙文一个人情,这不仅让对方倍有面子,而且在场官绅都会对罗龙文高看一眼,以后他在扬州办事或行商都会容易很多。这也是后世那些商人喜欢把自己和某某领导的合影挂在办公室的原因。

    施浩然瞄了罗龙文一眼,笑眯眯地道“罗氏徽墨可是个好东西啊。”

    罗龙文喜道“施大人谬赞了,大人若是喜欢,鄙人回头便送大人两盒上品墨锭,不值啥钱,聊表心意。”

    “见者有份,罗员外可不能厚此薄彼啊!”江知府打趣道。

    罗龙文连忙道“知府大人所言甚是,鄙人回头会着人给在座各位大人均送上两盒便是。”

    “哈哈,如此本府便先行谢过了!”江平捋须大笑道。

    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同样,江知府当众向罗龙文索要墨锭亦不算索贿,读书人的事,能算索贿吗?读书人狎妓也是风流韵事,索要墨锭自然也是雅事!

    所以江知府不觉得索要墨锭并无不妥,事实上,上等徽墨的价值可不比同等重量的银子低。当然,罗龙文肯定是十分愿意送的,要是没有今天这个机会,他想送都没有门路呢。

    许栋和王直本来还窃喜的,但此时看到罗龙文出尽风头,把自己两个正副会首都盖过了,顿时有些不爽了,前者轻咳了一声。

    罗龙文也十分识趣地闭了嘴,不着意地后退了一步。

    徐晋打量了许栋和王直一眼,剑眉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眼前这两人均三十许岁,虽然穿着十分得体,但生得孔武有力,目光极具侵略性,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江湖草莽气息。

    “许会首和王会首经营什么生意?”徐晋不动声色地问道。

    许栋拱了拱手赔笑道“回钦差大人,鄙人主要做盐货和漕运生意,还有一些杂七杂八营生,不值一提。”

    王直亦拱手笑道“鄙人主要是做典当生意的,盐货和漕运也有涉及,杂七杂八的营生也有一些,买卖没有许员外做得大,勉强混口饭吃。”

    徐晋心中一动,敢情这两位都是大盐商,微笑道“王员外谦虚了,若王员外只是勉强混口饭吃,那咱大明的百姓都得要饭了。”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江南一带的盐货生意主要由晋商、徽商和闽商把持,其中要数山西来的晋商实力最雄厚,其次是徽商,最后才是闽商。

    晋商的崛起得益于洪武年间实行的“开中法”,所谓的“开中法”,简单的来说就是纳粮换盐引。

    明朝北方九边是军事重镇,驻扎了大量的军队,但是北方苦寒,粮食低产,军屯根本难以自给自足。为了给边军提供足够的粮食,朝廷曾尝试过从内地运粮输送九边,可惜路途遥远难行,粮食运送过程中损耗大,朝廷负担太重。

    于是乎,朱元璋便向大臣问计,最后推出了“开中法”,把本来官运官卖的食盐拿出来,只要商人往北方九边运送粮食,按照路途和粮食数量发给盐引。商人可以拿着盐引贬运食盐获利。

    食盐可是暴利的生意,所以“开中法”政令一下,各地商人蜂拥向边境,为了更方便向边镇提供粮食,同时节约成本,商人们干脆在边境招人开垦荒地种粮。

    一时间边镇守军的粮食供给问题解决了,商人们也获得了经营盐课生意的权利,而山西由于地理优势,晋商喝上了头啖汤,因此迅速崛起,几乎垄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食盐生意。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开中法”遭到严重的破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到了弘治年间,“开中法”直接被废除了,商人不用再运粮到边境,只需要纳银就可以换取盐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